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無手老師觀後感

無手老師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導語:《無手老師》馬復興的幾個情感片段使得主人公的銀幕形象豐滿真實,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無手老師》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無手老師觀後感

  無手老師觀後感範文精選【1】

《無手老師》根據青海省湟中縣小學教師馬復興的感人事蹟拍攝的。影片講述了馬復興小時候因爲一次大火造成雙手截肢,從此成了無手的人,在孩童時被小朋友取笑,欺負;高考時,成績全班第一的他卻被班主任告知,不能填報志願!理由是就是考上大學,將來也沒有單位接收!因此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也讓馬復興的生活希望破滅了,一個無手的人在大山中,在土地上他能幹什麼,他實在不知道活着還有什麼意義!想輕生,去自殺,被及時救起。只能到山中放羊!

村支書找到他,缺一個代課老師,問他是否願意,他因爲無手猶豫,村支書又加以誘導:以後可以轉正的哦!馬復興的心活了,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積極準備,臨行前,媽媽囑咐他:我們無手要強過那些有手的!多麼樸實的話語,也是母親的殷殷希望!

馬復興來到學校,校長把他帶到班級,學生們、村民們都很好奇,不知無手的他怎麼寫字?只見他兩手抱着粉筆寫下了自己的簡介,又告訴學生這一節是美術課,接着在黑板上畫出了一隻振翅高飛的山鷹!這征服了學生也征服了村民!也再一次騰飛了自己的希望!

教學中他經常聽其它老師的課,因此結識了同是老師的妻子,收穫了愛情。山村的家長並不重視孩子上學,他們覺得孩子出去打工,一個月能掙上千元,而在學校裏還要交學費!不僅生活貧窮,理念也極其落後!馬復興一個個去找回失學兒童,還要無償爲他們墊上學費,買學習用品,每個月的工資都花在了學生身上,一心爲學生着想!他告訴學生,只有學習知識,才能走出大山,得到更好的工作!

影片並沒有過多的鋪陳,而是選取幾個事例,以生動細緻的情節和特定視角講述他與學生間的深情厚誼,讓我們感悟出什麼是真誠奉獻,因此改變了山村孩子的命運!他也收穫了美麗的人生:被評爲奧運火炬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作爲一個教育者,要用自己的理念讓孩子們上學,要用自己的工資維持學生上學,要改變村民們現實的生存觀念!在當今的物質社會是多麼難能可貴!令人敬佩的是,這名鄉村殘疾教師做到了常人難以做到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馬復興是這個時代當之無愧的英雄。

  無手老師觀後感範文精選【2】

最近,學校組織觀看了《無手教師》馬復興,我從觀看開始到最後眼睛一直沒有離開過屏幕,整個過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真的是最美的,最善良的,最有魅力的,最令人感動的,他用自己的殘臂爲孩子們插上了翅膀。   1959年,出生不到4個月的馬復興不幸落入火炕,雙手肘部以下全部被燒掉。這個沒有了雙手的小生命,卻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地活了下來。沒有雙手的馬復興卻在三尺講臺上耕耘了32個春秋。1981年,馬復興開始在下麻爾村小學教書。雖然經歷了人生重大不幸,但他卻自強不息,克服了種種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爲了方便自己研究教材,馬老師特意撿來了一塊石頭壓在教材上,一邊看,一邊寫。石頭被磨得油光發亮,教科書也被翻得捲了邊。由於寫字速度慢,別人一小時就可以完成的工作,他往往需要兩小時,白天的時間不夠用,常常一熬就是深夜。他的身材不高,可爲了能讓學生們看的清楚,他用力將粉筆字寫得又清楚又漂亮。每次下課的時候同學們都看見老師的頭髮上、身上,蓋了一層厚厚的粉筆末,就像一個雪人。冬天的時候,馬老師寫完字落下的粉筆末又變成了粉紅色,那是老師拿粉筆時把胳膊磨破了,留出的血染紅了雪白的粉筆……

