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高中地理優秀教學設計

高中地理優秀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1W 次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地理優秀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優秀教學設計

高中地理優秀教學設計1

一、黃山風景名勝區

1、位置

2、景觀特徵

3、成因

二、澳大利亞大堡礁風景區

1、概況

2、大堡礁的位置、分佈、成因

3、大堡礁豐富的旅遊資源

三、中國雲南的元陽梯田景區

1、地理位置:

2、元陽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3、元陽的梯田景觀

四、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的古城區

1、發展歷史:

2、巴黎的建築藝術和名勝古蹟

高二旅遊地理優秀教案:現代旅遊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旅遊活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現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瞭解現代旅遊發展的特點,認識現代旅遊的基本要素。

教學重難點:

重點:現代旅遊的主要特點和基本要素

時間:1840年以前

特點:只侷限於一定社會階層的少數人,事務性出遊佔絕大多數,出遊的距離較短,沒有出現提供旅遊專業化服務的企業。

(2)近代旅遊:

1841年,英國首次出現以盈利爲目的、面向普通人的專門化旅遊服務,隨後誕生了旅行社

特點:仍是高消費活動,普及程度、活動範圍和規模仍然有限,沒有形成完整的旅遊產業結構。

(3)現代旅遊:

時間:1950年以後

發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

原因:

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迅速發展,世界局勢也日趨穩定,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安定,使人們外出旅遊的慾望日益增強。

②交通條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機的出現,使世界各地的距離日益“縮短”。

2.現代旅遊的特點

(1)旅遊主體的大衆化

圖1.1國際旅遊人數及收入的增長通過讀圖,瞭解到:

國際旅遊人數及收入呈快速增長的趨勢,反映了旅遊逐漸成爲大衆化的消費活動。據世界旅遊組織的統計,全球旅遊人數每年多達30億人次。

思考

1.作爲一名旅遊者,應具備哪些基本條件?

點撥:旅遊者的基本條件:閒暇時間、經濟條件(即金錢)、動機(即旅遊慾望)。

點撥:旅遊主體的大衆化說明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廣大人民的經濟收入提高,勞動時間縮短使閒暇時間延長,爲外出旅遊提供了金錢和時間的保證。此外,隨着競爭的激烈化,人們逐漸進入了節奏快、強度高、風險大的工作狀態。在這種背景下,大衆對旅遊休閒的需要也隨之提高。

(2)旅遊形式的多樣化

常見形式:觀光旅遊、度假旅遊、商務旅遊和文化旅遊等。

新出現的特種旅遊形式:農業旅遊、紅色旅遊、尋根旅遊等。

閱讀形形色色的現代旅遊

通過閱讀材料,瞭解了其他國家的一些特色旅遊形式,進一步理解旅遊形式的多樣化。

思考

1.你還知道哪些旅遊項目?選擇其中之一向全班介紹。

點撥:鼓勵學生儘可能多地列舉出不同的旅遊項目。有人把現代旅遊細化爲觀光旅遊、休閒旅遊、度假旅遊、購物旅遊、商務旅遊、美食旅遊、文化旅遊、生態旅遊、宗教旅遊、民俗旅遊、體育旅遊、健身旅遊、公務旅遊、修學旅遊、科研旅遊等。

2.發揮你的想象力,策劃設計一些新的旅遊項目。

點撥:建議把學生設計的旅遊項目在全班範圍內進行展示和交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旅遊空間的擴大化

旅遊空間的擴大化既包括範圍的擴大(如極地地區),也包括覆蓋面的擴大(如鄉村地區)。每個地方都可能成爲旅遊地。

(4)旅遊目的的娛樂化

旅遊目的的娛樂、消遣,既是現代旅遊的一大特點,又是旅遊發展的一大原動力。

思考爲什麼娛樂、消遣成爲現代旅遊發展的一大原動力?

點撥: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使娛樂性、消遣性的.旅遊佔絕對優勢,據統計,在全部的現代旅遊中,以娛樂、消遣爲目的的旅遊佔75%。

二、現代旅遊的基本要素——食、宿、行、遊、購、娛

瞭解:

1.旅遊六要素中,旅遊活動的基本條件是什麼?爲什麼?

