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關於高考作文集合九篇

關於高考作文集合九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1W 次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考作文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高考作文集合九篇

高考作文 篇1

歷史的點點滴滴如散落在偌大沙灘上的沙石貝殼,我們悄悄地走過,貪婪地看着這些晶瑩珍貴的財富,時而拾起一兩顆打動心靈的貝殼,懷着一份愛的心情、感恩的心情,好好收藏,以作紀念。

沙灘上有顆飽經滄桑的貝殼,那是猶太人民族的故事。在二戰被逼迫得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時候,猶太人們仍抱着復興的希望,他們從不放棄,從不妥協,他們堅守信念,傳遞勇氣,因爲他們有一個信念——來自於哭牆。那堵飽經歷史滄桑的哭牆,記錄着民族的苦難與過去,光榮與夢想。每一個猶太人都會在某個持定的時刻來到哭牆下,紀念自己的前人,正是這份紀念的心情,讓這個民族保存着自信、堅忍,讓他們再一次在地平線上高高站立。

沙灘上有一顆閃亮的貝殼,那是居里夫人對民族的懷念。居里夫人一生清貧,在年少求學之時已離開祖國。在科學領域裏孜孜不倦追求多年之後,她終於在金屬中(應爲鈾礦石,編者注)提煉出“釙”這種放射性元素。她知道這元素將帶給她數不盡的榮譽,而她,這位感恩的科學家,立即想到以“Po”來命名這元素,以紀念她的祖國波蘭,或許正是這份時刻惦記着祖國的心情,讓居里夫人一直不懈努力着。之後,她又提煉出“鐳”,併成爲少數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

沙灘上有一顆感恩的貝殼,那是作家三毛心中的那棵“草”。三毛在異地求學時曾經失落無助,就在這時,有一位陌生的同學送給她一棵不起眼的小草,並鼓勵她振作起來。三毛的心十分感動,她在《有人送我一棵草》中寫道:“草會枯萎,我不知道用什麼方式紀念這位不知去向的同學。我只有把這份幫助人的心,這份感恩的心傳遞開去,去幫助更多的人。”三毛用她的真切行動做到了,她用細膩的文字和真摯的感情,感動和滋潤着讀者們的心靈,這便是她的紀念方式。

有人從黃河的各水段中採集不同的樣本,來紀念創造燦爛華夏文化的先人;有人羈旅在外,仍隨身帶着泥土,紀念自己的祖國;而我們,在細雨紛紛的清明時節,總會帶着思念,去紀念爲我們幸福獻出生命的烈士們。懷着一份感恩,懷着一份信念,我在沙灘上拾取幾顆貝殼,珍藏在身,紀念歷史,心中已準備好,創造未來。

【簡評】

把握題意準確深刻

此文可以說是一篇優秀的散文,作爲考場作文,作者能根據話題提示,準確、深刻地把握題意。選擇“紀念”猶如拾起“沙灘上一顆顆貝殼”爲組織材料的線索,串起作者精選的3個事例:1、猶太人飽經戰爭苦難,仍不忘復興,他們“哭牆”下的紀念,展示了猶太人民族的堅忍不拔;2、居里夫人在獲得榮譽後不忘祖國波蘭,將自己發明的元素命名爲“Po”,這份紀念可以看出一位科學家對祖國的至愛;3、三毛爲紀念曾在失落無助中給自己幫助的不知去向的同學寫紀念文章,這份紀念是常人應該具備的感恩之心。3個事例,展現了紀念給人們心靈帶來的各種真切的迴響。文章敘事析理放得開、收得攏,將多種紀念方式及動機、意義,縫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中心突出,可以看出作者寫作的功底是紮實的。語言上,文字意蘊深刻,能透過現象深入本質看問題。

評卷教師 李新彥

高考作文 篇2

《舌尖上的中國》火了!那些美食,以及背後承載的故事,瞬間擊中了無數人的味蕾,引發了人們的興趣,一時間掀起觀影熱潮。

在商家的努力下,朝夕間那些曾深藏在大山深谷中的味道就呈現在人們面前。

有些人爲那些家鄉美食的畫面感動不已甚至淚流滿面

有人說:“買來的那些東西吃到嘴裏完全不是原來的味道!”

