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無手老師馬復興觀後感

無手老師馬復興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W 次

導語:《無手老師》馬復興的幾個情感片段使得主人公的銀幕形象豐滿真實,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無手老師》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無手老師馬復興觀後感

  無手老師觀後感範文精選【1】

《無手老師》根據青海省湟中縣小學教師馬復興的感人事蹟拍攝的。影片講述了馬復興小時候因爲一次大火造成雙手截肢,從此成了無手的人,在孩童時被小朋友取笑,欺負;高考時,成績全班第一的他卻被班主任告知,不能填報志願!理由是就是考上大學,將來也沒有單位接收!因此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也讓馬復興的生活希望破滅了,一個無手的人在大山中,在土地上他能幹什麼,他實在不知道活着還有什麼意義!想輕生,去自殺,被及時救起。只能到山中放羊!

村支書找到他,缺一個代課老師,問他是否願意,他因爲無手猶豫,村支書又加以誘導:以後可以轉正的哦!馬復興的心活了,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積極準備,臨行前,媽媽囑咐他:我們無手要強過那些有手的!多麼樸實的話語,也是母親的殷殷希望!

馬復興來到學校,校長把他帶到班級,學生們、村民們都很好奇,不知無手的他怎麼寫字?只見他兩手抱着粉筆寫下了自己的簡介,又告訴學生這一節是美術課,接着在黑板上畫出了一隻振翅高飛的山鷹!這征服了學生也征服了村民!也再一次騰飛了自己的希望!

教學中他經常聽其它老師的課,因此結識了同是老師的妻子,收穫了愛情。山村的家長並不重視孩子上學,他們覺得孩子出去打工,一個月能掙上千元,而在學校裏還要交學費!不僅生活貧窮,理念也極其落後!馬復興一個個去找回失學兒童,還要無償爲他們墊上學費,買學習用品,每個月的工資都花在了學生身上,一心爲學生着想!他告訴學生,只有學習知識,才能走出大山,得到更好的工作!

影片並沒有過多的鋪陳,而是選取幾個事例,以生動細緻的情節和特定視角講述他與學生間的深情厚誼,讓我們感悟出什麼是真誠奉獻,因此改變了山村孩子的命運!他也收穫了美麗的人生:被評爲奧運火炬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作爲一個教育者,要用自己的理念讓孩子們上學,要用自己的工資維持學生上學,要改變村民們現實的生存觀念!在當今的物質社會是多麼難能可貴!令人敬佩的是,這名鄉村殘疾教師做到了常人難以做到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馬復興是這個時代當之無愧的英雄。

  無手老師觀後感範文精選【2】

《無手老師》是一部具有溫暖情懷和勵志功能的電影.它以我省湟中縣漢東鄉下麻爾村學校教師馬復興爲生活原型,真實地反映了馬復興在雙手殘缺的情況下,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堅持在貧困山區教書育人的高尚情操和動人事蹟.它講述了一個殘疾人自強不息的故事,以馬復興的實踐告訴觀衆:在命運之神沒有特別眷顧你的時候,在你遭受了這樣那樣的挫折和打擊之後,依靠執著的信念、頑強的毅力,你的人生依然可以充滿生機、充滿希望.同時,《無手老師》又講述了一個山區教師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的故事.在展示他們艱難生存境遇的同時,更着力表現了他們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和讓學生“一個也不能少”的堅定信念,爲觀衆提供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這部影片所傳達出的精神內涵,既是對千百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傳統的自覺繼承,也是對“五個特別”青藏高原精神的生動詮釋.在娛樂節目風行的今天,在我們爭相觀看《哈里·波特》、《鋼鐵俠》的時候,再回過頭來看看《無手老師》這樣的電影,一定會有不同的收穫.

用一種情節劇的方式演繹真人真事,無疑是有些難度的.可喜的是,影片《無手老師》的編導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捕捉到了馬復興內在的精神氣質和對家鄉、對學生的大愛情懷.如果說,樸實及其樸實之中所蘊涵的堅韌、執著、自強不息是馬復興最主要的性格特徵,那麼,與馬復興的性格相適應,影片《無手老師》所採用的講述方式,同樣也是樸實、沉穩.或許,在編導看來,任何影像技巧都是多餘的,只能用最樸實無華的鏡頭語言,才能表現馬復興平凡中的不凡、普通中的崇高.

電影《無手老師》是一部有意義價值的人文影片,畢竟馬復興是個活生生的時代典型人物.這部劇作以及未來影片的出現,不光是教育人們如何自強不息、不屈不撓向困難挑戰,也不是純粹反映了一個人性的高尚美德,而是道出了社會發展對文化知識的重要依賴,也反映了國家提倡建設和諧社會以及加強民族團結的正確性和必須性,更進一步表現了國家逐漸走向繁榮昌盛的時代.

  無手老師觀後感範文精選【3】

表現什麼樣的美學主張首先體現在題材上,表現什麼生活,彰顯什麼人物,是文化立場的印證,我們選什麼,怎樣選擇,是我們的文化背景和中國國情確定的。科學發展觀和構築和諧社會的戰略佈局,都在一點上重複,那就是以人爲本,關注百姓命運,關注百姓生活,已被提到了執政第一要務的高度。基於這一點,在影視題材層面上,我們應該做到在各種題材中,儘可能以現實題材爲主;在現實題材中,以平民題材爲主。我們可以用快樂的作品,給觀衆帶來歡愉;用人文關懷給觀衆帶來心靈慰藉;但更該反映平民大衆的願望和理想,關注他們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狀態。爲民創作,爲民立言,纔是上佳境界。

中國電影自有聲音以來,劇本就成爲首要因素,劇本是電影生產的第一環節。影視精品首先出自劇作精品。好劇本造就明星,也造就市場。只有劇本創造出好的文學人物形象,纔有了好的銀幕人物形象。判斷一個電影的標準,或者我們追求的創作主旨,能否在影視作品中創造感人的形象。電影文學的根本就在於塑造人物形象。英國女作家羅琳創作的《哈利·波特》不僅自己獲得了巨大財富,還爲影視界提供了具有產業價值的文學形象—哈利·波特,打造了全球影視產業的奇蹟。

電影形象來自哪裏?首先源於文學形態。文學形態源於哪裏?源於現實生活,源於影視劇作家或電影編導對社會生活的積累和發現。銀幕是潔白的,電影是有目共睹的。在一部成功的影視作品中,編導付出了多少勞動,做出了多少創造和發明,大家看得清楚。西部影視編導和劇作家,堅持現實主義傳統,深入實際,感觸生活,以真誠的勞動表達他們對生活的思考;鑑於此,電影《無手老師》應給人的感覺是真誠質樸的,同時又是沉重壓抑的。它可能沒有敲鑼打鼓的歡送場面,沒有虛假的口號和豪情,有的只是真真切切的百姓生活,這部電影劇作起初是對馬復興這個人物的紀實,以回憶闡述的藝術手法加工創作出來的電影作品。經過編導認真研讀和分析,覺得還是給人以較爲震撼和迴腸蕩氣的感覺。劇中情節雖沒有所爲兇險和跌宕的趣味,但卻展現了人生平凡而超越的一種向上的精神氣質。這和戲劇衝突激烈,強調兩個“S”懸念和驚奇敘事結構有着不同的意義區別及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