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札記彙編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札記彙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3W 次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札記之一

張中行教授曾指出:讀好文章,要從兩方面學:一方面是內容,要透徹瞭解它傳播了什麼知識,宣揚了什麼思想;另一方面是表達,也就是在寫法和語言文字上有什麼可取。蘇教版第十冊《音樂之都維也納》從內容上來看,只是希望學生能瞭解音樂之都維也納、感受維也納濃厚的音樂氛圍,培養學生喜愛音樂的審美情趣。但從表達上來看,這一課圍繞中心選取材料以及有序描寫建築物的寫作方法表現得十分典型。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札記彙編

從全文通讀,圍繞一箇中心“維也納是音樂之都”,作者從她的地理位置寫起,“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小盆地”、“波光粼粼的多瑙河”,讀這兩句我們似乎就可以知道:正是山靈水柔的自然環境,才賦予音樂以靈感,使得維也納有了成爲歐洲古典音樂搖籃的可能。接着,文章就從維也納特有的人文景觀,如城市的歷史、城市的裝飾、市民的習慣以及歌劇院具體描述維也納被稱爲“音樂之都”的原因。層次之清晰,角度之全面,讓人不得不概嘆她爲音樂之都。

段落細讀,這種感覺更爲強烈。“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這一小節,列舉了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施特勞斯等五人,他們代表着世界古典音樂史的最高峯,他們在維也納生活、譜曲、演奏,使得古典音樂這種音樂形式在他們手中日漸成長起來,成熟起來,而維也納也當仁不讓地成爲了古典音樂的發源地。“維也納是一座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這一小節,更可以讓人們對“音樂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兒到處可以看到”、“多用音樂家的名字命名”、“就連……也用……”,城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用音樂裝飾着。尤其是“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這一小節,既是賞讀訓練的好材料,又是寫作訓練的好範例。它的段落結構與前一小節相仿,但比之又更富有詩意。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無論是歡樂還是莊嚴,古典音樂從時間、空間、場合上多維地滲透進維也納人們的生活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更有趣的是”與上節“就連……也用……”有異曲同工之妙,更深一層地突出了維也納音樂的無所不在。

課文舉了“國家歌劇院”與“音樂之友協會大廈”兩例來說明歌劇院、音樂廳的星羅棋佈,極富典型性。兩種建築物的描寫方法也不盡相同,但都十分有序。“國家歌劇院”按由外及內的順序描寫,而“音樂之友協會大廈”按由下至上,由兩邊到中間的順序來進行描寫。這對學生把握狀建築之物的作文來說,有着指導意義。

應該說,從閱讀中學習作文,是“取法乎上”的方法。但同樣也離不開對文本的朗讀,感悟,只有讓學生讀出、悟到,纔會內化爲自己的知識積累。因此,就本文而言,音樂之境的創設必不可少。第一小節,可請學生欣賞小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賞讀第四小節時,可用小施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或舒伯特的《小夜曲》爲之助讀,助悟。最後,更是可請同學們欣賞每年新年音樂會必奏的結束曲——老施特勞斯的《拉德斯基進行曲》。音樂的創境,是爲了讓學生從形象上更深地感受音樂之都,也爲了讓學生形成一種對音樂的精神期待,讓他們知道,也許自己去不了維也納,但只要與音樂同行,心中就有維也納,就有音樂之都,就有了美的人生。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札記之二

在信息技術日益普及的今天,教師已經能比較熟練地進行文字、圖像的處理,製作簡單的課件,但我們更需要做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來提高學生的素養。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的直接效果就是:改變學生學習自由度、自由活動空間、信息空間、有更多機會與教師、同學交流,從學什麼走向怎樣學。這樣,學生現實和未來不僅可以繼承一些必要的前人積累的知識,還可以通過實踐使自己轉向對知識的分析、判斷、選擇和創造性運用,潛移默化地改變着教育的最終目標

我在上《音樂之都維也納》這一課時,進行了嘗試,也嚐到了信息技術給我帶來的甜頭。《音樂之都維也納》是一篇散文,作者用優美的筆觸描寫了維也納城市的獨特風貌,講述了維也納被稱爲“音樂之都”的淵源,表達了作者對音樂之都的讚美與嚮往。就這篇文章而言,我覺得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語言簡潔、明快,優美,層次清晰,全文以總分結構一以貫之,每一節也是如此。2、信息量大,描寫的點面結合、動靜搭配。3、文化底蘊豐厚,其地理風貌、尤其是名人名曲,都是陶冶學生性情的一個有效載體。因爲老師和學生誰都沒有去過維也納,缺乏感性的認識,也就更難感受維也納濃厚的音樂氛圍,如果還是依靠傳統的教學方式,顯然空洞蒼白,已無法滿足教和學的需求,也難很好地達成教學目標(特別是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情感目標就是理解文中對維也納是音樂之都的幾方面的具體描述,培養學生喜愛的情趣。能力目標是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在當今信息技術已融入我們生活,無處不在、並深深影響着我們學習的大背景下,我嘗試運用了信息技術展開教學,可以說,這既是課文的需要,也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需要,是傳統教學所無法替代的。

