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評課稿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評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3W 次

 《記金華的雙龍洞》評課稿一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評課稿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的一篇遊記,也是一篇典型的遊記類散文,語言雖然直白,但是條理十分清晰,描寫具體生動。主要描寫了“外洞、孔隙、內洞景物”的特點。在教學時,陳老師引導學生朗讀感悟課文,把握孔隙窄小的特點。

一、充分抓住了課文的主線。

這是一篇遊記,遊覽順序是文章的主線。在教學時,陳老師讓學生圈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瞭解遊覽線路,再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羅店——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在學生理出文章的線索後,再讓學生細細朗讀、品味。將文本的語言達到內化,並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後整理出遊覽圖,瞭解寫遊記的一些技巧,學習體會詞句的精妙。這是一篇遊記,一定要明白作者的遊覽順序,抓住文章的主線,可以使教學散而不亂。抓主線,使作者的思路和教者的教路有效融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讀中感悟,演示精彩。

課文中關於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巖壁。中間不過容許一艘小船進出的距離。由於空間太過狹小,所以帶給我們的感受着實深刻。這裏是一段非常精彩的進入內洞的敘述。沒有華麗的詞藻,近乎白描的寫實筆觸,把孔隙狹小的特點描摹得十分傳神,讀了有身臨其境之感。陳老師在教學本課時“以讀爲突破口,訓練學生的語感”。學生對讀書的思考和感悟往往停留在表層,在教學中,陳老師不斷引導和點撥,應該說這節課中,文本的朗讀是充分的、紮實的。學生帶着情感和體會理解課文內容,讀出文章的味道,語感也便隨之產生了,使之內化爲自己的語言。船在進出孔隙的時候兩邊的工作人員拉船的視頻演示也使課文內容更直觀地呈現,便於孩子們感悟。

三、抓住重點景點深度剖析。

在對“孔隙”這一景點的學習體會中,她是以“作者是怎樣寫出孔隙窄小的”爲主線問題,通過揣摩”孔隙“這一詞義以及出示對比句感悟小船的“小”和過孔隙的“感覺”(身體部位緊貼船體),將見聞和感受有機結合,使人身臨其境。本課的一個亮點是,利用這樣的表達方式逐步引導學生對其特點進行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對於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方面,未能充分利用文本資源調動學生的思維,若能適時讓學生髮散思維,想象內洞中還會有哪些奇特美麗的景象,相信學生的想象力會得到進一步培養。還有,孩子在習作時,桌子兩邊孩子的坐姿我覺得應予以規範。

陳老師能夠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思考中走進文本,享受學語文的快樂,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記金華的雙龍洞》評課稿二

今天,我有幸和學校全體語文老師在網上欣賞了“第九屆全國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特等獎獲得者江西省甘密老師的優秀課例《記金華的雙龍洞》,甘密老師結合遊記文體的特點,引領學生理文序、清結構,以段爲例領悟寫法,遷移運用,得意、得言、也得法,很好地實現了以篇達類、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教學目標。聽完這節課我感受頗多,受益匪淺。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老先生早年遊歷金華雙龍洞的一篇遊記。作者按照移步換景的遊覽順序,真實記錄了自己的遊覽見聞和感受,堪稱遊記體文章的典範。甘密老師的開篇教學先聲奪人,先引領學生畫遊程圖,再理清寫作順序,並且清晰課文結構,使學生高效地把握了遊記文體特點,瞭解了作者移步換景的寫作方法。

緊接着直接切入“過孔隙”一段進行教學。從“孔隙窄小”的特點入手,深入引導學生探究作者是怎樣寫出孔隙窄小的?便於學生體悟寫法,遷移運用。讀是輸入,寫是輸出。最後甘老師讓學生根據武夷山一線天的景觀進行仿寫。從課堂上學生的練筆情況看,語言運用的目標有效達成,高效地實現了當堂實踐一課一得、以篇達類的目標,真可謂言、意、法兼得也。

 《記金華的雙龍洞》評課稿三

星期五下午,聽了教研室張副主任帶來的兩堂教學視頻——《“紅領巾”真好》和《記金華的雙龍洞》,兩位老師精湛的教學藝術和對教材的巧妙處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以《記金華的雙龍洞》爲例,說說自己的一些想法。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的一篇遊記,也是一篇典型的遊記類散文,語言雖然直白,但是條理十分清晰,描寫具體生動。主要描寫了“外洞、空隙、內洞景物”的特點。在教學時,教師抓住“孔隙”的特點,着重對“孔隙”這一部分進行了教學,重點突出,基礎落實,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抓主線,理清文章的脈絡。

這是一篇遊記,首先要讓學生知道作者的遊覽順序。在教學時,讓學生初讀課文,開門見山地拋出閱讀要求:想想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金華的雙龍洞的。接着讓學生再讀課文,合作完成遊程圖。這是非常巧妙的一個安排,老師製作了比較精緻的課件,很直觀地把這篇課文的遊覽順序用圖畫表示出來,學生很快理清了遊覽的順序——羅甸——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在學生理出文章的線索後,再讓學生細細朗讀、品味。將文本的語言達到內化、並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後整理出遊覽圖,瞭解寫遊記的一些技巧,學習體會詞句的精妙。這是一篇遊記,一定要明白作者的遊覽順序,抓住文章的主線,可以使教學散而不亂。

二、抓重點,以點帶面進行教學。

四年級的學生第一次接觸遊記,老師在上課時先進行方法指導,告訴學生遊記就是把“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寫出來。這位老師抓住了“孔隙”這部分內容,以點帶面,重點帶學生學習遊記的寫法。因爲課文中關於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是流水,孔隙上是巖壁。中間不過容許一艘小船進出的距離。由於空間太過狹小,所以帶給我們的感受着實深刻。這裏是一段非常精彩的進入內洞的敘述。沒有華麗的詞藻,近乎白描的寫實筆觸,把孔隙狹小的特點描摹得十分傳神,讀了有身臨其境之感。老師由解“孔隙”這個詞入手,讓學生說說“孔隙”這個景點的特點,自然引出了孔隙的小、狹窄。通過找重點詞句體會這個特點,老師還引導學生體會哪些是作者的所見到的,哪些是作者所聽到的,哪些又是作者所感受到的,處處抓住遊記的特點進行學法指導。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還創設情景,讓學生角色轉換——變成遊客,用音樂渲染氣氛,把學生帶到了遊覽現場,讓學生真正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最後一個環節寫話就變得水到渠成了。老師選擇了學生比較熟悉的景物——武夷山的一線天,讓學生先看圖片,然後簡單地說說寫法,就讓學生動筆寫了。從學生的寫作效果來看,這堂課是非常成功的,因爲絕大多數學生都已經掌握了遊記的寫法。

三、抓基礎,落實語言文字訓練。

雖說這篇遊記的教學以落實遊記的寫法爲重點,但是從課堂安排來看,老師也非常重視詞語的教學。課始,教師抓住“蜿蜒“這個詞,複習《長城》一課中的語句,瞭解這個詞的意思,然後延伸到這篇課文中的意思,找找課文中的句子,讓學生明白了雙龍洞的得名原因。再如學習“孔隙”這段時,教師先從“孔隙”的意思入手,讓學生說說“孔”和“隙”分別是什麼意思,然後說說“孔隙”的意思,再讓學生猜猜“孔隙”這個景點的特點是什麼,引入到學習,這個環節絲絲相扣,特別自然,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總的來說,這堂課是非常成功的,雖然沒有非常花哨的處理,但是樸實、紮實,這樣的課纔是真正走進學生心裏、真正讓學生學到東西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