就是這樣馬復興老師用自己堅韌的品質感染着每位學生,也感動了孩子的家長。平凡的人鑄就不平凡的人生。你能將你的職業當作事業來做,而且不管遇到多大的艱難險阻,你都能堅持不懈嗎?也許你答不出來,但是馬老師用他的行動證明了身患殘疾的他也可以做到,這是多麼令人感動,多麼令人敬佩啊。

他美在堅守,這份堅守的真愛,鑄就了人生的美麗!我將從“最美的鄉村教師”身上汲取力量,今後自己要多加努力,學習上多指導學生,生活中多關心學生,不斷完善自我,做孩子們希望的堅守者和播種者。

  無手老師觀後感範文精選【3】

馬復興的名字雖曾耳聞,卻並未認真留意過。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下,也許是獲得信息的太過容易,曾經的感動和記憶往往淹沒在信息的汪洋,以至觀影之前,我已根本聯想不起無手老師跟馬復興的故事。

我特意百度了一下有關馬復興事蹟的簡介,這位自幼失去雙手卻勤奮好學、身殘志堅的下麻爾村小學教師,用他的堅韌執着和對孩子們的無私大愛,獻身教育事業三十多年,被譽爲最美鄉村老師。電影“無手老師”根據馬復興的故事改編,真實講述了馬復興由一名殘疾少年成長爲一名優秀鄉村教師的人生經歷。

馬老師的幾個情感片段使得主人公的銀幕形象豐滿真實,主人公馬復興和趙玉花第一次在花會上邂遇,馬復興和趙玉花新婚之夜的那一段調笑對白,馬復興在趙玉花轉正後的發脾氣鬧離婚和後來的和解複合,還有面對那位愛慕他的女同事冒失的表白而驚慌失措,雖然都是點到即止,卻也很好的表現了主人公幹淨的靈魂和真摯善良的情感。

影片的重點,還是在講述馬復興和孩子們之間的故事。馬復興初上講臺的第一堂課就圈粉了所有的孩子,消除了人們對其能力的疑慮;爲幫助貧困學生,他爲孩子們買紙筆買書包買鞋子,花光工資還常在供銷社賒賬;爲了勸回輟學的孩子,馬老師挨家挨戶的動員,四處奔走,受盡屈辱和誤解;爲了查看校舍的安危,他在大雨之夜險些丟了性命。

馬復興的事蹟其實也發生我們身邊,只是不那麼典型,或許更平凡一些。

馬老師資助貧困學生,爲孩子們買筆紙和買書包的片段,讓我想起了代過我一個學期初中化學課的王老師,王老師大約跟主人公差不多年齡吧,那一次我因繳不起3塊錢的學費,被校長擋在了大門外幾天,是王老師爲我墊付了學費才得以重返教室,王老師其實長我並沒有幾歲,做代課老師也只有很短暫的時間,可惜我竟沒能再見面道聲謝啊。

由趙玉花老師民辦轉正與故事主人公鬧矛盾離婚的一場戲,忽然想起我的舅舅,一個先後做了十七年民辦教師卻沒有轉正的老人,年輕時爲了他教書育人的理想也沒少跟舅媽吵過,白天教書備課,早晚田間勞作,早早地佝僂了腰背,如今八十多歲仍在鄉下務農的老舅,當每個月領到那三百多塊錢的民辦特補時的知足和自豪,常令我心生隱痛和愧意。

由馬復興的事蹟,還想起同樣是身殘志堅典範的張海迪、史鐵生,想起靠撿破爛資助近百名貧困學生的劉盛蘭老人,想起貴州鄉村支教卻最終選擇留下的徐本禹,……。電影中的故事或許有一些藝術的加工,真實版的馬復興從教三十多年,付出了比正常人多得多的艱辛,小小電影或許無法承載吧。

同去觀影的凌工後來問我一個問題,電影中反覆出現的那個小男孩掏牆洞的畫面,是在表達什麼呢?哈哈,有點意思,我也注意到了這個細節,卻沒曾細想,似乎有解,又難於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