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後反思3篇精選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後反思3篇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後反思一

課文《音樂之都維也納》主要向我們介紹了維也納被稱爲音樂之都的淵源,表達了作者對音樂之都的讚美與嚮往。全文共可以分爲三個部分,課文第二、三部分是重點,它們充分說明了維也納是音樂之都及其在世界樂壇上的影響。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後反思3篇精選

課文通俗易懂,理解上應該不存在較大的困難。《教學參考用書》上說這是一篇散文,可是我更願意把它看做是有說明文性質的文章。在對維也納音樂之都這個性質瞭解的基礎上,從語文特性上來說,讓學生繼續熟悉總分結構段,領悟其優勢的同時,嘗試着從處所寫作手法入手,對學生進行練習訓練;從文化層面上來說,讓學生走進古典音樂的世界,讓學生明白除了周杰倫,世界上還有那麼好聽的音樂,能夠打動人心的音樂,感受到古典音樂的魅力。讀讀課文,覺得文字在通俗易懂的同時,顯得過於蒼白。如果這是從課文出發,學生也許能明白維也納成爲音樂之都的原因,但對深層次的文化因素卻一無所知。所以我覺得教師和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來充實課文是必不可少的,文字的、圖片的、影象的,只有這樣纔可以讓文字背後的內涵張顯出來。比如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頓、斯特勞斯在音樂史上的地位、作用,比如金色大廳每年一次的新年音樂會等。展示資料的時間不要拘泥於課堂,完全可以分流,對於大家看得明白的文字說明,可以放在課餘時間,作爲學習前的鋪墊。課堂上我們不必花大段的時間去交流資料,圖片可以邊讀邊欣賞,(尤其是插圖),一些資料可以通過我們的語言設計,用導讀的方式自然的容入到朗讀中,作爲一種旁白,成爲課文的一種有益的補充,更是感情的累積。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後反思二

《音樂之都維也納》是一篇散文,作者用優美的筆觸描寫了維也納城市的獨特風貌,講述了維也納被稱作“音樂之都”的淵源,表達了作者對音樂之都的讚美和嚮往。課文的語言簡潔。學生充分感受到維也納濃厚的音樂氛圍,感受到文中語言所帶來的美的享受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喜愛音樂的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對話,如何創設氛圍,鼓勵學生形成獨特的感受,乃是在教學設計中首先要思考的問題。我引導學生抓住中心句,感悟課文內容。

這一課中圍繞中心選取材料以及有序描寫建築物的寫作方法表現得十分典型。所以,教學中,我就抓住“維也納是音樂之都”這句中心句展開教學。從全文通讀,圍繞一箇中心“維也納是音樂之都”,引導學生從她的地理位置認識。“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小盆地”、“波光粼粼的多瑙河”,讀這兩句我們似乎就可以知道:正是山靈水柔的自然環境,才賦予音樂以靈感,使得維也納有了成爲歐洲古典音樂搖籃的可能。接着,引導學生從維也納特有的人文景觀,如城市的歷史、城市的裝飾、市民的習慣以及歌劇院具體描述維也納被稱爲“音樂之都”的`原因去分層學習。

本文的結構層次十分清楚,學生以前也已經學過這樣的構段方式。爲了降低難度,我增加了一個環節:找出每個自然段的中心句,並把它們劃下來。這既是讓學生了解每個自然段的意思,而且有利於他們從整體上進行感知作者組織安排材料的特點。讓學生從中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方面進行自學,是因爲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性,我們要充分承認、尊重學生個體,把他們的這種個體差異轉變爲課堂中的教學資源,爲我所用,讓學生在自學成果彙報時能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通過這一環節既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運用、複習、鞏固常用的總分結構方法,又使學生進一步瞭解語文重點段的的內容,爲下一步教學作好鋪墊。

在作業設計中,我緊扣“圍繞中心選取材料以及有序描寫建築物的寫作方法”,佈置每小組設計一箇中心句,練習圍繞中心句從各方面展開敘述,做到讀寫結合,使學生“讀得進,記得住,用得出”。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後反思三

何爲有效教學?即:有效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以學生髮展爲主旨,強調以科學理論爲指導,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同時,有效教學也是一種教學實踐活動,必須以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爲前提,以合乎教學目標爲實質,以實現教與學的統一爲關鍵。

《音樂之都維也納》這篇文章生動地介紹了維也納被稱爲音樂之都的緣由,描寫了維也納城市的獨特風貌人文景觀,講述了維也納在世界音樂史和世界樂壇上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響,表達了作者對音樂之都的讚美和嚮往。課文的語言淺顯易懂,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維也納濃厚的音樂氛圍,感受到維也納的特殊魅力,感受到文中語言所帶來的美的享受和美的薰陶,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在本課教學當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提高學生對文本的感悟理解:

1、通過演示多媒體,拉近與文本的距離

《音樂之都維也納》這篇課文,要真正理解維也納爲什麼有音樂之都這樣的雅號?這正是這篇課文教學的重點。如果沒有一定的背景材料輔以說明,恐怕學生難以準確地理解這一問題。因此,在學習課文前我搜集大量的網上資料,如音樂家海頓、貝多芬、舒伯特、施特勞斯等的生平、業績,維也納的公園、街道、禮堂、劇院、城市的裝飾,人們的風俗等等,一幅幅展現維也納獨特、美麗、迷人的畫面,在古典音樂聲中,依次不斷地呈現,給了學生一個很直觀的印象,學生能真切地感悟到語言文字所帶來的意境。“金色大廳”裏舉行世界一流的新年音樂會的網上動畫視頻,既會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也會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和聽覺衝擊。所有這些感性的東西也就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效果真的挺不錯。

2、在感悟語言中,欣賞美、享受美

(1)通讀全文便知,“維也納是音樂之都”是這篇課文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作者首先介紹了她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環境---山清水秀、風景如畫;多瑙河穿城而過。接着,文章就從三個方面來介紹維也納被稱爲音樂之都的緣由(一、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二、維也納是一座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三、維也納是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的城市。)層次之清晰,角度之全面,讓人不得不感嘆她爲音樂之都。

(2)細讀每個自然段,這種美的感覺更爲強烈。第一自然段當中作者首先列舉了歐洲古典音樂的傑出代表人物: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施特勞斯等,他們在維也納生活過、譜過曲、演奏過,使得古典音樂這種音樂形式在他們手中日漸成長起來,成熟起來,而維也納也當仁不讓地成爲了古典音樂的發源地。這一自然段更可以讓學生對“音樂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者,第二自然段當中“到處可以看到大音樂家的銅像或大理石像”、“多用音樂家的名字命名”、“就連……也用……”,城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用音樂裝飾着。再加上“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這一自然段,既是賞讀訓練的好材料,又是寫作訓練的好範例。它的段落結構與前面兩個自然段相仿,但比之又更富有詩意。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無論是歡樂還是莊嚴,古典音樂從時間、空間、場合上多方面滲透進維也納人們的生活之中。再加上這三個自然段當中精妙的語言,學生在感悟中終能漸漸體會到維也納是名副其實的音樂之都。

只要我們教者課前多研讀教材、吃透教材、蒐集資料、想想學生,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定能夠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