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設計(通用8篇)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設計(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作爲一名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設計(通用8篇)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1.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和理解生字所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命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瞭解作者實虛結合的表達方式,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

4.激發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的興趣。

學習重難點

1.從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種種幻象中體會她的悲慘生活,關注小女孩的命運。體會作者實虛結合的表達方式及表達的效果。

2.從最後三個自然段的含義深刻的語句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五次擦燃火柴的課件;樂曲《天鵝》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的大年夜是怎樣過的?(學生暢所欲言)在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筆下,有一個美麗的小女孩,卻有家難歸,在寒冷的街頭賣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樣的命運,在這個大年夜發生怎樣的故事,這節課,就讓我們走進那個風雪交加的大年夜。

2.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自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簡單地說一說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先敘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還在街上賣火柴;接着,小女孩爲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從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種種幻象;最後講小女孩被凍死了。)

3.按照故事的發展順序,把課文分成三段。

三、創設情境,喚起對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下面我們就靜下心來,仔細地品讀課文,試着走進作者和小女孩的心靈世界。認真聽老師讀課文的第一部分,然後說一說小女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來讀讀這部分內容,小女孩目前的處境是怎樣的,在文中空白處寫一寫。

3.結合具體的語句彙報

(非常寒冷;非常飢餓--光着頭赤着腳;只好赤着腳走路,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蜷着腿縮成一團,她覺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獨--另一隻叫一個男孩撿起來拿着跑了;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分錢;爸爸一定會打她的。)

4.找生試着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請同學結合自己的感受來評價,並提建議。再自由讀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憐。

5.指名配樂朗讀。(播放《天鵝》。)

6.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現在最需要什麼?(溫暖、食物、疼愛等)可是,她又冷又餓,有家又不敢回,除了舊圍裙裏的火柴,一無所有。

第二課時

一、深入品讀,感受女孩的悲慘命運

1.自由輕聲讀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動的地方畫下來,並寫一寫自己的感覺。

2.以彙報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運的悲慘。

(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現實生活的殘酷:小女孩特別寒冷,渴望溫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爐;特別飢餓,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鵝;現實中孤獨,渴望親人的疼愛,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

現實與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襯托出了現實的悲涼,讓人越發感覺到女孩命運的悲慘。

3.選擇讓你感動的段落,有感情地讀給小組同學聽。

二、圍繞中心,提出疑問

1.在別人幸福地歡度新年的時候,女孩卻悄無聲息地凍死在街頭。讓我們讀讀課文的最後兩部分,提出問題。

2.出示: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麼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麼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學生可能質疑:多麼美麗的東西指什麼東西?爲什麼會看到?怎樣看到的?兩個“幸福”是什麼含義,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嗎?

三、感情朗讀,體會“幸福”

1.她曾經看到過哪些美麗的東西,使她感到幸福,請同學快速瀏覽課文的第二部分,畫出來。

2.學生彙報,教師板書:大火爐烤鵝聖誕樹奶奶

3.觀看錶現美麗幻想的動畫片,找生朗讀,感受女孩虛幻的幸福。

4.選擇你認爲女孩看到會感覺最幸福的部分,練習朗讀,把它的美麗與美好讀出來。

四、感情朗讀,體會現實

1.火柴再溫暖,再明亮,帶來的幻覺再幸福,總是要消失的。讀下面的句子,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出示句子:哎,這是怎麼回事呢?她剛把腳伸出去,想讓腳也暖和一下,火柴滅了,火爐不見了。她坐在那兒,手裏只有一根燒過了的火柴梗。

這時候,火柴滅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牆。

這時候,火柴又滅了。只見聖誕樹上的燭光越升越高,最後成了在天空中閃爍的星星。有一顆星星落下來了,在天空中劃出了一道細長的紅光。

2.交流:現實的殘酷,女孩命運的悲慘。

3.比較句子:

(1)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對她也是有好處的!她敢從成把的火柴裏抽出一根,在牆上擦燃了,來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嗎?她終於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來了,冒出火焰來了!

