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精選語文說課稿初中四篇大綱

精選語文說課稿初中四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說課稿初中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語文說課稿初中四篇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本文是一篇介紹雲和天氣關係的科普文,文章成功運用了分類說明、打比方說明等方法,使得內容準確生動、層次明晰。

鑑於這種分析,我認爲該課的教學目標應確定爲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峯巒、預兆、輕盈、均勻、崩塌、瀰漫、徵兆、一霎間、千姿萬態、變化無常”等詞語。

2.反覆朗讀課文,識記一些關於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

能力目標

1.複習鞏固比喻的修辭手法,積累文中比喻,體味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

2.學習常用的說明方法,特別是打比方和分類別。

3.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分析本文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教學難點:分析、把握課文主體部分怎樣看雲識天氣的內容和結構層次。

二.說教法

1. 結構、層次:從學生活動角度主要設計爲三個環節:快速閱讀整體感知——選點品讀——遷移擴讀。

2. 具體方法:

(1).朗讀法。本文雖是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描摹細緻、用語準確,反覆誦讀中體會生動說明的好處。

(2).觀察與聯想。本文語言生動,表述形式多種多樣,作者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通過細緻的描繪勾畫出了千姿百態的雲。

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實踐中觀察和總結,激發豐富的聯想,鼓勵說出更有創意的理解。

(3).圖表概括法。課文主體部分重點介紹怎樣看雲識天氣,這部分涉及的雲層、光彩種類繁多,變化複雜,可引導學生通過列圖表,使之結構層次清楚,內容明確。

3.手段及依據:教學手段方面,設想運用簡單課件輔助教學,做到實用、有效,不搞花樣。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點作資料參考,圖片畫面的運用也僅爲激發聯想想像而設,堅定語文課堂“文本學習爲主,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教學立場。

三.說學法

學生在充分預習、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必須掌握以下學法:

自主學習法 要求學生必須學會使用工具書,養成看課文註解,自學課文的好習慣,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如課前預習、課上積極思考踊躍發言、課後及時複習鞏固等。經過自學,應基本讀準字音、理解課文內容。我國的當代教育家魏書生、錢夢龍、黎世法等人的教學論都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法。

誦讀品味法 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意後,能通過反覆涵詠朗讀品味,讀出文中的韻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通過讀可以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精神。

創造性學習法 要求學生有豐富的想象力,大膽創新的精神,學會聯想、想象、體味、感悟、遷移、轉換,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新的東西來,嚐到學習與創造的成功的喜悅。我國著名教育家王森然的王氏教學理論以及徐錦熙的三段教程論都特別重視學生的發展性創造實踐,日本東京文理大學的垣內鬆三教授的教育理論也極力推崇讓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足見,創造性學習法是有其較強科學性的。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板塊之一:快速閱讀活動。活動目的——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閱讀全文並思考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切合文題揭示雲和天氣關係的語詞是什麼?它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2)有關雲和天氣的關係,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說明的,找出標出說明角度變化的語雨、句。

(3)全文是按什麼說明順序來寫的?

提示:你從哪些語句中可以發現文章的層次結構,並由此概括出主要內容?

【方法積累】:在閱讀中抓住關鍵語句(過渡句、總領句、段中心句、總結句),有助於發現文章層次結構,熟悉課文內容。

(4)課文主體部分對雲和天氣關係的具體細緻的介紹,第1段的概述在語言運用上的顯著特點是形象生動的比喻的運用,試具體分析其作用。體會生動說明的妙處,掌握打比方的說明方法。

教學板塊之二:選點品讀活動。活動目的——列表歸納雲與天氣變化關係,掌握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本文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列表分析雲與天氣關係——輔以圖片,讓學生閱讀後直觀感知各種雲彩變化和天氣變化的對應關係。

(1)語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過分類別的方法表現出來的,請以簡表的形式列出晴天雲的形態變化、特徵以及預示的天氣變化等情形對比。教師指導學生完成。

