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八年級語文下冊《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大綱

八年級語文下冊《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8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語文下冊《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八年級語文下冊《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

八年級語文下冊《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1

新課程教學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有着許多我們無法預見的教學情境,比如設計導語時我本沒有想到用吳剛來導入課文,可學生都首先想到了神話中的吳剛,我因勢利導找出兩個吳剛的共同點導入課文。這說明在教學過程中應善於發現學生感興趣而又有價值的東西並打破計劃因勢利導,讓他們感到交流的快樂和發現問題的興奮,才能讓整個課堂靈動起來。另外語文的學習說到底是語言的學習,只要肯引導,學生對語言的品讀、感悟以及表達能都會得到提高,甚至讓你有想象不到的驚喜。

八年級語文下冊《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2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課是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篇幅較長,但內容淺顯易懂。按照我原定教學設計,一節課上下來,受益匪淺。

一、注重朗讀,以讀觀“變”,以讀悟情。在本節課中,我堅持以學生爲中心,讓他們自由讀課文,根據提供的畫面,在文中找恰當文字配解說詞,使畫面與文本巧妙融合,學生自主靈活地選擇畫面解說,又讓學生互相進行解說評價,不斷地讀、評、讀,最終得到真實的情感體驗。在讀的過程中,多種形式交互進行,個人展示讀、齊讀相結合,朗讀文本與靜觀畫面結合,朗讀文本與體驗修辭效果結合,於朗讀中進行無痕的知識傳授,於朗讀中進行震撼人心的心靈之旅。

二、教學流程清晰,結構嚴謹。爲讓學生掌握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我設置了以下三個環節,即課題質疑,看圖說話,拓展延伸三方面,我又將重點的三個方面(對比了解羅布泊前後的狀況,明確其變化的原因。)同時,我將板書和教學流程充分的結合起來,很好的呈現了課文主要內容及教學結構。

八年級語文下冊《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3

這一堂課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看一些圖片讓學生了解過去的羅布泊和現在的羅布泊的區別,然後讓學生尋找造成羅布泊消逝的原因,其中穿插講一些說明方法的作用。

課後上下來,感覺我的這堂課只停留於文章的表面,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讓學生尋找羅布泊消逝的原因,而這些都是學生很容易在文章中找到的。而對於文章的精華部分——語言的把握,卻基本沒有提及;對於作者的憂患意識,學生只會說“要保護環境”這樣的套話,卻不能深入去體會作者的這種情感。

所以,在聽了沈老師的建議以後,我又花了一節課再上這節課,讓學生重點去體味作者的憂患意識。第二課時就把重點放在對文章後半部分的品讀上,讓學生通過讀和品去感受作者的憂患意識,學生也受到了震撼,這比一些口號性的話語效果要好得多。

八年級語文下冊《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4

爲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導語我做了精心的設計:生物學家法布樂關於毛毛蟲的實驗。大自然中,有一種奇怪的蟲子,叫列隊毛毛蟲。顧名思義,這種毛毛蟲喜歡列成隊伍行走。最前面的一個負責方向,後面的只管跟從。法布樂誘使領頭毛毛蟲圍繞一個大花盆繞圈,結果其他的毛毛蟲跟着領頭的毛毛蟲,在花盆邊沿首尾相連,形成一個圈。這樣,整個毛毛蟲隊伍就無始無終,每個毛毛蟲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蟲爬呀爬,周而復始。直到幾天後,毛毛蟲被餓暈了,從花盆邊沿掉了下來。這一精美的畫面告訴學生毛毛蟲的失誤在於失去了自己的判斷,盲目跟從,進入了一個循環的怪圈。由此導入本文:人在有些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這一設計確實有列於豐富學生的見識,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除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還應立足語文本位,語文意識,強化教學本文。爲此,我在讓學生很快的領會文章主旨的同時,緊扣文本,強調字、詞的學習,揣摩語言,要求學生探究作者在寫法上的四大技巧:1、對比手法;2、擬人手法;3、排比手法;4、直接抒情。學完之後,配以鞏固練習,以使學生真正將知識轉化爲技能。課堂爲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與人交流的機會。在語文課堂中能夠真正的爲學生着想,單純的讓學生交流讀文的感受,說自己想說的話。他們纔可以敞開心扉,暢所欲言,說出他們的真性情。

