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說課稿(通用5篇)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說課稿(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1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說課稿(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說課稿(通用5篇)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說課稿1

  一、說教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概念和麪積單位,以及認識了平行四邊形,清楚了其特徵及底和高的概念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能爲以後學習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打下基礎。爲了更好地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通過學習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理解與內容的分析,按照新課程標準中掌握4~6學段空間與圖形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1、知識目標:能應用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能力目標:理解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能力,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爲:能應用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定爲: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並能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新課程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我準備採用以下幾種教法和學法:

1、教學中,我將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

2、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學的原則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現已有的表象,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觀察、分析、比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

3、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通過靈活多樣的練習,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4、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通過創設情境:小兔樂樂想從三快草地中,找一塊麪積最大的草地去吃草,卻不知道怎麼計算哪塊土地的面積最大,請同學們幫助解決。學生利用以前的知識能夠計算出其中正方形和長方形草地的面積,不能計算出平行四邊形草地的面積。

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複習了舊知識,還體現出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環節:活動探究,獲取新知。

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嘗試用不同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根據這些方法,展開其中的割補法,通過轉化—找關係—推導這一過程,讓學生經歷操作、觀察、分析、比較、推理、交流,自己根據長方形面積公式概括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這一環節的設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第三環節:練習應用,鞏固提高。

課後練習和一些變式的習題。

緊扣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設計多種形式的數學練習,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爲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第四環節:聯繫生活,深化應用。

讓學生做應用題。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用學到的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

作業:自編一道有關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應用題。富有實踐性和應用性,鼓勵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總結:總結內容主要讓學生清楚: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與學生分析

1、教材分析:小學數學教材中關於幾何初步知識的安排特點是:第六冊教材中安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第八冊教材中安排了三角形的認識,清楚了三角形的特徵及底和高的概念,而本冊(第九冊)教材是在先安排了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上,再安排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的。所以要使學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必須以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爲基礎,運用遷移和同化理論,使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一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另外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掌握,直接與學習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有着直接的關係。

2、學生分析:五年級學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進行小組合作和交流時,大多數學生能較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主張和見解,絕大部分學生願意通過自主思考,小組內和全班範圍內交流的學習方式來提出自己對問題的認識。但在學習中,教師必要的引導與幫助也是他們不可缺少的外力因素。學生已經掌握的平行四邊形特徵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都爲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但是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豐富,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就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識,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二、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全新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嘗試採取多種手段引導每一個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過程。

基於對課標的理解和對教材學情的把握。我確定瞭如下的學習目標以及重點、難點:

1、知識目標:讓學生通過操作和探索,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能力目標:通過數、剪、移、拼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歸納探索能,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積極參與、團結協作的精神。

重點: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

  三、教具準備

平行四邊形紙片,剪刀,方格掛圖。

  四、教學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與已有的知識經驗上,教師應激發學生餓學習積極性,想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基於這個理念,並根據本節課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了“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合作交流,探究討論”,“適當運用,體驗成功”,“總結反思,拓展昇華”這四個環節進行展開教學,以數學活動爲線索安排教學內容,結合講授,演示,練習和小組合作等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參與探究和交流。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爲了綠化校園,各班都承擔了些校園的平整任務,這是五(1)班接受到的任務,掛圖出示:一塊近似平行四邊形的不規則的地,“你能幫忙計算出這一塊綠化區的面積是多少嗎?說說你的想法?”學生運用數格子的方法求面積,接着引出探究的問題:如果很大的一個平行四邊形,我們數不過來的時候,怎麼求面積呢?

2、合作交流,探究討論

在操作之前先讓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你想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熟悉的什麼圖形?

(2)想象一下轉化後的圖形的樣子,你打算怎樣轉化?

(3)通過比較轉化成的圖形和平行四邊形,你有什麼發現?

