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優秀高中語文教學設計7篇

優秀高中語文教學設計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優秀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秀高中語文教學設計7篇

優秀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瞭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教學重點:

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教學方法:

第一課時:誦讀法,教師講解法。

第二課時:討論學習法。

第一課時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材料《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淺談蘇軾逆境中曠達的人生態度》收集關於赤壁的歷史、關於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並歸納文章的字詞。

3、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將學生按平均水平分爲若干小組(4-6人之間)。說明:這一步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收集材料,學會整理材料,養成預習的習慣,初步感知課文,爲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作者和解題:以蘇軾圖片導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經歷。

教師明確: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於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說明:這一步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和篩選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課前所學,得到認可,激發興趣。

三、第一環節: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節:以誦讀爲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餘同學根據註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句式——定語後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爲其然也說明:以朗讀加深對課文的體會,通過讀了解文體特點和散文的韻律之美。

五、第三環節: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檢查學生有無動筆勾畫)

教師點撥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說明:此步驟重在倡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合作。同時也讓學生體會誦讀在文言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從而在語感上進行強化,促進課文的背誦。從讀到理解文意,再從理解文意到背誦,、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節: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係(再細讀,小組討論)。

學生按四組展開討論:

1、文章寫了怎樣的景?

2、文章寫了怎樣的情?

3、文章寫了怎樣的理?

4、總結情、理、景之間有什麼關係?

七、課堂演練,強化雙基(略)

八、佈置作業: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蒐集蘇軾相關作品(詞賦)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賞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體會蘇軾對自然的態度。參考:《永遇樂》、《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貓》、《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記承天寺夜遊》、《後赤壁賦》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3)尋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淵明、李白等)的人生觀。

第二課時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蘇軾在他許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僅以“月”爲例,有哪些? 學生展示自己蒐集的材料,並進行分析(以下爲節選):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永遇樂》) ?夜閒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於狼。(《江城子?密州出貓》)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後赤壁賦》)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記承天寺夜遊》)

2、課文中都有哪些月亮?與前面同學們蒐集的有什麼異同之處?(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弔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3、學生分析蘇軾描寫月亮的變化發展過程。討論明確: 以被貶黃州爲界,被貶前,他是一個愉悅輕鬆、激情滿懷的蘇軾。明月高在景中呈寧靜、輕鬆之態。到他密州時,到達極致,豪情萬丈,渴望建功立業的抱負噴薄欲出。“月”成了祥樂、寧靜、澄澈、優秀、高潔、圓滿、理想的化身。被貶後,他的心態發生大轉變。出現在景中的月也是靜的,然而卻是孤寂的“靜”。冷清的“靜”。甚至讓人產生羽化登仙的`虛無感、人生如夢的飄渺感。蘇軾由“會換雕弓如滿月”的豪情狀態輕而爲“抱月而長終”的遺此獨立。但蘇軾畢意是大家,總能於逆境中化解苦悶,隨緣自適,超脫放曠。說明:這一部分重在提高學生研究分析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在蒐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鍛鍊,並且通過提供解讀的平臺,培養學生“知人論文”、“知人論世”的能力。

二、主客是否爲兩個人?面對眼前的景物,他們有怎樣的看法?從中看出他們對待人生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將原先的四組分爲兩組,分別從客和主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主——作爲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客——作爲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明確:蘇軾將儒與道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

2、三位學生分角色朗誦全文。一讀旁白,一讀蘇子,一讀客。讀出課文情感的變化。 3、結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遊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人格超越。學生展示自己事先蒐集好的材料,並結合相關分析,得出: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參考)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參考)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參考)說明:利用小組討論,減少任務量,加大課堂的容量,並且通過競爭激發了興趣。通過分角色朗讀加深對情感的體悟。同樣也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古人人生觀的理解,通過對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傳統文化的神奇。

三、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1、蘇軾這番話看起來很超脫,但骨子裏仍然有人生空虛之感,所以所謂的聽任自然,只能是一種自我安慰。

2、不這麼認爲。蘇軾的人生觀應該是樂觀曠達的,因爲當時他被流放到這偏遠的黃州,又幾乎喪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講喪氣話,不甘陷於苦悶而力求解脫,這很不簡單。

3、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爲五斗米一束帶見鄉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在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爲。

