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小稻秧脫險記》教學反思

《小稻秧脫險記》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小稻秧脫險記》教學反思一

《小稻秧脫險記》教學反思

《小稻秧脫險記》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話故事,所以這節課的導入我設計爲“我說你猜”的環節,讓孩子在回顧平常所看童話故事的基礎上初步瞭解科普性童話故事這種文體。在字詞教學環節,我選擇了讓小組代表上臺來分享他們小組的課前預習成果,但是在課上這樣做雖然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自主性,但是這只是一部分人的自主學習。因爲在分角色朗讀課文時我發現還是有同學把課文讀得磕磕巴巴,有些生字讀起來還是很費力。這也令我反思了一下,課前預習作業雖然佈置了,但是我沒有做好反饋工作,沒有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解決了本課的生字問題。這也是我對預習作業不重視的一個體現,沒有完全做到“有佈置、有反饋”。

這篇課文共有5個自然段,可以分爲小稻秧“遇險”、“脫險”兩大部分。爲了讓孩子們清楚課文的主要內容,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請你自由朗讀全文,思考這篇課文中出現了哪幾個角色?之前在宋老師班級試上的時候,我這個問題一拋出來,就有孩子舉手準備回答了,我走到這個孩子的旁邊問他:“你有朗讀課文嗎?你現在還沒讀課文怎麼就舉手了呢?”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孩子平時一定是個頑皮愛出風頭的孩子。但在昨天研討時,朱校長說“這篇課文中有幾個角色”這個問題太簡單了,完全不用讀完課文再來回答。聽了朱校長給的這個建議讓我突然明白這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的問題。這個問題在試上的時候就已經顯現出來了,而我卻沒有及時的去思考這個現象出現的原因。課堂上的任何一個小細節都能反映出這節課的問題,抓住這些小細節反思並及時調整課堂是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一個好方法,而我在這項工作上真的是有太多的地方要彌補。

在概括課文大意時,我是板書了“小稻秧、雜草、噴霧器大夫”和“欺負、遇險、消滅、脫險”這幾個關鍵詞,然後讓孩子根據板書的這幾個關鍵詞來嘗試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雖然大部分孩子都能概括出來了,但是在孩子們概括完以後,我沒有進行一個學習方法的總結。謝老師與王老師在她們的課上就總結了如果要概括一個故事的大意,要講清時間、地點、人物和這件事情的原因、經過和結尾。雖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掌握,但至少讓他們知道了老師列出這些關鍵詞的意義,下次他們在遇到這種問題是能有這樣的意識。

由於《小稻秧脫險記》這篇課文比較簡單,所以知識點並不是很多,最主要的還是要給孩子充足的時間讀課文,在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詞語的意思,理解人物的形象特點。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中,我是想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讀層層推進,從而讓孩子對詞語的理解從不懂到略懂到完全懂。第一層次的讀我是讓不懂這些詞語意思的孩子起來讀課文,然後請已經理解詞語意思的孩子起來評價前一位同學讀得怎麼樣,最後再讓這位評價的同學帶着自己的理解讀課文。在這一環節中,我發現孩子不會評價,評價的內容往往是“我覺得他的聲音不夠響亮”或者是“我覺得他讀得沒有感情”,雖然這樣評價也正確,但是卻說不出是怎麼個不好,哪方面的感情用得不到位,這也和我平時在課堂中對於孩子語言訓練的缺乏有關係。第二層次的讀是讓孩子上講臺來進行表演,他們邊表演我邊進行詞語的分析,力求讓他們通過直觀表演來真正理解詞語的意思。設想是美好的,但是結果卻是現實的。在上完課後,我發現孩子在這些詞語的理解上還是一知半解,浮於表面,並沒有如我想象的那樣層層推進理解詞語。,在教學中更沒有體現童話這種文體的特性。

最後,反思整節課,首先必須準確的把握教材。其次,抓住孩子的特點與文本的特點設計課的形式。第三遵循自主有效的課堂應該是尊重孩子們課堂的興趣,而不是被自己的課堂設計所限制,遵循設計,超脫設計。

