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初三語文《百合花》教學實錄

初三語文《百合花》教學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3W 次

  【初三語文《百合花》教學實錄】

 一、教學目標

初三語文《百合花》教學實錄

1、學習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

2、學會用心理活動、典型細節來刻畫人物形象

 二、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過程

1、展示教學目標

2、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茹誌鵑,女,1925年參加新四軍,1955年轉業到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任《文藝月報》編輯。1958年3月,在《延河》上發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標誌着她藝術風格開始形成。這篇“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曾被茅盾譽爲當時最使他滿意和感動的一篇作品,讚賞這篇小說具有清新俊逸的藝術風格,是“靜夜的簫聲”。

《百合花》是茹誌鵑前期的代表作。她寫這篇小說時,正是反右鬥爭後不久,她的家庭成員是這場擴大化運動的受害者。冷峻的現實生活使她“不無悲涼地思念起戰時的生活,各那時的同志關係”。她說:“戰爭使人不能有長談的機會,但戰爭卻能使人深交,有時僅幾十分鐘,甚至只來得及瞥一眼,便一閃而過,然而人與人之間,就在這一剎那裏,便能膽肝相照,生死與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憂慮之中,緬懷追念時得來的產物”。

3、學生閱讀作品,梳理文脈

師:文章寫了哪幾個人物?圍繞這些人物寫了哪幾件事?

生:“我”、小通訊員、新媳婦

生:送“我”去前沿包紮所、借被子、通訊員員救人犧牲,新媳婦獻被子

師:好.下面誰能來概括一下本文的主旨?

生:(短暫討論)“那條棗紅底色上灑滿百合花的被子,這象徵純潔感情的花,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百合花象徵了軍民間純潔的感情,讚美了普通人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人民對革命英雄的崇敬與熱愛。

師:概括得很好。這是文章的'主旨。下面我們來看,文中出現了三個主要人物,“我”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生:線索人物。

師:對,“我”是整個故事的目擊者。“我”對小通訊員的情感前後是否有變化?文中找出原句爲證。

生:“生起氣來”----“發生了了興趣”----“從心底愛上了這個個傻乎乎的同鄉”----懷着崇敬的的心情懷想他

師:“我”眼中的小通訊員是怎樣一個人呢?

生:靦腆、淳樸、勇敢、熱愛生活、善解人意

師:那“我”眼中的新媳婦呢?

生:害羞

師:就此一條嗎?(學生不解)新媳婦和小通訊員有——三次相遇,找出第二次學生分角色朗讀,並討論新媳婦爲何開始不肯借而後來肯借了,從中再看人物形象。

學生舉薦一男一女兩同學分角色朗讀,提議女生讀得太快,不合人物性格,換一女生,略帶羞澀,讀完後學生鼓掌。

生:(討論)新媳婦初到一陌生的環境,面對陌生的人,她害羞、靦腆,但她的本性是善良的,這從文中她總是“笑”可看出來。起初不肯借被是不捨,“這是她唯一的嫁妝”,但她又是深明大義的,故最終她還是借了。

生:我認爲她與小通訊員的性格還有一共同點,即封建意識。(學生中有議論)不肯借是因爲若把被子借給一陌生男子,怕丈夫回來責怪,這和小通訊員的“男女授受不親”是同出一理!但“這裏老百姓覺悟高,又很開通”,故還是借了。

學生鼓掌!

師:這就是思考,這就是言這有據的“一家之言”的創新!下面請大家從文中勾勒原句,具體來看作者是如何刻畫這兩個人物形象的。

生:勾勒原句(略)。細節描寫、語言、肖像描寫、心理活動。

老師小結:

作者擅長通過細膩而有層次的心理活動來刻畫人物(參照板書“我”對小通訊員情感的變化),這就由遠到近,由淡到濃,由表及裏地刻畫了小通訊員這個人物形象。其次運用典型細節是作品的另一重要藝術表現手段(學生誦讀文中細節部分,如通訊員槍筒裏插的樹枝和野花,給“我”開飯時吃的兩個饅頭,衣服上被門鉤撕破的衣洞,新媳婦的印有百合花的被子等等),這不僅使得作品在情節發展上前後呼應,波瀾起伏,而且使人物個性鮮明,血肉豐滿。

齊誦文章最後一句結束全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