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初中語文說課稿(精選15篇)

初中語文說課稿(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作爲一名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初中語文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語文說課稿(精選15篇)

初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鄉愁》是九義教材初中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鄉愁詩兩首》之一。第四單元的課文,都是新詩。五四前後,隨着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詩應運而生,並得到蓬勃發展。產生一百多年以來,一代代詩人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本首《鄉愁》就是其中之一。

二、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內在節奏美。

2、體會詩中的比喻在表達主題上的作用。

3、體會本詩在構思上的特點和結構美、音樂美。

4、背誦本詩。

5、通過本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明確臺灣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讀。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鄉愁》的構思特點。(四個時段,四個意象。)

2、一詠三嘆,同一結構形式,反覆陳說分離之苦,不僅富有音樂美,而且更有利於突出主題。

四、學習方法

詩歌重在讀,學習本詩,要讓學生加強誦讀,運用反覆育讀法,適當輔以講授法,充分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鄉愁是文學藝術作品中常寫題材。請學生蒐集舉出幾首關於思念故鄉的有代表性的詩作、歌曲,藉以導入。

(二)初讀本詩,整體感知。注意詩的節奏和重音。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三)精讀全詩。

結合寫作背景,適當聯繫臺灣與祖國大陸長期隔離這一政治現實來講解這首詩,可以使詩歌獲得更深廣的歷史和現實內容。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爲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爲這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了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表達出來後卻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領悟其中的妙處。

(四)、品讀全詩。理解了詩歌之後,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本詩,力爭達到當堂成誦的教學目標。

(五),總結,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關思念祖國,思念家鄉的詩《鄉愁四韻》,提升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初中語文說課稿 篇2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單元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淒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悽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二、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 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 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3、 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本文個別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設計

隨多媒體的推廣運用,不少語文課都引入音樂,但常常是教師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確實能啓發學生感悟,那麼反過來,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曲調配上,不也同時引導了學生感悟作品情感嗎?如果可以以曲調感悟,那麼以美術、以影視等等其它藝術形式不 也可以幫助解讀文學作品嗎?所以我設計讓多種藝術形式走入文本,營造課堂品味文學美的氛圍;通過合作探究,瞭解文章、瞭解文風,啓迪思維。

新課標指出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爲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遊記散文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調動學生對各種藝術形式的感受力,引導學生將《小石潭記》改編成一首樂曲、一幅圖畫、一部風光片以喚起他們對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體驗與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提高藝術感知力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情景激勵法、課前資料交流法、開放式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爲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並能在課後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爲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嘗試用其它的藝術形式解讀文學作品,體會文章抑鬱憂傷的感情基調。

4、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與作者同遊,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五、課時安排:

二課時

六、教學工具:

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爲學生合作疏通字詞句義。

1、 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 對照課文註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並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 佈置預習任務利用網絡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對於文言文閱讀,新課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所以佈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於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課時藉助其他藝術手段解讀文學作品。

(一)、走進音樂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調

1、 聆聽文章的配樂朗讀,展開想象,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會傳來一曲什麼風格的音樂?

2、 找出文章點明情感的語句,質疑:柳宗元來到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悽?

3、 爲了更好的解讀文章的感情基調,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充(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老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首抑鬱憂傷的古典樂曲。

通過想象音樂的曲調,引入對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經歷的瞭解,使學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帶給他淡淡的喜悅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冷的石頭,勾起他濃濃的愁緒,這纔是他永遠抹不去的痛。從而解讀文章的感情基調。而資料的整理、彙報、交流,又是對學生蒐集、處理、利用信息資源一次有益的鍛鍊。

4、 請學生飽含感情的自由朗讀,教師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樂請一名學生配樂朗讀,並給予聽讀要求——將《小石潭記》繪成一幅畫。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

(二)、走進美術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 複習課文翻譯。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寫到的景物有哪些?這個畫面的風格如何?展示課件中相關的畫面,教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從而加強學生的藝術直觀感受。

2、 學生自由發言。談談自己最喜歡的景物是什麼,並說出原因。在學生髮言過程中,老師相應做出引導總結出文章言簡意豐景中含情的語言特色,比喻擬人方法的運用使文章更生動。

初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所處的地位及聯繫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佔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後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於"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爲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代遊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二)教學內容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爲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後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瞭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瞭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並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三)教學目的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瞭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並熟讀成誦

3.領會本文按漁人所經歷的順序記敘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的寫法。

二、教學方法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以存疑——質疑 ——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3.邊讀邊譯,反覆朗讀增強語感。

設計意圖: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並形成習慣。

三、學法指導

1.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佈置學生預習,瞭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並能翻譯全文。

2.爲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儘量讓學生多讀。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佈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並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二)設置情景導入

現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麼?看見了什麼?(待學生回答後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後)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設計意圖: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預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說說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朗讀一是爲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於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卡片解詞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初二學生應側重於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容符合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四)閱讀課文

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設計意圖:錄音示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

初中語文說課稿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細節中表現的親情美。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賞析意蘊,領悟作品主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一家人之間互敬互愛、寬容忍讓的真摯感情,體會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難點

1.品讀文章之美。

2.能夠領悟作品主題,領悟文章樸實文字下豐富的意蘊。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以“讓愛住我家”這首歌曲導入。家是一個多麼溫馨的字眼,它是避風的港灣,是幸福的搖籃。家,因爲有了深深的愛而溫暖,因爲有了濃濃的情而美好,所以人們纔會產生讓愛永遠住我家的美好願望。本節課,讓我們走進莫懷戚先生的家,陪同他們一家三口去散步。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老師配樂朗讀,學生邊聽邊感受這份親情,思考課文內容,體會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家庭,初步領悟作品內涵。讓學生帶着下列問題聽教師誦讀課文。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

(2)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家庭?

3.品讀課文,體味意蘊

提出問題:文章敘述了一家祖孫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平凡小事。那麼,你覺得這篇文章美在哪裏?通過學生的回答總結出該文章有景物美、人情美和語言美。

(1)景物美

學生欣賞文章的景物美,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寫的段落,思考自己感覺在景物描寫的句子中,作者通過什麼樣的詞語、寫作手法來表現春天的景色,品味景物描寫的作用。

學生找到第4段和第7段的景物描寫很美,找出自己覺得最美的句子和詞彙,如“新綠”、“嫩綠”、“冬水”等這些詞彙中感受生機勃勃的春天,以及充滿詩意的田園風光。

(2)人情美

提出問題:文章爲我們描繪了4個人,在這4個人中,你最欣賞哪個?找出描寫的文字,簡要說一說自己喜歡的理由。

學生分小組討論,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通過和他人交流,瞭解他人的觀點,對文章有更加深入的體會領悟。

(3)語言美

提出問題:文章的景色美,人情美,接下來進入欣賞的第三個環節“語言美”。你從哪些方面感受到文章的語言美?