由於自身的原因,總覺得自己不能給學生太多,不能給學生精確的引導,在部分問題的理解上也不解的比學生高明,點撥的也不夠到位。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特別注意培養自己。

八年級語文下冊《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5

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死有關人與自然關係的主題單元,下面我將選取的是《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談談自己個人的些許體會。

都說語文教學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但真正要將兩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談何容易。特別時在面對《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之類篇幅較長的科技性散文時,一不小心就可能將一篇原本血肉豐滿的文章肢解“切片”,用一些程式化的冷漠的分析取代其實充滿情味的語言感受,使得語文課淪爲不倫不類的環境保護課,甚至是思想品德課,不僅沒有起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連工具性教育都達不到。在《敬畏自然》一課中這個問題已或多或少地體現了出來,整堂課顯得氣氛沉悶,學生的學習興趣低迷。因此,我在設計《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案時,特別注意了對學生個體體驗的鼓勵和引導,儘量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灌輸給學生科學的素養之外不忘學生語言、人文素養的培養。

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爲了開好頭,我費了許多的心思。

首先在正式上課之前,我在黑板上貼了四幅關於羅布泊的彩圖,同時故意沒加任何詮釋性的文字以引起學生的想象。

接着開始上課了,我在前幅圖下面一一做了註解,分別是“羅布泊優美的春天”、“羅布泊旺盛的夏天”和“羅布泊成熟的秋天”,留下第四幅圖讓學生命名,結果絕大部分學生都自然而然地用了“羅布泊寒冷的冬天”這個名稱。於是我就讓學生各自從圖畫中找命名的理由,這時所有的學生都活躍起來,就連平時上課一聲不響的幾個人也在交頭接耳地小聲討論着。學生們紛紛爭着舉手要求發言,其中有一個學生的意見贏得了最多的贊同:因爲畫面中雖然陽光燦爛,卻是一片的了無生氣,甚至都感覺不到一絲聲音的跡象,讓人平生一股寒意,正如同冬天裏的萬物蕭條,一片死寂。

第一步既定目標已然達到,我又順勢推出了第二步驟,告訴學生其實前面三幅都是假的`,是人們想象出來的,而只有第是幅纔是現實中真正存在的羅布泊!聽了我的話後,所有學生都剎那間從剛纔的喧嚷中沉寂了下來,馬上有些反應快的人會意地笑了,有些人則仍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顯得疑惑不解。最後我用一句簡短的語言加以點評:“羅布泊就像是一位見證了歷史滄桑的老人,經歷了生命的萌芽、旺盛和成熟期後,現在已經到了行將就木的晚年,所有的生機都已經消逝了”,並由此正式引導出課文“消逝的仙湖”,完成了第一個導入的環節。

接下來,我便按部就班地以生命的消逝爲主線,通過尋找、分析具體的語句來梳理出曾經的羅布泊仙湖與現在的羅布泊戈壁之間的巨大反差。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個事先沒有預料到的小插曲:一個學生找出了文中的一句話——那奇形怪狀的枯枝、那死後不願倒下的身軀,似在表明胡楊在生命最後時刻的掙扎與痛苦,又像是向誰伸出求救之手!

對於這句話我本來只打算稍加解析,但這個學生不僅找出了這句話,還在課堂上深情地朗讀了一遍,引起了所有學生的注意。鑑於此,我馬上把原先設計好的教學思路轉向了對這句話的分析,分爲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我先讓學生通過分析其中比喻、擬人修辭手法來理解這句話反映出來的現在的羅布泊荒涼、死寂甚至恐怖的氣息。

第二階段,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句子,藉此體會作者深切而且強烈的惋惜、無奈、悲涼的思想感情。

