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三年級上冊《小稻秧脫險記》教學案例

三年級上冊《小稻秧脫險記》教學案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教學分析:

三年級上冊《小稻秧脫險記》教學案例

江蘇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實驗教材第五冊第18課《小稻秧脫險記》,這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性故事,寓農業常識於生動的故事中。全文采用了擬人化手法形象地寫出了雜草對小稻秧的生長的危害,以及噴灑除草劑對保護。全文充滿了童趣,將科學常識寓於童話故事中,生動的語言,個性的對話,有趣的情節都爲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供了很好的憑藉,更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

教學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中明確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緯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爲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本文教案的設計以課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爲突破口,創設生動形象情景讓學生在讀讀、演演、說說的過程中掌握一種學習的方法,領悟文章語言的生動性,在教學過程中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並以此爲切入點引領學生進行片段練習。整個教學過程中將高度重視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充分誘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和形成能力的過程中領會科學的學習方法,獲得積極情感體驗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整體素養的提高。

  片段一:

師:上課前老師想給你們提個問題,你們知道《小稻秧脫險記》中的“記“是什麼意思呢?

(孩子們陷入了沉默之中……)

師:這樣吧!老師給你們幫個忙,我把“小稻秧脫險記”中的“記”換個位置,變成“記小稻秧脫險”,你能明白是什麼意思了嗎?

(孩子們立刻發出了“哦”的聲音,一隻只小手全都舉了起來)

生:老師,我知道了“記”就是“記住”

師:哦,是記在這裏嗎?(老師指着腦袋)還是記在什麼地方?(用手作寫狀)

生:我知道了,“記”就是記下來,寫下來的意思。

師:你可真是個聰明的孩子呀!

[ 評 語言知識的傳授一直是語文課中工具性的體現,最好能夠在教授的過程中體現思辯的過程,讓孩子們跳一跳就能夠着蘋果。老師在這裏的點撥充滿了教育的智慧,調整了語序後,符合了孩子們熟悉的語言習慣,孩子們很輕鬆地將這個難題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四兩撥千斤”在這裏得到最好的體現]

 片段二:

師:讀了課文第一、二自然段,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段主要講了什麼?

生:雜草搶小稻秧的營養,小稻秧病倒了。

師:事情交待得很清楚,如果能夠加上地點就好了。誰願意再試試?

生:在水稻田裏雜草和小稻秧搶營養,小稻秧病倒了。

師:你可真棒,老師一說你就明白了。這樣說有沒有問題了,是不是說完整了呢?

生:我覺得應該加上時間,這樣才完整。

師:那你就完整地說一次吧!

生:一天,在水稻田裏發生了激烈的爭吵。雜草和小稻秧搶營養,小稻秧病倒了。

師:你真是個愛動腦筋,會學習的孩子呀!當我們交待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把時間、地點、人物、事情說清楚了,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四要素”。

[評:教學中注意對學生進行概括語言的訓練,這樣訓練有助於學生提高閱讀的.能力,在較短的時間內抓住文章的主旨,從而進行有效的信息處理。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加強了學生語言完整性的訓練,每一次的點撥都具有很強實效性,學生在老師因勢利導的推動下,自我完成了語言完整性的修煉。教師不露痕跡,春風化雨般地將“四要素”植於了孩子們的心田。語文訓練在課堂上紮紮實實地開展下去,課堂上真正實現了“實”而不“死”。]

 片段三:

師:讓我們一起來演演這個自然段,能不能抓住這些詞“團團圍住”、“一擁而上”、“不由分說”、“搶”等詞,討論一下該怎麼演好呢?

(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在一起熱烈地討論和表演)

師:我們一起來演一演好嗎?老師來扮演“小稻秧”,你們來演“雜草”,好嗎?

生:好呀!

師:那麼請想扮演“雜草”的同學快點上臺來吧!

(此時,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有些孩子早已迫不及待地衝上了講臺,課堂上氣氛非常熱烈。)

師:同學們,你們看這些“雜草”剛剛是怎麼上來的呀?

生:老師,他們是一齊衝上來的。

師:書上是用什麼詞形容剛剛的情形的呢?