如學生覺得文章第一句話很美。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句話很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

4.拓展延伸,激發情感

提出問題: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一同在散步中進行了一次感情的薰陶。這美麗的一幕時常發生在生活中。我們先來看一段視頻。

播放公益視頻《給媽媽洗腳》,讓學生對該視頻進行評價。

5.小結作業

(1)反覆朗讀課文,摘抄並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2)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寫一個關於親情的文章。

初中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戰爭爲主題的敘事性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惡醜的兩個極端,從而獲得有益的啓示。西蒙諾夫的《蠟燭》是一篇戰地通訊,學習這篇文章,學生可從中瞭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軍民的戰鬥友誼,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新課標中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說,他們通過初中一年的學習,對記敘文的文體已經有了較爲深刻的瞭解,但他們是第一次接觸通訊這一文學體裁。因此,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再結合本課內容和特點,我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爲:

(1)知識技能:

A、認識戰地通訊的特點;

B、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2)過程方法:

A、把握記敘的要素,逐步提高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

B、學習通過人物的動作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激發學生追求和平,消除戰爭的正義感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文中“蠟燭”的特殊含義。

二.說設計:

總體理念;1)以學生爲主體,通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平等對話提高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2)做到三個結合:文本內容和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聽說與讀寫相結合、方法指導和思維訓練相結合。

設計思路:課前熱身→情境導入→整體感知→人物賞析→質疑研討→情感昇華(滲透我校五步教學法:讀標、預習、初檢、精講、測評進行)

三.說教學:

(一)課前熱身

學生交流1)通訊的相關知識;2)課前蒐集到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內容的瞭解。

(設計說明:兩項交流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也從文章背景、文體知識兩個方面爲下面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情境導入

多媒體投示陰暗背景下的燃燒着的留淚的蠟燭,同時播放充滿悲涼氛圍的音樂,師導入:

往事如煙,歲月如梭,一切有形的東西已被時間磨蝕得鏽跡斑斑。二戰的炮聲已經離我們遠去,然而情感的東西能常駐人們心中。這枚燃燒的蠟燭將帶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感受那戰場上感人的一幕。

(設計說明:通過視聽手段創設情景,爲本課的學習作了情感鋪墊,教師的語言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三)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注意體現記敘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個情節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設計說明:遵循閱讀規律,調動學生初次讀文的探詢心理,訓練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同時在題目設計上注重分層,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中來。)

(四)人物賞析

1.老婦人爲紅軍戰士都做那些事?

學生:援助—安葬—悼念

(設計說明:這一環節在於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節,從內容上理解老婦人的精神世界,同時對通訊的特點也有所瞭解)

2.賞析文中對老婦人的動作描寫的語句,進行朗讀交流。

(設計說明:這一環節爲突破文章的重難點服務,通過引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賞析達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讀的訓練培養學生語感。總之,讓學生在品讀與賞析中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把握)

3.訓練拓展;

出示老婦人的頭像,讓學生仔細觀察,描述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而揣摩人物心理,進行口頭表達。

(設計說明:此環節仍是對人物的進一步分析,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層,同時強化對寫作的訓練,實現從讀到寫的遷移)

4.小結:老婦人的形象

(五)質疑研討

你對文章中的哪些問題還有疑問?請提出來。

(設計說明:學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後兩句話的含義;黑圍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現的作用;文章中“蠟燭”的含義。學生如果沒有,就由老師提出來。從而體現師生互動。估計在解決這三個疑難中學生會有困難,因此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習,老師的指導則應注意與學生生活體驗相聯繫)

(六)拓展昇華

投示“鑄劍爲犁”的雕塑。學生觀察,理解雕塑的含義。進行小詩的創作。

(設計說明:此項設計在於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生視野,並且通過創作激發學生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和對戰爭的痛恨,從而使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得到昇華)

教師結語:二戰的槍炮聲早已成爲歷史的迴音,但在這個世界上,槍聲、炮聲、爆炸聲,仍遠遠多於鞭炮聲和禮炮聲。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加熱愛和平,讓我們默默祈禱:和平永駐!

(七)學生心得

結末,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再讀課文,並把自己最深刻而真切的感悟以圈點評註的形式寫出來,然後與大家分享。

初中語文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圍繞“自然奇觀”這一專題展開。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錢塘江以其奇特壯觀的大潮,不知傾倒了多少遊人看客。《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爲主的文章,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文中有許多優美的詞句,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2、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我把本文教學目標設定爲: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寬闊、籠罩、薄霧”等詞語。通過對課文重點詞語的理解,提高學生品味詞句的能力,練習背誦第3、4自然段。

2.通過有感情的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

3、在體會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的基礎上,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課文結構清晰、層次分明,在課文的重點段中,按空間、時間的順序進行了形象的描寫,而這些學生通過自己讀書很難體會出來,就需要教師的引導,所以我把理解有關“潮來之時”的記敘,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並有序練習背誦定爲本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學生生活在內陸城市,許多孩子沒有到過海邊,更無從目睹這樣雄偉壯觀的大潮景觀。對於沒有見過的事物,又沒有類似經歷可以借鑑,不僅給理解課文帶來障礙,也給展開想象造成困難。課文文質兼美,意在通過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想象奇觀,深入品讀重點的詞句,並能熟練運用,因此,我把感悟領略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提高學生品味詞句的能力定爲本課難點。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基本掌握了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所以可以從理解文章入手,在引領學生進行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三、教學方法:

依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我確定本課的教學思路是:緊扣一個“讀”字,抓住課文重點詞句,調動學生參與解讀文本,增添了學生的興趣。力求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走進文本,讀出自己的理解,體會文本的情感,

四、教學程序:

在課堂教學中,我構想通過:識字學詞,品讀感悟,迴歸整體這三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一)識字學詞,整體感知

此環節重點掌握多音字“悶、薄、漲、顫、號”的字音“橫貫”的“貫”字的書寫筆順及“觀潮”“奇觀”中“觀”字的不同意思,做到紮實有效的學詞。同時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路,課文是按照潮來時、潮來中、潮來後的時間順序描寫的,教師相機板書

板書:潮來時 潮來中 潮來後

(二)品讀感悟、體會奇觀

課文三、四兩個自然段是全文的精髓,是學生了解大潮雄偉、壯觀並學習作者按觀潮順序記敘景物寫法的重點段落,是整節課教學的重點,我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凸現對重點的處理。

1.讀中積累,指導背誦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比較注重課文語言的積累,通過各種形式的大量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在讀懂理解的基礎上,比較輕鬆地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課文的三、四兩個自然段要求背誦,在背誦之前,我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先讓學生自己說一說背誦這兩個自然段,有什麼好的方法?通過上面的大量讀中感知,學生會找到可以按照時間、大潮的由遠及近(空間)、前後聯繫等來記憶。

此時,教師再出示插圖及表示時間順序和空間變化的詞語,輔助學生背誦,以達到積累的目的。

2.理清順序,領悟寫法

其實,在學生交流背誦方法的時候,也就明確了三、四自然段的寫作順序,那就是——由遠及近。

對於描寫觀潮人表現得句子,在課上不作重點處理,只是讓學生找一找段中描寫觀潮人的語句,看看放在這裏有什麼作用?

通過對重點詞語“人聲鼎沸”的體會,感受到加入了對觀潮人的描寫,更能襯托出真是天下奇觀,所以,才引得成千上萬的人來觀看。也與第二自然段的人們的表現相照應。

(三)迴歸整體,感悟寫法

學完全文後,我再次讓學生自由讀自己最喜歡的地方,並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作業設計:

讓學生把自己觀賞到的錢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講給家長聽,既鍛鍊學生運用詞彙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效果:這節課通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讀中感悟,議中深入”學生不僅讀懂得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河山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初中語文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蘇州園林》是人教版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它是一篇說明文。作者葉聖陶先生沒有按照常見的空間順序,而是採用了由總到分的說明順序介紹了蘇州園林異中之同的整體特徵,使讀者隨着作者那讚賞和眷戀的筆觸領略了人工營造的優美園林所體現的自然美和人工美。根據教材編輯意圖,初中第四冊的閱讀教學,主要是聯繫生活,着重培養閱讀說明文的能力。而作爲本單元的重點課文的《蘇州園林》,編者把它編排在單元之首,起了承前啓後的作用。

因爲說明文這種體裁學生在初一時就已接觸過。(如初中第二冊第三單元)所以,對於本文的學習既可以鞏固已學的知識,又可以獲取新的知識,它對本冊的第二單元的教學,打下了基礎。