同位之間先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然後彙報。這個時候可以分發課前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的卡紙,運用“割補法”能把平行四邊形分割成什麼圖形?學生邊演示邊彙報。有的是沿着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高將其剪成了一個直角三角形和一個梯形後通過平移拼成了一個長方形;有的是沿着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高將其剪成了兩個梯形後通過平移拼成了一個長方形;還有的是沿着平行四邊形的兩條高將其剪成了兩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後拼成了一個長方形。且可能發現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轉化成的長方形面積相等,原平行四邊形的底和轉化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等,原平行四邊形的高和轉化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等。在學生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後緊接着追問:“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長×寬,那你能根據它們之間的關係想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的嗎?”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3、適當運用,體驗成功

(1)結合課開始的那個求平行四邊形綠化區面積的.題,運用公式再次求出面積,體會公式運用的簡便之處。

(2)有一個平行四邊形,它的面積是12平方分米,請你猜一猜它的底和高各應是多少分米?看誰猜出的答案最多。並說明等以後學習了分數,還會有更多的答案。

4、總結反思,拓展昇華

說說你這節課的收穫,鼓勵學生先回答,然後再總結,使學生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從知識、技能等方面加以歸納,有利於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知識,再次體會學習的方法。

  六、對於本節課設計的說明

首先運用生活中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完成了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成爲一名探索者,爲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讓學生掌握用數來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進一步證實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採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探索精神,使學生獲得戰勝困難,探索成功的體驗,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這樣做完全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體現了活動化的數學學習過程,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要恰當評價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要重視對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評價,針對這一理念,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會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說出自己的見解,無論學生回答正確與否,都要找出其閃光點,及時肯定,給予鼓勵和讚揚,對於學習過程中的一些生成性問題,也要進行及時而有效的解決。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設計的說明,有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說課稿3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的計算”第一小節的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運用會爲學生學習後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奠定良好的基礎。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爲重點,先用數方格方法計算圖形的面積,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和麪積單位的含義,爲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過割補實驗,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爲一個與它面積相等的長方形,把新舊知識聯繫起來,使學生明確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繫,便於從已經學過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新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明確面積計算公式的意義和來源。

雖說學生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也已經有了“利用數方格推導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這一活動經驗。但是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是三年級的時候學的,四年級沒有涉及到圖形面積的計算,只是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如果在不看書的情況下,引入新課教學,學生很難想到用數方格的方法去求面積。所以學生已經淡忘了“數方格求面積”的這種方法。再加上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豐富,這都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造成一定的困難。

爲了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出發,讓學生在“複習舊知——大膽猜想——推理判斷——動手實踐——直觀驗證”的學習過程中,啓發學生用“轉化”的思想,動手操作,推導歸納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公式。充分發揮直觀教具教學在知識形成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從而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最終體會到知識的由來,引發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態度,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一、複習舊知鋪墊引入

布盧姆認爲,在影響信息的所有變量中,認知前提佔百分之五十。長方形面積計算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生長點,是認知的前提。爲架起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樑,我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回憶長方形面積是怎麼求的。想一想我們三年級的時候是怎麼推導出公式來的。然後直接出示平行四邊形的圖形,讓學生思考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怎麼求,並由此導入新課。

  二、主動探索獲取新知

自主探究是新課程改革的最大亮點,也是課堂教學的難點。它難在學生在探究之前對結果一無所知,必須先進行猜想,然後才能實驗驗證。

1、大膽猜想,展示自己觀點。直接向學生呈現問題:展開你的想象猜一猜,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呢?並以此作爲展開教學的依據引起學生探究的慾望,開展下面的探索活動。