有人評價說:“電視節目真是這個世界最具有影響力的東西。”

也有人感嘆:“地球人已經攔不住商家的手掌了!”

......

就以上內容,你有何感想,請任選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名師.閱卷詳解

本題現實色彩較強,一部《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大江南北,除了給觀衆帶來味覺上的刺激外,還引發諸多連鎖反應。本題由事實材料和相關評論組成,立意上可圍繞《舌尖上的中國》爲何會火展開;也可敘寫那些與美食相關的故事,通過美食這個紐帶拉近人心的距離,勾起那些美好的記憶,展現人情的真善美;可以圍繞媒體的時代下人們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來立意;還可以從商家的角度切入,既可以認可商家的做法,畢竟合理合法,也是一種營銷的策略,也可以批評商家的行爲,利益的銅臭味已經蓋過了美食的滋味,利益的無孔不入是這個社會的常態,需要引起我們的反思。總的來說,立意的角度比較多元。

素材.論據方向

選材標準:選材可圍繞以下三方面展開,一是有關美食的故事,通過美食爲切入口挖掘蘊涵期中的真善美;二是有關媒體影響生活的例子;三是商業對生活的滲透與影響。

《腳步》帶來了這些家鄉美味

“這是劇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走的更快,無論腳步怎麼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看多麼的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們認清明天的方向。”很顯然,《舌尖2》第一集《腳步》的這句話也是該集的主題所在。除了講述各種爲生計奔波在路上的人們的故事,第一集也帶來不少觀衆的熟悉的“家鄉味”,陝西的油潑面、臊子面,貴州的稻花魚、絲娃娃,樂山嫩豆花......影片跨越西藏、四川、陝西、山東、貴州、福建、浙江、廣東等幾個省份的“經典”,體現了“人與食物遷徒流變。”

素材點撥:腳步匆匆,但不管人在何方,那家鄉的味道卻從未淡忘。食物,不僅只是果腹的材料,更是思鄉的寄託。

別來侵蝕我們的精神淨土

自20xx年5月10日起,包括長沙麓山寺、衡陽雁峯寺等在內的湖南29家寺院開始取消門票,免費向遊客開放,以此抵制商業化。目前,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長沙麓山寺住持聖輝法師率湖南29所寺院的住持共同發起,主動取消寺院門票,以免費開放抵制商業化。包括國家級5A景區麓山寺在內,目前已有多所寺院開始免收門票。

素材點撥:在商業化的觸鬚無孔不入,逐漸侵蝕文化精神的當口,這些有識之士給高歌猛進的“寺院商業化”以當頭棒喝,還寺院以公共文化屬性,難能可貴。

羅文舒

中國人向來在美食的領域頗有研究,中國菜系更是博大精深,隨着《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它喚醒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記憶,同時也喚醒了商家的逐利本性。然而,商品化的食物終究而無味。愚以爲,喚起人們食慾的不是單純的食物,而是事物背後的人情味(引材料,提觀點。入題快而準)

在這個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一切變得商品化、利益化。朝夕間,人們便可品嚐到電視節目裏的美食。然而,人們卻覺得食而無味。在我看來,人們覺得食而無味是因爲沒有親身的體驗,沒有與食物背後的人情、記憶產生共鳴。畢竟,商家並不是無所不能的,商家可以出售商品,卻無法出售情感。食下留情,倘若沒有親身的體驗,無論多麼華麗精美的食物都淡然無味。然而,如果有過與節目中的當事人相同的經驗,記憶深處有一種懷念的味道,那麼即使是一顆糖,都能喚醒內心記憶,它會滋潤你的心靈,帶來甜蜜的感情。食下有情,情至深處。(美食承載着個人的記憶與情感)

食物並非單純的味覺享受,更是情感的載體。不同的菜系代表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和地域文化,承載着一代又一代人智慧和記憶。食而無味,並非食物不是人類的情感的載體,承載着一個家庭,一代人甚至一座城的記憶。西班牙竭力保護古建築,不爲其他,是因爲這些古建築有國家的記憶,有歷史的凝聚。以物載情,重在於情。(食物承載着集體的記憶,與上文形成層次上的遞進)

