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反思彙編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反思彙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1W 次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反思一

高一年級必修二“歷史的回聲”這一專題中第一次接觸了古典詩歌的閱讀,爲了瞭解高中一年級學生詩歌閱讀的現狀,我在指導學生反覆閱讀詩歌后,在不借助任何參考資料的情況下,給學生出了四道道題目,要求他們在十五分鐘以內做答。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反思彙編

這是三道測試題目,請將這首詞的上闋改寫成一幅畫面。這首詞下闋描繪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請概括出來。整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在詩歌的閱讀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你會採取什麼辦法解決,你喜歡閱讀古典詩歌嗎,請說出你的理由。

收上同學們的答案後,我對他們的答案進行批閱和總結。這是一個有五十人的實驗班,第一道題目的回答中,全部同學都能看到改寫這個關鍵詞,但是改寫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十五位同學簡單翻譯上闋,十位同學改寫時漏掉重要的景物,四位同學隨意改變詩歌內容,二十一位同學基本完成任務。

第二道題目的回答中,最大的問題是概括不到位,只抓住少量詞語片面概括,理解不清的就胡亂概括,如羽扇綸巾理解爲諸葛亮,顯然是歷史知識儲備不夠,受電視劇影響較深。

第三道題目,有三分之一的同學理解爲傷感,他們的理由是人間如夢,三分之一的理解爲追慕英雄,還有三分之一回答不能理解清楚。

第四道題目,喜歡古典詩歌的有五位,理由是讀起來很美,不喜歡的有二十位,理由是讀不懂,說不上來喜歡還是不喜歡的佔到了一半,老師讓讀就讀唄,對高考應該很有用。當他們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一半選擇跳過去,三分之一選擇胡謅,三分之一選擇去找參考書或是問問老師或是同學,只有少數同學選擇結合全詞進行理解推測。

通過此次檢測,我對學生的古典詩歌閱讀狀態有了初步的瞭解,首先初中填鴨式的應試教育讓部分學生喪失對古典詩歌的喜愛,遇難則退,其次,知識儲備量決定他們即使採用全詞聯繫的方式,還是沒辦法能夠正確理解詩歌所要表達的感情。最後,語言概括能力和改寫能力是許多同學需要提高的。

在瞭解學生的現狀之後,在《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教學中,我採用了帶領學生了解背景,反覆誦讀,抓關鍵詞理解詩歌感情,有感情朗誦本詞的辦法培養學生對這首詞的感情。

當學生對這首詞理解到位之後,我將詩歌改寫的要點灌輸給學生,在詩歌改寫的過程中首先,要了解背景,創設情景,再現詩歌當年的社會習俗,爲人物的活動、事件的展開、情感的宣泄提供一個廣闊而真實的舞臺。其次,要結合作者的觀點、態度和情感,以自身眼光設身處地去感受,將自己的情緒和感情調動起來,讓自己投入到詩歌創作的意境中去。再次,要分析意象的特點,在領會詩歌時,應抓住關鍵性的詞句,藉助聯想和想象,使其在自己腦海中逐漸清晰明朗起來。最後,根據自己個性化的理解進行潤色、加工、調整、增刪。

在上闋的改寫中,首先提示學生了解這是蘇軾貶謫黃州做團練副使遊赤壁時所作,爲下文再現詩歌提供一個真實的舞臺。此時作者有怎樣的感情,要將自己的情緒調動起來,投入到詩歌的創作中去,抓住關鍵詞句作者寫了哪些有特點的景物,敘了哪些事,通過聯想和想象先讓它們在自己的腦海中清晰明朗,最後,經過潤色加工調整,一篇優美的改寫就會躍然紙上。

在瞭解學生古典詩歌閱讀現狀的基礎上,通過朗讀、改寫來促進學生對古典詩歌的理解,這是我進行的初步探討。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反思二

