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老師》觀後感

《老師》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9W 次

隨着年齡的增長,每天都在工作、家庭和孩子三條線上來回奔走。對於“老師”這個曾經讓我再熟悉不過的兩個字眼已經慢慢淡化。

《老師》觀後感

5月29日晚上,我們新華湛江中支所有內勤的夥伴一起觀看了紀錄片《老師》,讓我再一次對這個太陽底下最神聖最偉大的職業——老師肅然起敬。影片裏《老師》以汶川大地震中爲救學生犧牲的老師爲敘事開端,將鏡頭伸入中國偏遠地區數百萬鄉村老師這個羣體,講述了老師的日常教學生活和內心的真實感受。

《老師》一片給我們展現的首先是一個個普普通通的人,讓我最感動的是四川紅白鎮小學的方全旭老師,在地震中他的兒子遇難了。他本想早早讓兒子入土爲安,但遲遲不忍鬆手。一句“我捨不得”,讓人不禁心酸。還有四川湯鴻老師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傳遞的那個愛的故事。湯老師的女兒才僅僅只有9個月,她卻因爲救學生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雖然我們再也見不到湯老師的音容笑貌,但從被她救出的女孩馮雅的真情獨白中,我們不難想像湯老師生前的大愛。只有始終懷着一顆“愛”的心,才能在最關鍵的時刻,捨身救人,才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感召這個開始慢慢冷酷的世界。

湖南保靖縣的何美基老師,在講到他兒子不願意在農村家裏久呆,因爲已經不能適應農村落後的物質生活條件時,他是多麼地失落;在講到兒子已經二十五歲,還沒有找到女朋友的時候,他又是多麼地操心。這難道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有的舔犢之情嗎?

也是這個縣的舒老師,講到安排年輕老師一起工作,就是爲了創造機會,讓未婚的男女老師能夠找到合適的對象時,讓我想起了所謂的“組織安排”。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啊!如果不能在農村成家,鄉村老師就不安定(誰又不是呢?),農村教育工作就沒有人繼承,怎麼辦?就像是主持人說的,聽着舒老師風趣的話,我們都笑了,但笑不一定意味着快樂。

還有那位在貴州從江縣工作的已經不再年輕的朱維嬌老師,40歲的人了,還沒有結婚。老師的崗位讓她整天和孩子們在一起,社會接觸面不多。而同時因爲經濟拮据,走到社會上還有一定的自卑感,就更找不到對象了。實際上,我們在去採訪之前,就被告知,關於婚姻的事,朱老師不願多談。所以影片中關於她的個人生活也只是一句帶過,但這確確實實是朱老師和其他衆多鄉村老師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作爲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鄉村老師也都希望改善生活條件,渴望更富裕的生活。《老師》中採訪的每一個老師幾乎都提到了收入的微薄和經濟的拮据。甘肅省年輕的潘鳳美老師面對鏡頭動情地哭了,因爲她“想多掙點錢,給媽媽治病”;山西臨縣的王秀平老師不捨得給外出打工的孩子打電話,因爲“費用高”;何美基老師去年升職“小高”,每個月1,700多元的工資,就已經讓他很滿足了;貴州從江縣打秀鄉的韋老師,爲了供孩子上大學,不得不四處借錢;甘肅古浪的馬治宗老師甚至說“只要能吃飽肚子,就感覺沒有別的奢望了”……我們從老師們的言談中,從他們的表情裏,甚至看到了些許的無奈。我想,每一個面對這樣艱苦物質條件的人,都或多或少有些無奈的。關鍵是無奈之後是什麼,是樂觀、是奮鬥、是堅韌,還是消沉、是放棄?