因此,從教材的編排位置來看,它體現了循序漸進、學以致用的教學規律,從而使我們的教學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作爲初二的學生,已完成了從小學到初中的銜接與過渡,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思維方式正逐漸形成,說明文已學過一個單元,有了一定的說明文語感,同時也初步掌握了說明文的有關知識,如說明的方法、說明的順序等,但仍需繼續加強鞏固提高。

據此我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的要求,把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知識目標:

A、掌握生字詞。

B、整體感知蘇州園林的圖畫美。

C、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總分結構特點和說明順序。

D、掌握舉例子、作比較等說明方法。

E、在誦讀中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

2、能力目標:

A、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

B、培養學習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賞析品味文章、段落、語句的能力。

3、德育目標:

A、引導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主要特色,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以及對祖國秀美園林、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B、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巧奪天工的蘇州園林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

教學重難點:

《蘇州園林》是一篇準確地把握了客觀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說明文。它介紹的不是蘇州某個園林的情況,而是所有園林的共同特色,所以,它不像一般介紹某個地方的說明文那樣按照遊覽的路線進行敘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礎上從全局到局部,從大的顯眼的事物到小的不顯眼的事物,分項進行敘述。據此,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點確定爲:把握本文的總分結構特點和說明順序。由於本文作者葉聖陶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同時他是蘇州人,對蘇州懷有深厚的感情,這從他曾說過的“想童年時常與窗侶嬉遊,蹤跡遍山徑樓廊汀岸”兩句中就可知曉,正因如此,他才寫出《蘇州園林》這樣極富特徵而又語言生動的文章。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學難點確定爲:在誦讀中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與學法是相輔相成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作爲老師,必須努力改進課堂教學。《蘇州園林》是一篇說明文,說明文學習的主要方法就是朗讀,所以應採用“誦讀法”,讓學生在誦讀中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在品味探究中,我準備先讓學生自主閱讀,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懂得學習,懂得發現問題,然後採用“探究學習法”,選擇有價值的問題,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的學習方法,掌握說明文的基本結構,並稍加點撥在閱讀和仿寫中學會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從而學寫簡單的說明文。

此外,蘇州園林之美,聞名全國,譽滿世界。在教學中,採用“情景教學法”,藉助課件將一幅幅蘇州園林的美景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有直觀感,便於理解課文。同時,根據課文內容和初二學生的能力、水平,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分析理解本文的內容及作者的寫作思路,通過圈點評析,幫助學生找出中心句、說明方法等,引導學生多動腦、動口、動手,多角度地訓練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讓他們養成合作、自主、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陶行知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

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確定以下學法指導:A、預習課文的方法。B、朗讀文章的方法。C、質疑的方法。D、賞析品味語言的方法。

對於本課的教學時數,擬兩課時完成。

三、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

1、激趣導入:先讓學生與我一齊背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睛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背完問:“知道這首詩描寫的是哪兒的景色嗎?”明確:杭州西湖。然後再飽含激情地說以下的話:同學們,如果有一個地方能囊括天下的美;如果可以在那個地方見到江南大才子文徵明的工巧設計;如果這個地方可以融精緻優雅、簡潔古樸、落落大方於一體;如果可以在這裏看到奇山異石、深壑邃洞、天然清秀、明淨深幽——那麼,這個地方會是哪裏呢?(稍停頓時一下,讓學生猜一猜。)對,一定是蘇州園林。

確實,蘇州園林之景,如詩如畫,無不令人心向神往。讓我們一起走進《蘇州園林》,跟隨葉聖陶先生去領略那蘇州園林醉人的勝景吧!(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欣賞蘇州園林的美景,課件一)(這一導語的設計,以優美的語言描繪蘇州園林,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對蘇州園林的嚮往之情,從而使學生愉快而主動地走進文章的畫面中。)

2、板書課題、作者,然後讓學生介紹所瞭解的作者的情況和寫作背景。(這一環節的設置,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因爲初一時已接觸過葉聖陶的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那麼讓學生介紹作者,應不是難事,如忘記,可適當提醒。)

3、抽查學生掌握生字詞情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加深學生對字、詞的理解,有助於積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4、請學生說說學習說明文應從哪幾方面入手?明確:說明對象及特徵、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的語言等。

(二)、自主學習,內容呈現,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讀準字音。

2、以導遊的身份,用自己的語言複述課文,比一比看誰複述得最好,不能複述的地方做上記號,別人複述時注意聽。學生複述後,教師應點評,多鼓勵,少批評。

3、朗讀課文,注意語感、讀書的節奏、感情的抒發。

(三)合作學習,師生互動:

1、讓學生找出概括蘇州園林的共同點的句子和各段落的中心句。

2、請學生將不理解的句子劃出來討論研析,教師巡視給予點撥引導。

3、學生畫出描寫蘇州園林美景的語句,共同欣賞。

(四)探究學習:思考題:

1、蘇州園林給作者的總體印象是什麼?

2、蘇州園林有什麼整體特徵?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3、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介紹蘇州園林?

4、劃出3—9自然段的中心句,想想與前文有何密切關聯?

5、文中多次提到繪畫,把繪畫和園林建築聯繫起來,以繪畫原理分析園林建築,或以園林建築印證繪畫原理,請圈出本文有“圖畫”之意的詞,然後再試從課文中找出幾處例子加以簡要說明。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歸納板書。1、2、3題難度不大,估計學生能很快就能找到所以,儘可能讓基礎薄弱的學生回答,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4題前一問題容易解決,關鍵是後一問題,先選兩位學生回答,其他同學補充,這一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分析討論,從而掌握本文是採用先總後分的結構展開的,條理清晰。5題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圈點勾畫,討論後再明確。)

(五)賞析品味語言:

1、完成練習二,讓學生懂得寫說明用詞既要準確,又要生動。

2、自由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語句,並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

(六)質疑:

愛因斯坦說:“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本題就是要讓學生各抒已見,獨立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牆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一句中的“蔓延着”與“薔薇木香”搭配不當。

(七)小結:

1、讓學生說說通過本課的學習收穫。

2、教師小結見板書。本文介紹了蘇州園林藝術的整體特徵,說明順序合理,說明得當,既突出了被說明事物的特點,結構又顯得清晰有序,實在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顯示了葉聖陶先生駕馭複雜事物的非凡筆力。希望同學們在領略蘇州園林藝術美的同時,借鑑作者說明的技藝,力求學以致用。(板書的設計意在突出本文的教學重點,體會抓住事物特徵說明事物,再現總分的結構形式。)

(八)遷移訓練:鞏固知識,學以致用。

出示課件四:

1、仿句訓練:“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致追求的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爲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講究……講究……講究……總之,一切都要爲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要求:仿照本段,利用總分總的格式寫一段話,要求分說用一組排比句。

2、運用你所學過的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簡單介紹你經常使用的一種文具,要求說出它的特點。

初中語文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一)課文特點、地位及作用:

《人生寓言》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課,兩則寓言都依據辯證邏輯構想而成的。本單元內容上緊承第一單元,仍以人生爲主題。但側重點稍有不同,第一單元側重人生感悟,本單元側重人生理想和信念,而且在前一單元的基礎上,上了一個臺階,內容比較深沉、嚴肅,理性的成分濃厚得多。這樣的編排,可以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升一個層次。

本單元教學要求,與上一單元既有延續性,又有所提高。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要求熟讀課文,聯繫自己的人生體驗,深入思索,反覆咀嚼,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要注意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在閱讀方法方面,要繼續練習朗讀,提高朗讀水平,並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據此,我確立了教學重難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要求,結合新課標“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的要求,我設計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和能力目標:

(1)理解、積累詞語:審美、閒適、慧心、心曠神怡、得失之患、險象迭生多愁善感等;

