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文教後反思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文教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2W 次

11月22日我執教了《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文,這篇課文講述了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那個島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在進行本篇課文的教學時,我考慮到了這樣兩個方面的問題: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文教後反思

一、當講則講。

提到“講”,有人往往習慣於現“析”等同起來,和“煩瑣分析”掛起鉤來;有人認爲,“講”與《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不排斥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有些內容,如距離學生生活較遠而難以理解的,含義非常深刻而學生又不易準確把握的,教師怎能不講?當講的內容,教師必須理直氣壯地講。比如本篇課文學生對白血病、骨髓移植瞭解不多,我在學生查找資料的基礎上,也給學生講了一些有關這方面的知識。又如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動暫停的間隔,那個島青年的骨髓,終於從身軀裏涓涓流出……”只讓學生讀,去體會抽取骨髓的困難,學生似乎不可能體會深刻,我就通過講“正常的情況下抽取骨髓還要需要抽10次,而在餘震中抽取骨髓也許是十幾次二十幾次”讓學生去體會青年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李博士抽取骨髓的艱辛。“講”讓學生弄明白、悟深刻。

  二、創設情境。

誇美扭斯曾經說過:“可以爲教師定下一則金科玉津。要可能的範圍內,一切事物都應該儘量放在感官的跟前。”我們不可能教學哪一部分的內容,就把學生帶到相應的真實情境中去,但是,我們可以積極地創設情境,把理解相關內容所需要的情境,例如在講到在餘震中抽取骨髓,我讓學生想象一下,又一次餘震發生了,是怎樣的一種情景。通過讓學生描述,引領他們進入情境,幫助他們把握相關內容,感悟內蘊情感。比如講授李博士時,我出示李政道先生的照片,在處理重點段落時,播放配樂讓學生朗讀。這樣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地誘導學生進入文字所描繪的情境,學生容易感悟到文字所承載的深深的情感。

課雖上完了,但是還有很多遺憾,總感覺我的感情很投入,但是學生的感情還不夠深入。一直我在引領學生硬進文本。值得驕傲的是,學生課文讀得很棒,很有感情,最後談理解也很好,能從多方面去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