點撥:在旅遊六要素中,旅遊交通是旅遊活動的基本條件。人們外出旅行,首先必須實現從常住地向旅遊目的地的空間轉移,這就是旅行。除近距離的遊覽或少數具有特殊意義的徒步旅行外,絕大多數的旅遊者都必須藉助交通工具,才能實現旅遊的願望。

2.旅遊六要素的“核心”是什麼?

點撥:“遊”是旅遊六要素的核心,遊覽活動主要依託旅遊景區開展。

3.旅遊六要素之間有何關係?

點撥:旅遊六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

案例①

通過案例①的學習,進一步瞭解旅遊六要素之間的關係。

香港的旅遊特色在“購”,而購物旅遊又進一步促進了其他要素的發展。據統計,每年進入香港的國際旅遊者中有60%左右的人是爲了購物,其購物費用也佔全部旅遊費用支出的60%左右,使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成爲世界的“購物天堂”。

思考:

1.從旅遊六要素的角度看,香港的“購”是如何促進旅遊業發展的?

點撥:到香港購物是許多遊客來港旅遊的主要動機。“購”是香港旅遊六要素的核心,促進了整個旅遊業的發展。

2.香港的地理位置和自由港的地位,爲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條件?

點撥:香港是自由港,商品來自世界各地,由於大部分商品不收關稅,香港的商品價格就相應較低。此外,這裏每年都有許多換季大減價的促銷活動,能爲遊客提供真正的實惠。香港店鋪中銷售着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貨品,而且大部分服務行業的從業人員都受過專業訓練,態度殷勤友善,以客爲先。購物成爲香港吸引遊客的一個重要因素,爲旅遊的發展提供了極爲有利的條件。

高中地理優秀教學設計2

【中國的農業】

[考綱要求]

中國主要農作物的分佈。中國的畜牧業和水產業。

[知識講解]

南方的水稻栽培、黃河流域的穀子栽培世界最早。大豆的原產地、栽桑養蠶和栽培茶樹的故鄉。我國是生產糧食、棉花、油菜籽、豬牛羊肉最多的國家。耕地佔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1.我國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

(1)大部分在中低緯度,熱量條件優越。夏季全國普遍高溫,雨熱同期。

(2)水資源總量豐富,地區分佈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澇災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積小。

(4)歷史悠久,耕地質量好,後備資源不足(主要分佈在黑龍江、新疆等地區)

(5)生物資源品種豐富。

2.種植業

(1)種植業與自然條件

影響自然條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豐富、足夠的熱量、水分、光照等氣候條件

分佈:半溼潤和溼潤的平原地區

秦嶺——淮河以北:旱地,農作物有小麥、棉花、花生、甜菜、華北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東北一年一熟

秦嶺——淮河以南:水田,農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兩熟、海南島一年三熟

(2)糧食生產與多種經營

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長快、耕地面積不斷減少,人均增長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災害頻繁

提高糧食產量途徑: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學方法種田,提高單產

和質量

建立條件:自然條件優越、生產水平較高、便於統籌管理的地區

好處:糧食生產專業化,可以大規模使用優良種子、先進種植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

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漢平原、江淮地區、珠江三角洲、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鬆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鬆)

商品棉基地:江漢平原,長江下游濱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魯西北、豫北平原,黃淮平原,南疆等5大片。

油料基地:山東、河北——花生,長江流域——油菜(播種面積)

糖料基地:甘蔗——臺灣、廣東、廣西、福建、四川、雲南(生長期長,需水肥量大,喜高溫);甜菜——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喜溫涼,耐鹽鹼乾旱,生長期短)

出口農業基地:太湖平原,閩南三角地區,珠江三角洲——花卉、蔬菜、水果等。

適應市場,發展多種經營:自然條件多種多樣,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需求多方面,提高農民收入

3.林業、牧業和漁業

(1)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

作用:既有環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既提供木材,又提供多種多樣的經濟林產品

現狀:世界上少林國家。天然林採伐過度,面積縮小。

措施:控制採伐量,加強營林、造林,建設速生豐產林,開展全民性義務植樹,生長量超過採伐量,世界上人工造林最顯著的國家。除營造用材林、薪炭林,大力發展經濟林。

林區: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是天然林區;西南橫斷山區是第二大天然林區;東南部的臺灣、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區是我國主要的經濟和人工林區。