(2)學習從寓言的關鍵情節切入,探究寓意並簡要概括,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

(3)在朗讀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讀水平;

(4)揣摩《白兔和月亮》語言的精美和《落難的王子》構思奇妙。

2、過程和方法目標:

理解寓意,學習精美的表達。體驗反思,提升效果。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三)教學重難點:

1、抓住關鍵情節,揣摩寓意,並聯系生活體驗進一步加深對寓言哲理美的理解;(重點)

2、理解《白兔和月亮》中對人類的諷刺和《落難的王子》的奇妙構思。(難點)

二、說教法

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我教讀本課的指導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

1、教師創境導入、指導誦讀、深入研讀、合作精讀、對比閱讀等,使學生能夠較準確、流暢地複述故事,品味其精美的語言特點和深刻的寓意;

2、抓關鍵詞語、句子的方法,按設疑——探究——釋疑——質疑的程序展開,以問題引思路,以疑問求深入,大膽倡導有疑而問,提倡“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偉大”的精神;

3、設境法、點撥法、積累法等,體現“以學生爲本”的教學理念:如請你複述、請你品味、小試牛刀等尊重學生,以學生的體驗爲基礎,不拔高,不灌輸,拉近與學生的感情距離,這也可以叫做感情法。

三、說學法

初一新生對寓言的學習有了一點點基礎,但理解也僅僅限於淺層次上。特別是以人生爲主題的寓言,理解上更需要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

而新課標提倡“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據此,本節課堂上從朗讀、複述、抓關鍵詞語句子入手,學生自主學習、分組合作、師生共同探究,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在閱讀中領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練習中鞏固,在質疑中創新。逐步理解課文蘊涵的深刻道理。

四、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資料助讀,預習反饋

1、簡要介紹寓言及作者周國平;

2、字詞積累:課後“讀一讀,寫一寫”內容。

(說明:新課標要求學生能“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首先指名學生介紹,其他學生進行補充,爭取由學生自主介紹完整,教師做總結,幫助學生進行文學常識和字詞的積累,體現了這一要求。)

(三)指導朗讀,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讀出語氣和情感,學生體會;

2、自由誦讀兩則寓言,思考以下問題:

1)《白兔和月亮》在情節發展中有兩處轉折,請加以概括。白兔從前後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什麼道理?

(四)自由誦讀,請你複述

以小組爲單位,選出代表進行兩則寓言複述,教師簡要評價。

(說明:新課標要求學生具備“完整準確,突出要點”的複述能力,該環節的設置可以很好提高學生的複述能力,達成新課標的要求,提高學生口語能力。)

(五)深入研讀,請你品味

以小組爲單位,深入研讀課文,從中摘錄出你認爲優美的語句,加以體會和交流。

(說明:本項目的設置本着“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教學理念,依據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要求,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並且很大程度上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完成體會語言的教學任務)

(六)合作精讀,質疑探究

(七)對比閱讀,拓展延伸

將兩則寓言連貫起來思考,進行比較閱讀,你有什麼啓發?在小組內交流討論結果。學生代表發言後教師總結。

初中語文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簡析。(本說課內容在學科知識體系中所處地位和作用)

莫懷戚的《散步》這篇課文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細節”,滲透着濃郁溫馨的親情。表達一個大主題——互敬互愛、珍愛親情、珍惜生命。第五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所以,教學這篇《散步》,要在學生學習前面課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啓發指導下,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運用所學方法,繼續鞏固單元要求。

2.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標,我確定的三維目標是:

①知識與能力: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詞句含義,品讀文章清新質樸的語言。

②過程與方法: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閱讀,理解,品味一篇美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用心去發現感情、感受親情並珍愛親情,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3.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特點、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分別爲:

重點:

①感受文章濃濃親情,增強學生的家庭責任感。

②通過文章淺顯質樸的語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蘊。

難點:

③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所具有的象徵意義(“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4.教學關鍵點: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所具有的象徵意義

突破方法: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對家庭生活的溫馨回憶,通過教師配樂朗讀、教師指導朗讀、學生誦讀等環節,使教師、學生、文本三位一體,使整個課堂氤氳在濃濃的親情及和美溫馨的家庭生活氛圍之中。這樣,學生就能沉浸於文本,培養了學生良好朗讀習慣的同時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難點。

通過組織“鮮花獻給可敬的人”這樣一個語文活動,讓學生深入文本,通過對文字作細緻揣摩,感悟文章的語言魅力。然後通過小組討論或班級交流方式,對文字進行深刻體味,品味其蘊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必須遵遁語文的特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和踐行;語文課程還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並有助於學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

根據以上要求,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理念:動情朗讀,探究內涵,體情悟道。

三、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活潑好動,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四、教法學法

七年級學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教學方法:

1.情境導入法: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營造與文章內容相吻合的濃厚的親情氛圍。

2.誦讀教學法:貫穿朗讀教學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理解親情美,欣賞語言美。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增強直觀性,體現人文性。

4.語文活動式教學法:結合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設計語文活動“鮮花獻給可敬的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活動中提升對文字的感悟能力。

學法指導:

1.圈點勾畫。讓學生勤動筆墨,養成良好習慣。

2.朗讀感悟。抓住關鍵語句反覆朗讀,從中體會思想感情。

在學習時,我認爲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五、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渲染親情(約三分鐘)

播放歌曲《讓愛駐我家》,通過優美的旋律和詩化的歌詞,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引發學生對“家”進行認真審視,從而架起文本與生活有效溝通的橋樑。然後請學生自由發言,暢談對“家”的理解。

(二)、朗讀課文,感悟親情(約八分鐘)

1、聽讀課文,初步感受親情。

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整體感知文本,用簡練的語言講述散步過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學生朗讀課文,要求: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聽”和“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本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過程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語言而不要流於形式。)

3、檢查閱讀效果:(屏幕顯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節呢?

C、散步的地點?

D、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情?

E.結果如何?

(問題宜簡單,學習起步階段要儘量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梳理內容的目的是提醒學生初讀文章時應該關注的要點有哪些,也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拉近距離,爲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臺。)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三)、精讀課文,探究美點(約二十分鐘)

1、用你最喜歡的方式朗讀,從文章中找出你認爲寫得最精彩的地方。

2、採用“我最喜歡的是,因爲它美在——— ”的句式,談談你喜歡的理由。

(語文學習的要義之一就是學習語言,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要在體會文章人性美的基礎上探尋語言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課堂活動設計:鮮花獻給可敬的人

多媒體展示:假如你有一束美麗的鮮花,請你把它獻給文中的某個人物,你將獻給誰?請你結合文中描繪人物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的語句,說說你獻花的理由。

(1)學生閱讀可以進行小組間的合作。

(2)交流反饋。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解,教師點評。

(3)學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可以獻給文中的“我”,因爲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責任感,在處理家人的分歧時講原則,不寵愛孩子。

②可以獻給文中的“妻子”,因爲她賢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③可以獻給文中的母親,母親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愛孫子。

④可以獻給文中的孩子,他聰明活潑,也很懂事。

(4)一個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關愛中消除了,於是他們共同走向了那條開着金色菜花、長着整齊桑樹、閃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請同學們齊讀文章最後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溫馨幸福。

(四)、拓展閱讀,昇華親情(約八分鐘)

1、多媒體展示作者寫作本文的契機之一,爲學生閱讀思考文章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內涵作鋪墊。

我與來西南政法學院進修中國民事訴訟法的美國漢學家柯爾特先生相熟後,常就中西文化的異同進行淺層次交談。出我意料的是他對中國文化的“孝”大加讚賞,說中國人的敬老愛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說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纔是人類的文明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得最好。他還同我一起去看過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說這種“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國像一家人在過年的事,在美國是不可想象的”。