上一次執教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還是在三年前,也是在冬季。

那時剛剛走上講臺不久,第一次有機會開設區級公開課。在磨課過程中,得到了王夫成老師和蔡玉瑛老師的精心指點。按照自己的想法試講了一遍之後,王老師建議應該抓住這首詞的題材,突出其作爲懷古詞的特點。經過一番推敲,最後確定以“懷古詞”爲主線,從三個維度(此時的風景,此地的故事,此刻的心情)擬定教學設計的基本框架。此次授課,在原來的基礎上做了一些調整。整節課上下來,有幾個地方引起了思考。

一、旁逸斜出的小意外

這次授課豐富了導入環節。先以林語堂《蘇東坡傳》中對蘇軾的評價入題:“他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一個悲天憫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個酒仙,一個月夜的徘徊者。他是一個大文學家,一個詩人,一個新派的畫家,大書法家,釀酒師,美食家,水利工程師;一個假道學的反對派,一個瑜伽術的修煉者,一個佛教徒;一個士大夫,一位政治家,心腸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至此,學生已經大致能夠猜測出此人爲蘇軾,接下來請學生談一談他們對東坡的理解。

此次借高一5班上課,早有耳聞這是一個活潑熱情的班級,果不其然,剛剛提到蘇軾,後排就有一羣男生開始呼應,在他們的極力推薦之下,最後一排一位個子高高的男生站了起來,他說:“最開始我並不是很瞭解蘇軾,我對他產生興趣,是因爲語文老師提到過他有三個妻子……”話還沒說完,就有人鼓起掌來,看來這個年齡的孩子們還是對文人的逸事感興趣。我讓他繼續往下說,“第一任妻子是王弗;第二位是王弗的堂妹王閏之,第三位是侍妾朝雲。”沒想到這位小朋友對於蘇東坡的三段姻緣還真是如數家珍。眼看着整個課堂的畫風要變,得趕緊拉回來,那就順着這個孩子的思路往下引導:“那根據你的理解,三位女性之中,哪一位陪伴蘇軾渡過了最艱難的歲月?”他略有沉思,“應該是王閏之。”“爲什麼呢?”“王閏之伴隨蘇軾走過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歷經烏臺詩案,貶謫黃州,在蘇軾人生失意之時,與之同甘共苦。”很好,順利過渡到了蘇軾的黃州歲月。“你提到了一個重要信息,蘇軾被貶黃州,人生失意,那我們今天就來讀一讀他在黃州留下的千古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看看他的內心發生了哪些變化。”

二、書聲朗朗可走心?

接下來進入到了課堂的第一個環節--自主朗讀,整體感知。此部分通過俞文豹《吹劍錄》中的一段文字“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引導學生自主朗讀,鼓勵學生揣摩語氣、停頓、重音、起伏,並適當加上動作,藉助於聲音,進入文本的內核,把握千百年前站立於赤壁江邊的蘇子的心情。在這一環節,幾個男生積極踊躍,朗讀聲情並茂,但總感覺還少了些味道。慷慨有餘,而曠達之味不足。

要真正把握蘇子的心情,還要藉助於三條路徑--第二環節“品讀探究,賞析文本”。該環節從標題“懷古”二字切入,引導學生關注詞中書寫的“此時的風景,此地的故事,此刻的心情”,緊緊扣住這三個方面來具體分析。首先讓學生從詞中找到標誌作者視角變化的過渡詞,分別是“遙想”--從眼前的赤壁之景轉向歷史人物故事、“故國神遊”--從古人轉向自身。這樣一來,整首詞的書寫脈絡就清晰了。

接下來用幾個問題環環相扣:1、上闋哪些字句最能表現赤壁特點?加以分析。2、試着修改一下原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我們能否把“公瑾”換成“周郎”,把“初嫁”換成“出嫁”?3、詞中雲“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豪傑”,蘇軾爲什麼獨獨對周瑜情有獨鍾?4、探究:“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一句當中包含了怎樣的情感?是瀟灑超脫,抑或是沉鬱悲涼?