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始終有這樣一個想法左右着我:我上的是語文課,應以學科教學目標爲先,要根據語文學科和本文的特點來進行有效的.整合,使信息技術真正爲課堂教學服務,起好輔助作用。維也納是一幅美麗的畫卷,充滿着音樂的靈性,在設計教學時,我運用了多媒體與信息技術結合,把“美”與音樂通過閱讀、聆聽、欣賞、描述表現得淋漓盡致,使學生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和體會,整堂課分三塊:第一塊是音樂導入、畫面的欣賞來整體感知維也納美麗的風光。第二塊是通過聽古典名曲、瞭解世界著名音樂家來理解“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第三塊是欣賞美妙絕倫的城市建築,交流感受。這三塊通過信息技術的支持,學生一目瞭然,能利用較少的時間,直觀、形象而又深入地解決了教學難點,同時也爲激起學生喜愛音樂的情趣提供了基石。第一塊主要是由老師操作,二、三兩塊則爲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平臺,當然,學生的自主學習是也與教學內容相融合的,因爲教學資源多元的,這些資源的選擇和組織,一定要與課堂教學的內容融合起來,真正實現教學目標服務。因此,我們在組織信息資源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現有的認知水平和情感基礎,對資源進行重組,只有這樣,資源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設計本課教學時,爲了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獲取更多的知識,我在課前先讓學生根據課文教學要求有目的地主動在網上查詢有關維也納的資料。課上,他們有的介紹圖片,有的查看文本,有的同學則欣賞音樂。並通過交流知識,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礎進行構建,並與課文內容相結合,達到有目的的構建語文學科知識。

當然,這不僅是一堂語文課,我覺得也是一堂信息技術素養的培養教育課。學生喜愛上信息技術課,由於條件的限制,遠不能滿足他們學習的需要。在語文課上,信息技術爲學生提供有關維也納圖文音像並茂的、豐富多彩的感性資料,其信息量之大,超乎學生想象,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使他們的情感處於極其興奮狀態,拉近了學生與遙遠社會環境的距離,合作交流、探索學習成爲主要的教學形式,完全改變了以往分析課文的固定程式,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了學生,使學生人人都參與到了課堂中。這樣,既有意識地鞏固發展了學生信息技術課上的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他們根據認知需要收集信息、處理信息,選擇信息,利用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促使他們由消極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爲積極的知識探索者,能力的進取者。

以上是我美好的教學設想,下面我想談談我在這堂課的準備和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受:

1.進行信息技術教學的設計,對教師本身而言,是一種提高,既是學習的提高,也是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更是一種挑戰,是教育教學方式的挑戰。就我本人而言,信息技術水平十分有限,我就嘗試着把我粗淺的認識和想法進行了簡單的設計和整合,很不成熟。這是一方面的挑戰。另一方面,課堂上,信息技術牽涉着我的思路,對課堂調控能力也是一大挑戰和提升,可以說,這是另一領域的嘗試。

2.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教師發生了變化,學生也發生了變化。興趣濃厚了,人人蔘與,很是興奮。平時也讓學生收集信息,可是,由於家庭條件不一,學生有的信息渠道很多,有的則總是兩手空空,造成了很大的差異,用信息技術教學,縮小了這一差異。另外,我發現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語言表達也有了變化。以往,學生總是把收集到的很少的一部分信息打印在紙上,是屬於某個人的,課堂上則習慣照本宣讀,沒有內化的過程,這曾經是我們語文教學所研究的一個主題。而今天,因爲信息技術使資源相成共享,所有學生收集資料的信息渠道暢通、信息積累豐富,所以他們的語言表達大都是吸收內化後再外顯出來,可以說是有感而發,真情流露,這也是以往的教學所難以呈現的。

3. 讓我強烈地感受到信息技術的一些優勢。

第一、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有着強大的直觀性。它能製作優美的直觀圖片、音樂、影象將學生帶到課文情境中,爲理解、感悟文章的內容起到促進作用。如本課中優美的古典音樂伴隨着人物的介紹,精美的維也納風光影像、城市雕塑、建築等,將學生帶入了美麗的音樂之都維也納,學生們在其間快樂地暢遊,接受着高雅藝術的薰陶,使他們身臨其境,爲課文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信息技術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在這裏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充當教學的組織者、管理者、指導者,在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最大發展。學生在上課時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自主地學習、朗讀,學生可以在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多停留一會兒,細細的品味、欣賞,甚至爲深入的研究,而對自己興趣不濃的地方可以一帶而過,達到有所瞭解就可以了。同時,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既是學生語文課堂學習的補充,也是課外學習的擴展。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能夠真正做到課內課外相得益彰,知識技術相互融合,達到了在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需要實現的師生交流主要包括知識傳授、知識導航、行爲導航、情感溝通的目的,也達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情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