2、朗讀理解課文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通過反覆誦讀這句話,教師適時點撥,使學生明白“母親”代表老一輩,“兒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揹負起贍養老人,撫養下一代的責任。家庭是社會的縮影,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2、多媒體播放中央電視臺的公益廣告《將愛心傳遞下去》,讓學生觀看體會中年人的愛心力量。

(五)、真誠行動,抒發親情(約二分鐘)

家因爲有了深深的愛而溫馨,家庭生活因爲有了濃濃的親情而美好。回家爲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腳……幫助父母做點家務,陪父母散散步……

打個電話告訴家人,你很愛他們。

(教材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樑,是已知與未知的中介,學習過程中,認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學習課文又不能侷限於教材。課內外結合,以外促內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

(六)、總結全文,表達祝福。(約二分鐘)

親愛的同學們: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靈來呵護。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園。老師把下面這副對聯送給大家,讓我們所有的家都永遠充滿愛,永遠洋溢着濃濃的親情。

初中語文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一) 教材簡析

朱自清先生的紀實性散文《背影》是表達人倫至愛的名篇,它在樸素自然的風格中,在平實的述說中表現了中國式的父子之情,蘊涵着豐富的中華民族文化底蘊。

課文突出地刻畫父親的“背影”,着力表現深沉的父愛,在禍不單行、陰雲籠罩、哀愁焦慮的日子,父愛顯得異乎尋常的感人。文章構思選材和敘事描寫都恰到好處,樸素的語言傳遞着動人的情感。學習這篇文章,除了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外,更要領會文章的寫作手法,從而爲散文寫作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對現代文閱讀教學的總目標中要求:“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與趣味的薰陶。”課標要求從三個維度把握教學目標,本文教學我確定爲:

1、知識和能力:理清文章結構層次,理解背影的線索作用;學會在閱讀中抓住關鍵語句,體會其在語言環境中的涵義。

2、過程和方法:加強朗讀指導,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凸顯語文的開放性。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文中所表現的父子深情,引領學生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和交流,培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三)教學重難點

1、說教學重點

根據課標中 “能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等方面的要求,我確定本文教學重點爲: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深情; ②揣摩“車站買橘”一段中關鍵詞句的含義,體會其意蘊; ③把握四次背影、四次流淚的刻畫與分析,感悟父子情深。

2、說教學難點:

①理解文中父親的背影的內在含義;

②抓住人物的特徵展示人物內心的寫作方法。

二、說教學方法

我認爲,語文教學要通過閱讀來完成教師、學生、文本和生活之間的對話。語文教學不應忽視人文性,要注重對課文的整體理解和審美鑑賞,避免對文本的曲解、肢解和牽強附會的解讀。根據“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指導思想,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課前播放龔玥的歌曲《父親》,激情導入;藉助短片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加深印象;精讀段落“車站買橘”一節,插入電視散文視頻片段,調動學生多重感官;欣賞現代詩歌《父親》朗讀結課,進行拓展延伸;

2、朗讀激情法:在聽課文朗讀的基礎上,加強情感朗讀指導,通過教師範讀、學生試讀、輪讀、變換角色朗讀等方式,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把握文章思想內容;

3、閱讀指導法:採用略讀和精讀相結合。略讀讓學生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粗略感知所敘之事,所抒之情;精讀主要是對一些精彩片段、精彩語句的誦讀,目的在於培養語感,加深領悟和理解。

三、說學法指導

新課標指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認爲,課堂教學要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會學生通過讀文質疑、篩選問題、討論交流來積累知識、總結方法,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化創新。爲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指導:

1、自主學習法:讓學生查詢有關課文的資料,並通過預習,自行解決疑難字詞,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並閱讀朱自清的名篇,增加課外積累。

2、討論交流法:對一些疑難和探究性的問題,或個別暢談,或小組討論,或師生補充,充分調動學生思維,提高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3、情感體驗法: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進家庭,體驗親情的偉大,充分理解父母對兒女的真誠無私的愛。

四、說教學設計

本課擬用兩課時教學,教學以朗讀、討論爲主要形式、以感悟父子情深爲核心。第一課時主要進行情景體驗、朗讀訓練、初讀感知;第二課時主要是重點文段的精讀、關鍵語句的品味、文章主題的提煉和情感價值觀的體驗。總體教學流程如下:

(一)情景導入

巧妙的導語能營造適良好的課堂氣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我採用多媒體播放龔玥的歌曲《父親》,要求學生邊聽邊結合自己的生活思考、聯想,聽完之後隨意談談自己的感想。教師簡要點評後引入課題。

這樣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順利進入課文情境中,爲更好地理解“父子至愛”蓄足了勢。

(二)走近作者

學生介紹有關朱自清的資料,並播放關於視頻短片,結合課文最後一段中父親信中的那句話,瞭解作者、作品和寫作背景。

(三)整體感知

1、聽課文配樂朗讀,讓學生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調和朗讀技巧。並將自己認爲優美、感人的句子勾畫出來。

2、學生默讀,思考: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重點抓住什麼在寫?學生歸納出課文主要寫了父親爲“我”送行,車站買橘一事,重點寫了父親的“背影”,從而把握住了文章脈絡。

3、再讀全文,討論:課文幾次寫了父親的“背影”?哪一次留給作者的印象最爲深刻?各用一個短語概括出來,並用“我看到了一個_______的背影”的句式進行評價。

4、讓學生自由談談文章中最感動自己的地方,並闡述理由。 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習,訓練學生的感知能力和聽讀能力,學習批註法,爲下一環節的深入研析做好鋪墊。

(四)精讀研析

主要抓住幾個關鍵點展開研讀:

1、品析“四次背影”

“望父買橘”這個片段是本文的精妙之筆,屬細節描寫,它將父愛表現得淋漓盡致。我通過播放有關電視散文片斷,引導學生觀察、聯想,深入討論,細細品味幾個要點:

①父親衣着的三個“布”字與“我”的“紫毛大衣”;

②父親過鐵道、爬月臺細節中的動詞品味;

③父親買橘與家境的慘淡對比,回過頭去閱讀第二、三段,揣摩把“背影”放在一個特定環境中寫的用意。

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圈點評註,交流討論逐一解決。

2、品析“四次流淚”

這樣引入思考:如果說,文章中父親對兒子的愛是通過父親的外在形體“背影”這一特定意象表現出來的,那麼,作者感念父親的內心活動又是通過什麼體現的呢?教師引導學生再讀全文後,指出這種內在的情感是通過“我”的“四次流淚”體現出來的。

讓學生找出反映作者“淚如泉涌”動情的句子,並說說作者動情的原因,用“______的眼淚”進行概括,瞭解作者的情感變化。

上述設計是爲了讓學生進一步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樸實的語言背後的深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和歸納能力、表達能力。

3、父親形象分析

引導學生思考:讀罷此文,假如你就是作者,請談談你眼中的父親形象。提示:可以抓住父親在課文中說的五句話,並體會它所含的意思,並結合文章對父親的動作、衣着等敘寫展開分析。體會文章刻畫人物個性的方法,加深對主題的理解。

4、小結,歸納主題

學生自主舉手發言。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教師小結:本文構思巧妙,選取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徵的瞬間——“背影”作爲文章的觸發點,用淡淡哀愁的筆調,寫出了一對“慈父”和“孝子”形象,父親的“背影”和作者的“眼淚”都凝聚着一片誠摯感人的愛,讀來讓人動容。 以上回歸文本的環節,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鼓勵學生作出個性的反應,不刻意追求標準答案。教師主要起引領作用。

(五)拓展延伸

設計了五個課內外任務:

1、說一說:請學生敘述父母最讓感動的一件事或一個片段。比如一次送別、一次談話、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個微笑、一個眼神