(2)她又擦了一根。

(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4)她趕緊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體會:女孩由開始的不敢到敢,從抽出一根到後來的抽出一把,表現出了她對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而這種美好,只有在虛假的幻想才能得到滿足。所以,“她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死亡中,在另一個世界中,女孩終於擺脫了現實的殘酷。

4.配樂有感情地朗讀最後兩段。

五、總結寫法與讀法

1.在同學們深情的朗讀中,我們與作者和小女孩的心靈產生了共鳴,回顧一下,我們是如何走進這個童話世界。

2.這篇童話爲什麼讓我們如此感動?(對比的寫法,使女孩美好的幻想與殘酷的現實產生了強烈的對照,讓我們對女孩悲慘的命運有了深切的同情;詳細的刻畫,女孩的外貌、衣着和動作,深刻地寫出了女孩的可憐;合理的想象,種種的“美好”,實際是那樣平常與普通,對女孩來說卻可望而不可及;悲劇的結局。)

六、拓展延伸

1.讀完這個感人的童話,我們一定有許多話想對那個可憐的小女孩說。請同學們先來讀一首9歲兒童劉倩倩的詩歌《你別問,這是爲什麼》。再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

2.課外閱讀安徒生的其他童話作品。

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丹麥童話作家,一生爲孩子們撰寫了168篇童話,他的作品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100多年過去了,仍在世界各國流行。《堅定的錫兵》《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裝》《人魚公主》等,你讀過了嗎?

板書設計:

賣火柴的小女孩(丹麥安徒生)

美好的幻覺殘酷的現實

命運悲慘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設計 篇2

一、活動目標

(一)認知目標

通過欣賞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鼓勵兒童運用形容詞(例:可憐的、悲慘的、又冷又餓的、衣衫襤褸的),把自己的感受連貫、完整地述說出來,藉助兒童思維的跨躍性,培養兒童思維的發散性、流暢性和求異性。

(二)情感目標

通過感受童話故事中小女孩悲慘的經歷,激發兒童的同情心、樂於助人的愛心,懂得珍惜美好生活。

(三)人格目標

通過兒童自由想像,並鼓勵他們將發生的事大膽地講述出來,培養兒童的獨創性。

二、活動準備

(一)知識經驗準備感知聖誕節是開心、快樂的節日。

(二)環境準備佈置有聖誕氣氛的環境。

(三)物質準備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電視機、VCD機、錄音機。

三、活動過程

(一)整體欣賞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初步感受故事中的悲慘氣氛。

1.師:聖誕夜到了,你知道,有一位可憐的小女孩是怎樣度過聖誕夜的,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2.出示書面漢字:可憐的、悲慘的、又冷又餓的等形容詞,營造氣氛,幫助兒童理解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內容。

師:你覺得她是一個怎樣的小女孩呢?

(二)分段欣賞,感受小女孩擦亮火柴時的心情怎樣,爲什麼會這樣。

1.師:小女孩擦亮第一根火柴時看到了什麼,爲什麼會這樣呢?

師:如果擦亮一根火柴可以讓你幫助小女孩實現願望,你會怎樣幫她呢?

2.師:擦亮第二、三、四根火柴後又發生了什麼事呢?如果是你,那你又會怎樣幫助她呢?

3.師:小朋友,想想你們是怎樣熱熱鬧鬧過春節的?

4.師:小朋友們,請你們想想可憐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是怎樣過聖誕夜的?

(三)整體欣賞,激發兒童感情的昇華。

師:小女孩這麼可憐,如果你能幫助她,你會怎樣幫助她呢?

