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片斷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片斷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4W 次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片斷1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片斷

師:文章以“我臥在小船裏,出了洞。”結束了作者遊雙龍洞的經程,也結束了全文。

生:老師,作者出了洞幹什麼去了?

師:對呀!作者葉聖陶先生出了洞幹什麼去了呢?

生:他到店子裏吃飯去了。

生:不對!他去遊覽別的地方去了。

生:不對!他是回家寫《記金華的雙龍洞》去了!

(……待學生充分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後)

師:作者不顧年邁和勞累,又興致勃勃地遊覽了上源的冰壺洞去了。大家想要知道冰壺洞是怎樣的,可以讀一讀《記金華的兩個巖洞》。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片斷2

教學片段:

過渡:通過這種奇特的遊覽方式,一下子,看,(出示幻燈片)我們已經到了內洞了,它又給我們留下什麼樣的印象呢?你又是用什麼方法感受到的呢?

1. 快速閱讀6-7自然段。

2. 學生交流彙報。

生:我感覺到內洞很黑,我是從文中“ 漆黑一片 , 什麼也看不見”“也只能照見一小塊地方”看出來的。

生板書:黑

師:那你能讀讀看,讓我們感覺內洞確實很黑嗎?

生讀,讀完評。賽讀。

師:還可從哪些地方看出它有什麼特點?

生:我覺得內洞很寬。我是從最後一段“有十來進房子那麼大”看出來的。

讓學生結合讀,讓人感覺確實很大。板書:寬

生:我覺得內洞很美,有雙龍,石鐘乳和石筍。

師趁機出示石鐘乳和石筍的幻燈片,邊指邊解說:

你們看,它僅僅是美嗎?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名目有四十多種,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造型奇特,佈局巧妙,有“黃龍吐水”、“倒掛蝙蝠”、“彩雲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龜蛇共生”、“青蛙盜仙草”、“壽星與仙桃”“避水金針”等景觀,幻化多變,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龍宮。你們說它還僅僅是美嗎?

生一個個都陶醉在神奇的內洞中了,情不自禁地讚歎:哇,好美,太神奇了。

生板書:奇

師:誰能把這幾句讀一讀,讓人感覺內洞原來是這麼美、這麼神奇!

一生讀,讀得很不錯。

師:課前,我發現同學們查到了很多雙龍洞的資料,誰來告訴大家你還知道內洞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3. 學生補充介紹自己的資料和圖片。

學生找到了很多的資料,有關於石筍、石鐘乳和石柱的形成,有哪些詩人、作家到過這裏,還補充石筍、石鐘乳的形狀和命名,還介紹了朝真洞和冰壺洞等等,有一個學生介紹到內洞有2千多平方米,於是,我又趁機讓學生跟書上的十來進房子來比較,又拿教室才50多平方米來跟內洞對比,於是,學生更能感受到內洞原來有40-50間教室那麼大,也都發出讚歎之聲。

小結:在飄忽不定的燈光下,這麼多顏色各異、形狀變化多端的石鐘乳和石筍,是多麼神奇啊!請同學們邊讀課文邊想象。

總結:遊覽了雙龍洞,它給你留下什麼印象呢?――神奇美麗(師趁機板書)這麼美的雙龍洞,真令人流連忘返啊!

擴展延伸到課外

你們知道嗎,葉老出洞後,並沒有直接回城,他幹什麼去了呢?原來,葉老遊玩了雙龍洞後,興致正濃,繼續遊玩了上游的冰壺洞。金華有兩個巖洞,一個是雙龍洞,另一個就是冰壺洞,那裏的景緻更迷人(師趁機又讓學生一睹冰壺洞的幻燈片),回去後葉老寫了《記金華的兩個巖洞》,建議同學們上圖書館或書店去閱讀,也可借初中的語文課本來讀一讀。

預期的目標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篇遊記,主要描寫了“外洞、空隙、內洞景物”的特點。教學時,我想重點講解“空隙”的部分,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然後,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學習“外洞、內洞”部分。最後,學生自學“路上見聞”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體現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學“空隙”時,努力實現教育民主化,形成師生共同激勵,相互促進的教學新格局。教學“外洞和內洞”時力促以培養學生自主精神和自學能力爲核心的教學理念的形成。最後的設計“導遊講解”部分有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課堂成爲學生主動學習,勇於探索的動態過程教學設計立足課堂,優化教學進程;突出精講點撥,講究藝術提問,從以學生的機械學習爲主轉變爲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爲主。教學時,使用許多自己製作的課件,形象生動,提高教學效率,體現現代教學思想。

效果:

實現兩個目標:培養學生思考、表達和蒐集材料的能力,運用有關課外材料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培養學生依據課文內容,蒐集材料、豐富課外知識的習慣,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對喀斯特地貌的興趣。

完成重點訓練目標:教學時,我重點講解“空隙”的部分,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然後,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學習“外洞、內洞”部分。最後,學生自學“路上見聞”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讓學生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處:上課緊張有餘,教學機智不足;教學內容過多,對各個教學過程挖掘的深度不夠;學生主動參與的精神不夠,教學氣氛不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