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4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4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4 記金華的雙龍洞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4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華,遊北山的雙龍洞。

出金華城大約五公里到羅店,過了羅店就漸漸入山。公路盤曲而上。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油桐也正開花,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紅色,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豔。

一路迎着溪流。隨着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雙龍洞口,那溪流就是從洞裏出來的。

在洞口擡頭望,山相當高,突兀森鬱,很有氣勢。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走進去,彷彿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裏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泉水靠着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並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船兩頭都繫着繩子,管理處的工人先進內洞,在裏邊拉繩子,船就進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頭的繩子,船就出來。我懷着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裏,自以爲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着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擡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大約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陸了,這就到了內洞。

內洞一團漆黑,什麼都看不見。工人提着汽油燈,也只能照見小小的一塊地方,餘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麼寬廣。工人高高舉起汽油燈,逐一指點洞內的景物。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我順着他的指點看,有點兒像。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大都依據形狀想象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做什麼,也很值得觀賞。

在洞裏走了一轉,覺得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進房子那麼大,泉水靠着右邊緩緩地流,聲音輕輕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裏。我排隊等候,又仰臥在小船裏,出了洞。

____________

作者葉聖陶。

 綜合資料

 一、教材分析

(一)主要內容

這是一篇遊記,記敘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是按遊覽順序記敘的。先寫沿途所見的美景;繼而寫外洞洞口、外洞;再寫孔隙;最後寫內洞。

(二)中心思想

在遊覽過程中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

(三)文章結構

全文按遊覽順序,可分爲四段:

第一段(第1節),交代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時間及雙龍洞的地點。

第二段(第2、3小節),寫作者從金華城出發,經過羅甸,漸漸入山,一路上經過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寫山後寫溪流,最後用“那溪流就是從洞裏出來的”,引出描寫的重點雙龍洞。

第三段(第4、5、6、7小節),分別寫作者遊覽外洞、孔隙、內洞的情景。

第4節先寫在洞口觀山的感受,然後具體描寫外洞,寫出外洞口“寬”內“大”的特點。最後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

第5節寫作者從外洞通過孔隙進入內洞的情形,這一節寫得很詳細,可分爲五層:

第一層寫泉水的來路,承接上文,自然過渡,引出下文。第二層介紹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層寫小船的形狀,使人對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確的認識。第四層介紹穿過孔隙進入內洞的辦法。第五層寫穿過孔隙進入內洞的感覺。先寫作者穿過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準備,再寫作者穿過孔隙時的感覺,讀了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第6、7小節寫作者遊覽內洞時的情景,這部分是文章的重點,可分爲四層:

第一層寫“黑”,“內洞一團漆黑”。第二層寫“奇”。藉着汽油燈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鐘乳和石筍”。第三層寫“大”。“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進房子那麼大。”第四層寫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裏”,指明泉水的發源地,點出了雙龍洞已到盡頭。這一段主要寫內洞“黑”、“奇”、“大”三個特點。

第四段(第8節),寫出洞,自然結束文章。

這篇文章段落分明,條理清晰。一是按遊覽順序劃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條水線在串連着全文,因而有兩條線:遊線和水線同時貫穿全文。

分段時,如有的學生把4節看成第三段,5節爲第四段,6、7節爲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爲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語言因素

“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顯得有精神。”這是一個比較句,拿滿山開遍的映山紅與盆栽的杜鵑花相比,比的結果是山上的映山紅“有精神”。“有精神”本來是形容人的,這裏借用,形容花的長勢好。盆栽的杜鵑花也是映山紅,爲什麼比不過山上開的呢?山上的映山紅根深葉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陽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嬌嫩而不茁壯,比起山上的映山紅就顯得遜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隨着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聲都與山勢有關,請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我順着他的指點看,有點像。”爲什麼“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因爲它是雙龍洞的主要景點,雙龍洞也因此而得名,當然在內洞諸多的景物中先看雙龍。葉老看後爲什麼說有點像,那麼到底是像還是不像呢?兩條龍蜿蜒在洞頂,是動態的描寫,它們盤在那裏,張牙舞爪,似要騰飛。再加上燈光搖曳,洞內水汽蒸騰,看上去真有雙龍欲飛的感覺。但又因雙龍是石鐘乳自然形成,沒有經過人工雕琢,因而葉老說有點像,還是肯定了像。

(五)詞語講解

臀部:人體後部兩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類爬行的樣子。課文指洞頂上的石龍彎彎曲曲的樣子。

明豔:本課指明亮鮮豔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縫。本課指能通過一條小船的小洞。

時而:副詞。表示不定時地重複發生,有時候。

盤曲而上:盤曲,曲折環繞。課文指公路在山邊盤旋,繞着圈兒通到山上。

突兀森鬱:形容山勢高峻,樹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樣子。森鬱,森林茂盛。

進:課文中作量詞。平房一宅內分成前後幾排,每排稱爲一進。課文說內洞有十來進房子那麼大,即有十來排房子那麼大。

(六)寫作特點

課文中描繪景色的句子,運用了對比、比喻、誇張的手法,引導學生仔細賞析、體會。如“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要把頭稍微擡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作者通過心理活動的描寫,把雙龍洞的內洞入口處低矮狹窄的奇異景象非常生動地反映出來。

課文按兩點線索寫的。一條是作者的遊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來寫。是“順”的線索;另一條是泉水、溪水的來路,是“逆”的線索。兩條線索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不僅使全文脈絡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觀察的移動線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七)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孔隙和內洞是雙龍洞的重要景觀,學習“孔隙”那一節,應引導學生體會它的“矮”、“窄”、“險”。通過孔隙,險而不危,因而險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體會心情。內洞有兩個重點:一是奇景雙龍,一是各種形態和顏色的石鐘乳、石筍構成的洞內奇景,應引導學生充分地想象,活躍他們的思維。

難點:課文中有幾個難懂的句子,應引導學生弄懂它的內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經涉及。

 二、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課文是按遊覽順序記敘了作者遊雙龍洞的所見所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特點寫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周圍事物和有條理敘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間順序給課文分段,並概括段意。

4.學會生字新詞,會用“稍微”、“好奇”造句。

5.瞭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過渡作用。

 三、教學提示

1.學生幾乎都沒有去過巖洞,有條件的學校教師要播放錄像帶。沒有條件看錄像也可以看幻燈片。連這條件也不具備的,教師可蒐集圖片讓學生看。總之,應當有感性的材料供觀賞。

2.寫雙龍洞沿途景物要讓學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不然,學生寫遊記,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羅列會造成喧賓奪主,主次不分。

3.學完這課書,教師給學生組織一次旅遊,可近距離的,讓學生抓住景物特點,按遊覽順序寫一篇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