四、各領域滲透藝術:

讓兒童在欣賞這一童話故事後,把自己的感受和對小女孩的祝福與希望畫出來。

五、生活中滲透

在生活中,鼓勵兒童多幫助有困難的同伴,培養豐富的情感。

六、環境中滲透

1.將故事製成圖片,讓兒童進行排圖講述。

2.設置小小舞臺,放置道具,讓兒童嘗試表演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

七、家庭中滲透

建議家長讓兒童多欣賞同一體裁的童話故事,深化兒童對美好生活的情感,並懂得珍惜。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設計 篇3

學習目標:

1.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和理解生字所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命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瞭解作者實虛結合的表達方式,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

4.激發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的興趣。

學習重難點:

1.從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種種幻象中體會她的悲慘生活,關注小女孩的命運。體會作者實虛結合的表達方式及表達的效果。

2.從最後三個自然段的含義深刻的語句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五次擦燃火柴的課件;樂曲《天鵝》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從作者入手,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出示幾段話請學生來讀:

a我年屆七十,有機會又讀了一遍安徒生童話,頗有以前沒有過的感受。因此我深深領悟到,安徒生童話真是可以從小讀到老的書。(任溶溶)

b在安徒生的童話世界裏,雖然他並不經常給你一個甜蜜蜜的大團圓──而是讓女孩點完所有的火柴凍死,讓錫兵爲了得不到的愛情甘心熔化,讓小人魚化成美麗的海水泡沫,讓剛剛愛上公主的窮人失手燒掉自己的飛箱──但掩卷之後,我們覺得他的童話世界仍然充滿了善良和愛,充滿了感動和美。

c丹麥大物理學家奧斯忒看到了安徒生的才能。他對安徒生說,如果他的長篇小說能使他出名,那麼,他的童話將使他不朽。

d列夫·托爾斯泰曾意味深長地問高爾基:“你讀過安徒生嗎?我讀過,十年前,我沒讀懂,十年後,我終於讀懂了,他很孤獨,非常孤獨!”

e我相信,用生命寫作的作家無論多稀少,安徒生都是其中一個,他的生活、經歷、情感、血液、夢想……一切都在文字中,這使得他的童話擁有豐富深刻的內涵,在兒童和成人的世界裏都廣受歡迎。僅此一點,就可以把世界上絕大部分童話作家和安徒生區別開來。

1.關於安徒生,你瞭解了什麼?

2.關於安徒生,你不解什麼?

二、從故事走近安徒生

1.簡介《賣火柴的小女孩》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發表於1846年。當時有個朋友要求他爲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窮苦小女孩的畫寫一篇童話。這幅畫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親的苦難童年。他的母親幼年討過飯。安徒生說:“媽媽告訴我,她沒有辦法從任何人那裏討到一點東西,當她在一座橋底下坐下的時候,感到餓極了。她把手指伸到水裏去,沾了幾滴水滴到舌頭上,因爲她相信,這多少可以止住她的飢餓。最後,她終於睡過去了,一直睡到下午。”

安徒生就懷着這種感情創作了這篇感人的童話的。

2.自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自學生字。

三、默讀思考:

你讀懂了什麼?不懂什麼?把自己的想法批註在書上。

四、檢查朗讀,聽寫生字。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設計 篇4

教學要求:

一、通過賣火柴的小女孩現實生活和幻想的對比,引導學生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冷酷,體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溫暖幸福。

二、初步認識童話的特點,區別課文中事物和聯想的不同部分。

三、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給課文段,並能簡要複述課文。

四、掌握哆哆嗦嗦、精緻、蹣跚、簡直、奇異等詞語,會用因爲雖然但是造句。

課前準備:放大的課文插圖。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導入、自學課文、分段、範讀課文、讀講第一段。

第二課時:講讀第二段1-4節。

第三課時:講讀第二段5-6節、第三段,總結全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個故事,你們都聽說過嗎?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童話,你們知道這篇童話是誰寫的?(世界著名的丹麥兒童文學作家安徒生)

介紹安徒生。(資料附後)

這篇童話非常感人,你們自己先讀讀,看能不能讀懂。

二、自學課文

1.我們讀一篇文章,先要注意一下什麼?(注意題目;提出賣的寫法)看了題目你怎麼想?