4、認爲聽任自然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在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蘇軾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順乎自然積極去適應現實,在現在競爭社會中,要立足於社會,我們同樣要積極地去適應現實,投身到激烈的競爭中去。

5、在現代社會,“一毫而莫取”的觀點顯然行不通,你不去爭取,只有被別人“吃”掉。 6、理解是斷章取義了,他說這話有前提“苟非吾之所有”,如果用這種態度做官,那現在會少很多貪心官員,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作爲成語現在還用,如果說是對大自然無節制地索取、破壞,顯然是不對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於清風、明月,所以不至於破壞生態。

小結:同學們不是隻停留在讀懂字詞句上,而是立足於時代來評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今天我們學習《赤壁賦》,我們不僅走進了作品,也走近了蘇軾,感悟到了一種人生的美。下面我們一起來朗讀餘秋雨先生寫給蘇東坡的一段話,和大家互勉。

學生齊讀:“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說明:通過生生之間心靈的碰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對他人關注的意識,利用優美的文字喚起對人生的感悟。

四、請學生給本課做個結語出現的精彩總結:

五、佈置作業

結合蘇軾的詞,分析詞中所蘊涵的對人生(生命),對苦難的理解。寫一篇評論文章800字以上。參考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等三。

教學反思:

本案例力圖體現“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爲值得肯定的地方有:首先,學生的鑑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現的。在課堂上,鑑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鑑賞權、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爲主體“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爲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例如學生總結這篇課文十分精彩:(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了韻文的優美、綿長的特色。(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緻,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於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爲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並以水月爲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係,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3)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緣於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蒐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說明:還學生自主的權利,同時也是對課堂的總結。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蒐集、篩選,對於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麼我聽什麼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有好多學生都談到這樣的學習非常輕鬆,並且可以涉獵到更感興趣、更廣泛的知識。

第三,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爲生成。利用現代媒體,利用網絡,利用發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於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 1、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

2、閱讀大量的資料,對於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當然,教會學生方法,改變學生的習慣比任何都值)

3、改進的想法是打算結合網絡,以利於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優秀高中語文教學設計2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記敘墨子在楚國即將大舉進攻宋國之際,用巧妙、崐鋒利的言辭使戰爭發動者理屈詞窮,又憑藉謀略使他們不敢輕舉崐妄動,最終阻止了戰爭的發生。

教學重點:

1、曲折有致的故事情節。

2、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找學生講述《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2、從此故事中引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二、學習課文曲折有致的故事情節。

1、生速讀課文,概括出墨子勸阻楚國攻打宋國的三個步驟。

2、師生討論,明確:

第一回合是墨子使公輸理屈詞窮;第二回合是墨子使楚王理崐屈詞窮;第三回合是模擬攻守,說明楚國攻打宋國不會有好結果,崐促使楚王放棄攻宋。

3、師生分角色朗讀第一回合,討論:

⑴當墨子請公輸殺人時,公輸作何表示?

⑵而墨子分析公輸造雲梯攻宋一事得出的最終結論又是什麼?

⑶這場辯論的`結果如何?

⑷公輸真的“服”了嗎?你能揣測他此時的心理活動嗎?

4、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二回合,討論:

⑴墨子給楚王講故事,有什麼目的?

⑵楚王是如何評價故事中人的?

⑶墨子又是如何以楚攻宋一事來作類比的?

⑷楚王真的決定不攻打宋國了嗎?揣測楚王此時的心理活動。

5、生自讀第三回合,討論:

⑴在模擬攻守前,楚王怎樣看待楚攻宋的結果?

⑵而模擬攻守的結果又是什麼?

⑶公輸真的就此罷休了嗎?

⑷墨子又是怎樣讓楚王徹底折服的呢?

6、教師總結:

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文章由此而具有曲折有致的情節美。

三、把握墨子的形象。

1、墨子能夠在辯論中取勝,他運用了什麼技巧?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2、要求學生結合課文評述此種技巧。

3、這反映了墨子的什麼形象?

——擁有過人的辯才。

4、在辯論過程中,墨子面對公輸,面對強國君主,甚至有崐殺身之險時,他有什麼反應?

——“沉靜”、“從從容容”、“鎮靜”。(以上幾詞出自魯迅先生以此故事改寫的小說《非攻》)

5、這又反映了墨子的什麼形象?