(2)第4、5、6段的寫作思路與第3段相同,請學生仿照對第3段的分析以圖表的形式標示這三段的內容要點。

學生合作完成,教師適當引導。

教學板塊之三:課堂練習及延伸閱讀。活動目的——體會語言的生動性,掌握本課的說明方法,識記一些關於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1.本文的語言生動形象,又十分準確。在括號內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體會其表達效果。

2.下面一段話的句序被打亂了,將理順後的句序寫在後面的方格內。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說明方法或修辭手法。

4.如果將下面一段描寫天氣的語言改成天氣預報的語言形式,請用恰當的語言表述。

5、蒐集更多的看XX識天氣的諺語。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2

  一、作家作品簡介

緊接着導語,老師說到: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澱奇特的水上風光展現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孫犁。藉着對孫犁進行介紹,重點介紹他的代表作《白洋澱紀事》,和他所代表的文學流派 “荷花澱派”。

  二、景物描寫品讀

緊接着作家作品的介紹完畢,老師又說,既然孫犁筆下的白洋澱如此美麗,那就讓我們一度爲快吧。

1.美句美讀

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後,並且把這些句子充滿感情地讀出來。

2.美句品評

學生就具體的句子進行分析。老師總結:這些景物描寫寫得好的理由在於:1.各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手法的綜合運用。

2.真實的寫出了水鄉獨特的感受。

3.文字中流淌着對白洋澱深厚的熱愛之情。

  三、感知故事情節

如此美麗的白洋澱,是誰破壞了這種美呢?

學生齊聲回答,是侵略戰爭,是日本鬼子。

老師順勢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環節的學習,對故事情節的感知。在這片蘆花蕩中,究竟發生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1.聽故事:聽課文錄音朗讀,整體感受故事。

2.檢查預習,積累字詞。

2.說故事: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話複述出來。

3.怎樣說故事:(自主、合作、探究)

1.要注意情節的鋪墊和環境的烘托;

2.在故事中設置懸念,引人入勝;

3.有矛盾衝突和高潮的出現;

4.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四、拓展延伸

在美麗的蘆花蕩上演繹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華大地上還有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學們,你們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提醒學生,學習本文景物烘托的方法,並遵照以上四點講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3名學生講完以後,老師總結髮言:同學們講的故事都很精彩,一個個抗日故事聽得人熱血沸騰,今年是抗戰勝利60週年,60年前紛飛的戰火已經遠去,留給我們的思考卻很多很多。美麗的白洋澱容不得玷污,今天,世界各國人民紛紛舉起了和平的旗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努力締造一個和平、和睦、和諧的新世界,這應該成爲我們每個人共同的追求。

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到此結束,最後讓學生明確了下一課時的任務,即進行人物分析。我對《蘆花蕩》一文的說課到此結束,敬請批評指正。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3

  【說教材】

《我的叔叔于勒》選自短篇小說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法國十九世際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善於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有典型意義的片斷,小中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作品構思新穎,描寫生動,人物語言個性化,佈局謀篇獨具匠心。這篇小說講述了菲利普夫婦得知因亂花錢而被他們趕走的弟弟于勒在國外發了大財後,開始熱切地盼望他歸來,可當他們在遊船上邂逅了淪爲窮水手的于勒後卻視他爲災難,由盼轉爲害怕而急於躲避,以至改乘另一條船回家的故事。作者通過菲利普夫婦對親弟弟于勒態度的前後截然不同的變化,批判了勢利、冷酷、只認金錢不認人的醜惡靈魂,也揭露了金錢至上、人情如紙的不良社會現象。

  【說教學目標】

在速讀的基礎上精讀,體悟課文運用對比手法有效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說教學重點難點】

體悟課文運用對比手法有效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是教學重點。能力的遷移是難點。

  【設定原因】

1.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是這篇小說的一大特色。作者通過了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前後對比揭示了小說的主題。