倘若心中有情,再普通的食材都能勝卻人間無數。佛曰:世界本是幻象,人生本來無生。世上萬物或多或少都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消亡,沒有什麼永垂不朽,人生能留下的本來就沒有什麼。可是在我看來,人的感情卻不會輕易消逝,它如酒,年代愈久遠,愈是香醇、濃烈,始終歷久彌新。心中有情,即便是最普通的炒飯、麪條都能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記憶,令人不禁潸然淚下。食下留情,情存於心。(在次強調心中有情,食物纔會有味道。)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人走茶涼,食物下的情感再也找不回了。正如汪曾祺所言:“步入冷徑仍採花,花非昨日花,人非昨日人。”有多少人,年輕時以爲時間還多,所以揮霍着青春,揮霍着身邊的感情。然而,當時間流逝,有些東西卻在也追不回來了,縱使拼命追尋,只能換來“曾經”二字。與其單純地從外物中尋找記憶,不如迴歸真情,親身去體驗人生的種種悲歡離合,大喜大悲(聯繫當下現實,發出呼籲。)

商品化的時代,商家能爲你呈現大山裏的美味,卻不能售出人情和記憶,食下有情,情就在你我心中。(再引材料,重申觀點)

佳作點評:審題準確,以食物所承載的情感爲立意方向,中心明確,結構清晰而富有邏輯。作者對具體問題的分析說理能力較強,條理清晰,說理充分,令人信服。語言流暢,富有表現力。

高考作文 篇3

空谷之中亦有橋樑提到空谷,有人想到懸崖,而有人想到棧道橋樑。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反映了兩種人生態度,即把空谷擬作人生的低谷,悲觀的人想到的是懸崖絕境,而樂觀的人則想到希望的橋樑。

縱觀古今,歷史上不乏著名的悲觀主義者。如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由於對現實的失望和深感人生無常,他採取了蔑棄禮法鳴教的憤激悲觀態度,轉到以隱世爲旨趣的道家思想軌道上來。還有鬼才李賀,因無法參加科舉而報國無門,由此抑鬱終生,悲觀處世。他們壯志難酬,報國無門,便意志消沉,永遠地困於人生的空谷之中,令人嘆惋。

然而世間也不乏樂觀主義者,如詩仙李白,以上積極入世,一曲《將進酒》便將盛唐氣象展露得淋漓盡致,雖不滿於黑暗的現實,卻也洋溢着豪情逸興,奔流激盪,浩浩湯湯。他雖處於人生的空谷,卻勇於架起棧道橋樑,開闢走向巔峯的道路。因此,面對人生的低谷,我們應敢於化逆境爲順境,有所作爲,架起屬於自己的橋樑棧道。

那麼該如何去構築希望的橋樑呢?處於人生的低谷,還需要外力來幫助構建棧道橋樑。

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中曾有言:“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如《復活》中的聶赫留朵夫,最後因得到了《福音書》的指示,才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復活。因此,僅靠個人力量不一定能夠逃離人生的低谷,我們還需要來自他人的鼓勵與支持。

然而,只要努力並有外力相助,就能走出人生的空谷嗎?若是無計可施,無法架起那希望的棧道橋樑呢?

在古希臘神話中,西西弗斯以狡猾機智聞名,多次激怒衆神。於是諸神便處罰西西弗斯不停地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而石頭又會由於自身的重量而滾下山去。所以西西弗斯只能做着徒勞無益的苦役,深陷在人生的空谷,無法逃離。因

此,若無計可施,也應像西西弗斯那般不斷努力,即使不能走出人生的空谷,也演繹出了生命的偉大與悲壯。

現實也是如此,現代人無時無刻不陷在空谷之中,面臨着近乎謬誤的生存環境,在城市與自然、物質與精神的矛盾中踽踽前行。因而我們更需要努力嘗試,去構建棧道橋樑,突破我們面臨的困境與謬誤,通往更光明的未來。

因此,即使我們身處空谷之中,也不應該悲觀絕望,而應勇於逃離。須知空谷之中不只有懸崖峭壁,更有棧道橋樑,我們應以生命之力,築起跨越空谷的虹橋。

高考作文 篇4

娟子上學前,最喜歡戴着眼鏡,笑眯眯地看老師。她總是託着下巴想自己將來的老師,會不會是這樣?想啊!忽然自己就坐進了教室,一個戴眼鏡的老師對着自己笑,娟子也笑了,忽然一切又不見了,娟子揉揉眼,哦!原來是個夢。