——擁有過人的膽識。

6、教師總結:

墨子是一位具有過人辯才與過人膽識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崐章由此而具有生動鮮明的形象美。

四、課堂小結:

對付強大的敵人,不僅要從道義上戰勝他們,還要用實力來震懾他們,這就需要我們具有過人的辯才與膽識。

五、佈置作業:

1、課外閱讀收錄在魯迅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非攻》。

2、積累幾種文言句式:

⑴排比句式:……不可謂……不可謂……

舍其……而欲竊之

猶……之與……也

⑵判斷句式:以……爲……

板書設計:

公輸

吾義固不殺人——義不殺少而殺衆

道義勝(辯才過人)

必爲有竊疾也——爲與此同類

必取宋——攻械盡,而守圉有餘

實力勝(膽識過人)

欲殺之——雖殺臣,不能絕也

優秀高中語文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疏通文章字詞,瞭解文章大意。

2、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3、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教學重點:

1、聯繫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理解“恥學於師”的原因。

2、學習本文采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的強大的論證力量。

教學思路:

朗讀課文——翻譯課文——理解內容——探究問題——深化總結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教學中會採用朗讀、討論、辯論、歸納等教學法)

第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剛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與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可以得到改變。那麼,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麼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

【活動一】學生自己談談對老師的看法。

二、解題背景

1、“說”是一種議論文文體,可以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以前學過的《捕蛇者說》《愛蓮說》《馬說》等都屬於這類文體。“說”古文爲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的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

2、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死後諡“文”,故世人又稱“韓文公”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

【活動二】學生蒐集整理相關背景知識。

三、自主學習,朗讀課文

1、讀字音。注意形聲字、形近字、多音多義字、通假字、古音字的讀音。

2、讀節奏。要讀清節奏關鍵得翻譯好文句,只有明白了語句的含義才能劃分好節奏,因爲節奏是以意義爲單位來劃分的。

3、讀語氣。請同學們藉助翻譯參考書把文章的翻譯通讀一遍,然後根據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再把文章朗讀一遍,把文章的語氣讀出來。

【活動三】

1、學生自己借工具書讀準重要的字音。

2、學生借課文註釋翻譯文章,根據文意劃分文句的節奏。

3、學生根據文意自己嘗試讀出文章的語氣。

四、研讀第一段,歸納詞句

1、結合課本翻譯重點字詞

古之學者( )必有師,師者,所以( )傳道受( )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 )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 )爲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 )聞( )道也固( )先乎( )吾,吾從而師之( ),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 )也,夫庸( )知其年之後生於吾乎?是故( ),無( )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歸納重要的文言知識。

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把本段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文言句式進行歸納,以提高文言翻譯能力。

3、思考探索

爲什麼要從師?選擇老師的標準是什麼?

明確:

從師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

從師標準: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活動四】

小組分工、合作歸納本文重要的文言詞句。

五、研讀第二段,歸納詞句

1、結合課本翻譯重點字詞

嗟乎!師道( )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 )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 )聖人也亦遠矣,而( )恥( )學於師。是故( )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於( )其身( )也,則恥師焉,惑( )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 )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師焉,或不( )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 )樂師百工( )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云者( ),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

2、歸納重要的文言知識。

3、思考探索

1、此段分論點是什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2、作者從哪三方面進行對比論證?

明確:

縱比:古之聖人,從師而問;今之衆人,恥學於師。

自比:對其子,擇師而教;對其身,恥學於師。

橫比: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羣聚而笑之。

六、品讀深化,交流提高

組織學生談自己學習文本的收穫。

【活動五】

1、播放課文朗讀一、二段,讓學生再次品讀課文。

2、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穫。

七、佈置作業

八、板書設計

第二教時

一、複習檢查

1、抽查2—3位同學的一、二節的背誦。

2、翻譯下列句子

①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二、研讀第三、四段,歸納文言要點

1、結合課本翻譯重點字詞

聖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之後,術業有專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 ),學於餘。餘嘉( )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 )之。

2、歸納重要的文言知識。

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把本段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文言句式進行歸納,以提高文言翻譯能力。

3、思考探索

①第三段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麼觀點?

明確:(本段分論點)聖人無常師。

②作者用的是什麼論證方法?