經過這幾個主幹問題的點撥,學生在自讀、討論的過程中漸漸明悟:蘇軾此時已經47歲了,他被貶謫到黃州,遊覽赤壁美景,如畫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別有一種深深的失落感,年華老大,功業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歲的時候,就已經名垂青史,已經立下赫赫戰功。而自己還可能如周瑜那樣嗎?想到這,肯定心境蒼涼,消沉之情是難免的。然而蘇軾之所以爲蘇軾,可貴之處在於他的.悲是“悲而不傷、悲而能壯”的。我們說在他說身上集合了儒釋道三種精神,此刻佛教的人生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他能夠在苦難的人生中尋求到出口。正如《赤壁賦》中主客對話,最終蘇軾找到了情感的平衡點,將自己融入到自然之中,得到暫時的解脫。“酹”這一個動作便可看出,蘇軾將自己心中之煩悶灑向江月。周國平的這樣一句話,或許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蘇子的胸襟:“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於一切成敗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

至此,再讓學生朗讀全詞,孩子們慢慢地從一味高亢轉向騰轉起伏,有面對壯赤壁時的浩然大氣,有憶往昔英雄人物時的慨嘆,更慢慢體會到“人間如夢”之後“一尊還酹江月”的灑脫況味。對比課堂開始時的朗讀,此時讀書聲中的低緩、迂迴,乃至漸趨沉靜,卻有了更感動人心的力量。

三、美,可以預約嗎?

整節課下來,按着預設好的流程一步步向前推進,過程很順暢。但是,課後一想,卻覺得少了些回味,少了些印象深刻的鏡頭,少了些不能自已的激動。相較之下,三年前的課堂反而印象更深。至今猶記得在高一4班最後一次試講的情景,在第一個朗讀環節,那個皮膚黝黑的女生慷慨激昂地演繹了這首詞,她因激動而顫抖的雙手,課堂上爆發出的掌聲還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課後,一位斯文羞澀的男生指着我的板書說道:“老師,你這裏的措辭可以換一下,這個‘闊’字重複了,可以換成壯闊、雄偉、曠達。”言猶在耳。

如今,細細想來,學生早已摸透了老師開設公開課的套路了嗎?他們似乎已經掌握了老師們公開課的表演性質--當教室的後面擺上了小板凳,當一個陌生的老師走進課堂,當這個老師開腔說出第一句導入語,他們早已心領神會:老師的表演要開始了。而善良體貼的學生則會竭力扮演起一個乖學生、好學生的角色,極力配合老師去完成這一場“課堂戲”。又想起,前年學校招聘新老師,前來應聘的老師借我的班級試講,班長馬行知早早地充分預習了課文,拿着圈點勾畫得密密麻麻的講義,前來詢問問題的場景。這個善良的孩子唯恐自己回答不上老師的問題,影響上課的效果,影響一位陌生老師的求職路。他的善良令人感動,而這感動,不禁令人深思。我們需要完美無缺的課堂嗎?課堂的精彩瞬間,師生的美麗故事,是可以預約的嗎?

上月月底,前往無錫參加省優秀課評比觀摩活動,評課人張克中老師的幾句點評,讓人警醒。他認爲有些語文課(特別是公開課)預設過多,有的課堂甚至過於完美,而缺少出乎意料的真實。是啊,被磨過多遍的課從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都是精雕細琢的,缺少了來自學生的生成,學生的困惑、表達都是被預料過的,而這預料與假設卻總免不了主觀性和教師中心論,於是乎,活潑的課堂很可能變成教師的戲臺,變成各種資料的放映廳,變成他者思想的跑馬場。張老師的點評直擊目前公開課課堂的弊端。

那麼,如何還原生活的真實場景,迴歸日常的課堂情境,讓情感經由學生自己的體悟逐漸滲透進去,讓思想從孩子們的心底生髮起來,讓語言從他們口中自然地流淌而出,這些恐怕都是我們青年教師需要持久思考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