2. 把這篇課文設置在八年級上速讀(三)的《“諾曼底”號遇難記》之後,是由於前一課通過先速讀後精讀的方式達成了讓學生通過人物語言把握人物形象的教學要求。而且補充了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變色龍》的閱讀。文中的警官奧楚篾洛夫由於狗主人的變化而多次變色,從而鮮明地刻畫出一個沙皇俄國時期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小官員形象,揭示了當時權勢金錢籠罩下的社會狀況。而這一點與本文有着異曲同工之處。兩文都在人物自身語言的客觀體現和感情流露方面進行了前後對比,給以辛辣諷刺,刻畫了巧言厚顏的“這一個”。這就更有利於學生在學習中理解課文內容與把握其主題思想,也更容易體悟對比手法在刻畫人物方面的有效作用。

  【說教學環節】

(一)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前不久剛學過的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變色龍》嗎?文中的沙俄警官奧楚篾洛夫因狗主人的不同而前後數次變色,形象地刻畫出了一個沙俄時代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小官員形象。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法國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看文中是否也有如此善變的人呢?

【說明】用《變色龍》引入課文是爲了讓學生在第一時間關注課文中主要人物“善變”的這一特點,抓住本文的綱,可以使學生對人物形象、情節結構和語言文字都有全方位的理解,有利於學生整體感知和整體把握課文。

(二)初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1. 默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2. 文中哪些人物也很善變?怎麼變?爲什麼變?

【說明】本環節的作用首先是引導學生通過抓住人物善變的特點來複述課文,既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又明確了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善變的菲利普夫婦而非於勒叔叔。

(三)重點閱讀人物語言。

1. 散讀文中菲利普夫婦的語言,比較其前後內容、語氣的不同。

2. 分角色朗讀,讀出感情。

3. 通過前後截然不同的語言的對比,作者刻畫出了菲利普夫婦怎樣的性格特徵?

4. 小結:作者通過把菲利普夫婦前後截然不同的語言進行對照比較,從而突出地反映了他們的自私、冷酷、勢利、愛慕虛榮、金錢至上的性格特徵。可見,對比手法的運用對於刻畫人物是十分有效的。除了語言對比,還有行爲對比、肖像對比等等,也可以是人物與人物間的對比。

【說明】首先,本環節通過採用個人朗讀爲主、分角色朗讀爲輔的方法,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人物的情感變化。引領學生體會課文通過菲利普夫婦前後截然不同的語言描寫形象地塑造出一對自私、冷酷、勢利、愛慕虛榮、金錢至上的形象人物。體悟語言對比對於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效作用。

(四)再讀課文,找出其他運用對比之處,談談其作用。

再次默讀課文,小組討論,選代表發言。

【說明】本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討論來自行找出文中運用對比的地方,並體會其作用。是上一環節的再現,但難度有所提高。在本文中除了運用了人物的語言對比之外,還有人物的行爲的對比,也有惜墨如今的環境對比。特別是文中的“我”處處顯露出對叔叔的同情,“我”的善良與富含親情與菲利普夫婦巧妙對比,使善者更善、惡者更惡,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效果。

(五)小說主題的探討。

【說明】人物形象的塑造的背後是作品的主題思想。作者的情節設置、人物塑造、技巧的運用都離不開作者的寫作目的。所以,必須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作品後感知課文主題。

(六)總結:

運用對比手法寫人,在文學作品中很普遍。無論是同一人物的言行對比,還是不同人物的間的對比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法,它的運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更鮮明、更突出。同學們如果在閱讀中能注意到這一點將有利於我們把握人物形象,如果在平時作文中也能有意識地運用這一技巧,將會使文章增色不少。

【說明】再次強調對比手法的作用,並明確教學目的。

(七)作業:

課外閱讀契訶夫的《胖子與瘦子》,選擇完成一項作業。

A、通過列表簡略說明瘦子對胖子的稱呼、態度發生了那些變化,並分析其好處。

B、從對比手法的運用方面寫讀書感受。

【說明】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兩位昔日同窗的偶遇後,瘦子得知對方身份前後的不同表現的對比,成功塑造了瘦子阿諛奉承、趨炎附勢的醜惡形象。這一閱讀作業是課堂學習的極好再現,也是能力的遷移。A作業的設置僅要求學生能找出文中的對比之處,並思考其作用。能再次體悟對比手法的運用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突出作用。而B作業的設置是文章賞析的嘗試,難度更高一些。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4