(2)畜牧業

牧區畜牧業: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和青藏地區。四大牧區:內蒙古牧區(三河馬、三河牛)、新疆牧區(細毛羊)、青海、西藏牧區(犛牛、藏綿羊、藏山羊)、寧夏(灘羊)

農耕區畜牧業:飼養業,在畜產品生產中佔主要地位,是城鄉人民食用,肉奶禽蛋的主要來源。

(3)水產業

有利條件:大陸邊緣有廣闊的海域(大陸架寬廣、寒暖流交匯)、河湖水域面積廣。

生產情況:總體海水產品產量大,捕撈海產品產量大,養殖淡水產品產量大。

東南部水產業發達的因素:水域面積大,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產捕撈加工技術高,居民有廣泛的食魚愛好,水產品產值較高,消費市場大。

4,農業的發展

(1)成就

糧食、棉花、肉類、花生、油菜籽、水果世界第一

農業生產條件、裝備、機械化水平提高

(2)積極調整農業結構

結構現狀:種植業佔據主導地位,畜牧業佔比重低,林業、漁業比重很小。

結構調整原因:畜、林、水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經濟效益高,畜、牧業生產利用生態環境的優化。

調整方向:穩定糧食,積極發展經濟作物,大力發展畜牧業、林業和水產業。

(3)科技興農

(4)走農業產業化之路

大部分地區的個體經營方式,生產規模小、過程簡單,缺少市場聯繫渠道,不適應農業生產專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的發展趨勢,成爲制約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農業產業經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支持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等企業帶動個體農戶進入市場,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聯繫起來進行一體化經營,發展“訂單”農業,真正改善農村生產、生活和市場條件。

(5)農業發展前景

農業發展方針:“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

前景:拓寬市場渠道、提高農民收入;引導鄉鎮企業健康發展,加快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的'建設。

[能力訓練]

1.我國以擅長種水稻著稱的少數民族是( )

A.赫哲族B.哈薩克族C.朝鮮族D.達翰爾族

2.下列地區中,農作物爲一年一熟的是( )

A.鬆嫩平原B.臺灣西部平原C.成都平原D.江漢平原

3.我國北方地區出產的水果主要有( )

A.蘋果、梨B.柑桔、桃C.哈蜜瓜、荔枝D.菠蘿、葡萄

4.關於我國森林資源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樹種豐富B.覆蓋率高,木材蓄積量多

C.分佈不均D.東北林區是全國的林區

5.我國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爲基本國策,主要原因是( )

A.土地資源分佈不均B.土地資源不可再生

C.土地資源多種多樣D.人口多,耕地少

6.臺灣產量居世界首位的是( )

A.天然橡膠B.椰子C.柚木D.樟腦

7.我國的油菜籽產區是( )

A.長江流域B.珠江三角洲C.淮河流域D.東北平原

8.我國的四大牧區是( )

A.寧夏、新疆、青海、四川B.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C.陝西、西藏、甘肅、寧夏D.山西、西藏、甘肅、

9.下列農作物主要分佈在東北地區的是( )

A.冬小麥B.甜菜C.棉花D.甘蔗

讀圖,分析回答10~12題:

10.圖中ab爲( )

A.內外流域分界線B.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界線

C.400mm等降水量線D.200mm等降水量線

11.下列農業在ab線以西以北沒有分佈的是( )

A.高原農牧業B.綠洲農業C.桑基農業D.灌溉農業

12.甲圖中字母Q分佈區表示的最主要經濟作物(非紡織原料)以及該區域和乙圖中C區域相同的糧食作物分別是( )

A.甜菜和春小麥B.甜菜和冬小麥

C.甘蔗和水稻D.棉花和春小麥

讀下圖,回答13—16題。

13.有關河流R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春汛滿足春播需要

B.含沙量大

C.無結冰期

D.只有夏汛

14.有關該地區森林資源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採伐以合理砍伐爲主B.全國的次生林區

C.珍貴樹種有紅松、落葉松D.增加產品附加值是本區林業發展重點

15.與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區的商品糧基地相比,圖示平原地區作爲商品糧基地的優勢條件是( )