2.接着我們要讀全文了,在讀全文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先寫的什麼,再寫的什麼)

3.弄清了文章先寫的什麼,接着寫的什麼,最後寫什麼,分段就方便了,現在你們試着先分段。

4.分段、編寫段意:

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爲沒有賣掉火柴,不敢回家。

第二段:小女孩坐在牆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展開了美好的幻想。

第三段:小女孩在大年三十夜凍死路旁。

三、範讀課文。

現在你們再聽老師讀讀。

四、講讀第一段。

1.這是一個童話故事,一開始我們要弄清故事發生的什麼?

(時間―――大年夜,一個下着雪的又黑又冷的晚上。

地點―――街上。

人物―――赤着腳的賣火柴的小女孩。)

2.你們自己讀讀想想,這一段中哪一句最能概括全段的意思?(可憐的小女孩!)

3.出示圖畫(或引導學生想象畫面):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赤着腳在寒風中行走。

描述:這幅圖把我們帶到遙遠而古老的丹麥,安徒生的故鄉,你們看,遠處的高樓燈光通明,人們都在自己溫暖的,歡度聖誕節,然而這個可憐的小女孩,她卻怎樣呢?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思想內容,激起對資本主義社會裏貧苦兒童悲慘生活的同情。

2.領悟作者由現實生活所展開的合理想象的表達方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從理解重點詞句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從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種種幻象中體會她的悲慘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從最後三個自然段的含義深刻的語句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書設計:

光着頭

一、悲慘生活 大年夜 又冷又餓

赤着腳

火爐——溫暖

二、抱回孩子 烤鵝——食物

聖誕樹——歡樂

奶奶——愛撫

三、凍死街頭:坐、捏、微笑

作業設計:

課內:抄寫詞語組織近義詞填空

課外:朗讀課文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新詞。

2.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能理清文章脈絡。

3.學習第一部分,瞭解小女孩的家庭情況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簡介作者

1.板書課題,作者“安徒生”

2.簡介作者

安徒生是十九世紀丹麥著名的作家,被稱爲“世界童話之王”。安徒生出生在丹麥中部的一個小鎮上,祖父是個農民,父親是個鞋匠,他們常給幼年的安徒生講故事,這對他後來的創作影響很大。1835年初,安徒生決心爲孩子.寫作童話。自此,每年聖誕節,他都獻出一本“給兒童們看的'童話”。你們看過安徒生寫的哪些童話?(《皇帝的新裝》、《拇指姑娘》、《醜小鴨》等)

3.利用插圖,導入新課。

請大家看課文插圖,這個坐在雪地裏的小女孩就是大年夜還在賣火柴的小女孩。請大家根據圖想象這個小女孩在幹什麼,這篇故事會告訴我們什麼,請大家都來關心這個小女孩的命運。

二、按“預習”要求初讀課文

1.讀“預習”,理解“預習”要求。

2.邊自學,邊把每次擦燃火柴的起止位置畫出來,註明每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內容。

3.檢查預習,讓學生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三、指導理清脈絡

1.賣火柴的小女孩所看到的五次幻象,課文中從哪裏到哪裏?

2.剛纔我們從課文的主要內容入手,抓住了主要段落,請大家再想一想,其他部分與這個主要段落有什麼內在聯繫?其他部分應該怎樣分段呢?

四、學習第一段

1.自由輕聲讀,想想你讀了知道對小女孩有了哪些瞭解?

2.指名說說

3.找出這一段的中心句,用“”在課文中註明。(可憐的小女孩)

4.圍繞中心句展開討論

(1)這一段怎樣寫小女孩“可憐”?

(2)小女孩的確可憐,主要是因爲她家裏很窮,書上是怎樣寫她的家的?