明確:舉例論證

③第四段交待寫作緣由,但仍隱含着作者的觀點,那些句子可以表現作者觀點?

明確:分論點:不拘於時能行古道

【活動一】

小組分工、合作歸納本文重要的文言詞句。

三、積累文言詞語一詞多義

①之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擇師而教之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句讀之不知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輟耕之壟上

②其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其爲惑也終不解矣

其皆出於此乎

其可怪也歟

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③指出下列詞類活用現象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而恥學於師

小學而大遺

位卑則足羞

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

④指出下列特殊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不拘於時,學於餘。

【活動二】

同學們利用工具書進行歸納整理。

四、探討研究:

探究1:韓愈爲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答案預設)我們認爲有兩個原因:一、當今的士大夫之族,不願意向老師學習,以向老師學習爲恥,使得他們自己變得愚昧,不明智,甚至才能都比不上一般的人,即文章說“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文章對他們有諷刺和批判的意味;二、寫這篇文章送給少年李蟠,因爲他喜歡學習古文,精通古文,而且能夠向老師虛心請教,所以寫這篇文章來鼓勵他繼續學習古文,即文章說的`“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易經傳皆通習之,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其實韓愈也是藉此提倡當今的學者要向李蟠學習。

探究2:韓愈寫這篇文章有什麼現實意義,從中可看出他有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答案預設)我們認爲韓愈寫作本文是提倡學者要向老師學習,恢復從師學習的風尚。從中可以見到韓愈有一種不顧流俗,獨抒己見的非凡勇氣和鬥爭精神。

探究3:本文主要運用了什麼樣的論證方法?運用這種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

(答案預設)我們認爲本文主要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主要用了三組正反對比論證:1、古之聖人與今之衆人對比:古之聖人從師而問,今之衆人恥學於師。2、對其子與對其身對比:愛其子,擇師而教;於其身,恥學於師。3、百工之人與士大夫對比: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羣聚而笑之。在對比中得出結論:師道之不傳也久也,欲人之無惑也難也!從反面批判現象中闡明瞭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活動三】

以小組爲單位,每組選擇一個重大的或者有特殊意義的問題來探究,要求提出明確的問題,並且小組的同學要一起通過辯論來解決這個問題,然後推薦一名同學向老師展示本組的探究成果。

1、提高學習發現問題的能力。

2、鍛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大膽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

教師總結:聯繫時代背景,突破重點和難點,通過對課文的總結,來昇華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能力。

五、延伸拓展

1、齊白石有一句話“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結合《勸學》《師說》的內容來分析一下?

2、兩文都談到學習的重要,那麼正確的學習目的究竟是什麼?

【活動五】

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穫。交流分享學習收穫。

六、品讀深化,交流提高

組織學生談自己學習文本的收穫。

本文從老師的作用、選擇老師的標準、師生之間的關係、師道不傳的現象、文章的寫作目的以及論證方法等方面來闡述了“學不可以已”這一中心論點,中心突出,論證有力,是我們學習議論文的典範之作。

七、佈置作業

優秀高中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鑑賞邊城風景美、民俗美、人性

2.理解小說的主題及其現實意義

重點難點

重點:重點賞析邊城風景美、民俗美、人性美。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難點:通過學習本課,理解作者寫作意圖及探究的主題,把握學習邊城對當今的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講授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上課之前,問同學們一個問題,前一段時間網上流行一句話“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我想問一問同學們,如果有機會,你想去哪兒看看?看的出來。同學們想去看的地方太多了。如果問我的話,我必去的一個地方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邊城”在哪兒呢?我們先通過幾張圖片瞭解一下邊城風光,這節課,我們跟隨沈從文先生一起走進邊城,領略邊城之美。

二、作者介紹檢查同學預習情況,請一位同學介紹作者沈從文。師:首先,請一位同學通過大屏幕爲我們簡介作者。教師補充:沈從文,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縣人,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京派小說代表人物。沈從文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是以湘西生活爲題材,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如《邊城》;一是以都市生活爲題材,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如《紳士的太太》《都市一婦人》等。《邊城》充滿濃郁的湘西鄉土氣息,寄託了沈從文“美”與“愛”的理想,是他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是現代文學牧歌傳統中的巔峯之作,文學地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居於第二;曾於1987年、1988年兩度得到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沈從文的文字是中國文學最美的象徵。邊城到底講述了怎樣的故事?師:沈先生曾這樣爲我們介紹《邊城》的思想內容: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這樣的人生形式是通過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展現的呢?請同學結合預習以及我們觀看的電影概述一下故事情節。