《濟南的冬天》是初中語文第一冊第三單元中的第2篇課文。它是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通過描繪濟南冬天美麗景色來抒發感情的寫景散文。

  一、話教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濟南的冬天》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這一單元選取的四篇課文都是寫自然景物的,分別描繪了旖旎的春光、多姿的冬景、茂盛的竹林和綠色的草原,呈現出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展現了豐富多彩、姿態各異的自然景觀,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細細品味這些作品,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人們對大自然的無限眷念和熱愛。

《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充滿詩情畫意,作者筆下的那山、那水、那陽光、那白雪、那綠藻……無不給人美的享受。它以無窮的魅力吸引讀者的心靈迴歸自然,爲我們在教學中開展豐富的審美活動提供了充沛的資源,所以學習本文,首先得利用其審美價值,引領同學進入作者營造的美的意境,整體感知,獲取美的享受和薰陶。

走進課文,包圍你的是滿含溫情的親切優美而生動的語言,老舍先生不愧是卓越的語言大師。一系列的比喻、擬人、抒情句是作品給我們的極好饋贈,這就爲同學積累感悟語言、提高文化品位提供了很好的範例。所以教學本文,積累語言也是對同學極具體極實惠的豐收。

《濟南的冬天》更爲獨特的文本價值在於:作爲寫景抒情的散文,渾然天成地運用了豐富的寫景方法和技巧,實爲同類作品中的典範。所以教學本文,學習寫景的一些方法是對同學進行寫作引導的最好資源。

  二、說學情:

《濟南的冬天》一文,所講的內容是同學們並不熟知的區域——濟南,初一年級的同學們還沒系統學習地理知識,對濟南的瞭解甚少。但他們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通過與家鄉冬天的比較,對濟南的冬天一定會隨作者去感受,與作者產生共鳴。再者,他們還有一個突出的優勢就是活潑好動、爭強好勝,並且願意合作,善於合作,樂於探究,因此本篇文章學習起來,沒有什麼太大的阻礙。

  三、定目標:

1、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同學本身已經具有的生活經驗、本單元編排的意圖和本文的特點應抓住以下目標:

(1)知識和能力:

瞭解作者老舍及與課文相關內容;識記並理解文中的生字詞。

(2)過程與方法:

學習作者寫景的多種方法,並用之於指導自己的寫作實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文,體會作者對濟南、對祖國的大好河山的熱愛、讚美之情。

2、教學的重點難點: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告訴我們:“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據此,確定本文的教學重點及難點爲:抓住景物的特徵從多方面加以表現。

  四、析教法:

目前,我國的教育正經歷着從傳統的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的深刻變革,教師要更新觀念,突出同學的主體地位,重視對同學思想品質,思維能力的培養,把學習方法的指導貫穿於教學過程之中。按照“教師爲主導,同學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教學觀,我主要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啓發式教學

在引入本課教學時,啓發同學思考爲何老舍要寫冬天、寫濟南的冬天呢?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這樣一啓發,同學有了“驚奇”和“疑問”,自然地觸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也激活了思維。

2、以讀促學

教學本文時,引導同學從讀中獲取信息,從讀中探究作者寫景的方法,從讀中體會作者感情。這裏所說的讀是要真正地讀進去,讀法多樣,默讀與朗讀、齊讀與個別朗讀等。默讀主要是讓同學能夠迅速歸納概括知識要點,朗讀主要是讓同學體會本文語言的生動性,齊讀是爲了體現語言的節奏美,個別朗讀主要是爲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3、示例遷移

葉老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本課中有兩段寫景最爲生動,而且寫法大同小異。教師只需重點指導同學學習一段,另一段則讓同學用學習前一段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這樣既是學以致用,又是一種習得。該課文學完之後,佈置同學寫一篇作文,也是這方面的道理。

  五、定學法:

新課標指出:同學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同學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同學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同學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同學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體會到在給同學傳授知識的同時,必須教給他們好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習慣,讓他們學會學習。依據本課的實際內容,結合初一同學的認知水平、年齡特點、日常學習態度以及學校的教學條件,對同學的學法指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誦讀法