(3)朗讀體會。

5.小女孩在這種情況下會怎麼做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種種幻象中體會她的悲慘生活。

2.體會作者由現實生活所展開的合理想象。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二段

1.學習第一次擦火柴的內容

默讀思考:

(1)小女孩是在什麼情況下擦燃第一根火柴的?

(2)理解“終於”

(3)擦一根火柴爲什麼還要鼓足勇氣呢?

(4)“奇異”是什麼意思?爲什麼說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

(5)透過火柴的亮光,小女孩看到了什麼?她爲什麼會看到這些東西?

(6)結果怎樣?

指導朗讀。

2.自學第二三次擦火柴的內容

(1)自學指導:寫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經過可分爲哪三個階段?(擦——燃——滅)這三個階段分別表現了哪三個內容?(現實——幻象——現實)以下幾次擦火柴。請大家運用這個方法,自學第二三兩次擦燃火柴的內容。

(2)自學提示:第二三次擦火柴,她從火柴的亮光中分別又看到了什麼?她爲什麼會看到這些東西?

(3)檢查自學情況。相機指導朗讀

3.學習第四五次擦火柴的內容。

(1)自由讀,思考:小女孩是在什麼情況下想到奶奶的?她看到的奶奶是什麼樣子的?

(2)通過朗讀加深理解。

(3)學生讀完師接着讀:“她趕緊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問:她爲什麼趕緊擦着了一大把火柴?開頭擦一根還要經過思想鬥爭,這時她毫不可惜地擦了一大把,想想這又是爲什麼?

(4)指導朗讀。

(5)這裏的“光明”和“快樂”指的是什麼意思?“飛走了”指什麼?爲什麼又說“她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呢?

(6)表達朗讀。讀前指導:見到奶奶,小女孩的心情是多麼高興,因爲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人,這種高興的心情集中在“奶奶!”這一感嘆句上,所以這一句聲音要響,音要上揚,帶着驚喜。“啊!請把我帶走吧!我知道,火柴一滅,您就會不見的。”這些話表現出小女孩害怕火柴滅了,見不到奶奶的心情,所以要讀得快些。她擦着一大把火柴後,得以看到奶奶,以及奶奶的“抱”“摟”,要讀出美好的感受。至於最後一句關於“飛”的內容,要讀出既快樂又帶渺茫的感情。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思想內容,激起對資本主義社會裏貧苦兒童悲慘生活的同情。

2.最後三個自然段的含義深刻的語句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導入新課

1.我們已經學習了《賣》的第一二部分,這兩部分講了些什麼?

2.小女孩後來怎樣了呢?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二、學習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

1.出示:她曾經多麼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理解兩個“幸福”的意思。

3.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麼?

4.練習感情朗讀最後兩個自然段。

三、學習作者是怎樣展開想象的

1.課文中說“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少美麗的東西”,作者知道不知道?

那麼作者是怎麼寫出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看到火爐、烤鵝、聖誕樹和奶奶的呢?

2.這篇課文是童話。童話的內容來自於生活,但具體情節往往是要根據想象虛構的。

這篇童話作者是根據什麼來想象的?

3.請同學們根據你的生活經歷,聯繫這篇文章想象一下:如果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你們中間,你會怎樣做?

四、作業

再找一些安徒生的童話讀一讀。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設計 篇6

平鋪直敘的提問不利於觀察和轉發問題,也不利於學生初步辯證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比較法,可以通過曲徑設問,激發學生的思維。心理學研究表明,用這種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起學生勇於探索和發現的熱情,是培養學生深入字裏行間,養成認真讀書和勤于思考習慣的好方法。

《賣火柴的小女孩》寫了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幻想大火爐、幻想烤鵝、幻想聖誕樹、幻想奶奶及一起飛走)。把四次幻想和最後兩段放在第二教時,在講讀完前三次幻想後,把重點放在第四次幻想上,運用比較法進行教學。

一、自由讀,比較發現

1.讓學生自由描寫第四次幻想的內容,思考這次幻想與前三次有什麼不同?

