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設計及反思(第一課時)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設計及反思(第一課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2W 次

  教學目標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設計及反思(第一課時)

1.認識本課生字詞。

2.理解課文內容,從品讀重點詞句段中感受生命的珍貴和愛心的無價,體味海峽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骨肉之情。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臺灣同胞的崇高品質,體味海峽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課前播放音樂《愛的奉獻》)人間處處有真情,真情時時暖人心。愛,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愛,使人間充滿溫暖。古今中外流傳着無數頌揚人間真情的故事。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學習第22課《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去感受臺灣與大陸同胞之間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去體會無私奉獻帶給他人的希望與幸福。

板書課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設計意圖)特級語文教師於漪說過:“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牢牢的吸引住。”因此,上課一開始,我用充滿激情的導語創設情境,使學生儘快產生與文本對話的慾望,喚起學生的閱讀期待,爲學生接受新的學習任務做好情趣共融的心理準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揭示課題,質疑導入

1.揭示課題,質疑:

看到課題,你有什麼疑問?

2.導入:

讓我們帶着這些疑問一起走進一個真實的故事。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教學本課時,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讓學生帶着疑問充分地讀書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初讀課文,學習詞語,把握主要內容

1.自由讀課文,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好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屏幕出示詞語,引導學生自主提示需要注意的詞語:

⑴ 提示凋零、含苞、綻放,讀通句子“這個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理解這三個詞語在課文中指的是什麼。

⑵ 提示輾轉。訓練學生用聯繫上下文展開想象的方法理解詞語,從而讀通難讀的句子。

⑶ 提示暫停,訓練學生讀準生詞,把句子讀通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動暫停的間隔,臺灣青年的骨髓,從身軀裏涓涓流出……”

3.把整篇課文連起來讀一遍,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訓練學生抓住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及關鍵詞語概括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自由讀,給足時間讓學生真切感知課文;自主提醒詞語,給足空間與方法理解詞語,讀通長句子;分工合作,把聽讀檢查讀書效果和組織語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給足機會讓每個孩子參與實踐。

 四、再讀課文,理解感悟,指導朗讀

1.學習第一個生命場景

(1)學生齊讀第二自然段。(背景音樂響起)

(2)引導學生把一段話讀成一句話。(小錢靜靜的躺在病牀上)

(3)引導全班交流:

① 交流小錢患病的情況,引導學生大致瞭解“白血病、骨髓移植”等醫學方面的知識。

②理解文中第三句“這個18歲的年輕人……這朵生命之花綻放。”

師:十八歲,如果是健康的生命,此時此刻,他可能在幹些什麼?(生自由作答)

可是此時此刻,十八歲的小錢不能去( ),只能(靜靜的躺在病牀上);不能( ),只能(靜靜的躺在病牀上);不能( ),只能(靜靜的躺在病牀上)。

③生談體會。

(4)指導朗讀。

2.學習第二個生命場景

(1)學生自主研讀課文3、4、5自然段。

(2)播放地震圖片,簡單介紹臺灣地震的情況。

(3)帶着敬佩之情引讀第4自然段的語句。

師:雖然臺灣發生了大地震,慶幸的是這位臺灣青年沒有受傷,他的爸爸媽媽是否受傷,他不知道,但是,他知道

生:(生接讀)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師:他的爺爺奶奶是否平安無事,他不知道,但是,他知道

生:(生接讀)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師:他的最好的朋友是否還健康的活着,他不知道,但是,他知道

生:(生接讀)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4)師:正因爲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着十萬分之一的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所以

當( )時,他能(靜靜的躺在病牀上);

當( )時,他還能(靜靜的躺在病牀上);

當( )時,他仍然能(靜靜的躺在病牀上)。

(5)比較兩個“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有何區別?

(6)體會李博士高尚的醫德,博大的愛心。

①朗讀描寫李博士的語句,說說李博士的哪些做法讓你感動?

②抓住“沉着” “空曠”“一次又一次”“涓涓”等詞語體會李博士博大的愛心。相機指導有感情朗讀。

③出示李博士送骨髓的時刻表,體會“奔波”和“連夜”等詞語表達出的李博士的愛心。

(設計意圖)抓住重點段落、句子及關鍵詞,進行重點閱讀和探究,注重以讀爲本,做到師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個體差異。指導朗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自由讀,合作讀,理解讀,情境朗讀等方法,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想象、讀中感悟。

 五、釋疑,點明課題,預留作業

1.教師小結:這是一次跨越海峽的拯救行動,這是一次和死神爭奪生命的較量,最後,小錢得救了,即將結束的生命復活了,生命之花在人們的愛和奉獻中重新綻放了。同學們,課文學到這兒,你能談一談對課題的理解嗎?

2.深情朗讀課文第七小節。再次感悟生命橋的含義。

(設計意圖)通過前面環節的充分閱讀感悟,讓學生體會“生命橋”的含義,感受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

3.作業

茫茫的海峽隔不斷骨肉親情。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這位臺灣青年見面了,小錢會怎麼感謝他?這位臺灣青年又會說些什麼呢?下節課,你們可以在自己的班級裏討論交流,然後把想象到的畫面用你手中的筆記錄下來。

  教學反思: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單元組的一篇課文.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在教學中,能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抓住重點詞句在讀中感悟。

一、抓住“靜靜地”,體會不平靜,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在設計本課時,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和“臺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兩句話爲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牀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爲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牀上。

臺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餘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是因爲他知道小錢正期待着他的骨髓。這裏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着的反映,他爲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讀這一點的時候,我用“周圍的環境能靜嗎?”和“他的內心能靜嗎?”兩個問題來襯托出那位臺灣青年的不平靜。將臺灣青年一心爲他人着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臺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爲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後。通過研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後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二、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多樣性的閱讀、自主品讀、讀寫結合體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以“讀”爲突破口,將“讀”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三,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課外資料來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在這堂課上,我適時地補充白血病的資料,讓學生感受小錢病情的嚴重,以及對骨髓的迫切,學生對"靜靜地"一詞有更深的瞭解.當學生講到"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臺灣地區."時,我及時地播放了"1999年'9.21'臺南大地震"的資料,使學生更加體會到臺灣的李博士和青年在餘震中進行抽取骨髓手術的危險性,出示李博士奔波的路線圖,體會他無私奉獻,急人之所急得醫德高尚醫德。

四、不足

反思這節課,存在着許多的不足與遺憾。比如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溶入到朗讀中.這也是我以後教學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時,感覺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夠豐富,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