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四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W 次

  篇1:《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遊記,記敘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所見、所想、所感的經歷。是按遊覽順序記敘的。先寫沿途所見的美景;再寫外洞洞口壯觀、外洞寬敞;再寫孔隙的狹長;最後寫內洞的奇特。在遊覽過程中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透過語言文字也感染着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

一、抓實朗讀,促理解。

在初讀課文時,我提出的讀書要求只有一個: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讓基礎好的學生帶動基礎差的學生達到第一個要求;再讀課文我提出兩個要求:(一)、同桌合作把握作者的旅遊路線自主制定旅遊線路圖。使得學生一開始就進入角色,積極的尋找課文中作者的旅遊路線,一下子就瞭解了文章的明線。(二)、自由朗讀詳細瞭解雙龍洞各部分的特點,抓重點詞句反覆朗讀,分清詳略,在相應處批註上自己的讀書體會,大家一邊看.一邊找.一邊討論.一邊畫,師生配合學習,不知不覺地瞭解了雙龍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點,完成了教學目標。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進行朗讀,內化了知識。

二、體驗、想象調動興趣。

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孔隙這一段是文章的重難點,在體驗孔隙小的時候,同桌兩個人身體挨緊閉上眼睛,在椅子上呈仰臥狀,想象着小心的穿孔隙一分鐘的過程,引導學生從船小.乘坐方式獨特以及乘船時的感受去體會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與作者的感受相結合,去讀.去評.去想象.去感受,讓學生真正地從內心感受到孔隙的特點,體會作者當時的感受和心情。瞭解內洞奇的時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說一說鐘乳石的樣子,給它取個名字,孩子豐富的想象力讓我爲他們感到高興。讓學生從各個角度發掘自己的閃光點,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滿足感和自我肯定中做到有感情朗讀和背誦積累。

  篇2:《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老先生寫的一篇遊記。葉老以樸實的語言,準確生動的描寫展示了金華雙龍洞的美景。

本以爲設計已經全面,但仍然出現了紕漏。在教學第二課時交流空隙的特點時,有一個學生認爲“空隙很大”。我當時一楞,因爲教學這課已經很多節課,出現這種情況還是第一次。我穩下心思,問他“從哪裏體會出空隙很大?”學生回答:“‘雖說是空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能容下一條小船,說明空隙很大。”從這個回答可以看出,這個學生不理解孔隙的意思,課前預習也沒考慮。想到此,我把窗戶拉開一個小縫,問學生:這是不是孔隙?學生回答是。爲什麼說它是孔隙?學生說,因爲窗戶很大,看上去它很小,所以是孔隙。由此,我回到課文,文中的孔隙如果放到我們這個教室裏來,就不能算孔隙,而在雙龍洞中就是。這是因爲洞很大,相對而言,這就是孔隙了。學生這才明白了。

現在回想起來,這個解決方法也是不合適的。“孔隙”這個詞由兩部分構成。“孔”一般指圓的洞;“隙”指的是縫隙。孔隙指非常小的洞。而我的舉例是縫隙,倉促之下考慮問題很不得當。

由此可見,每一個小問題都不能忽視啊

  篇3:《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寫的文章。我對這篇文章印象很深刻,是因爲我參加工作時它就有。我教學的是第一課時,基本設計環節是(一)課前三分鐘瞭解作者;(二)讓學生在文中找表明遊覽順序的詞來達到理清課文脈絡的目的;(三)學寫生字“蜿蜒”;(四)學習“孔隙”部分;(五)讀寫結合,讓學生在觀察中把自己的感覺寫出來。

1.加強重點字指導與理解。《記金華的雙龍洞》雖是四年級下冊的課文,但中年級依然要把識字、寫字作爲重點,只是在方法和策略上有所不同。與低年段相比,我的識字教學教的少、扶放多,進一步加強詞語教學的理解、辨析和運用,減少用詞不當的情況出現。教學“蜿蜒”一詞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找出容易出錯的地方進行強調,“蜿”容易加一點,“蜒”裏面“正”最後一筆是豎折,經過強調學生都能正確書寫。然後我出示第四課和《長城》中有“蜿蜒”的的句子,讓學生在具體的例句中感受“蜿蜒”的用法,結合“蜿蜒的長城”的圖片來理解“蜿蜒”的意思。

2.理清文章的遊覽順序。理清文章的遊覽順序孩子們已經不是第一次接觸了,孩子們在學習第四課時我就教給了他們理清遊覽順序的方法,本以爲會很快找到遊程路線,可事實證明孩子們第二次接觸還不是很熟練的。

3.抓重點段落學習。

作者過孔隙是一個相對比較複雜、比較有特點的過程,給每一個進出雙龍洞的遊客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葉聖陶先生也不例外。所以在總結了遊記文體特點後,由整體到局部,讓學生學習最讓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的孔隙部分,由結構段慢慢過渡到自然段,學習段落寫法,做到一課一得。

4.落實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

(1)借小船的小體會孔隙的窄小。我通過對比句子讓學生體會、感受小船的小。

(2)學習“月”字旁的字和身體有關。從而掌握識字規律。

(3)品味過孔隙的“感覺”,讓學生抓重點詞語體會作者過孔隙時的真實感受,將見聞和感受有機結合,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5.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感悟

閱讀教學應是學生、教師、作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課堂上,我採用了情境創設,讓學生的身份轉化爲遊客,以讀代講,真切感受作者過孔隙時的感覺。“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時我有什麼感受?“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擡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通過設境體驗,學生當場感受作者洗練、準確的語言表達及其令人身臨其境的表達效果。

6.讀寫結合訓練

每屆學生在寫“我的校園”或“我的教室”時,只是對景物進行了細緻地描寫,但寫出來的文章都顯得乾巴巴的。讀了葉聖陶先生的文章,我明白了,孩子們的文章只寫了自己用眼睛看到的,卻缺乏自己對事物的感覺,也就是沒有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看到的景物之中。爲了讓孩子們的文章更加生動,我爲孩子們提供了一些我們對人的感覺的詞語,孩子們用的還可以。如果時間再充足一些,讓孩子們進行充分地自我感覺,教室裏的事物就會更加地生動。後來我看了孩子們的文章,孩子們在自己的文章中有意識地把自己的感覺融了進來,雖然是初次接觸,能看到孩子們在學習之後的一點點變化我也是很欣慰的。

每一節課都有自己的一些遺憾,我會繼續在課堂上下功夫,在孩子們的寫作上多琢磨,讓我的學生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