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記金華雙龍洞》教學反思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記金華雙龍洞》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反思一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記金華雙龍洞》教學反思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遊記,記敘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情融於景。課文按遊覽順序,依次寫了遊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遊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遊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寫了路上的景色明豔、溪流歡唱,外洞的寬敞,內外連接處孔隙的窄小,內洞的黑、大、奇,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倫美奐,令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慾望。

教學本課,我分爲三部分,即: 1、談話導入。 2、精讀重點段,體會感知。 3、鞏固練習,進行練筆。

在導入部分,我利用了直觀的雙龍洞剖面圖,讓學生通過示意圖,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及路線。通過老師提問,抓比較不同的溶洞的特點,進行提問。讓學生找到雙龍洞的特點──“孔隙”。然後直接找到文中的第5段,即本文的重點段,進行學習。

在精讀重點段時,我採用了找特點、讀特點的方法。引導學生讀書,談談孔隙給自己的印象,並在書上勾劃,找出孔隙二特點的低矮窄小,因爲“孔隙”是教學重點,所以在本段我進行重擊,推敲,讓學生反覆體會。

爲了突破難點,讓學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細緻描寫的部分,讓學生通過讀先初步體會。在體會不夠時,我找到了“從……到……沒有……才”等關鍵詞語,讓學生反覆讀重點詞語,加強體會,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在學生讀中體會後,我便播放了直觀形象課件,讓學生觀看,感受作者是怎樣通過孔隙進入內洞的。通過理解“船的小,孔隙的險,自己的感覺”,三者相結合,突出孔隙的特點。當學生在“讀一觀”之後,對孔隙的低矮窄小有一定的感受,此時,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較,將文章中部分重點詞刪除。讓學生通過前後句子比較,學習作者的細緻描寫方法,把教學中點始終定在母語的語言文字學習上,讓學生研究作者的寫法,從內容回到語言,使學生的思辨過程認識趨於深化,加深對語言文字的進一步深化。教學中,我從內容中入手,讓學生用各種手段讀書。然後,又從語言回到內容。

在鞏固練筆部分,我利用填空的方法。訓練學生進行背誦、積累,在此基礎上,我訓練學生現場練筆,寫一份孔隙的解說詞。再次,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

總之,本節課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取得了預期效果。但學生的朗讀還不太好,還應加強訓練。

  反思二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篇遊記,主要描寫了“外洞、空隙、內洞景物”的特點。教學時,我想重點講解“空隙”的部分,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然後,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學習“外洞、內洞”部分。最後,學生自學“路上見聞”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體現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學“空隙”時,努力實現教育民主化,形成師生共同激勵,相互促進的教學新格局。教學“外洞和內洞”時力促以培養學生自主精神和自學能力爲核心的教學理念的形成。最後的設計“導遊講解”部分有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課堂成爲學生主動學習,勇於探索的動態過程。教學設計立足課堂,優化教學進程;突出精講點撥,講究藝術提問,從以學生的機械學習爲主轉變爲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爲主。教學時,使用許多自己製作的課件,形象生動,提高教學效率,體現現代教學思想。

  效果:

實現兩個目標:培養學生思考、表達和蒐集材料的能力,運用有關課外材料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培養學生依據課文內容,蒐集材料、豐富課外知識的習慣,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對喀斯特地貌的興趣。

完成本單元重點訓練目標:教學時,我重點講解“空隙”的部分,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然後,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學習“外洞、內洞”部分。最後,學生自學“路上見聞”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體現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處:上課緊張有餘,教學機智不足;教學內容過多,對各個教學過程挖掘的深度不夠;學生主動參與的精神不夠,教學氣氛不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