2、悟一悟:有聲文學欣賞現代詩歌《父親》,進行簡要的賞析。

3、寫一寫:要求學生在課外練筆本上爲父母寫一首小詩。

4、做一做:假如父親節和母親節即將來臨,請爲父母製作一張賀卡,並進行展示、互評。

5、讀一讀:推薦課外閱讀同類美文《父親的花園》和《默讀父親》,和朱自清的詩歌散文集。

這一環節的設計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即培養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體現對人的終極關懷。同時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最後,教師用優美的語言結課。

初中語文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這篇文章很細緻修辭,文中用是非同等,節拍劃一,對仗工緻的排比句,形貌了表現季候更替的詩意化風景;又用一組是非紛歧,節拍跳躍,口語色彩很濃的設問句,嘆息日子的飛逝無痕。整句和散句的聯合,不光具有一種音樂的美感,並且顯得既典雅又樸素。文中多處運用比喻,相比性形貌使時間變得可以覺得,形象而又真實。

本文是第四組課文中的第二篇,是精讀課文。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要求在門生讀通、讀懂課文的底子上,開導門生睜開遐想。

二、說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學感悟的能力,能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並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初步感受作品生動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而本文語言優美、文辭雋永,優美的語言中包含着作者濃郁的情感。這對於心理方面還不夠成熟的六年級學生,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

三、說教學目標

教學的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根據課文的類型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徵,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的六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詞語。

2、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瞭解時間的來去匆匆,一去不復返,體會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朗讀品味時間是怎樣匆匆而逝的,感受語言美。

難點是讓學生在讀中體味作者濃郁的情感,學習語言的表達方式。

五、說教法和學法

爲了擺正教學中教師“導”的位置,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採用朗讀探究法、品詞析句法。

“方法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教學目的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會學。在教學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去充分感知語言材料,自己讀課文,品讀感悟,滲透了“讀(課文)、思(問題)、劃(重點詞句)、悟(感受)”的學法。讀寫遷移法:讀是吸收,寫是表達。從讀學寫,以寫促讀,讀寫互相促進。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的學習方法。

六、說設計理念:

學習語言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就是讀,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充分地讀,自己獲取體驗,引發聯想,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蘊。學習語文的目的不只是瞭解內容,也不僅是引起一時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七、說教學準備

(一)多媒體課件。

(二)學生課前準備:

1、蒐集關於朱自清的資料。

2、惜時、傷時的古代詩詞、文章、名言、警句。

八、說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了激趣導入-初讀課文-品讀感悟-誦讀積累-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

第一步、激趣導入,引出“時光匆匆”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確實,好的開頭是課堂成功的一半。

所以在課的開始我注意營造氛圍,播放“冬去春來”的輕音樂,圍繞中心,以漢樂府民歌《長歌行》導入,直奔主題,明確學習的方向,以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再而創設機會讓學生彙報關於朱自清的資料,給學生提供施展能力的平臺,激發學生收集材料的興趣,從而有效地落實了這學期的一項重點訓練——注意收集有關資料的同時,使全體學生對朱自清生平有個初步認識,這爲學習課文,理解內容,體會情感墊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步、初讀課文,感知“時光匆匆”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因此,在這一環節,我先採用開放式教學,讓學生自問自答,引導學生運用“讀(課文)——思(問題)——劃(重點詞句)——悟(感受)”的學習方法;然後在全班交流“通過讀書,你都讀懂了什麼?”教師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解讀,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地交流讀書體會。最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

學生通過初讀,整體感知內容,知道課文主要圍繞“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個問題展開敘述。這樣爲感悟、品評做準備。

第三步、品讀感悟,體會“時光匆匆”

1、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哪些地方寫了“時光一去不復返”?找出相關的語句深入體會。

2、根據學生彙報,順學而導,品讀“時光一去不復返”內容。下面從五個環節引導學生學習。

(1)析文品賞。(出示課件)

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以讀的多種方式自主觸摸文本,如:師生合作讀,學生個性朗讀,變序改成小詩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與文本、與作者對話,在讀中加深了理解和體驗,在讀中體會課文語言的優美,在讀中培養了語感。

(2)品詞析句。(出示課件)

這裏的設計讓學生抓住文中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讀讀、劃劃、比比、議議來理解課文內容。做到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仿寫句子。(出示課件)

這個環節由讀引入寫,因爲教學中不僅注重讀的指導,還要進行寫的訓練。這裏着重引導學生體會句式的運用,排比的手法,比喻的好處,使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在教師的點撥下明晰作者運用的修辭手法。這樣既鍛鍊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也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進行了知識的遷移。

(4)感受追問。(出示課件)

這部分着重引導學生試答文中後四次追問:

教師引導學生既要談偉人名人的事例,又要關注自己身邊的普通人。

然後出示一些名家對朱自清文章的評價,讓學生了解朱自清一生寫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時間的典範。我們也應該做珍惜時間的人,從而體會作者的當時的心情和感受,實現難點的突破。

(5)首尾呼應。(出示課件)

抓住開頭和結尾的設問句,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內容想開去。讓學生圍繞上述問題,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與同學交流,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想開去,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由自己聯繫到他人……積極拓展他們的思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並讓學生懂得要深化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就要從所讀的文章想開去,展開聯想的讀書方法。

第四步、誦讀積累,領悟“時光匆匆”

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部分讀熟,甚至能夠背誦。“讀”是研究的過程,“誦”是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積累語言。

第五步、拓展延伸,深化認識“匆匆”

展示交流詩文、警句,進一步懂得珍惜時間、珍惜生命。

另外,爲了把課內課外有機融合,適當拓寬學習渠道,我還佈置了課外作業:

1、教師推薦《朱自清散文選》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學生認真去讀。

2、繼續蒐集有關時間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寫出自己的體會,組織一次演講。

3、同學們也可以自己查詢資料,寫出《我所瞭解的朱自清》。

(作業的佈置是有層次性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其中的一項或者兩項。)

九、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教師精心構思的藝術結晶,是學生感知信息的視覺渠道。我設計板書的根本思路是爲了體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瞭然,方便學生的學習和理解課文。

初中語文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老王》這篇課文是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九課,這一個單元的文章都是以“愛”爲主題,描寫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其中,老王這個人物又處於社會最底層。作者楊絳刻畫出了一個生活悽苦,身份卑微,處境艱難,卻又爲人善良,老實厚道,知恩圖報的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讀者的內心世界。作者讚美老王的同時,提出了關注社會上弱勢羣體的現實問題。

新課標向我們闡釋,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關注人類,關注身邊人”,“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而《老王》這篇文章能夠入選教材,正是注重了它的人文性,因此,我爲本文確立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讀寫理解“惶恐、荒僻、滯笨、愧怍”等詞語。

(2)、瞭解楊絳及其寫作背景。

(3)、學習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徵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把握課文,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體會文中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3)、梳理貫穿全文的線索。

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的愛心、同情心,學會愛,懂得愛。

4、教學重點:理解作者對不幸者的同情、關愛的思想感情;喚醒大家的愛心意識;揣摩語言,深入領會語句的意蘊。

二、說教法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針對文章的特點以及教師本人和學生的特點,擬定採用如下的教法和學法進行教學:

(一)教法:

1、 品讀法:通過各種朗讀方式,反覆走進文本,掌握課文內容。

2、 合作探究法:小組合作,在碰撞中產生知識的火花。

3、 拓展法:由人及己,指導學生領悟平等的觀念及人道主義精神。

4、多媒體教學:體現其實效性。

(二)學法:

根據學生基礎比較薄弱的特點,我採用的學法如下:

1、 預習。通過提前預習課文,掃清字詞障礙,順暢讀完全文,瞭解課文的寫作背景等環節完成導學案中的內容,加深對課文的感悟能力。

2、 自主閱讀。在個性閱讀的過程中,促進自主學習,熟悉作者語言,體悟文中情感。

3、 合作交流。在合作中質疑,在合作中答疑,分享閱讀感受,互換對生活的體悟,從而促成共同的進步。

三、說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展示大屏幕,大屏幕上的明星畫面,偉人畫面,學生會七嘴八舌,津津樂道。然後畫面一轉,映入學生眼簾的是一幅幅社會基層人民的生活照,由次引起巨大反差的思索。接下來把學生引入今天的課題《老王》,大屏幕上顯示《老王》插圖及課題。在平時我們往往對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的關注,可在我們的生活中,更多的卻是普通人,你是否關注過這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呢?今天我們所要關注的就是這樣一位普通車伕的故事——老王。

(這段導入的設置,我從明星偉人入手,讓學生置身其中,而後提出文章的主人公,突出本文中心人物。)

(二)檢查預習

1、檢查字詞

出示幻燈片,請同學明確字音和解詞。也可以根據學生預習情況由學生自己補充一些字詞。

2、作者及背景介紹

先讓學生來介紹查閱的資料,可以是文字形式,圖片形式,也可以介紹錢鍾書的一些情況,教師就學生沒介紹到的內容進行補充。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請同學們聽讀課文,並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麼事? 明確概括課文的方法:誰在什麼情況下做了什麼事,結果怎樣。

(藉由這一環節訓練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及概括內容的能力。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第一遍聽讀完課文後,不能找準、找全關於老王的描寫,歸納的也未必準確,這時可以在提問一兩個學生後,教師加以點撥、並進行歸納。)

2、請學生齊聲朗讀1---4自然段,並思考:作者向我們介紹了老王的哪些情況?這些信息讓我們可以看出老王過着一種怎樣的生活?並試着填寫表中的內容。

以上就是《老王》說課稿的全部內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語文網。

初中語文說課稿 篇13

教學目標:

1、根據課文故事性強的特點,準確、形象誦讀課文,把握其故事情節。

2、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彙。

3、培養學生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4、積累成語。

教學重點:

1、注重朗讀,緊扣情節,培養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力。

2、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彙。

3、培養學生們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內容:

1、朗讀:能準確、流暢、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複述並達到背誦全文。

2、識記:解釋課文中的重點實詞,識記、積累。

3、理解:把握課文“遇狼”“懼狼”“御狼”“殺狼”四個情節,以及狼和人在較量中的不同表現。

4、探究:人狼搏鬥主客觀因素及課文寓意,提高分析問題能力。

5、拓展:積累與狼有關的成語;進行課文寫作上的評價。

關於教法:爲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難點,按照學生們的認識規律,結合學生們現有的知識水平,以啓發式教學指導思想貫穿課堂教學,結合談話法、講授法、演示法、練習法,通過學生們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探究式學習來完成教學任務。

關於教具:投影資料:《狼》故事情節投影膠片。蒲松齡介紹投影。問題設置投影。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生們課前準備:

1、蒐集作家作品資料。

2.依據註釋熟讀課文,理解文意,畫出疑問。

3.收集有關“狼”字的成語。

教學思路:

新課改注重課文教學的整體性,在教學中屏棄對課文機械式的分割,特別對於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獨句串通很容易讓學生們感其無味,難以激發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又針對這篇課文故事性強的特點,首先,設想通過各種不同方式(聽讀——講故事——朗讀——自讀——個別朗讀)形象的朗讀,瞭解故事情節的發展,大局地感知課文,這個作爲重點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和教師點拔,落實小局的字詞,學生們在知道情節的基礎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詞的把握就不是純死記硬背的難關。最後,通過合作探究,深入學習課文的內涵,使學生們的理解達到更高的層次,同時培養其分析問題的能力。

具體程序:

(一)、整體感知,瞭解情節

1、教師範讀,力求引入情景。

2、學生們講故事,帶入情景。同時教師出示相關圖片增強形象感。並歸納故事情節。

3、集體朗讀,再次體會故事情節。

4、自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找出疑難,落實字句,共同探討。

5、個別朗讀,讀出情景。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設計四個問題,分別圍繞:故事發生的客觀條件;人狼搏鬥的主觀行爲;人狼各自機智的體現;以及瞭解課文的中心。

(三)、延伸拓展

1、拓展知識面,檢閱學生們蒐集有關“狼”的成語的情況,並造出相關的句子。

2、拓展能力,評價式閱讀。讓學生們各抒己見,用“……寫得好,寫出了……表現了……”的句式談談感想。

(四)、朗讀結束,加深印象

(五)、作業鞏固,深化新知

初中語文說課稿 篇14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濟南的冬天》的第一課時,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的課文。它是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通過描繪濟南冬天的美麗景色來抒發感情的寫景散文。

編者安排這篇作文,就是想讓我們領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裏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練習精讀的技能,並作適當的摘錄。

2、課文解讀: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個性的寫景散文,是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去閱讀文本、觀察生活的極好範例。本文的語言清新、優美、親切、自然,描寫生動形象而又妙趣橫生。作者對景物描寫得細緻入微,平中見奇,常處見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種觀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應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另外,還可以把本文與《春》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對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作用。文章開頭寫濟南冬天的天氣,作者以自己親身的感受,寫出了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特點;接着轉到對冬天山水的描寫,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次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遠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最後寫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文章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點。其中描寫最形象最生動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發也非常別緻,不是採取直抒胸臆,而是通過表達一種感受的方式,如這樣一句話,“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作者將自己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不露痕跡的依附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因此顯得格外自然真摯,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讚美之情。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3、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a、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進行的細緻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讚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層次結構。

2)能力目標:

a、 養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能力。

b、 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4、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緻描繪的方法,通過讀品體會作者對濟南的讚美之情。側重賞析第3段和第5段,讓學生在反覆的讀的過程中,領會要旨。

教學難點則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寫法。我準備用讀寫說的綜合教學方法來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讀出美的句子中,說出獨特的感受,進一步體會作者在字裏行間體現的情感。最後,用寫來昇華。

二、說教法

1、尊重學生個性,實行個性化教學。

在研究新課標時,我體會到“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於是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結合學生實際能力,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用發現法、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朗讀去發現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2、讀、寫、說相結合教學,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爲了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結合課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課時,注重了構築讀的平臺,創設說的動機,讓學生通過摹寫,做到學以致用,加強了與文本的對話。從課堂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讀說寫都到位,課堂氣氛活躍,效果很好,這就堅定了我課改的決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適於朗讀,所以在文章的講析中應堅定的引入誦讀法教學,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領悟文章描景繪物的美,最終領會文章所蘊涵的豐富情感。

三、說學法

因爲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我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質疑爲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發現、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進行拓展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2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及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緻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讚美之情。第二課時進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本說課教案只說明第一課時。

五、說教程

(一)、課前準備:主要分爲學生準備和教師準備。

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的多種渠道,蒐集有關作者的生平資料及代表作品,還可閱讀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濟南的秋天》,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有意識的指導學生預習課文,解決生字詞所帶來的困難。

在課前,我精心準備了電教平臺、錄音等輔助手段來豐富教學,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二)、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是按“引入新課——講授新課——歸納總結——反饋練習”進行教學的。

1、引入新課:我先以簡潔的話語引入新課一提起北國的冬天,總會讓人想起“大雪紛飛”、“寒冬凜冽”這樣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皚皚的北國之冬中,有一個地方的景色與衆不同:它的氣候溫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這個地方就是濟南。這節課,我們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導下,一起到濟南領略濟南冬天的奇景。

2、講授新課:

(1) 初讀課文,採用默讀法,限定時間,要求學生不回讀,全神貫注的讀,並且讓學生帶着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問題用課件打出如下:

爲什麼說濟南是個“寶地”?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通過讀去整體感知文本,初步瞭解文章內容。解題思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發現,找出能夠支撐作者說法的地方,並談出自己的見解。

(2)精讀關鍵段落(3-5段)

老師可適時發問:你最喜歡那一句,爲什麼?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主動地品析重點語句,體會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難點的很重要的環節。

解題思路:讓學生先讀再說,甚至用多種形式去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文句的妙處。

(3)使用探究法,老師展示四幅圖片,讓學生再讀課文,並評價老師所展示的圖片,哪些地方與課文內容相對應,哪些不相符。

設題目的: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讓學生更爲主動的去探究知識。

這種方式將一改以往的老師把學生的思維給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討論中來,以獲取更多的情感體驗。

(4)以寫促情

要求:請仿照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結合前幾天本地的一場大雪,寫一寫我們孝感的冬天。

設題目的:學習作者情景交融的寫法,抒發自己對家鄉、對大自然的感情。

寫完後讓學生交流,老師予以鼓勵,達到本課高潮。

3、歸納小結

讓學生說這節課學到了什麼?(老師對學生的每一點見解都予以肯定)

4、反饋練習

讓學生討論:標題可否換爲“冬天的濟南”?

設題目的:讓學生領悟散文的特點、結構及抒發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課時。

初中語文說課稿 篇15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與地位

《變色龍》是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也就是小說閱讀訓練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小說是最能廣泛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小說的內容最爲豐富,謳歌美好、神聖、莊嚴,鞭撻醜陋、污穢、邪惡。閱讀小說,可以更好的認識社會,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作者主要通過精彩的對話刻畫了一個欺下媚上、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警察奧楚蔑洛夫的形象,巧妙地揭露了俄國警察制度的反動與虛僞,批判了沙皇俄國的黑暗統治。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義務教育初中階段文學作品教學提出的目標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與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對小說教學的要求,結合小說《變色龍》具體特點,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認知目標:學習小說通過對話描寫塑造人物性格的寫法。

2、能力目標:從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品的社會意義的入手,初步學會欣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標:感受作者通過人物對話所表現出來的對俄國沙皇走狗的諷刺之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以上導學目標與學生對小說所反映的俄國十九世紀社會現實缺乏瞭解的實際情況,本文導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對話中領會主人公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徵,分析奧楚蔑洛夫這一形象的深刻社會意義則本文是導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1.學情分析:本文的教學對象是九年級學生,他們對小說的有一定的感知、欣賞能力,能夠自主梳理小說情節,理解小說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對運用表情、對話表演小說的情節有濃厚的閱讀興趣,並能依據文本評議小說中的人物。

2.教學方法運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培養學生蒐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根據文章的特色與課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本課的導學過程中,我把課堂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讀,自由地議,入情地演,盡情扮好學習主人這一角色。

⑴充分地讀:葉聖陶先生說過:“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因此,要給學生儘可能多的時間讀書思考。

⑵自由地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充分展示各自給課文另擬的題目、分析奧楚蔑洛夫的形象、性格等環節中讓他們充分交流,自由地議論,使學生在討論交流中互相溝通,互相啓發,培養學生的求索精神與創新意識。

⑶入情地演:表演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事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本文故事性強,語言描寫生動的特點,我將在學生充分領會奧楚蔑洛夫性格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組分角色朗讀表演,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小說的語言,領悟文章的主旨。

三、說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爲了激發起全班同學學習課文的興趣,我設計如下導語來導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不喜歡看中央電視臺的《動物世界》節目啊?下面請同學們來看一段《動物世界》節目曾經播出過的介紹蜥蜴這種動物的錄像片。”在播放介紹蜥蜴這種動物的錄像片後引導:“錄像中的蜥蜴叫什麼名字?變色龍給同學們留下的最深刻、最有趣的印象是什麼?”“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通過對話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的短篇小說,這篇小說的題目就是《變色龍》,既然小說寫的是人,作者爲什麼要用變色龍這種動物的名字來做爲小說的題目呢?下面請同學默讀小說全文,想一想,根據您對小說情節與人物的理解,重新給本文擬一個題目。”

這則導語,藉助多媒體導學手段,通過觀看介紹變色龍特徵的錄像,形象直觀地導入新課,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走向課文,認真思考、分析小說主人翁奧楚蔑洛夫在處理狗咬人案件中的語言,深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徵,領會小說所揭示的主旨。

(二)、給課文另擬題目,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在學生自由默讀課文後,讓學生根據各自對小說的初步理解,另給本文擬一個題目,並說說擬題的原因。

由於學生在擬題時着眼點不一樣,有的學生可能從情節角度去命題,有的學生可能從人物角度去命題,有的學生從小說的主題方面去命題,即使是從同一角度去命題的同學,由於學生對小說的理解不一樣,所命的題目也不可能完全一樣,所以只要學生言之有理、自圓其說,教師都要給予肯定,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讓學生另擬題目的目的有三:①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走向課文,認真思考,理解並領會小說的主題。②,在學生重新給課文起一個題目,對所命的題目進行解釋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③通過另擬題目,教師從中發現可以學生對哪些內容了讀懂了,哪些地方還不完全讀通,需要教師的進一步指導,爲下一步有針對地導學調查摸底。

(三)、分角色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通過直觀形象的語言,感受到小說的情節發展,品味小說的語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分角色朗讀結束後,我給學生時間,引導學生去自主評議分角色朗讀的優劣,談談各自對小說的內容的體會與感悟

(四)、啓發點撥,導引學生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根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情況,我設想設計以下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小說的主題:

1、從剛纔同學們分角色朗讀中,我們清楚地看出奧楚蔑洛夫警官在斷案過程中是怎麼變的?

2、他這五次變化的依據又是什麼?從他五次變化的語言中,同學們可以歸納出他什麼樣的性格特徵?

3、小說結尾的這句話“普洛訶爾喊一聲那條狗的名字,帶着它從木柴廠走了。那羣人對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誰能說說那羣人笑什麼呢?爲什麼笑呢?

4、你們看,狗走了,奧楚蔑洛夫也走了,從他對將軍家的狗的態度中,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奧楚蔑洛夫也是一條走狗,同學們想一想,他是誰的走狗?是什麼樣的走狗?哪位同學能給這條狗加上適當的定語?

5、那麼,是什麼樣的社會,使奧楚蔑洛夫這位執法者變成了一條走狗呢?

這五個層次提問設計,一問把學生閱讀的注意誘引到奧楚蔑洛夫處理案件的奇特之處——根據主人身份判案上引導學生想象;二問引導學生分析人物語言,歸納出奧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見風使舵、反覆無常的性格特徵;三問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當時在廣場上的人較雜,由於社會地位的不同,對所遇見的奧楚蔑洛夫警官處理案件,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因此,雖然同樣的笑,但笑的內涵卻大不一樣,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奧楚蔑洛夫這樣的警官,他媚上欺下、見風使舵、反覆無常一幅統治者奴才的嘴臉;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這樣一條狗,如果這狗的主人不與將軍沾上邊,結果就不一樣了;有的人可能笑當時窮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條狗……等等,因此,只要學生言之有理,都要給予肯定,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四問引導學生認識奧的走狗本質;五問引導學生聯繫時代背景理解小說所揭示的社會意義。這五個層次的問題環環相扣,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理解小說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與主題。

四、板書設計的指導思想與依據

爲了隨着《變色龍》一文導讀過程,概括小說情節,歸納出其媚上欺下、見風使舵、反覆無常的性格特徵,指出這一形象的走狗本質,爲學生結合時代背景理解這一人物的深遠的社會意義提供了幫助。我設計瞭如下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