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蘇教版四上16課《說勤奮》評課稿及說課稿

蘇教版四上16課《說勤奮》評課稿及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4W 次

  【《說勤奮》評課稿】

蘇教版四上16課《說勤奮》評課稿及說課稿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的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事例,告訴學生,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縱觀整堂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優點。

1.教學環節設計層層深入,緊扣主題。陳老師緊緊圍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這一論點展開教學。再通過學習兩個名人的故事,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領悟“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這句話的深刻哲理。最後拓展練習,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陳老師教學生用“讀”“思”“議”“悟”的方法學習本課,仔細品味重點段、句、詞,體會文中的情感。這種方法,不僅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鍛鍊了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司馬光成才這部內容時,陳老師先讓學生自己讀故事,再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思考司馬光怎樣做到勤奮,引導學生體會司馬光19年生活的艱辛,以及最後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和他的勤奮密切相關的。

3.合理使用媒體,教學效果直觀顯著。陳老師精心製作課件,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各種練習適時,直觀,對學生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例如,學習了司馬光和童第周的小故事後,陳老師都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能理解他們的成功具體是什麼,凸顯勤奮的重要。在幫助學生理解《資治通鑑》、“青蛙卵剝離手術”時,陳老師通過媒體出示了圖片和文字,讓學生對這些陌生的事物有了更直接的瞭解。

4.總結課文中的寫法,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在學完了兩個名人小故事後,陳老師引導學生列舉司馬光和童第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後文學生爲什麼選擇這兩個人物作爲本文的事例,讓學生明白在寫作時要選取典型事例來描寫,這樣,你的文章會更有說服力。

 【《說勤奮》說課稿】

《說勤奮》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第16課,這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訓練要求,我對這節課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習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樑的道理。

2、教育學生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3、略知說理文的篇章結構,擺事實,講道理。這樣確定教學目標,符合本課特點,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緊密結合在教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

在教學中我認爲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一、全體學生參與課堂

在上課時一開始讓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的知識:找出表達作者對勤奮觀點的句子,學生都能正確回顧,目的是讓學生明確作者的主旨,學生以一種積極的狀態投入學習。接着組織學生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結合司馬光的具體事例,通過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細細咀嚼,理解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麼,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主要採用學習的遷移,自主開展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同樣討論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麼?和“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這樣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領悟“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在這一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爲資源,使課堂教學爲學生服務

二、讀中品味。

語文學習過程中“讀”是第一位的。讀是吟詠品味,讀是鑑賞領略,讀是情感共鳴。課文的語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讀中才能領受體悟。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講絕對代替不了學生的讀,學生讀的過程是一個審美體驗過程,是與課文、與作者間開展的一種心智交流的過程。讀——作爲傳統語文教學的精髓,其魅力依舊光彩照人,也正因爲有了它,語文才具備了有別於其他學科的特質。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齊讀、默讀、個人讀等等。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經歷一個由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體會“勤奮”是通過哪些事例、什麼樣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讓學生在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之間走一個來回。

三、以問導學,說中明理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四大支柱,支撐着語文素養這座大廈。學生的頭腦不是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被點燃的火把。課堂中我嘗試多讓學生自己說,把精彩留給他們,還他們一個自由表達的園地。在學習司馬光的事例時,我設計的問題是: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麼?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導學生從文本的字詞句入手,潛心體會,真正領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在學習童第周的故事時,設計了以下問題:(1)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麼?(2)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爲什麼他同樣取得了成功?(3)童第周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問題有一定的開放性,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表達幾句。事實證明我的設想是正確的,開放有度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思考熱情!

四、由“課本”向“課本外”延伸

成語,讀名句,寫事例,幫助學生營造“大語文學習”的時空,引導學生將課內外知識聯繫起來,運用課堂上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去解決實際問題。讀中學寫、寫中促讀、在學中做,在做中創。

通過本節課教學,學生能夠知道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蹟,懂得了勤奮是通往理想和成功的橋樑,使學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但由於我的水平有限,課堂中還存在許多不足。我覺得自己對學生進行語言理解方法的引導還不夠,教學語言也不夠精彩。另外我總感覺課堂上學生讀的不夠理想,可能是說理性很強的文章,描寫得不是很優美,所以學生的朗讀就沒有那麼投入,同時學到最後我讓學生起來交流相關名人名言時,由於課前學生的預習情況做得不夠理想,所以學生不能很好的回答,後來只好我說了兩句。看來我以後在課前準備方面要做得更全面一些,,針對以上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將不斷學習新課程理念及他人優秀經驗,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在課堂中大膽實踐,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