三、細讀文本

1.故事情節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爲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小兒子儺送並喜歡上了他。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儺送,情願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想娶翠翠爲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之後,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對哥哥的死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師:戲如人生,有美好有殘缺,讓我們先拋下這讓人惋嘆的結局,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結合已觀電影用心品味小說中純樸的自然風物和邊城人事。

2.請給“邊城”加上一個恰當的定語,要求概括出小說所寫的主要內容。示例:風景秀麗的邊城;民風淳樸的邊城;至真至善的邊城......用一個字概括文章帶給你的感受。生:美

3.邊城的美可以概括爲風景美、民俗美、人性美。

四.邊城之美

1.找出文中體現邊城自然景物之美的語句,體會其自然景物的特點。(風景美)豆綠色的水、天氣明朗、溪面的薄霧、大岩石與雲等→純淨、自然、古樸“豆綠色”—象徵了純潔、原始和無污染。青天碧水,落日白雲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風景畫。邊城的環境美,不僅體現在自然風景上,還體現在風俗美和人情美上。聯繫現實:我們現實中是什麼樣子的?生活在大都市,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什麼?學生思考、交流、展示。補充:鋼筋水泥,噪音尾氣、高樓大廈,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每天都疲於奔命,我們幾乎沒有時間去放鬆休息,更不用說親近自然,我們與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追求城市生活的同時,也讓我們對自然更加嚮往,這也是人們讀了《邊城》之後嚮往鳳凰風景美的一個原因。

2.哪些描寫展現了邊城獨特的地域風俗,感受湘西的風俗特點和節日氛圍。(民俗美)

端午節:龍船賽會、全城出動、搶鴨遊戲、軍民同樂中秋節:男女對歌,傾訴愛慕新年十五:舞龍耍獅、鑼鼓喧天、炮仗煙火→軍民同樂、和諧安定舉城歡慶、熱鬧非凡形式多樣、豐富多彩保留着古樸獨特的地域節日特色小結:這是沈從文筆下湘西的風景和風俗美。這些美麗的風俗畫卷,散發着泥土的清香,顯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令人神往,引起無限遐思。

3.合作探究——人性美人物分析

師:什麼是小說?小說就是一種以塑造人物形象爲中心的文學體裁。那麼在這青山綠水的.邊城中,生活了一羣怎樣的人呢?他們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呢?

生:翠翠與儺送;翠翠與爺爺;爺爺與過渡人;爺爺與老熟人;順順與兒子......

師:下面我們分三大組一起來探究邊城的人情美。一、二組探究翠翠與儺送的感情;四、五組探究翠翠與爺爺的感情;六、七組探究爺爺與鄉鄰的感情。找出最能表現人情美的那些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有關語句。示例: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過不久祖父總會找來的”。但過了許久,祖父還不來,翠翠便稍稍有點兒着慌了。

心理描寫。表明翠翠對爺爺的信任和依戀,彷彿一離開了爺爺便不知何去何從,寫出了一個嬌羞可愛的小女孩形象。

展示大擂臺小組討論後展示,教師點撥。

(一)翠翠與爺爺:(親情)(二)爺爺與鄉鄰:(友情)1、爺爺與“老熟人”;2、爺爺與過渡人;3、爺爺與順順。

師:請分別用四個四字詞語概括爺爺和鄉鄰的性格特徵。

生:爺爺——善良淳樸、工作盡職、慈善仁厚、重義輕利;鄉鄰——淳樸厚道、慷慨大方、樂於助人、至真至純。

師: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這裏山美水甜,這裏的鄉鄰至善至美。

(三)翠翠與儺送:

(愛情)

師:先請是三個同學分角色朗讀第12自然段至25自然段翠翠與儺送的對話,結合電影情節,分析儺送的性格特徵。請用六個四字短語概括。

生:古道熱腸、心底寬厚、淳樸善良、健壯俊美、幽默風趣、重義多情。

師:一個是情竇初開的少女,一個是寬厚熱情的帥哥。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在邊城的青山綠水中,兩位拌嘴的年輕人卻給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蒙朧的純潔的初戀之情是怎樣通過翠翠表現出來的呢?