2、推理判斷,展示真實思維。我採用了先證僞,再證真的過程。(30+20)×2是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大部分學生能夠判斷出這樣算出的是平行四邊形的周長,而不是面積。那麼30×20也就是底邊乘鄰邊是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學生根據已有知識經驗,平行四邊形一拉變成長方形,認爲30×20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通過演示把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觀察發現拉成的長方形面積變大了,30×20是拉成的長方形面積,而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接着追問:你從哪裏看到面積變了,請你上來畫一畫,指一指。第二種猜想也被排除了。那30×12也就是底乘高可以嗎?爲什麼?這時學生看出了把右邊的三角形剪下來補在左邊,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底乘高對了。爲了突破難點,這時我設計了一個疑問:剛纔把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底乘鄰邊算出的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現在也是變成長方形,底乘高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爲什麼就對了呢?至此錯誤得以澄清,正確算法得以掌握,割補轉化意識已形成。下面把平行四邊形割補轉化成長方形已順理成章了。

3、動手實踐,推導面積公式。由於前面推理過程,這一環節我完全放手於學生。學生四人一組分工合作,動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來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爲了突破第二個難點我設計了這樣的三個思考引導:

(1)、拼出的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比,面積變大了嗎?

(2)、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關係?

(3)、根據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

接着學生彙報,形成板書,最後介紹字母公式。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體驗了圖形的平移,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促使空間觀念進一步發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概括能力。

4、湊數方格,直觀驗證結論。我尊重教材編寫意圖:讓學生經歷數方格的方法體驗湊數的過程。在得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之後,我讓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驗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通過方格直觀驗證,平行四邊形面積是底×高。

  三、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也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爲了能讓學生熟練掌握、靈活運用新知,練習設計由基本練習、判斷選擇、變式練習、拓展練習、動手實踐組成。

1、基本練習,計算不同形狀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判斷選擇提升練習,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3、變式練習,出示一塊近似平行四邊形的菜地,讓學生求出它的面積,學生首先必須把它想象成平行四邊形,然後提出要量出它的底和高,這時我就提供給他們兩組數據(底和高不對應)以引起學生的爭議,讓他們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最後形成共識: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要有相對應的底和高相乘。

4、拓展練習,設計同底等高的多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判斷它們的面積是否相等。通過猜測、討論、交流、驗證得出同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不管它的形狀是什麼樣的,它們的面積總是相等的。

5、動手實踐,讓學生測量自帶的平行四邊形並求出其面積。一方面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另一方面加深學生對平行四邊形計算公式的理解,同時數學知識也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使學生明白,我們所學的數學是身邊的數學,是有趣、有用的數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整個習題設計,雖然題量不大,但涵蓋了本節課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學生思考、發展了學生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反思交流拓展延伸

學生只有學會不斷的反思,才能夠不斷的進步,在課末我組織學生暢談在這節課中學到了什麼?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什麼體會?本節課的問題解決主要採用了什麼方法?還有別的方法嗎?本節課的學習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影響?……最後我還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回去後嘗試着去探究三角形或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總之,本節課立足“基本”,注重“過程”,努力爲學生創設民主、和諧、寬鬆、愉悅的學習氛圍,使教學過程成爲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和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努力爲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條件和活動空間,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爲一個不斷感受、體驗、探索、交流和應用數學的過程。始終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說課稿4

  一、說教材

幾何知識的初步認識貫穿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呈現的。而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初步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同時也爲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做準備。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展,紮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更是承上啓下的重要章節。

  二、說學情

新課改下成長起來的五年級學生,善於獨立思考,樂於合作交流,有較好的學習數學的能力。再加上他們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些都爲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讓學生切實理解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繫是一個難點,需要他們在探索活動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進行操作與觀察,從而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變換關係,發展空間觀念。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基於對教材與學情的分析,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和探究知識的樂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及運用。

教學難點:通過轉化,發現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繫,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依據新課標,結合教材的編排意圖與學情狀況,針對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的特點,我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實際操作法、觀察比較法和引導探究法等等,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爲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他們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

2、學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分析討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操作、概括等行爲來解決問題。

  五、說教學設計

爲了能更好地凸顯素質教育課堂教學觀,高效的完成教學任務,結合教材與學生的特點,我設計瞭如下環節:

(一)導入

爲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神奇,在新課伊始,我根據學生的興趣特徵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出示長方形的模型)把它拉伸會變成一個什麼圖形?你能畫出它的高嗎?你能計算出此圖形的面積嗎?通過這樣的活動,在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同時,也製造出了以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無法解決的麻煩,從而激發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奧祕的慾望,更是水到渠成的導入了新課:(板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二)習新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正是因爲導入中製造的麻煩,讓學生們有了探求的慾望。於是,我順水推舟的設計了這樣一個探究活動:在釘子板上用橡皮筋圍了兩個圖形:一個長方形,一個平行四邊形(面積與長方形一樣大)。然後出示設計的問題:

1、請測量長方形的長和寬,平行四邊形的邊長和高。

2、請計算出長方形的面積。

3、你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該如何計算?

帶着這幾個問題,開始小組合作探究。雖然探究可能會出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邊長×邊長這樣的結果,但是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得到了的發揮,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彰顯,能讓他們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在學生們展示完自己的結論後,我先不評價其結論的對與錯,而是出示第四個問題:

4、請用數方格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結論。(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

這樣,就促使學生們迫不及待的去驗證自己的結論,從而達到爲下一步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做好準備的目的。

通過上面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們歸納出對這兩個圖形的認識:兩個圖形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寬和高也相等。雖然他們能認識到這些,但這三個結論之間並沒有在他們的思維中產生聯繫,而這個聯繫正是本節課的重難點。爲了突破這個難點,於是我又設計一個活動: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

1、請畫出它的高,測量它的底和高的長度。

2、沿着它的一條高裁剪,將會剪出兩個什麼樣的圖形?

3、你能否把這兩個圖形拼成一個我們熟悉的圖形?

4、觀察拼出的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你發現了什麼?

(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寬和高相等,面積也相等)

5、你能總結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

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們去交流討論、合作探究、實驗驗證。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概念,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更滲透了轉化與平移的思想。

在學生歸納總結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即S=ah之後,我又讓學生們獨立學習課本上的例1,再回過去解決導入中的問題,以此加深對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

(三)鞏固

理解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之後,我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安排這樣幾道練習題:

1、畫出下列平行四邊形的高。

2、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的長度,並計算其面積。

學生們獨立思考,完成練習,使其進一步理解了公式的運用,真正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拓展

鞏固新知後,我本着“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幾道練習題:

1、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高是多少?(P82/3)

2、出示導入中可活動的長方形框架,任意拉這個框架,形成平行四邊形,你知道它們的周長和麪積有什麼變化?什麼情況下它的面積最大?

學生獨立完成第一題,合作探究第二題,從而達到拓展視野,加深理解的作用。整個習題的設計,雖然題量不多,但涵蓋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同時練習題的設計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

  六、說評價

整節課我始終堅持把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對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展示來實現;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通過雙向反饋來落實。

總之,本節課我貫穿新課改的理念,堅持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總結—構建模型”的學習過程,讓他們都參與到活動中來,真正實現面向全體。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說課稿5

  一、說教材分析

平行四邊形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第九冊第五單元多邊形面積的計算第一小節的內容。幾何知識的初步認識貫穿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呈現的。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行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行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且,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運用會爲學生學習後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展,紮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

  二、說學生

新課程沐浴下成長的五年級學生,在靈活開放的課堂中,學生們善於獨立思考,樂於合作交流,課上表現極爲活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十分願意發表獨立見解,有較好的學習數學的能力。本課學生對數格子法、剪割拼補法有了一定的瞭解,但是,讓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係是一個難點,需要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進行操作與觀察,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變換關係,發展空間觀念。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以“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爲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如下。

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能力目標: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並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新課程對圖形與空間的教學要突出探究性活動的要求,體現《數學課程》的“過程性”目標,同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我確立了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難點:使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係。