A.單位面積產量高B.人均耕地面積大

C.地勢平坦,雨熱充足D.交通發達

16.導致山脈A東西兩側農業地域類型不同的區位因素是( )

A.水分B.熱量C.地形D.交通

17.該地農業機械化程度很高,理由是( )

①地廣人稀②平原地形③科技水平高④投入資金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讀下圖,回答問題。

(1)分析④地降水量多於⑤地的原因。

(2)分析⑥、⑦兩地年緯度接近,但氣溫有明顯差異的原因。

(3)分析②地發展農業生產的限制性因素、 。

(4)①、③兩地都發展了紡織工業,①發展工業,③發展工業。

[能力訓練答案]

1、C 2、A 3、A 4、B 5、D 6、D 7、A 8、B 9、B 10、B 11、C

12、A 13、A 14、B 15、B 16、A 17、A

18、(1)④處地處西南,受季風帶來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影響、降水較多,⑤深居內陸,降水較少

(2)⑥地位於四川盆地,夏季盆地地形不易散熱,冬季,盆地北部高大的山脈阻擋北方寒冷氣流,所以年平均氣溫較同緯度高。

(3)土壤較爲貧瘠,爲中低產田,春旱、多大風天氣易發生洪澇災害

(4)棉紡織、毛紡織

高中地理優秀教學設計3

【人口的數量變化】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能據圖說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的地區差異,瞭解人口基數對自然增長率、人口增長絕對數量的影響。

2、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

3、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教給學生讀圖的方法和技巧,讓學生掌握讀圖的要領,提高從地圖中獲取知識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圖片資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國公衆對目前已十分龐大,並且還在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的關注。

2、利用相應的文字資料和練習替闡明人口自然增長與自然增長率的關係及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死亡率的關係。

3、利用圖表分析、比較法引導學生概括世界人口變化在不同時期的特點和同一時期不同地區人口增長的差異,理解相應國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讀圖思考。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可持續發展觀。

2、進一步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發展的角度看待問題的辨正唯物主義世界觀。

3、通過學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我國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理解。

教學重點:

1、理解人口數量增長在時間、空間上的差異及其成因。

2、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提高學生從地圖中獲取知識的能力。

教學難點:

1、人口在數量變化在時間上是不均勻的

2、世界人口增長在空間上是不平衡的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達到了50億。爲了引起國際社會對人口問題更深遠的關注,聯合國人口基金組織決定從1988年起把每年的7月11日定爲"世界人口日"。

聯合國人口基金組織公佈的統計數字向人們展示了全球人口增長的歷程:1840年只有10億。1927年增長到20億,1960年增長到30億,1975年達到40億,1987年上升到50億,1999年達到了60億。通過觀察這些數字,同學們可以發現世界人口數量的變化具有什麼樣的特徵?(世界人口每增加十億人的時間越來越短,也就是說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越來越快)那麼世界人口增長有規律可循嗎?同一國家不同時期人口數量的增長特點有何不同?同一時期的不同國家人口數量變化又具有怎樣的特徵?原因是什麼?這些問題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內容。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第一節人口的數量變化。

【講授新課】

首先我們來觀察兩幅圖片,通過這兩幅圖片,你能得到什麼樣的啓示?

(展示圖片)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通過這兩幅圖片我們可以看出來兩個小孩之所以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就是因爲,他們的降臨人世,標誌着世界和我國的人口已經分別增長到了創紀錄的60億和13億,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7000多萬的數量在繼續增大,請大家計算到今年,世界人口已經大概達到了多少?(66億)

(過渡)一個地區人口的數量是不斷增長的,那麼,人口的自然增長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板書)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1、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

(講授)人口的自然增長由人口基數及人口自然增長率決定,而自然增長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共同決定。

出生率:指一定時期內(通常爲一年)出生人數與同期人口總數之比

死亡率:指一定時期內(通常爲一年)死亡人數與同期人口總數之比

自然增長率:指一定時期內人口自然增加數(出生數-死亡數)與人口總數之比

即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板書)(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

(學生活動,教師點撥)完成教材第3頁活動

這一年增加的人口數:

200000_2%=4000人

十年後那一年增加的人口數:

200000_(1+2%)=243799

243799_1.7%=4145

通過活動我們可以看出人口的自然增長不僅與人口自然增長率有關,而且還與人口基數有關:人口數量的.增長=人口基數_人口自然增長率;由於人口基數增大,雖然自然增長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長的數量不一定下降。

(板書)(2)人口基數

2、人口在數量變化在時間上是不均勻的

(展示圖片)

讀下面兩圖,10萬年以來和100年來世界人口的增長,請同學們分析影響人口增長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每一個時期人口增長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首先,看圖1.2整體感知一下,這幅圖有幾個拐點,被分爲幾級臺階?(兩個拐點,分別是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被分爲兩級臺階)

(活動)請學生根據圖1.2分析每一個階段人口增長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原因是什麼?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

歷史階段

農業革命前

農業革命期間

工業革命期間

增長特點

原因

指導學生如何從圖中獲取信息:(1)認清座標變量;(2)圖形的變化特徵:曲線坡度大小陡緩程度的含義(3)思考各個變量之間的因果關係(4)通過曲線的陡緩程度判斷不同時期增長的特徵

(板書)

歷史階段

農業革命前

農業革命期間

工業革命期間

增長特點

數量少,增長緩慢

數量增多,增長速度加快

增長迅速

原因

主要從事狩獵和採集業,生產力水平極低,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低,人口增長緩慢

因爲農業革命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率,能生產出充足而穩定的食物,人口死亡率下降

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大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生存環境,營養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死亡率下降較快

(提問)就整個人類歷史時期來看,那一個時期人口增長特別快?爲什麼?(指導學生根據教材第3頁第一自然段和圖1.3回答這個問題。20世紀以來。因爲過去的100多年,伴隨着生產工具和社會生產方式等方面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環境開發利用和改造的範圍不斷擴大,對各種災害和疾病的防禦能力也不斷提高,這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與適應性不斷增強,死亡率進一步降低)

(總結)通過對兩幅圖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來影響人口增長快慢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最根本的是生產力水平的高低,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都能促使人口的增長正說明了這個問題:生產力水平高低--生存環境、生活水平、醫療水平--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長數量變化(過渡)就整個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表現出明顯不同的特點,同一歷史時期的不同國家或地區,往往也具有不同的人口自然增長特點。

(板書)3、世界人口增長在空間上是不平衡的

(圖片展示,學生討論)請同學們根據教材第3頁圖1.4,小組討論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1)人口增長較多的大洲,排序說明?(亞洲、非洲、拉丁美洲)

(2)人口增長較少的大洲,排序說明?(大洋洲、歐洲、北美洲)

(3)人口增長較快的大洲,排序說明?(非洲、拉丁美洲、亞洲)

(4)人口增長較慢的大洲,排序說明?(歐洲、北美、大洋洲)

通過以上的問題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亞非拉地區人口增長的速度較快,而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同歐洲、北美洲、大洋洲這些國家經濟水平相比情況如何?(相差甚遠)由此可見,目前世界上人口數量的增長主要來自哪些國家?(發展中國家),相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發達國家人口增長又具有什麼樣的特徵呢?(增長較爲緩慢)

(學生討論)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一下,這兩類國家當前人口數量增長的特點,請同學們結合教材第四頁第五頁的文字以及第五頁的閱讀材料,小組討論,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

自然增長率水平

人口增長

原因分析

今後變化趨勢

典型國家舉例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自然增長率水平

人口增長

原因分析

今後變化趨勢

典型國家

舉例

發達國家

保持較低水平

緩慢

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觀念的轉變等

較穩定,一些國家的人口還會逐漸減少

俄羅斯、德國和日本

發展中國家

水平較高

人口增長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發展中國家佔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長開始趨於緩慢