師:邊城爲我們展現了天真純潔的少女純樸厚道的老人真摯善良的少年友愛互助的鄉民這些人物恰恰展示了邊城人民之間的人性美。翠翠與攤送朦朧單純的愛情翠翠與爺爺相依爲命的親情爺爺與鄉鄰真誠互助的友情師: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說還爲我們展示了邊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生:爺爺與鄉鄰間的同鄉情;軍民同樂;順順與兒子之間的父子情;天保與儺送的兄弟情。

師:這裏有一組未寫完整的對聯,請大家動用手中的筆,補寫在書本上。風聲,水聲,歌聲,嗩吶聲,啜泣聲,聲聲驚殘夢;xx情,xx情,xx情,xx情,xx情,情情亂癡心。

五:探究主題合作再探究師:作者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的美麗,描繪這樣一個理想世界,意圖何在?通過寫作背景和創作動機,引導學生總結主題。聯繫寫作背景:1934年,沈從文回到闊別十多年的湘西故鄉,看慣了大都市爾虞我詐、世態炎涼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鄉人身上保留的那種質樸的人性美,也感受到了由於現代文明的侵入,這種人性美行將消失的情景,於是創作了中篇小說《邊城》。

創作動機:我的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個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爲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明確:作者描寫的邊城,是作者營造的“世外桃源”,這裏民風淳樸,人民重義輕利,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大城市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着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因此,我們可以用三個詞——讚美、批判、呼籲,來概括這篇小說的主題:讚美邊城生活的質樸、純真和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愛;批判物慾氾濫的現代文明,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呼籲重建民族的品德與人格。

六:延伸探究——邊城啓示沈從文: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者爲我們展示的這種”人生的形式“在今天看來有着怎樣的時代意義?(處在物慾橫流的社會當中,如何守住自己內心的精神家園?)

任務要求:寫在筆記本上,同學展示分享成果。師:《邊城》是湘西土地中成長起來的一粒瑰寶,值得人們永久回味。今天人與人的空間距離縮小了,但心靈距離相對遙遠。無疑,邊城那種樸素的人情美,成了當今多少善良人們羨慕而又遙不可及的奢望。

齊讀:沈從文的小說《邊城》極力地表現了湘西邊城的環境的美、親情的美、人情的美、愛情的美,描寫的是美好的人性,展現得是人性的光輝。這曲人性美的讚歌應該成爲我們現代人重新審視、認識人性的善與惡的參照作品。讀《邊城》,以美好的人性淨化人的心靈,促使人性迴歸自然、善良、健康!

七、作業

1.推薦閱讀《邊城》全文

2.完成本課課時達標訓練

優秀高中語文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學會單韻母a o e,能讀準音,認清形,正確書寫。

2、引導學生認識聲調符號,能正確讀出a o e的四聲。

3、幫助學生認識漢語拼音四線格,學習正確使用四線格。

4、指導學生認識“爸、媽”兩個生字,正確讀詞。

【教學重點】a o e的發音和韻母帶調讀。

【教學難點】e的發音及發a o e的第二聲和第三聲。

【教學時數】2課時。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a o e小卡a o e片和四線格卡(學生每人一套)。

3、大四線格卡片(板書用)。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預習】能正確讀出單韻母a o e,試着在四線三格里寫一寫。]

(一)導入新課,整體認識拼音。

小朋友,從今天起老師要帶你們去一個非常奇妙的地方,那就是拼音王國。(用簡筆畫勾勒城堡圖)拼音王國中有很多的拼音,認識他們了,你就能識字、讀書,還會說一口好聽的普通話,想和老師一起去認識他們嗎?

拼音王國中有三大家族,他們分別是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簡筆畫勾勒三座房子)今天,我們來認識韻母家族中最最可愛的一羣孩子,他們就是a o e.(出示帶有手腳的拼音卡片)。

(揮動卡片)嗨,小朋友們好。

學生與拼音打招呼。

歡迎你們來我的家做客。請把書翻到第6頁。

(二)學習單韻母a

1)讀準音

我們的a 很害羞,躲到圖中去了,你能把它找出來嗎?