通過默讀、自由讀等多種方式,反覆誦讀課文,體會老舍清新樸樸實的語言風格,感受語言文字中蘊涵的語言美、語意美、語境美。摒棄課文分析的老套路,返璞歸真,讓語文教學回到“讀”書的根本軌道上來,讓同學充分體驗作品的原汁原味,獲取作者最初的思想和藝術特質感受,培養其思維的創造性。這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靈魂之所在。

2、設問法

同學一邊讀文章,老師一邊設疑,讓同學在讀中思考、讀中領悟。同學既自主學習,又合作探究。

3、比較法

教師提出兩種情況讓同學通過比較,從中總結出其中不同,從而明白其優劣,作出正確英明的選擇。比如,讓同學體會“濟南的冬天”和“冬天的濟南”之間的差別;體會把“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另起一段與課文原來寫法的不一樣。

  六、談設計:

基於以上對教材、教法、學法的分析,同時考慮到,由於基礎差異,智力差異,學習習慣差異的存在,再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並遵循“面向全體同學,因材施教”的原則,我是從“啓發導入→初讀,整體把握→精讀,學習方法→品讀,體會感情→習作,學以致用”五個環節、兩課時來組織教學的。下面我主要說第二課時的設計。

(一)啓發導入

在你的印象中,冬天是什麼樣子的,請你用幾個四字詞語來概括(同學答後,教師再接下去說)。在祖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沒有這麼一個地方,那兒的冬天與衆不同呢?讓我們隨着老舍先生一起到《冬天的濟南》看看。

激趣是教學中不可小覷的一個環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同學對學習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再大的困難他也願意去克服,學起來自然主動積極,而且學習效果也好。激趣的方式靈活多樣,講故事、猜謎語、聽歌曲、看掛圖等不一而足,我採用的方法則是喚醒同學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在對比中萌生求知慾望。

(二)初讀,整體把握

1、讓同學朗讀課文,並思考兩個問題:

(1)課文寫了濟南的冬天什麼特點?請用文章中的一個兩字詞語來概括。

(2)作者寫了哪些景物來突出濟南的冬天的特點?

待同學有了自己的想法後,進行全班交流。

設計這一步驟,有兩個理由:一是讓同學對課文內容有一個整體的印象;二是讓同學把握文章總—分的結構。

(三)精讀,學習方法

在初讀,整體把握的基礎上,讓同學找出課文中自己最喜歡、最欣賞的段落,並把它仔細讀一讀,想想爲什麼喜歡。由此自然過渡到對文章第三段的精讀,教師指導引路,同學在讀中思考總結,歸納出“抓特徵、有層次、有映襯、有虛實、有動靜”五種寫景方法。然後再讓同學小組合作用學習該段的方法對比學習第五段,看看第五段是否用了這些方法,有無新的寫景方法。最後教師讓同學質疑第五段,大家共同解決疑難,並明確該段新用的“有遠近”的寫景方法。

學習這兩段,花費的時間相對長一些,因爲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主要就是想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給同學一些方法,讓同學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四)品讀,體會感情

在重點學習第三、五段後,讓同學再回到整篇課文,默讀課文一遍,想想:作者是懷着怎樣的感情來寫濟南的冬天的?你是怎樣感受出來的?課文開頭和結尾各有一句話,滿載作者這種感情,你知道各是哪一句嗎?對文章的結尾一句,你覺得放在最後一段末尾妥當嗎?你有什麼建議?有人提議把題目《濟南的冬天》改成《冬天的濟南》,你覺得可以嗎?

設計這些問題,一是讓同學知道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意圖;二是讓同學瞭解“情景交融”“首尾呼應”的寫法;三是讓同學要批判性地讀書,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唯書,不唯他。

這一環節,是一個從課文中走出來的過程,一個把文章由長讀短的過程。

(五)習作,學以致用

讓同學以《校園的早晨》爲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佈置寫作,用意只有一個,就是讓同學鞏固在課文中學習到的衆多寫景方法,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學會把景物寫活、寫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