而令我欣慰的是,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並沒有絲毫影響鄉村老師對孩子們的愛。《老師》就是一部愛的宣傳片,影片中充斥着老師們的愛,那是對孩子們的愛,對自身工作的愛。甘肅古浪的嚴泰山老師,帶着僅有的2個學生,在破舊的教室裏上課。他教的是用“心”字和其它漢字組合形成新的字,似乎是想告訴孩子們“心”的重要。儘管孩子少,他教得還是那麼認真。山西臨縣的那位李福蓮老師,因爲校舍破舊,就把孩子們接到家裏來上課。每天放學,她一定要目送孩子們安全地離開。短短的一段路,“慢點、慢點走……”不知道講了多少遍。還有那位我們感動的老師在吃飯時,看着孩子們的眼神,那是慈母纔有的眼神。

鄉村老師在付出愛的同時,得到的是滿足和快樂。我們聽到韋老師笑眯眯地迴應爲什麼不外出打工時說:“這些孩子需要我,山裏的孩子需要我”;“那沒人叫我老師了,我就愛當這個老師”,然後是她爽朗的笑聲。我們不能忘記何美基老師在講到他教的衆多的孩子最終走出山區,在外面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時臉上那自豪的表情。說到其中一個孩子外出打工一個月掙1萬多元,何老師顯然不是嫉妒,而是驕傲。甘肅嚴泰山老師一生第一次“下館子”,是因爲他教的班考出了好成績,這是他“最高興的一次”。

是的,我們見到的鄉村老師都是快樂的。他們的笑容,是那麼地真切;他們的笑聲,是那麼地爽朗。是的,他們也有他們的煩惱,更有他們的理想,但是他們並不好高騖遠。他們知道,他們做的工作很有意義;他們很滿足。

我感觸最深的,還是那句“高工資教的是書,低工資教的也是書”。這需要怎樣的胸懷,才能說出這樣的話啊。而說出這句話的,是一位只有兩個學生的“低工資”老師。我從中沒有聽出任何的抱怨,反而有一點自豪。

在城市中生活的我們,每天朝九晚五,下班後或者回家與家人團聚,或者外出放鬆一天的辛勞,能不能想像在遙遠的農村,有一批人白天講課、抽空還要給孩子們做飯、打掃衛生,更要種地養豬;晚上要備課、批改作業。他們就是“鄉村老師”。他們拿着微薄的工資,面對艱苦的物質生活條件,個人婚姻生活難以完滿……但他們得到了巨大的回報,那就是孩子們的信任和愛,所以他們滿足而淡定。

在影片中,我們沒有聽到任何的抱怨。當然,我想鄉村老師也一定是有抱怨的。面對這樣的生活條件、面對日益減少的學生(意味着事業沒有發展),怎麼可能沒有抱怨呢?然而,即便有抱怨,在我聽來,也比城市中無病呻吟的“抱怨”要順耳得多。因爲鄉村老師在不滿現狀的同時,並沒有放棄。

這些鄉村老師們實在是可愛的,也是值得令人尊敬的。但是,我們對鄉村老師的關注實在太少了。他們不是新聞的焦點,不是家長裏短的話題,也不是城市日常生活能夠接觸到的羣體。他們是那樣的普通,卻又是那樣的不平凡。

當然,我們應該記住的,不是影片中講述到的一個個具體的個體。我們更沒有任何理由,哪怕是出於最無私的精神,去打破他們平靜的生活。然而,我們卻不能忘卻中國鄉村老師這個羣體,是他們的堅強和執着,爲中國的下一代默默奉獻着。他們每一個人,或許只是教會了孩子們幾個漢字,或許只是讓孩子們知道怎樣進行簡單的計算。但他們作爲一個整體,留給我們的卻是無盡的財富。因爲他們讓我們看到了,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還有那麼一羣人在堅守他們的職責;還有紀錄片的最後有這樣一段旁白:一個沒有離開鄉村土地的人,是否就少有今天我們經常看到的惶惑、不安。當都市裏相互比照成爲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原動力之一時,幸福和滿足便遠離我們而去。有那麼一天,當我們距離幸福生活依然遙遠,當我們環顧四周依然焦灼,我們會不會想起這些老師,想起簡陋的教室裏傳出的朗朗讀書聲……

當職場的燈光亮起時,我早已經淚流滿面,連現場的好多男同事也是忍不住抽搐。影片看完了,也留給了我們很多的思考,我想我們應該去爲他們做點什麼,也一定可以去爲他們做點什麼,就從現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