又一年的夏天,娟子扎着羊角辮,揹着小書包上學了。娟子發現講臺上的老師戴着眼鏡笑眯眯的,娟子好高興啊!她好喜歡這位李老師,李老師笑起來像媽媽,聲音好聽極了。李老師也喜歡活潑、可愛又聰明的孩子。

一天,李老師講《月亮》這一課,她輕輕念着:“彎彎的月亮小小小的船,我在小小的船裏坐......”唸完後,李老師問:“同學們,你們說彎彎的月亮像什麼呀?”

“像小船。”“對!這位同學說得對極了!”

“像鐮刀。”“彎彎的月亮最像鐮刀了。麗麗說得真好。娟子,彎彎的月亮像什麼呀?”

“老師!彎彎的月亮像外婆院裏結的豆角。”娟子認真地說。

“哄!”教室裏響起了笑聲。李老氣得臉發白。“娟子,不許說月亮像豆角,聽見了嗎?”娟子低下頭,她好委屈,她明明看見彎彎的月亮像豆角,爲什麼老師會生氣還不許說?她好不服氣:彎月亮就是像豆角,就像!就像!

二十後,娟子也成爲一名老師,她總忘不了那豆角月亮。她講《月亮》那一課時,也問道:“同學們,彎彎的月亮像什麼呀?”有的說像鐮刀,有的說像小船,有一位叫李佳的小女孩怯生生地說像豆角。娟子好啊!娟子說:“李佳同學說得正確,彎彎的月亮是很像豆角的。同學們!彎彎的月亮像什麼?答案是豐富多采的。不能只拘泥地說別人說過的,要說出自己的想法,新的想法。”

又二十年過去了,娟子老師仍不改初衷,仍教育着孩子們“豆角月亮”,她不斷地鼓勵孩子說自己的話,說別人沒說過的話。有一天,娟子老師收到一封信,信是一位叫李佳的作家寫來的。信裏寫着:娟子老師,我是您的學生,謝謝您沒有扼殺一個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謝謝您的“豆角月亮”。

高考作文 篇5

無可否認,大學這個詞總是給我綠岸黃堤青柳紫銅的新鮮氣息。我父親曾與我講過一句俏皮話,說讓我去醫院婦產科看看新生兒,有七個嬰兒就有八個想上大學,一笑而過卻只遲來頓悟:我便已在大學的門口了。我踮腳望,我跳躍着看,那縱深的門裏確實是有個新世界在等我的。

康德曾在寇尼斯堡大學時對學生說:“人生就是要實現一切的可能性!”大學是一個巨大的舞臺,而非戰場:因爲他創造輝煌,卻又不死無傷。進了那個門,便如那躍了龍門檻的鯉魚,經三千雷擊而不死,白骨生肉一躍成龍。這不是我們的幻想,也不是父母心中眼裏不切實際的譫妄想象,而是實實在在確確實實擺在我們眼前的。

不過並不是每個人上過大學都能成材,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爲我們從沒聽說過大學一上就可得那五花馬千金裘登上人生巔峯的。相反,有太多人埋沒在這一段在他人看來是最光明最有趣也最充實的旅途上的。網絡上經常會有某縣市高考狀元如何淪落至斯的新聞。當然,也同樣有一些偉大人物出自於我們看來不那麼體面的大學。其實這是非常易懂的事情。

大學只是開了一扇門,門後的路卻得自己走。

門可能會有新舊高低,路也分羊腸曲徑、光明坦途。可親愛的朋友,路還是自走自的,人也只有自己成全自己。那大學的新世界並非我們的終點,而是我們盼盼千年的起點。

周圍的同學有一個普遍的想法,覺得大學不是別的,就是個享樂的地方,功課隨便走,談戀愛才是正事。

我絲毫不同意這個看法,因爲我始終覺得大學給我真正學習的機會,那麼我當然應該真正學習一次。無論是功課還是社交,是整理文檔還是作演講,有那麼多東西要學,有那麼多世界可看,我憑什麼不再學習?