生(齊聲):“一擁而上”

[評:課文中的情景在教師的巧妙創設下自然而然發生了,同學們在不知不覺中扮演了角色,“一擁而上”的情景再現真實而又逼真。將一些課堂中爲了“演”而“演”的假象和空洞,一掃而空了。孩子們在潛移默化,歡快輕鬆的氛圍中明白了詞語的意思,將機械教授轉化成爲孩子們自發的學習認識。]

 片段四:

師:能夠想象一下“小稻秧”在獲救後會對“噴霧劑大夫”說什麼呢?請你們仿照課文的方法,將“小稻秧”和“霧劑大夫”的表情、語氣以及說話的內容寫出來。相信你們一定能寫好。

(學生們個個都陷入了沉思中,開始了自己的創作中……幾分鐘後)

生1:小稻秧仰起自己的臉龐感激地說道:“噴霧劑大夫謝謝你救了我。”噴霧劑大夫低下頭不好意思地說:“這是我們大夫應該做的。”

生2:小稻秧在微風吹拂下歡快地跳起了舞蹈,開心地說道:“噴霧劑大夫,真的要謝謝你了,有了你,我再也不用害怕那些橫行霸道的雜草了。”噴霧劑大夫大聲地說道:“小稻秧,不用謝我。其實是人類幫助你呀!”

……

  評:

在中年級的閱讀教學中,除了要有讀和悟的學習過程,我們更應該注意到學生在閱讀後的沉澱。這種“沉澱”正是就文而發的隨筆。“寫作”的發生,有了特定而自然的情境,易於引發學生的思維“決口”,出現“井噴”。在這個整個創作的思維活動中,正是學生體味文本情感,揣摩文本語言,形成自我語言風格的最佳時機。]

教學反思:

過去的課堂上我們只知一味地進行語言訓練,將一堂語文課變成了語言訓練課,教師們疲憊不堪,孩子們叫苦不迭。語文課堂成爲了“人間煉獄”。新課改,猶如一縷春風滌盪了語文課堂上的八股腔,課堂上充滿了歡聲笑語,師生們重新煥發了活力。然而有些人對新課改的理解出現了歧義,把語文課變成了一場鬧劇。教者不知其所云,學者不明其所義。師生全都在迷迷糊糊中,草草結束了一節語文課,甚是可悲,可笑。這些人錯誤地認爲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就是讀讀,唱唱,跳跳,覺得只要學生能夠就文而發,說出驚人之語便是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體現語文課的“新”字,而全然不顧學生漫無目的遊離於主題的渙散,不知這是學生不知甚解的胡言亂語,竟把它當作了語文課堂上體現新課改的“曠世奇言”,把語文中的不確定性,進行了無限的放大,篡改了新課改的精髓。語文課堂上只充滿了人文性,卻不見了工具性的蹤影。我們知道課標中曾明確的提到:課程目標是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緯度設計。三個方面應相互滲透,融爲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換句話說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要形成高度的統一,而不是片面地誇大一方面的影響,而將另一方面完全棄置於不顧。新課程是涅槃於舊課程中的,而不是憑空臆造的海市蜃樓。它是批判繼承舊的東西,而不是全盤否定過去。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將人文性與工具性做了一次地有效地融合。在教學中,我既努力地維持文本情感的完整性、連續性,又爲學生們設置一定量的語基訓練。語基的訓練點與文本情感發展形成了遙相呼應的態勢。例如:在教學“四要素”時,我要求學生說說文本的主要內容並採取了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幫助學生自主地瞭解了什麼是文章的 “四要素”。在關鍵詞語的理解方面,我則採用了孩子們易於接受的隨文“情境表演”,活潑生動地去理解詞義,並要求學生用語言給出更正確的意義,歷練學生捕捉語言的正確性。在文本的結束時,我又設計想象的片段練習,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觸動學生的寫作動機,在自然而然情景下,不露痕跡地幫助學生將文本語言融入豐富到自己的語言中,輕鬆地實現了文本語言的外化。然而這些所有的語言訓練都緊扣文本的情感發展脈絡,幫助學生實現課程標準“三維目標”的整合。整個語基的訓練的立足點都是想法設設法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並沒有進行機械傳授和訓練,卻能夠高度地重視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充分誘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學會學習的方法,建構道德的價值觀念。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體驗學習方法,在過程中領悟和體驗,在學法中提高和發展。因爲我知道結果重要,過程更重要;知識重要,方法更重要,“新”語文課堂在促進學生的發展上,既要着眼於眼前的教育結果,更要着眼於學生未來終身的發展,引領學生攀登知識的高山,跨越情感的溝壑,飛躍思維的屏障,實現人格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