 《小稻秧脫險記》教學反思二

《小稻秧脫險記》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話故事,寓農業常識於生動的故事之中。全文采用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雜草對於小稻秧生長的危害,以及噴灑除草劑對保護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故事中的主角就是小稻秧、雜草和噴霧器大夫。

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可分爲“遇險”、“脫險”兩大部分。全文充滿童趣,語言生動,有個性的對話,有趣的情節都爲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了很好的憑藉,因此在指導學生時,我注意引領學生進入故事情境,抓住關鍵詞語來把握課文內容,在感悟的基礎上讀好人物對話,將自己的閱讀感受有感情地朗讀和表演表現出來。

一、找關鍵詞,創設情境,指導讀好人物對話

第一部分寫小稻秧被雜草拼命搶營養而氣得臉色蠟黃,當場病倒。我先引導學生從找出小稻秧處境危險的句子入手,再讓學生找出雜草行爲惡劣的詞語,採用邊讀邊思考來感受理解詞語。待孩子們完全明白“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不由分說、一擁而上”等詞義,再進行有效的朗讀來感悟雜草的蠻橫。在此基礎上再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孩子讀出雜草當時的氣勢洶洶和小稻秧的軟弱無助。如:

1、師:“男同學你們就是這羣兇狠的雜草,來,對小稻秧說這句話。”

2、師:“女同學,你們就是這顆軟弱無助的小稻秧,對着雜草說這句話吧。”

接着老師小結,孩子們不但瞭解了雜草和小稻秧當時的不同處境,還學會了一定的朗讀方法,那就是抓住關鍵詞和提示語去讀好不同人物的對話,這也爲下面的教學作了鋪墊。

二、以讀爲主,讀演結合,發揮評價指導作用。

有了第一部分的學習,我採用半扶半放的方法引導孩子們學習第二部分。首先是一邊默讀一邊思考並畫出不同人物對話的句子,同桌之間練習朗讀,在交流時進行通過自評、生評、師評多種評價方式,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和鞏固朗讀的技巧。其次,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分四人一小組進行分角色朗讀,這樣不但生動再現了課文描述的情節,還進一步地讓朗讀與適度表演結合到一起,進一步地深化了課文朗讀的層次,提高了學生朗讀的興趣。

三、 運用詞語,聯繫生活,描述現實生活場景。

“激烈”、“紛紛”是本課要求造句的詞語。爲了讓孩子們能輕鬆地運用這兩個詞語進行說話,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進行思考。如:“激烈”一詞,我先引導孩子說出哪些情景能用上“激烈”?“激烈的爭吵”還能說“激烈的( )”?再在此基礎上展開說話。同學們的話匣子一旦被打開,他們的說話就像剛涌出來的一股水流般滔滔不絕。如:

生1:運動員們正在跑道上進行激烈的跑步比賽。

生2 :春秋時期,越國和吳國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生3 :足球場上的運動員們正在激烈地比賽着。

生4、課堂上,同學們紛紛舉起了小手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生5、下課時,同學們紛紛衝出了教室去玩了。

四、挖掘文本,立體再現,表演課本劇

這一步的教學,是在孩子們學得興趣盎然時激發出來的。我是這樣安排的,首先在四人合作朗讀表演的基礎上讓學生欣賞課文動畫,再讓學生推薦一個小組代表上臺表演;接着由臺下的孩子點評。有了多次的練習和孩子們經過欣賞頻後所掌握的表演方法後,再請上來的幾名學生自然能將語言、動作、神態表演得到位許多。尤其是雜草的紛紛倒下和小稻秧獲救後的喜悅心情都演得淋漓盡致。臺下的觀衆更是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孩子們就在這樣輕鬆、愉快、自然的情境下又一次深入走入文本。學習完課文後,教師的總結昇華也自然水到渠成。

有人說,課堂上不聞琅琅讀書聲,聽到的都是教師繁瑣的分析,長此以往,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無疑是水中撈月。作爲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更有義務把朗讀放到應有的位置,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讓學生“聲情並茂、搖頭晃腦”地讀書,切實培養他們的語言感悟與表達能力。讓我們的課堂充滿聲情並茂的琅琅書聲,讓學生真正親臨文本,用心靈與文本對話,這樣的朗讀才更有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