學生對找異興致很高,反覆地讀課文,比較後初步發現:

①前三次幻想的是東西,第四次幻想到奶奶,出現了人物;

②這次幻想出現了小女孩叫起來的語言。

2.再次讓學生讀課文,並作提示:引發幻想的火柴有什麼變化?

學生思維活躍,又發現了兩點:

①小女孩在擦了一根以後又擦了一整把火柴;

②這次幻想沒有寫小女孩幻想的破滅。

二、體味讀,比較提問

1.讓學生讀課文,深入體會:

①小女孩爲什麼幻想奶奶,這一次和前三次幻想的順序能交換嗎?

②小女孩在擦燃一根火柴之後,爲什麼又擦燃了一整把火柴?用一把行嗎?

③這次小女孩爲什麼要叫起來?

④作者爲什麼不寫小女孩幻想的破滅?真的沒有寫嗎?

學生在比較閱讀中得到了理解,對前三個問題意見趨向一致,認爲小女孩幻想奶奶,因爲無人疼愛,說明她內心孤獨、痛苦。小女孩在多次幻想破滅後想起死去的奶奶,說明這個社會不但沒有溫暖,沒有食物,沒有歡樂,就連親人的疼愛也不存在,她的悲慘命運是一層層加深的。小女孩之所以擦燃一整把火柴,是渴望留住這世上唯一疼她的奶奶,反映了多次失望後孤注一擲的心情,是一種絕望的表現。對小女孩的語言,同學們認識到這是小女孩在極端恐懼和極度激動情況下說的,是發自內心的呼喚,帶着乞求和絕望。

但同學們對第④個問題爭論不休。

2.指導朗讀,體會感情。

讓學生把奶奶讀成叫起來的聲音,讀得急促帶着乞求。

三、感情範讀,比較爭議

對於第④個問題,範讀這次幻想的最後一句話,讓學生展開爭議。有的認爲,課文沒有寫小女孩幻想的破滅,而是讓小女孩在幻想中飛走了,也就是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了,因爲作者實在不忍心讓這個與自己有着同樣遭遇的小女孩失望了,表現了對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有的認爲,課文寫了小女孩幻想的破滅,她飛走了,就暗示她悲慘地死去了,還有比死更能說明悲慘嗎?因爲她是在冷、餓、苦、痛中離開這個悲涼的世界。

當然,這兩種看法無需匡正,它是通過比較後對課文的理解。

四、扣結尾,昇華中心

小女孩已經悲慘地離開了人世,是這黑暗的社會奪去了她幼小的生命,問學生:課文到這裏可以結束嗎?同學們都說可以,又問:那麼作者爲什麼又寫上兩節呢?你能用比較的方法,來說明這兩段描寫的作用嗎?

學生深入字裏行間,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自我體會,把文章的中心昇華到了新的高度。有的說,作者反覆強調大年夜,是把富人們的花天酒地與小女孩的慘死作對比,說明那是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有的說,新的一年來臨了,小女孩本應和我們一樣享受新年的快樂,可她卻在新年到來之時慘死在街頭。有的說,她活着的時候沒有人可憐,沒有人同情,她死了也沒有人理解,那個社會是多麼冷漠無情。

學生對自己的發現感到欣喜,且這些獨到見解,給閱讀教學注入了生機。

從以上的教學中我感受到,由於引導學生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教學,引起學生讀書的興趣,激起他們探索和發現,使課堂氣氛活躍,對課文有較深的理解。

這堂課的教學中,感受最深的是對最後一次幻想有沒有寫破滅的討論。以前總要費時講句義,學生被動接受,囫圇吞棗。這一次,我鼓勵學生敢於否定別人的意見,擺出自己獨特的見解,造成爭辯的氣氛,喚起學生探索新的認識的慾望。這一教學是沿着結論思維過程情感薰陶進行的,它有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設計 篇7

環節一、 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如:今年的大年夜你們是怎樣過的?你從課題中知道什麼?你還想知道什麼?