第三階段,由於直抒胸臆是本文很重要的一個語言特點,我就以這句話末尾的感嘆號爲切入點,讓學生去尋找其餘的感嘆句,也讓教學又回到了原先的預定軌道。

很快,有的學生找到了文章第25段的“這出悲劇的製造者又是人!”我先故意挑選了位女學生來讀這句話,不出我所料的是,這個女學生一下子還不太放得開,只是中規中矩地念了一遍。她讀完之後,我適時強調了結尾得感嘆號的作用,並叫了一個平時比較活潑的男生用誇張一點的語氣大聲地再讀一遍,結果這個男生讀的時候特點加重了“又是人”這三個字的讀音,引起了全班同學不約而同的鼓掌讚賞,讓原本慢慢有點沉寂下來的課堂氣氛重新又高漲了起來。我讓全班學生模仿剛纔男生的方式把這句話齊讀了一遍之後,讓要求他們尋找更多類似的句子並試着自己去試着讀一遍,然後進行了一個朗讀比賽,課堂氣氛一時如沸水不止,連帶接下來的主題探討環節也是水到渠成地順利完成了。

在最後課外拓展中,我拋出了一則有關於新疆政府正計劃制定策略來改善羅布泊現狀的材料讓學生自由討論。開始時學生大都拍手稱快,羅布泊有希望恢復到以前的美麗景象。我又提了個問題:其實現實中與羅布泊相類似的例子不止一個,文章結尾提到的青海湖和月牙泉就是最明顯的證據。真正在破壞水資源的罪魁禍首是誰?新疆政府是在給誰“買單”?讓學生帶着問題繼續討論之後,終於得出了一個共同的結論,那就是保護水資源沒有人可以是旁觀者,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一堂課上完了,留給了我許多的啓示: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曾在他的《文藝心理學》中提到審美是關於形象的直覺,在這方面多媒體教學可謂是得天獨厚,本堂課在無法使用多媒體的情況下退而求其次,運用直觀的圖片供學生觀摩,比對羅布泊先後的巨大反差,既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又激發了課堂氣氛,可謂一舉兩得。而且本堂課中我切身體會到了學生的課堂教學的主體作用,因爲有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以及良好的反應,課堂氣氛“一波三折”,整堂課有如一場波瀾起伏的音樂會般美妙動人、餘音繞樑。另外,語文教學需堅持“本本主義”也是一大收穫,聲嘶力竭地喊一些空洞的口號和抓住文本,品讀語言,體味語境,從而把握來把握內涵相比,效果不可同日而語。

八年級語文下冊《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6

亮點:語文教學面對的是一篇篇感懷抒情的文學作品,處處流動着豐富的情感,教師的教學語言也應當充滿感情色彩,沒有感情的語文教學是蒼白無力的。所以在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時,我把重點放在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自身情感上。

培養和激發學生情感的前提當然是教師要有充分的課前準備,應該認真地去看、去體會,只有教師的語言投入了感情,學生的感情才能被真正激發。這種想法在上課時也得到了充分的證明,在朗讀到描寫胡楊樹這部分文字時,我用了三個“一千年”(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來形容胡楊樹,把它原本那種堅強、倔強的性格充分表現出來,並與文中的“20年”加以對比,強烈的反差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情,並讓學生在自己朗讀後交流讀文的感受,說自己想說的話,暢所欲言。

不足:在部分問題的理解上也不比學生高明,有時候點撥的也不夠到位。

改進措施:在以後的教學中,在課前還要更加充分準備,在課堂上要做出恰當的點撥和評價。

在《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當中,我主要注重的是體會平實、精煉的語言和感受並理解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文章內容儘管很簡單,但卻有震撼人心、振聾發聵的力量。首先我帶領同學們快速閱讀全文,並讓同學們思考課文所描述的羅布泊過去是什麼樣子,現在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它消逝的原因是什麼?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深層原因是什麼?爲什麼人們會製造悲劇,自討苦吃?