喬布斯在著名的斯坦福演講中提到“生命太短,不應將時間浪費在重複他人生活上”。他在“人生三故事”涉及了他在大學對字體如癡如醉的事。無論是印刷用的還是手寫字體,這位工業設計師在其中的鑽研養成了今後他獨特的藝術審美的精緻。喬布斯儘管輟學,卻一生感激在哈佛那一年對字體的學習。

一位哲人曾舉過一個著名的變形蟲的例子。他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變形蟲,本身並沒有形狀,但只要我們不停止蠕動,不停止變形的渴望,我們就能打造完美的自己。大學就是能夠提供這種功用的龍門。

努力邁過這道門吧,那門後的新世界廣闊無邊又纖毫比現,如同一襲沒有蝨子而可儘管恣意享受的生命錦袍。只願出象牙塔時,我們也能豪邁飲一碗歲月崢嶸。

高考作文 篇6

我堅持認爲:明瞭最終高考作文閱卷的流程和閱卷老師的心態,對於最終的備考是有益無害的。語文學科尤其如此。因爲只有到了閱卷現場,我們才能清晰地發現:就考試這一層面而言,語文和數學、物理、化學沒有絲毫的區別,甚至較理科更爲刻板:如果說理科還存在探討一題多解的可能性的話,語文由於其思維拓展可以做到無邊無際,因而在最終閱卷時反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這種可能。作爲參與過自主招生以及高考作文閱卷的人,我願意向大家分享相關的經驗。

首先,沒有哪一名閱卷老師擁有絕對的生殺大權,這是由自主招生考試以及高考的公平性決定的.。沒有絕對的公平,但一定有相對的公平。因爲比起參考的考生來,閱卷老師甚至要比他們更加戰戰兢兢,因爲他們責任更大。於是,在每次閱卷的第一天,尤其是作文這個項目,老師們要做的不是迅速開展工作,而是儘快地統一、並讓自己靠攏那個相對的公平。比如作文,小範圍的,如自主招生,是閱卷組長先讀幾篇文章,發表自己的看法,大家討論最終得分,統一;然後每位老師都從卷子本中任意挑一篇文章讀,給出自己的意見。如是往復幾輪。大範圍的如高考,則由專家組給出相當數量的樣卷,詳細講解每篇文章得分緣由,讓老師熟悉,並給出相應樣卷讓老師試批。再加上每份作文試卷都會由兩名老師批閱,分差過大的情況下還會逐級上報,因此,每位老師的打分,一定會慎之又慎。

這種慎重,最主要地體現在去除個人好惡上,因爲個人好惡越極端,分差越界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此,真正在閱卷現場起作用的,對於作文而言,並非我們通常認爲的文采,而是清晰;換言之,漂亮的語句並不足以在作文中制勝,結構是否清晰、材料是否新鮮(在大量文章的比較下,新與舊由出現機率決定,一目瞭然),甚至字跡是否清晰,都比文采這個虛無縹緲的東西來得更重要,因爲它們更紮實。因此,很多考生在考前選擇備一篇錦繡華章,到了考場上大段默寫,生拉硬拽,反而討不到什麼便宜。

再比方說立意深刻,一篇文章的立意是否深刻,考生說了不算,閱卷老師說了不一定算,閱卷小組長說了也不絕對就算,基本上專家組的人說了可以算,但總不能看到一篇疑似深刻的文章就去找小組長。因此,深刻這個決定文章是一類還是二類的最最重要的標準,在實際的閱卷過程中,往往轉化爲:論據本身的深刻程度(比如尼采、康德、維特根斯坦等人的思想,這個用得恰當與否,還是比較容易判斷的,不大容易僞裝),或者一些宏大的字眼,如歷史、文化、文明、精神、心靈、人性等。如果考生在論據的使用上能夠勝人一籌,通過論據深化論述主題;或者一上來就站在上述宏大敘事的高度俯瞰題目,用大思維將論述和材料貫穿,都可以算是摸到了一類文的門。事實上,這兩種寫法都有一個共性,就是足以在出現頻率上使自己顯得與衆不同,而這就是高考作文一類文真正的祕密:文化散文中對於深刻的解釋爲獨立見解和思想個性,其中獨立和個性二字,幾乎可以作爲一些深刻的顯在表徵。