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

通過這個表格,我們可以看出來當前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人口數量的增長速度都趨於緩慢,相比二三十年前,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億人大國人口增長的速度明顯減緩,但是相比較發達國家來說,其增長速度還是快得多。絕大多數發達國家人口數量增長較穩定,有些國家還出現了負增長。發達國家人口出現負增長的原因是基於社會經濟的變化,發達的經濟,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使人們老有所依,導致人們的生育觀念發生了改變,生育率下降。同時由於社會競爭激烈,父母爲了使子女能夠順利的融入社會,所以在前期教育中的投入比較多,從而使發達國家的生育率進一步降低,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出現了人口老齡化的現象。人口老齡化都會導致什麼樣的問題呢?(勞動力不足,資源得不到合理開發,社會負擔加重,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面臨壓力增大,國防兵員不足等問題,也會影響經濟正常發展,是人們的生活質量下降)那麼如果人口增長很快是不是就很好呢?(不是,會出現勞動力過剩,就業困難,失業人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交通以及環境等各方面的壓力增大,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過渡)既然人口增長的速度不能過快,也不能太慢,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控制人口增長的速度呢?不同的國家應該採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學生活動)下面請同學們結合教材第四頁的圖1.5,以及課前大家通過網絡蒐集的資料來說一說不同國家分別採取了怎樣的人口政策。

(學生討論,教師可以適當的補充材料)

補充材料包括:材料一:日本計劃明年耗資21億美元鼓勵國民多生多育

材料二:現金津貼意大利新措施鼓勵生育

材料三:戰後德國人口的增長主要靠外來移民

材料四:印度提倡"只生一個好"--鼓勵三人小家庭生男生女都一樣

材料五:印度尼西亞《人口發展與幸福家庭法》

材料六:我國基本國策計劃生育

(小結)通過對以上材料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不同的國家應該採取不同的人口政策,對與發達國家來說人口增長緩慢,應採取鼓勵生育,吸引移民的措施;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較快,實行控制人口的政策已經迫在眉睫。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共同的目標就是實現環境人口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人口的自然增長,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有哪些?(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和人口的基數)世界人口的數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表現出不同的特徵,同一歷史時期的不同地區,人口數量的增長又有不同的特點。面對不同的人口形勢,各國應採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板書設計】

第一節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1、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

(1)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基數

2、人口在數量變化在時間上是不均勻的

歷史階段

農業革命前

農業革命期間

工業革命期間

增長特點

數量少,增長緩慢

數量增多,增長速度加快

增長迅速

原因

主要從事狩獵和採集業,生產力水平極低,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低,人口增長緩慢

因爲農業革命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率,能生產出充足而穩定的食物,人口死亡率下降

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大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生存環境,營養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死亡率下降較快

3、世界人口增長在空間上是不平衡的

(1)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的特徵

自然增長率水平

人口增長

原因分析

今後變化趨勢

典型國家

舉例

發達國家

保持較低水平

緩慢

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觀念的轉變等

較穩定,一些國家的人口還會逐漸減少

俄羅斯、德國和日本

發展中國家

水平較高

人口增長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發展中國家佔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長開始趨於緩慢

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

(2)不同國家的人口政策

高中地理優秀教學設計4

【氣壓帶和風帶】

【課標要求】

“繪製全球氣壓帶、風帶分佈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佈、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掌握大氣環流的概念及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佈規律;理解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規律。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製作三圈環流模型,繪製氣壓帶和風帶分佈示意圖,從中分析大氣運動的規律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用運動、變化、聯繫的觀點認識事物

【教學重點】地球表面氣壓帶和風帶形成及其分佈和移動規律。

【教學難點】三圈環流形成機制,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及產生的結果

【教學方式】講授法、討論法、實驗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動畫

【教學方式】讀圖法、繪圖法、小組合作、討論法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

情景引入:二戰期間,日本釋放的衆多氫氣炸彈,造成美國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國民衆的恐慌,你知道這些氫氣彈是怎樣漂洋過海的嗎?

學習了這節課以後,你就會得到問題的答案。

[組織複習,請同學板圖熱力環流,在評價同學板圖時,設問]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由於冷熱不均引起的熱力環流,在赤道和極地之間有沒

有這樣的熱力環流?爲什麼?

今天我們來學習熱力環流在全球的空間分佈——全球性大氣環流,及其產生

的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佈規律。

一、三圈環流的形成

(提問)

大氣環流的概念?

1、定義: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2、大氣環流的形成:

第一步假設: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轉

③太陽直射赤道(直射點位置不移動)

(提問)

?赤道地區空氣上升,兩極地區空氣下沉,導致近地面的氣壓如何變化? ?