接下來是對文章的局部探究。主要是讓學生深入體會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學習列數字、作比較、擬人、排比等手法對增強文章表現力的重要作用。羅布泊從美麗的仙湖變成令人恐怖的荒漠,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的描述及具體數字的羅列,形成巨大的落差,產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將枯死的胡楊和羅布泊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盪,爲自己盲目破壞生態環境而痛惜不已?又如連用四個“盲目”,遺憾之情、譴責之情大大強化。篇末三個“救救”,呼籲之聲,振聾發聵。而直接的抒情,如“此時此刻,我們停止了說笑,那一片巨大的黃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們的心,使我們個個心情沉重。”這樣的抒情讓人共鳴,讓讀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識到破壞生態環境的嚴重後果,覺悟到只有保護環境才能保護人類自己。

分析完文章內容,我帶領同學們反觀這篇課文。微觀上,本文運用了大量的對比手法,擬人手法和排比手法,讓感受形象性。文章還列舉數據,使得敘述事實真實可靠。宏觀上本文的體裁是一篇報告文學,它兼有新聞和文學兩種特點。新聞要求真實;文學要求形象性、抒情性。本本則把這兩者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渾然天成。本文的立意深刻,強調了地球和家是是靈魂的棲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在解讀本文的同時我也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懷。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

從研究性學習實施兩年多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學校選取的是開放性的內容作爲研究主題。同學走出課堂提出問題、動手實驗、調查訪談;同學之間相互合作、一起探究,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影響着同學。可是,一回到課堂,同學就又恢復了和原來一樣,進行着保守式的學習、聽課、記憶、考試,同學又成了一臺機器。雖然在保守的講授式的學習條件下,教師也強調啓發,強調課堂教學的精心設計、精心組織、精心實施,但是教師是依照預定的目的把同學的思路引導到自身事先設計好的路子上來的,課堂氣氛可能很熱烈,師生之間配合默契,可是同學很少問爲什麼。因此,研究性學習的開設,其意義不只僅是增設了一門新的課程,而應該是教育觀念、教學模式的一場深刻革新。

我們不只把研究性學習看作一門必修課,還應在課內課外各種活動中體驗研究性學習,特別是應在課堂教學中,依照學科特點,鼓勵同學發揮主體作用,多給同學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培養他們積極大膽地思維、想象、提問、猜想的意識和能力,培養他們多方位考慮問題的思維習慣,讓同學養成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考慮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就主張四個“不”,同學能論述的教師不講解,同學能解決的教師不替代,同學能理解教師不暗示,同學能提問的教師不先問,在優秀教案中我竭力體現這個理念,更多地關注學習態度,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能力與應用。

八年級語文下冊《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7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以前我教過兩遍,也聽過一次公開課,教學的大致思路主要是課堂大量展示、解說羅布泊古今對照圖片,讓學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過多強調文章主旨的領會。之後發現學生領會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興趣不夠,缺少激情;語文課缺少了應有的“語文味”好像變成了政治課。

最近,我又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學設計,在激活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增強“語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進。我認爲這是我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

爲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我做一個優美的課件:生物學家法布樂關於毛毛蟲的實驗。大自然中,有一種奇怪的蟲子,叫列隊毛毛蟲。顧名思義,這種毛毛蟲喜歡列成隊伍行走。最前面的一個負責方向,後面的只管跟從。法布樂誘使領頭毛毛蟲圍繞一個大花盆繞圈,結果其他的毛毛蟲跟着領頭的毛毛蟲,在花盆邊沿首尾相連,形成一個圈。這樣,整個毛毛蟲隊伍就無始無終,每個毛毛蟲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蟲爬呀爬,周而復始。直到幾天後,毛毛蟲被餓暈了,從花盆邊沿掉了下來。這一精美的畫面告訴學生毛毛蟲的失誤在於失去了自己的判斷,盲目跟從,進入了一個循環的怪圈。由此導入本文:人在有些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這一設計確實有列於豐富學生的見識,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除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還應立足語文本位,語文意識,強化教學本文。爲此,我在讓學生很快的領會文章主旨的同時,緊扣文本,強調字、詞的學習,揣摩語言,要求學生探究作者在寫法上的四大技巧:1、對比手法;2、擬人手法;3、排比手法;4、直接抒情。學完之後,配以鞏固練習,以使學生真正將知識轉化爲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