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求四年級下冊課文《記金華雙龍洞》的教案

求四年級下冊課文《記金華雙龍洞》的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5W 次

  《記金華雙龍洞》教案

求四年級下冊課文《記金華雙龍洞》的教案

【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課文是按遊覽順序記敘了作者遊雙龍洞的所見所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特點寫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有條理敘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間順序給課文分段,並概括段意。

4、學會生字、新詞。

5、朗讀課文。背誦第5自然段。

【教學重點】

使學生感受到這一神奇的溶洞。激發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寫作特點,培養有條理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準備】

投影儀。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

記金華的雙龍洞

二、介紹課文及作者

1、課文,遊記:

記敘了作者遊雙龍洞的情景。

2、作者,葉聖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江蘇吳縣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煥之》,童話集《稻草人》。

1957年葉聖陶先生60多歲時,遊覽了“雙龍洞”、“冰壺洞”,見《小傳十篇》。

三、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1、自由讀文:

利用工具書學習生字、新詞,劃出不懂的詞語。

2、集體討論難字、新詞:

⑴ 讀音:

wān jí rǔ sǔn

蜿蜒 即使 石鐘乳 石筍

⑵ 新詞:

孔隙 突兀 森鬱

四、讀熟課文

1、散讀。

2、小組讀。

五、思考寫作順序,試着劃段

第二課時

一、理清層次,劃分段落

1、默讀:

思考:本文是按什麼順序安排材料的?

遊覽順序──空間位置變換。

2、討論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交待時間、地點、事件。

第二段(2~3自然段)路上見聞。

第三段(4~8自然段)遊覽經過。

二、講讀

1、指名讀第一段:

分析:這是一篇遊記,且開篇點題,交待了時間、地點。

2、學習第二段:

作者從金華城出發,經過羅甸,漸漸入山,記寫一路上經過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提問:

⑴ 作者看到哪些景物?用筆劃一下:

溪流:時而…時而…時而。

⑵ 什麼叫迎着溪流?人怎麼走?

逆流而上(遊覽的一條“暗線”)

⑶ 理清這部分敘述順序:

金華→羅甸→入山→洞口

3、小結:

作者以“那溪流就是從洞口裏流出來的”,引出描寫重點──雙龍洞。

第三課時

一、從讀入手,理清層次

1、讀第三段:

說一說寫了幾層意思。

2、分析:

外→內

學生邊讀邊思考,師生共同總結:

⑴ 泉水來路。

⑵ 孔隙大小。

⑶ 小船形狀。

⑷ 進出方法。

⑸ 人的感覺。

二、學習本段第三層

內洞奇景。自由讀,並小結寫了什麼?

1、黑爲什麼?只有孔隙相連:

2、大十來進房子那麼大。

3、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裏。指明泉水的發源地,且點出洞已到頭。

4、最後寫出洞,自然結束文章。

三、總結

作者記敘了遊覽雙龍洞的情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記金華雙龍洞》教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給課文編提綱。

3、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重點和難點】

瞭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電教設計】

計算機多媒體能模擬仿真,化抽象爲形象。能集文字、圖片、圖象、聲音於一體,將學生帶進形象、生動、色彩繽紛的教學情境之中,使學生感官接受刺激、發展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空間概念,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大大減輕學生認識的難度,變難爲易。

在《記金華的雙龍洞》這一課中,學生對重點句“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較難理解,特別是溪流爲什麼會有寬、窄、緩、急的變化?學生缺少這方面的感性認識。我設計了兩幅不同狀態的溪流圖,並配上不同的溪聲,學生通過比較,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這樣一來,既節省了時間,又較好地突破了教學中的難點,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沿途中映出紅、油桐、新綠的圖片展示,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至於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我是利用電教館下發的抽拉式投影片,在實物投影儀下演示完成的。

【電教軟件】

PowerPoint2000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結合課文引入新課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華,作者踏上了去雙龍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緻不斷撲入作者的眼簾。我們也來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瞭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二節,學生在書上畫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1、作者沿途看到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

作者看到這些景物後有什麼感受?

景物:映山紅 油桐 沙土 新綠

↓ ↓ ↓ ↓

特點: 各色 白色 粉紅色 或濃或淡

感受:一片明豔(山中景物的色彩明亮鮮豔)

2、“明豔”什麼意思?讓我們來欣賞一下明豔的山色?

(多媒體展示映山紅、油桐的'圖片,感受鳥語花香的美景)

3、理解“或濃或淡的新綠”意思。

(什麼叫“新綠”,爲什麼會或濃或淡?)

4、理解“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

(山中花兒在大自然無拘無束,吸收陽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長,格外有生機、有靈氣)(表現作者崇尚自然、讚美自然之意)

5、山中有花也有水,誰來讀一讀迎接遊客的溪流。(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

6、比較多媒體展示的兩幅溪流圖,有什麼不同?(比較溪聲)

溪流爲什麼會有寬、窄、緩、急的變化?溪聲爲什麼會變換調子?溪流和雙龍洞有什麼關係?(聽着溪聲齊讀“隨着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

7、配樂齊讀第二段:

作者邊欣賞山中明豔的春色,邊傾聽着淙淙溪聲,一路逆溪流而上,來到了雙龍洞洞口。

三、瞭解外洞特點,體會雙龍洞的“雄”

如果說沿途的風光可用一個“美”字來概括,那麼洞口和外洞你會用哪兩個來概括。

山路(美)──洞口(寬)──外洞(大)〈多媒體〉

1、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三段。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產生什麼感覺?

(高山之上 樹木繁茂 感到很有氣勢)

3、作者的哪些描寫讓你體會到外洞的大?

(大會堂,高高的石頂,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

(多媒體展示洞中情景)

4、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從全篇來看,它起什麼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覽的一條線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過泉水流出的孔隙進出內洞)

利用投影片介紹:

乘船從孔隙中穿過是什麼滋味,我們也來試一試。

四、瞭解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體會雙龍洞的“險”

1、說到“孔隙”我們就會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細的縫兒,而這個孔隙卻可容下一隻小船進出。那麼作者爲什麼不稱之爲水洞卻還要稱爲孔隙呢?

(高樓上看物體,物體好像變小)

2、默讀第四段,想一想:

作者乘船洞中游與我們平日乘船水中游,遊法上有什麼不一樣?

(只能仰臥在船上,身子緊貼船底,由管理處的工人把船拉進拉出)。

投影片展示(利用實物投影儀)

3、不僅遊法上不一樣,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讀一讀作者當時的感覺,體會體會當時的心情。

(隨着小船慢慢移動,光線越來越暗,作者的視線也越來越模糊,心情也緊張起來)。

4、討論:

作者爲什麼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擠壓過來?

(因爲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狀,周圍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覺山石挨着他,似乎將他緊緊包圍起來。越往內洞走,黑暗越濃,這種壓迫感就越強)。

我們也爲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實這段水路並不長,大約就十米,但讓人覺得船兒走了好久好久。

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險“了!

五、背誦第四段

六、總結全文

(結合板書)內容略

七、作業

背誦第五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