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勸學》說課稿和評課稿

《勸學》說課稿和評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勸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

《勸學》說課稿和評課稿

《勸學》是魯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勸學》則是《荀子》的開篇之作,主要講述了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爲什麼要選擇這篇呢?首先,荀子是繼孔孟之後先秦儒家學派的最後一位代表人物,而且本單元的主題是開啓智慧之門,都以激發學生興趣、啓迪學生智慧、指導學習方法爲目的,語言淺易,內涵豐富,《勸學》是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所以放在這個位置,對於已經熟悉高中學習方式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其次,高中語文教材大綱要求我們:繼續熟悉常見的文言實詞的一般用法,瞭解常見的文言句式,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閱讀課文,從文體上講,又是一篇典型的總——分式議論文.對剛剛升入高中的學生來說,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勸學》作爲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更是如此。

這篇文章的教學既要擔負起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的任務,又要把在精讀課中學到的知識延伸,能力遷移,形成基本技能的雙重任務。基於此,我確立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彙。實詞如:勸、中、就、假、絕等等,虛詞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2、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誦的技巧。

3、 德育目標:瞭解學習的意義、態度和方法,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根據這些教學目標我確立了本文的重難點:

1.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

2.理解比喻的含義及其內在聯繫。

  二、說教法:

學生通過前一單元的文言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基礎,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級中有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在教師地點撥下較準確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種特殊現象,比如詞類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等,所以擬定採用以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突破重難點。主要的教學設想是:

1、抓住學生好新好奇的特點,利用幻燈片激發其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並激發其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以思維訓練爲中心,通過提問、討論、學生質疑學生答疑、教師點撥的方式餓授課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文字障礙,並掌握文言知識,特別是重點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脈絡爲基礎,在自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並引導學生得出比喻的含義和他們的內在關係,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輕鬆轉化成學生的認知結構。

4、在授課的同時注意提醒學生背誦課文的技巧.

  三、說學法:

首先這是學生進入高中以來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由於初高中對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這對於部分學生特別是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來說,聽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會更加嚴重,這時候,學生只有從教師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調動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學生的年齡層決定了他們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的特點,所以,在學生的學法上我設定:

1、創造更多的條件和機會,讓更多的學生髮表見解,並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

2、學生在學習本文時將遇到一些知識障礙,如“雖有槁暴,無復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詞比較多,又是判斷句式,學生比較難於理解,所以教師更做好點撥工作

3、學會辨析詞義,並對重點字詞的意思進行歸納總結。

  四、說教學過程:

佈置預習:預習《勸學》,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義和它們的內在聯繫。

1、首先(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導入新課的開場白就顯得十分重要。好的導入語,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我設計的導語是:

以《花未眠》中“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入手,引出人不能因爲能力有限自然美無限就停止審美,停止審美意味着死亡的結論,使他們更深刻的明白,學習不能因爲沒有止境就停止學習。自然導出新課

2、解題。包括:

(1)、“勸”的意思爲鼓勵,並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中的句子(國人皆勸),起到統領全文的作用。

(2)、荀子簡介

接下來我將以三個活動貫穿本堂課,用活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合作探究,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完成對文本基本內容的掌握和深入學習。

活動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解決重要實虛詞,疏通文意。具體操作如下:

1,學生自讀課文,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 指名朗讀,師生共同糾正讀錯的字音和句讀。並強調易錯的字詞,如槁暴,輮以爲輪的輮,金石可鏤的鏤等,並趁機讓學生釋義和整理在筆記本上。(在黑板右側板書1、字詞)

3, 同桌互讀,互相糾正錯誤,以此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正確熟練的朗讀課文。

4, 同桌輪流口譯課文,翻譯不準的,對方應指出來加以糾正或共同討論。

5, 集體解疑。兩人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集體解決。最終達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6, 前後四人組成小組,共同探討製作重點字詞卡片。

7, 成果展示。老師將事先準備好的重點實虛詞卡片在課堂展示,包括通假字“輮以爲輪”的“輮”,“雖有槁暴”的“有”和“暴”等。一詞多義的“假”在句子“假舟楫者”中和“乃悟前狼假寐”中分別作“藉助”和“與真相對”的意思。重點句子“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等。(在黑板右側板書2、通假字 3、一詞多義 4、句式)

8,教師總結,在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要注意這四個方面的積累,課下進一步完善自己的卡片,並互換交流。

以上活動就解決了文言文學習中“言”的問題。

活動二,四人小組合作制定本文提綱,明確文本的論點、論據以及論證方法。

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1、畫出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要表達的主要觀點。大部分同學可以找出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既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進而提問,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論述的?