環節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錄像或錄音呈現內容,請學生聽後用簡潔的言語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2、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注意生字詞的讀音,把課文讀通順。

3、學習生字詞

環節三、 精讀課文,深化體驗。

1、請同學們用你喜歡的讀書方式再讀課文,小組裏交流。說說哪些地方的描寫讓你最感動?

2、小女孩的命運是悲慘的,從那些地方體現出來呢?

教師引導學生重點學習四次幻境體驗小女孩的悲慘命運,

3、指導學生在反覆閱讀和想象中感受小女孩的悲慘命運,體驗作者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之情。

環節四、 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在拓展部分,設計如下問題:

1、賣火柴的小女孩如此悲慘,你們可以爲她改寫命運嗎?

2、《賣火柴的小女孩》深受各國小朋友的喜愛,其中小女孩四次幻想更是全篇的精華。回家後將部分內容講給弟弟妹妹聽。

3、 比較以前學過的賣火柴的小男孩小珊迪和現在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他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設計 篇8

(一)主要內容

本課是世界著名童話家安徒生的一篇傑作。記敘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悲慘故事。

(二)中心思想

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表達作者對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三)文章結構

全文以火柴爲線索,先寫小女孩在街上賣火柴,再寫小女孩蜷縮在牆角里擦火柴取暖,最後寫小女孩捏着燒過了的火柴梗凍死了。按這樣的故事情節,本文可以分爲三段:

第一段(第1—4節)講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小女孩的悲慘生活。這一段可分爲五層:

第一層,文章一開頭,作者就把一個光頭赤腳的小女孩置於一個又冷又黑,下着雪的大年夜的典型環境裏,這就緊緊地扣住了讀者的心絃。

第二層講她爲什麼赤着腳——她一向沒有鞋,腳上穿的是她媽媽穿過的一雙很大的拖鞋,後來也被橫衝直撞的馬車嚇得她把它跑丟了。

第三層講她是個賣火柴的小女孩,整整一天“誰也沒有買過她的一根火柴,誰也沒有給過她一個錢”,這裏反覆強調,無人購買的事實,也爲她不敢回家做了鋪墊。

第四層透過小女孩的眼睛,寫出了富人花天酒地的生活,同時還入情入理地寫出小女孩的內心活動。

第五層講儘管小女孩又冷又餓,可是不敢回家,怕爸爸打她,“家裏跟街上一樣冷”,點出了她家的貧窮。

第二段(第5—12節)講小女孩幾次擦燃火柴,眼前產生幾次幻景,表現了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其中第四次幻想是全文的高潮。

第三段(第13—14節),講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了。美麗的幻景與冷酷的現實,對比多麼鮮明!小女孩爲什麼悲慘地死去?作者沒有作交代,讓讀者去思考,作出回答。

(四)語言因素

作者在這篇童話中,沒有把要表達的意思全部直接描寫出來,不少句子蘊含着深刻的含意,應在課內指導學生讀懂:

她從家裏出來的時候還穿着一雙拖鞋。但是有什麼用呢?那是一雙很大的拖鞋——那麼大,一向是她媽媽穿的。

這段話表明女孩家裏非常窮,她自己根本沒有鞋。在寒冬臘月,穿着一雙大拖鞋,根本不能禦寒,就連這樣大的拖鞋還是她媽媽穿了很長時間的。

多麼溫暖多麼明亮的火焰啊。簡直像一支小小的蠟燭,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

這是小女孩擦燃一根火柴產生的幻覺。小女孩把一根火柴的光看得非常神奇,把一根火柴的熱看得非常溫暖,說明她冷得很。

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少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這僅僅是小女孩的幻想和願望。因爲奶奶已經死了,不可能再把她帶走。更重要的是即使奶奶還活着,在當時的社會裏,沒有力量,也沒有可能讓小女孩過上幸福的生活。在當時的社會裏,她們是不可能過上“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生活的。