帶小結:冷熱不均產生了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故成因爲熱力因素所

致。

第二步假設:①地表均一

②太陽直射赤道(直射點位置不移動)

(提問)

?由於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會導致空氣在運動過程中如何變化?副熱帶地區空氣下沉,導致近地面氣壓如何變化?副極地地區冷暖空氣相遇,暖空氣上升,導致近地面氣壓如何變化?

小結: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在地球自轉的條件下產生,故爲動

(板書)三圈環流

1.成因

2.高、中、低緯環流圈

3.三圈環流的作用:促進高低緯度間、海陸間的熱量和水汽交換,促進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熱量平衡。

二全球氣壓帶和風帶

(指導畫圖)根據課標要求,強調氣壓帶、風帶示意圖的繪製:

(1)明確赤道和極地的冷熱,確定赤道低壓和極地高壓的位置,歸納出高

低壓相間分佈的規律,畫出7個氣壓帶。

(2)根據水平氣壓梯度力從高壓指向低壓,地轉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

則畫出6個風帶。

讓學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紙上反覆操練,教師從旁指導。

(讀圖提問):

?地表氣流上升區位於什麼地方?

?下沉區位於什麼地方?

引出熱力上升的赤道地區,該地區的受熱與太陽高度角有關------而太陽直射

點是移動的------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

三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讀課本“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圖”分析並掌握由於太陽直射

點的移動而引起的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的規律。

春分日

冬至日66034/ 66

23026/ 0 00

026/ 2366034/

高氣壓帶低氣壓帶太陽位置

(據圖歸納)氣壓帶與風帶的季節移動氣壓帶與風帶位置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根本原因是地球繞太陽公轉運動,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南北往返移動,以至地表熱能分佈有季節性變化,例如6月22

日太陽直

射在北迴歸線,夏至日前後全球最熱地帶不在赤道,而在赤道以北,赤道低氣壓帶也相應地北移到赤道以北。於是,副熱帶高壓帶等也相應北移,風帶也隨之北移。從北半球來說,氣壓帶與風帶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麪積更加遼闊,氣壓帶與風帶的位置移動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總結並佈置作業

(1)讓學生四人一小組製作三圈環流模型(教材P38活動)

(2)討論複習並預習下一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分析海陸分佈對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應用典型氣候分析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通過實例分析影響氣候的因素,比較不同類型的氣候特徵。

2過程和方法目標

分析典型氣候,敘述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用運動、變化、聯繫的觀點認識事物。

【教學重點】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教學難點】氣壓帶、風帶交替控制對氣候的影響。

【教學方式】講授法、討論法、實驗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動畫。

【教學方式】讀圖法、繪圖法、小組合作、討論法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略)

高中地理優秀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

2、掌握各氣壓帶風帶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的成因與規律。

4、理解大氣環流的作用。

教學重點:氣壓帶、風帶的分佈與移動規律。

教學難點: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教學方法:多媒體交互式演示講解。

教學設計分析:

大氣環流是產生風雲變幻的天氣現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氣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對世界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着重大影響,因此在第二單元中起着關鍵作用,是承前啓後的紐帶。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形成,是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掌握並靈活應用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內容。

如何設計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條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並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立體的、動態的圖像呢?這是一直以來的一個難題。曾有人嘗試過多種教學方式: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將學生分成不同緯度,形體活動演示教學、邊講解邊和學生一起畫圖的方式教學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問題就是將近地面與高空混爲一談,沒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會靈活自覺地應用大氣環流的知識解決問題。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應付考試。也曾考慮利用學校的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製作動態演示課件,但是時間、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網上教學資源庫中有這部分內容,且設計精美貼近教學時,便立即進行了教學嘗試,結果是喜人的。學生樂於通過觀察電腦動態演示,經過仔細思考,認真討論後自己總結得出答案。由於結論是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反覆討論得出的,並且頭腦中有立體直觀的動態圖像,因此學生自我感覺思路清晰而嚴謹,應用起來就得心應手。

教學過程

課前複習:讓我們用繪製簡圖的方式來回憶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引入新課: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它是由於局部地區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全球高低緯度之間是否存在熱量差異呢?那麼是否存在熱力因素引起的空氣環流呢?思考。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運動。思考假設的含義:無海陸高低之分;大氣運動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

A組導學內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還是下沉?極地垂直方向上空氣的運動狀況又如何呢?