明確是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和方法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由此可以引導學生總結尋找作者觀點的規律,作者的觀點一般出現在段首或段尾。

2、根據以上結論,四人小組合作,自列提綱,充實論據。明確學習的意義是用了四個比喻句,學習的作用用了五個比喻句,方法態度用了十一個比喻句。

帶領學生以學習的意義四個比喻爲例,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其特點。

找出 青——藍 冰——水 木——直 金——利(並板書)

上面提到的前兩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提高自己,後兩個是改變自己。他們是平行並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說明。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層: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鍊才幹,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不是平行並列的,而是延伸。

用同樣的方法,私人小組合作完成對“學習的作用”和“學習的方法態度”的學習,並由學生補充完整板書。

3、由此得出本文的論證方法是比喻論證。

4、比喻論證有什麼好處?

明確:可以讓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活動三:探究辯論

本環節設計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學會總結和遷移。

問題一是《勸學》告訴了我們哪些道理?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談自己的所想所得。明確告訴我們學習可以讓我們完善自身,學習應該日積月累,堅持不懈和專心致志。此問題的設置,可以培養學生及時總結的習慣,能把作者的觀點內化爲自己的知識。

問題二是就觀點“學可以已”和“學不可以已”進行辯論。

此次辯論用3-5分鐘的時間,辯論的目的不是判定孰是孰非,而是讓學生學會用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並嘗試用多種論證方法,如剛學過的比喻論證。

然後教師總結,通過同學們的辯論和本堂課的學習,我們可以得出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這也是與我們現在提倡的“終身學習”的觀點也是一致的。

教學過程中的五個階段,三個活動,有一定的層遞性,從疏通文意到整體把握再到重點研讀,最後總結遷移,既體現了文本閱讀的特點和方法,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五、教學設計依據:

通過學生的討論、質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這樣循序漸進,能發散重難點,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於學生從大出入手,品味細微知識,並形成好的閱讀習慣,逐漸形成一個學習系統。五,最後是課外作業,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

  最後

課後作業是“自擬學習格言”,這是一個創新性的活動,既能引導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活學活用,又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同時也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一次薰陶。

  《勸學》評課稿

荀子的《勸學》是一篇千古名篇,流傳千年不衰,其質樸的語言與透徹的說理,加上整飭的句式和生動的修辭,一直膾炙人口,應該是高中學生入學的最佳勸導。於是,南京市中華中學金星老師把這篇課文調到第一節課來上,這是獨具匠心的改變。

金星老師教書10年,是一位成熟的語文教師。其教態之自然,神情之從容,環節之井井有條,語言之乾乾淨淨,體現了成熟教師的風範。加上課件製作別具匠心、簡練清晰,讓學習者一目瞭然。首先,金星老師進行了“框架建構”式的課堂導入。讓學生一開始找到知識的框架,《勸學》屬於什麼文章,在課本什麼單元,處於什麼位置,我們學過了什麼,並且用“認識字不等於有知識,有知識不等於有教養”,引導並要求學生研究文章的內涵與精髓,便於學生進行學習的“同化”與“異構”。把《勸學》放在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性本善惡的討論、語錄體文章等背景中進行教學,也就爲《勸學》找到了背景和家園。然後,金星老師進行了書讀百遍式的串講。這節課安排第一節的串講,思路清清楚楚,先是老師範讀,這是需要有底氣的;還要交代學生學會聽讀,聽字音--聽語氣--聽文意,要求明確具體,提升了教師範讀的效果;接着是學生自讀,拒絕“文化碎片”式讀書,需要整體化理解;再後是學生齊讀,要求坐正、持書、大聲、注意語感等。三遍讀書,方式不同,要求各異,效果也就不同。三是字字落實式的串講。先找出最能體現作者觀點的句子:學不可以已。從這裏出發,理順文意,逐字逐句進行講解與討論,師生互動,在研究與探究中加深理解。並且注意狀語後置、通假字、一詞多音多義等語法現象,最後出示譯文,學生對照。四是比較提煉式小結。青與藍,冰與水,人與學,等等,深化對學習意義的理解;同時,把關鍵句列出來,讓學生根據這些提綱,回憶課文,背誦課文。

金星老師的課,一是注重方法設計與方法傳授,授人以漁,表現在對於聽讀與朗讀的要求上,明確的要求與較好的效果成正相關;二是關注文言基礎與文言語感的教學,範讀、自讀、齊讀、朗讀等層層深入,字字落實,句句會譯;三是課堂用語乾乾淨淨,沒有廢字,而且從從容容,指揮若定,體現了語文教師的本職要求;四是結構化教學,爲學生建構知識樹,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的理論。

建議:一是可以從“荀子”與《荀子》入手,介紹人與書兩個方面的文學常識,這樣的分類教學便於記憶。二是研究文化常識的作用,可以開頭鋪墊,也可以結尾體會,而這樣的《荀子》文章特點先講不如後講,因爲經過學習纔會有了理解的基礎。三是翻譯的時候也應該交代方法,特別是直譯和意譯的不同與運用,最好是直譯,不行再意譯,那麼,在什麼情況下不行?需要交代清楚。四是關注學生學習效果的“三重境界”,聽懂--記住--會用;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當然,作爲語文教師,能否有一些板書呢》這樣以加強漢字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