  五、說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及評價方式

教學方式: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靠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和引導探究法,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在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爲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

學習方式:數學學習活動充滿着觀察、操作、推理、比較、交流、模擬等探索性與挑戰性的活動,本課多次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分析和討論,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合作梳理來完成探究任務。

評價方式:

1、恰當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學習狀況、學習態度的評價。

3、重視對學生探究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

4、評價主體多元化,採用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的方式。

  六、說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平行四邊形課件、長方形、三角形、梯形。

學具:學生每人一個任意大小的平行四邊形紙片、剪刀。

  七、說教學流程

爲了能更好地凸顯“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高效完成教學目標,結合本班學生特點,設計如下環節。

(一)結合數學源於生活,激發情趣導入

爲了跳出陳舊的數學課單純講知傳道的框架,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的快樂。在新課開始時,我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學好數學的“四個學會”(學會觀察,發現問題;學會思考,分析問題;學會討論,解決問題;學會操作,驗證問題。)爲導語,激發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奧祕的慾望。讓學生明白學習數學並不是在學習純碎的數學知識,而是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數學要與生活緊密聯繫。這樣,使學生形成了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二)動手實踐,多維探究

我提出“怎樣比較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大小呢?”這個問題引發學生小組討論。小組學習中,學生不受任何束縛,開動腦筋,各自想盡一切辦法,這樣不但達到大家參與,共同提高的學習效果,而且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彙報交流時,找準切入點,突破難點。利用從小組彙報中得來的信息,引導學生確定辦法的可行性。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如:數方格(學生有計算長方形面積的能力)、剪割拼補法等等。不論哪一種方法都是寶貴的,因爲,這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學生自己研究討論的結果,是課堂中生成的收穫。引導學生分析、驗證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的方法。所以,在學生彙報出多種答案時,我組織學生分組實踐各種辦法,並要求說明實踐過程,要合情合理,學生在認真、細緻的操作中認知到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繫,首先(課件出示數方格圖)要求認真觀察,然後填寫表格,最後討論總結出:即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寬和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並得出兩個圖形面積相同的答案。這一組實踐操作,實際上是組織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寬與高相同的內在聯繫。學生在充足的時間裏進行合作探究,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個性得到彰顯。彙報交流時,他們爭先恐後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民主、寬鬆、和諧、愉悅的氛圍自然形成,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也爲下一步推導平行四邊面積計算公式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抓住重點環節,深入推導梳理

學生認知是由淺入深的,通過動手實踐,他們已經知道:兩個圖形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底相等,寬和高也相等。但這三個結論之間並沒有在學生思維中產生聯繫,而這個聯繫正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於是讓學生自主操作探索,探究新知

(1)實驗操作

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爲長方形,並選取小組代表把拼剪的圖形張貼在黑板上。學生操作方法如有誤,可用課件演示正確方法,使學生學會平移圖形的方法。這一環節的安排,既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概念,更爲下一步探究面積公式積累了感性經驗,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

(2)合作探究

通過感性經驗的積累和實踐的結果,討論:

a、是不是任何一個平行四邊形都能剪拼成長方形?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後它的面積有沒有變化?

b、拼成長方形的長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有什麼關係?

c、拼成長方形的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有什麼關係?小組通過討論達成共識,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課件展示板書)

整個新知識的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發現、比較、歸納,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突破了難點,解決了關鍵,培養髮展了學生能力。

(四)分層運用新知,逐步理解內化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效果。我本着“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幾道練習題:

1、基礎練習:出示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

2、提升練習:出示例1及生活中的數學題。熟練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

3、發散練習:下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爲什麼?

此題需要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邏輯推理,使學生明白等地等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八、說本課總結

(課件出示)

全課總結時,我讓學生自己概括。培養了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

  九、板書設計

(課件出示)

我是以本節課的重難點爲標準進行板書設計的。有平行四邊形的文字公式、有字母公式,還有字母公式的幾種不同的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