2、赤道與極地之間的近地面,空氣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極地運動,還是由極地向赤道運動?

3、極地和赤道近地面氣壓差異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投影演示,相互間合作學習完成A組導學內容。

過渡:地球實際上是在不停地運動的,單圈環流是不存在的。那麼大氣該如何運動呢?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轉。思考假設的含義:無海陸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轉。思考地球自轉會對大氣運動產生什麼影響?

B組導學內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氣最終的運動方向是什麼?爲什麼?學生仔細觀察,合作學習。

講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氣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於北緯30°附近高空偏轉爲西風,之後,大氣運動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請同學們合作學習,完成B組導學內容中的2~3題。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氣不斷地流到北緯30°附近高空堆積起來,導致北緯30°附近高空的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會如何運動?使得近地面氣壓升高還是降低?

3、北緯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氣分流、偏轉後的風向?學生仔細觀察,合作學習。

講述:北緯30°附近被稱爲副熱帶高氣壓帶。赤道附近~北緯30°附近的近地面

東北風風向常年不變,就好像一個人很守信用,因此,這個緯度帶被命名爲東北信風帶。至此形成了低緯環流。而北緯30°附近~北緯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爲中緯西風帶。

講述:北緯60°(極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爲極地東風帶。

4、自北緯30°附近北流的空氣與自極地南流的空氣相比較,熱力性質是否一致?有何差異?相遇後兩種空氣的運動狀況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緯60°附近近地面氣壓較周圍低還是高?思考、討論。

講述:北緯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爲副極地低壓帶。

5、北半球形成了幾圈環流?南半球是否會形成同樣的環流?

C組導學內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爲幾個氣壓帶、幾個風帶?

2、全球近地面氣壓帶風帶的分佈是否有規律可循?思考、討論,從而找出分佈規律:南北對稱、相間分佈。

過渡:氣壓帶風帶分佈的緯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變的呢?讓我們把假設情境進一步接近實際情況來設定。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設的含義:考慮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間移動。

D組導學內容

總結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移動而移動的規律。

板書:二、形成高低緯度間冷熱不均——單圈環流──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大氣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氣壓帶風帶的分佈、移動規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質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勻的,所以實際上的大氣環流要複雜的多,下節課我們再繼續研究。

板書設計

2.4全球性大氣環流

一、定義: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二、形成

高低緯度間冷熱不均──單圈環流──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附:對高中地理觀摩課《大氣環流》的教材的分析:

《大氣環流》是第二單元大氣環境的重點合難點,它是氣候類型的原因與分佈、洋流的成因與分佈等地理現象的主要原因。

對大氣環流的學習和掌握關鍵是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動態、立體的空氣運動圖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氣運動和高空空氣運動,又能很好地有機結合。這樣才能使學生更準確地記憶氣壓帶、風帶分佈圖,更好地加以運用。

學生主體參與的互動式教學方式,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師的這節課有兩個突破點:

1、運用素材庫進行探究式課堂教學。

周老師使用素材庫中的《大氣環流》課件,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課件運用動畫的形式把教學中單純用語言不容易表達清楚的內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現了出來,使學生頭腦中形成了清晰、立體直觀的動態圖像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2、學生主體參與,突出了師生交互式的學習方式。

周老師根據教材,挖掘內涵,提出了導學內容,再結合課件演示內容,讓學生觀察、動腦、思考、研究、討論,由學生總結、表達得出結論,再由師生共同總結,這種師生交互式的學習方法,效果優於其他形式的教學,它既有利於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又有利於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特點,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幾個優點:

1、語言流暢、教態自然、思路清晰、條理清楚、由簡入繁、層層深入,符合學生的思維步驟。

2、課前的複習提問設計巧妙。

讓一位學生在黑板上用繪製熱力環流的方式來回顧前面學過的知識內容,在繪製的過程中,學生的下筆順序反映了他對熱力環流的認識是否瞭然於胸,下面的學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錯誤同樣反映了他們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通過大氣環流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來引入大氣環流,由簡入繁,過渡自然,不留痕跡。

3、不直接將大氣環流的概念灌輸給學生,而是在三圈環流、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過程理解清楚之後再由學生總結大氣環流的概念。這種方式使學生接受新知識更自然、更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