哦,是小姑娘在唱歌,發出了a a a音。她的嘴巴是怎樣的.呢?(張的大大的)

你能模仿她嗎?模仿a 的口型

老師也學着她的樣來唱一唱:1 3 ∣5 3 ∣1 -∣

a a a a a-

學生跟唱

我們念a 的時候,也和唱歌一樣,要張大嘴巴,口型保持不變。看我先來念:張大嘴巴 a a a.小女孩練唱a a a, a a a 阿姨的阿。醫生檢查口腔的時候,要我發a a a

優秀高中語文教學設計6

本課教學目標

1.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瞭解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爲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爲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蘭亭集序》摹本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錄音範讀,領會句法上駢散並行,以散爲主的特徵,朗讀課文,結合註釋,把握文意,瞭解本文作爲宴遊詩的'特徵。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寫景狀物的詩作,想必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大家還記得吧,師生一起誦讀:茅檐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撻送青來。

詩人描寫景物時,畢其形傳其神,一水多情地呵護着綠田,兩山像從遠處奔騰而來,來不及敲門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摹景狀物,但手法卻別具一格,言簡而神具,這就是王羲之以書中神品稱著於世的《蘭亭集序》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註解①。教師略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聖”,行草《蘭亭集序》被後世書法家譽爲“行書第一”。

出示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遊雲,矯如驚龍”“天機流佈,挺然秀出”。

三、放錄音、正音。

學生聽錄音一遍。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投影:

多音字:會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

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 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四、朗讀課文。

體會本文句法駢散並行,以散爲主的特徵。

五、品讀課文。

結合註釋,熟悉文意,並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麼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爲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羣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後之覽者,亦將有敢於斯文”)。

本文由宴遊活動談到生死觀,善於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六、佈置作業: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優秀高中語文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體會印度人民對甘地的深厚感情,瞭解消息的深層內涵。

2、知識與能力目標:體會消息的結構特點, 比較消息與通訊的不同,學會消息的寫法。

3.過程與方法目標:用心感受課文中有特色的語言,評價感人肺腑的人物——甘地。綜合 運用比較閱讀,課外閱讀的方法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找出消息的各要素,能分析消息的不同結構形式,能具體地區分通訊與消息的不同。

二、教學重難點:

1、掌握消息的各個組成部分(導語-主體-結尾)和結構形式(倒金字塔形式)

2、比較消息與通訊的不同。

三、教學時數:一課時

學習方法:感知課文,比較閱讀、合作探究

課前預習

1利用自習課時間要求同學們閱讀課文《甘地被刺》P51頁

2利用自習課時間要求同學們閱讀《真實快速地報道生活》P57-60頁

教學過程實錄

(一) 導入新課

師:每個同學手中都有一份報紙,請大家找出你最先看到的新聞標題和新聞內容,思考一下, 何爲新聞以及新聞的特點。

生:各自讀出自己手中報紙中的新聞,回答問題:“新聞就是寫出新鮮的事;新聞要真實;新聞要吸引人,特別是標題……”

師:同學們說出了自己的感覺,很好,下面我們來準確地概括一下:

新聞是一種事實的信息,也就是說它的本質就是真實,我們說新聞新聞,爲什麼新聞姓“新”而不信 “舊”呢,記者最忌諱“昨天”這個詞,快是新聞的競爭條件,也是新聞的質量體現,也就是說快速是新聞的生命,那好,根據新聞的兩個特點,我們可以給新聞下一個定義: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

板書: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 特點: 真實(本質) 快速(生命)

當然,新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新聞,包括消息、通訊、調查報告、報告文學、特寫等文體;狹義的新聞指的就是消息。今天我們主要是學習的是消息這種文體。

好,現在我們詳細瞭解一下關於新聞的知識,請同學們打開書P58頁從第二自然段看一直到59頁中間那一部分,邊讀邊畫重點,2分鐘時間,然後我叫同學來回答問題。好,現在開始。

師:提問: 新聞消息的結構有哪幾部分?

生: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尾

師: 完整的消息標題包括什麼?

生:引題、正題、副題

師:什麼叫做導語?它通常包含什麼?

生: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的一句話叫做導語,它包含五個“W”和一個“H”: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板書:消息的結構: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尾

標題:引題、正題、副題 導語: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