第二天早晨,這個小女孩坐在牆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着微笑……

小女孩在美麗的幻覺中死去了。作者不寫小女孩隨着死亡而來的痛苦、淚水,這是作者構思上的匠心所在。用這樣的手法更能引起讀者深思,體味出蘊含在這個淒涼的故事中的苦味,從而深刻地鞭撻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

(五)詞語講解:

精緻:精巧,完美;致,精細、講究。本課意思是質量很好。

蹣跚: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搖擺擺的樣子。本課形容烤鵝因鵝過於肥大,走路搖搖擺擺,行動不靈活的樣子。

聖誕樹:聖誕節用的松樹、樅樹等常綠樹。樹上點綴着小蠟燭、玩具和贈送的禮品等。聖誕節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基督誕生的節日,在12月25日。

注意本課多音字讀法:

(六)標點符號在課文第一段“——”連續出現三次:

“這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大年夜。”這裏的破折號起解釋作用。突出事情發生在大年夜。

“這是一雙很大的拖鞋——那麼大,……”破折號在這裏也起解釋作用,說明拖鞋具體有多大。

“因爲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這個。”起補充說明的作用,忘不了的原因。

(七)寫作特點

在課文第一段,作者首先描寫了故事是發生在大年夜這個特定的環境裏,大年夜本是家人團聚極爲歡樂的夜晚。但這天“冷極了,下着雪,又快黑了。”畫面是陰冷的,與大年夜氣氛極不協調。

這時,推出小女孩“光頭赤腳”在街上走着。

進而描寫她的美麗,“雪花落在她的金黃色的長頭髮上,那頭髮打成卷兒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麗。”就這麼一個美麗的女孩,卻有家歸不得:一是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錢;二是“家裏跟街上一樣冷”,風可以“灌”進去。在這樣的環境中,美麗純真無辜的小女孩是難以生活下去的,爲後面悲慘的死去打下了伏筆。

文中的第二段,即中心段。作者不直接寫小女孩如何飢餓、寒冷、孤獨……而是通過小女孩幾次擦燃火柴,眼前產生一次次幻景,表現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其中第四次幻想是全文的高潮。

第一次幻景:由於她“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一雙小手幾乎凍僵了”,希望得到溫暖。她第一次擦燃火柴,她像自己坐在“一個裝着閃亮的銅腳和銅把手”的大火爐面前,“火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麼舒服啊!”

第二次幻景:由於她十分飢餓,擦燃火柴,只見“肚子裏填滿了蘋果和梅子的烤鵝”向她走來。

第三次幻景:她希望自己享受節日的歡樂,眼前出現一棵聖誕樹,“翠綠的樹枝上點着幾千支明晃晃的蠟燭,許多幅美麗的彩色畫片……”

第四次幻景:面前出現了唯一疼愛她的奶奶。因爲在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疼愛她,她希望能見到死去的奶奶。她在火焰中和慈愛的奶奶團聚。當她點燃了成把的火柴,在火焰中奶奶帶着她“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天國去了。

這四次幻想,結構相似,前三次幻想是並列關係,最後的幻想是在前三次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高潮。在當時的社會裏,她不可能得到溫暖、食物、歡樂和愛撫。因此,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只是幻想而已。幻景越美,離幸福越遠,反襯了小女孩生活的痛苦。

文章結尾,作者也是別具匠心。在前面分析過了,此處不贅敘。

(八)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課文第二大段是重點亦是難點。這部分是爲表達中心服務的。四幅幻景都是重點。但這種寫法學生不好理解,對學生來說又是難點。教師應當予以指點,必要時可稍作講解。

文章的開頭,爲了寫小女孩的貧窮,內容比較散,老師要抓住要領,把內容串聯起來,使同學有個整體認識。文章的結尾這樣的寫法對學生來講也有難點,要讓學生懂得這樣寫法的作用,這裏老師也要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