綜上,高考語文閱卷並不神祕,即便讓人覺得難以評價如作文,其最終的分數也是由一系列顯性標準所決定的。因此,閱卷時按照這些標準操作,備考時當然要向這些標準靠攏,這些標準是否達到,自己就能有判斷力。如果考生在最後60天中要對一類文展開衝擊,必須首先將這些標準徹底吃透。

高考作文 篇7

佛家有智慧三境,一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現在我認爲,智慧還能分爲三境:山,海,天。

第一境便是這山。山,屹立於大地之上,向來是高大、穩重的象徵。一開始,人的智慧就如同一個土丘,隨着時間流逝,經驗累積,人的智慧也便如山一般逐漸升高。由一名不見經傳的土丘升格爲名山,最後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地步。但是,這一境的智慧也是如山一般死板,只是量上的累積,不能變通。就如同山永遠無法比人高,無論山多麼巍峨,如何頂天立地,山就是山,不能動,不能跳,只能被侷限在方寸之間。

因此,第二境便是這移動的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經過不斷學習,融會貫通,智慧轉變爲遼闊的大海。水無常形,人的智慧在這一境,可以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而不被死板的思路所困。同時,大海何其寬廣,就算是將地上的山全部填入,都無法將其填滿。然而,人要到達這一境界是何其困難。雖然人有時也會靈光一閃,做出一些精妙絕倫的事,但那就如名山上的流水。只有真正的人才,才能將那流水歸一,成就智慧第二境:海。

比海還寬廣的只有天,所以這第三境便是天,但天不僅只是比海寬廣。天,首先它籠罩萬物,無處不在。同時又無形無象,不可捉摸。在這一境界,人的智慧已趨於化境,大智若愚。就如同氣,看不見,摸不着,但確實在那。智慧到了這一境,便已不再是智,而是到了道的地步。道之道,非常道,有這種智慧的人,做事都有着各種深意,並很難爲人所理解。人類歷史上下幾千年,有這種大智慧的人不過幾人,如老子、釋迦摩尼等。

智慧三境,智慧逐漸增加,但人卻變得謙虛,山自認爲可通天,海自認爲圍繞了一切,但只有天知道,智慧無窮。就如同大圓與小圓,大圓面積比小圓大,但其接觸的未知也比小圓多。

因此,智慧雖可分爲三境,但仍是無窮無盡的,就如同天外便是那星辰大海。所以,我們所要做的便是儘自己所能,向着下一境,向着那無盡的天空,星辰大海進發。

高考作文 篇8

歷年來的高考作文試題儘管變幻莫測,但萬變不離其宗,其命題的思維導向不外以下三種:即哲理性、現實性和可塑性。因此,高考作文的訓練指導應緊緊圍繞這三性去開展。

一、題目的哲理性如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和1995年的《鳥的評說》的寓言故事,都滲透了深刻的哲理性。

樹木、森林和氣候之間蘊含着一種樸素淺顯而又深邃的哲理,這個哲理沒有超過考生的生活知識及理解能力所達到的範圍;《鳥的評說》同樣涉及到哲學範疇的問題,潛伏着生活中深層的課題,即全面地看待人與事等。爲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平時就要有針對性的訓練。要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引導他們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事物之間的相互制約性和聯繫性,並以小見大,見微而知著,掌握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基於上述認識,我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曾擬了以下題目:《從<項鍊>中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刻舟求劍>中得到的啓示》切忌形而上學看問題;《從<落葉>中悟到的》見微而知著;《中國青年爲什麼穿日本和服拍照》學會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收到了較好效果。

二、題目富於現實性近年來,高考作文的命題很多要求考生能對生活、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有的由自然現象引向生活,有的由生活現象過渡到社會問題,有的從寓言故事引發出社會弊病,有的從生活瑣事中折射出引人深思的課題。而且命題涉及到的各種門類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如1985年的作文題是關於三廢治理問題,涉及到環衛方面的知識;1986年作文題觸及到林業、氣象和生態學等方面的知識;1990年的就一對孿生姑娘對玫瑰園的不同看法,寫一篇議論文,聯繫到如何看待社會本質和主旋律的思想方法問題;1994年的《嘗試》,輻射出更多的生活常識及悟出諸多的人生真諦。所以,教師一定要打破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將作文教學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土壤之中,幫助學生真正地深入生活,瞭解生活,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的習慣,善於採擷生活中豐富的素材,從而達到以小見大地剖析事物,反映現實生活。並要不斷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引導他們多讀書、多看報,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使之寫作視野極度地開闊起來。

三、題目的極大可塑性首先是內容上的可塑性大。

行文可深可淺,取材極其廣闊,不必臨場搜索枯腸。例如1988年的作文試題爲《習慣》,這是繼1982年之後的又一次直接命題作文,它儘管是採取了我國傳統的命題方式,但仍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它有極大的可塑性和靈活性,其外延極爲廣闊,考生既可以寫個人生活、學習和工作方面的習慣,也可以寫社會、民族,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既可以寫日常生活中淺表性的問題,也可以觸及社會中較深層性的重大命題;既可以大膽地抨擊傳統的陳規陋習,也可以謳歌讚美時代的新風;既可以透視社會的焦點問題,也可以讚頌改革開放後的新人新事。因此,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題目,考生完全可以自由馳騁自己的筆墨,以達到淋漓盡致的吞吐,無拘無束的歙張。其次是表達形式上的可塑性大。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行文體裁可以不拘,可以議論爲主,也可以夾敘夾議,只要吃透精神,把握中心,持文有據,言之成理即可。至於如何運用題目所提供的材料,如何佈局謀篇,便待考生隨心駕馭自行安排了。1995年的高考作文題是寓言詩《鳥的評說》,這是一種一題多體,一題多向的設計,也是一種多層次的寫作考查。考生可在不同的文體中,從不同的角度盡情揮灑,駕輕就熟,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其寫作才能。

基於這樣,高中畢業生的作文訓練,就必須儘可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要指導學生博覽羣書,要讓學生觸及各種文體。既要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又不能忽視形象思維;既要培養順向思維,又要倡導逆向思維;既要培養實體思維,又要注重空間思維。平時要把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各種應用文和散文等文體的訓練務必強化,作到一專、二博、三活,纔有希望達到成功之彼岸。

高考作文 篇9

處在這個陌生的小城鎮裏,我一直都在懷疑到底有沒有所謂的“早”。霓虹閃爍蓋過那啓明的晨星,封閉式的房子關少?,合少?簾便是夜。

可是我依舊置信着,因爲有兩盞微弱的燈在向我證明着,向我訴說着。

“嗒嗒,嗒嗒”的聲音,伴着疲勞的節奏,母親又早起了。習慣性的扭開那盞檯燈,繼續工作了。不停地在一臺縫紉機上加工一副手套,一副一角二。沒有深厚的知識素養,沒有精明的商業頭腦母親能作的便只有這個了,而對於這幾乎沒有要求的工作,所需的只有缺間了。所以對於母親來說“早”特別重要,它像是救濟我們的觀音大世給予我們孤單倆母子在陌生城市生存的法寶。

“早”就是縫紉機打在粗糙布匹上彈起的灰塵;“早”就是喚起母親皺紋甦醒的催命符;“早”就是母親那雙經布匹褪色染黑的手。“早”就是絕望。

“微弱”的檯燈像一位媽媽,輕輕喚醒了它處在另一個房間的兒子。另一臺燈又亮了,是的我醒了。

和母親一樣熟悉早起的我,撫平了昨日折起的書角,開始大聲朗讀起英語課文。和母親的疲憊不同。我佈滿着幹勁,一個個字母的反覆拼讀,一個個單詞的反覆記憶,一篇篇的課文的反覆的朗誦。使在絕望中的母親和我看到了希望。

此時的“早”便是那反覆默寫的着的單詞,此時的“早”便是那英語書上折皺的書頁,此時的“早”便是微弱燈光下堅持不懈的我。“早”就是希望。

我自信着,我處的地方是有“早”墊片因爲母親需要我的“早”帶她離開那個以後將不屬於她的深淵,離開她生活已久的絕望。我置信有“早”墊片因爲“嗒嗒”的機械聲已扎駐在我的心底,我要用“早”爲它帶來希望,使它早點休息。

“早”便是希望,讓處在貧窮中的我和母親看到啓明的晨星,“早”便是希望,讓母親告別那永遠處在絕望中的地方。

“早”,我自信在這個陌生城市惹有墊片因爲母親和我都在證明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