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優秀議論文

優秀議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9W 次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優秀議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秀議論文

優秀議論文1

人人都知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名言,可是有誰體會呢?

一本書的智慧並不在書內,而是在書外,通過過讀一些書,使我們瞭解並掌握了平日裏我們不知的大悟大徹,從而能夠結合自身靈活運用在生活中,纔讀懂一本書。

就說寫作吧!它就來源於我們平時的積累。“一口吃不成哦胖子”的確如此。寫作文就是例子。在平時我們要積累了。寫作文的時候,一定能利用上,自己積累的詞語、成語、名人名言等,就會使白開水似的作文變得栩栩如生。但是隻積累是不行的,要學以致用。但是隻學習不思考也是不行的。正如孔子所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你雖然知道讀書,但不如懂書的人。人雖然懂讀,但是不如以書爲樂的人。這也是孔子曾經說過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溫故而知新”我們不要像狗熊掰梆子那樣,撿一個丟一個,我們要把這些知識,放在我們的腦海裏,把他鎖住,不要讓他“飛”走了等到再用的時候,打開那把鎖,取出知識。你讀的書多了,在寫作的時候,就會輕而易舉的寫出非常完美的一篇作文,不會絞盡腦汁的想。

這纔是讀書的真正含義。我們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初一:回暖百合

優秀議論文2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間,只要你稍微不抓緊時間,時間就會從你的身邊溜走。

有人說時間就像一支箭,筆直快速地向前飛。不過這支箭有些特殊,一旦射出,決不回頭也不會停下。人生只有一次童年,只有一次少年,不管多麼美好,都不能重複,所以我們的時間才顯得格外珍貴,才更值得我們去珍惜。

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在病重期間還努力地寫作,去世的前幾天還在整理自己的作品,他覺得時間大少了,但要做的事情卻太多了,所以不捨得浪費一點兒。可能有的同學總抱怨時間不夠用,那麼先問問自己,是否好好利用了每一分每一秒呢?你在電視前不想走時,別人可能正利用這段時間在複習;不寫作業太磨蹭,拖到很晚時,別人可能早已專心完成作業了。

就像魯迅先生說的:“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來寫作的。”時間就像是海綿裏的水,只要肯擠,總會有的。制定一個詳細的學習計劃,每一項都專心認真的完成,善於利用零碎的時間,你就會看到自己的成果。

時間是寶貴的,我們要好好地珍惜,不要讓時間輕易地從我們身邊溜走啊!好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吧!不要失去了寶貴的時間,才懂得珍惜啊!時間就像金錢一樣珍貴啊!

優秀議論文3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是有良心的,之所以沒有做符合良心的事,是因爲他們沒有認識到良心是知恩圖報的感恩,是關愛他人的仁愛,是忠貞愛國的真情。

良心,是受人滴水之恩,以涌泉相報的感恩。徐本禹在大學期間,受到社會各界的幫助,得以完成學業,在畢業後,他毫不猶豫地走進山村支教,以行動來回報社會的幫助。徐本禹能夠毫不猶豫地做出決定,是因爲他知道感恩是他應用來回報社會的良心,也因爲這樣,他將自己的青春獻給山村教育,回報社會。然而,那些受叢飛資助的貧困學生,在叢飛生病後沒有去探望過,還向他要生活費,他們沒有認識到他們應該感恩,應該回報,他們沒有認識到感恩是他們應該用來回報叢飛的幫助的良心。

良心,是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仁愛。人在社會中生活,難免與人接觸,與人交往,也就免不了產生矛盾。就需要我們做到仁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特蕾莎修女,她竭盡所能,幫助衆多貧苦人民,受廣大人民的愛戴。特蕾莎修女的良心,就是她對別人無私無盡的幫助和關愛。在與別人的矛盾中,她用關愛他人來化解,既幫助了別人,也幫助自己。也因爲這樣,特蕾莎修女的仁愛的良心受世人稱讚。在看範美忠,在地震來臨時,他不顧學生,自己離開學校,讓學生在地震中喪生。他的自私,不關愛他人,讓他受世人唾罵,遺臭萬年。

良心,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真情。古有戚繼光英勇抗倭,文天祥寧死不屈,岳飛精忠報國……他們的良心,是他們對祖國的忠貞,是他們爲國而流的鮮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抒盡心中萬丈豪情,激盪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然而,“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秦檜爲了榮華富貴不惜賣國,吳三桂衝冠一怒讓國家動盪,和珅不顧祖國危難斂收富比國庫的錢財……他們的良心,在他們的背叛,破壞中消亡,留下千古罵名。

當老人跌倒時無人上去扶起,有人偷東西時卻不出聲相告,受別人幫助後沒有感謝。社會上還有許多矇蔽良心的事出現,我們要認識到感恩、仁愛和愛國的良心,並且用它們讓社會變得美好。

優秀議論文4

人,以年齡的增長,步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樹木花草,以新的生長姿態,迎接春天的到來。做爲加美學校初中部的同學們,也以不同於上學期的新的精神風貌回到學校,爲新的成長播撒希望的種子,期待七月金秋碩果累累的豐收季節。俗話說得好:一年之計在於春。萬物生長由春始,只有春天的美好謀劃與精心播種,纔會有秋天金色的收穫與滿懷的興奮。

初一的時候上生物課,老師給我們講種子的結構和生長過程。下課時,老師給每一位同學10顆麥子,讓我們自己回家去種,觀察種子從播種到發芽,再到破土而出,舒展綠葉的變化過程,做好觀察記錄。回到家裏,爸爸給我找了一個玻璃器皿,放上沙子,和我一起把麥子種下去,擺在窗臺陽光充足的地方,並囑咐我經常澆水,保持沙子的溼度,好讓種子及時發芽。

從那天起,我每天放學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麥子發芽了沒有。一週以後的一天,突然發現平整的沙子上有了一個個小小的突起,很驚奇,很激動,麥子終於發芽了!我數了數,有8個小突起,爸爸說有的種子發芽慢,讓我彆着急。又過了幾天,一顆顆嫩綠的小芽破土而出,小小的玻璃器皿裏頓時有了綠色,數一數,還是8顆,另外兩顆種子怎麼沒有發芽?問其他同學種子的情況,有的全發芽了,有的也有幾顆沒有發芽,再等等。後來8顆發芽的種子長成了小麥苗,5釐米、10釐米,綠葉舒展,看着很高興,好像幹成了一件大事情一樣。我把那兩顆沒有發芽的種子挖出來看看,大家猜猜是什麼樣子呢?同學們應當能夠猜到了,兩顆種子因長期浸在溼漉漉的沙子裏,已經泡漲爛掉了,永遠也不可能發芽,長成麥苗了。

我想不通這個問題,就拿着我種的麥苗去問生物老師:一樣的沙土,一樣的水分,一樣的陽光,一樣的關心,爲什麼這兩顆種子就沒有發芽呢?老師告訴我,種子的生長條件很好,不能發芽是因爲他本身就是一顆“死”種子,不會發芽,所以它不能成長爲麥子。

一顆小小麥子不發芽,並不會產生災荒,也不會有人餓死。但一個人如果不會發芽,不會成長,就會給整個家庭帶來災難,會讓所有關心你、愛護你的人在痛苦中生活,並備受心靈上的折磨。

優秀議論文5

月清幽光照我衣,獨坐閒庭愁便存。仰望明月求知己,蟬鳴囑引煩我心。有志卻無同志者,餘唯孤處此中庭。莫說天下仁人少,只因尚未遇到時。

獨自一人在外漫步,看到天上那一輪皎潔的明月,不由得感到一種無端的傷感頓上心頭,於是便作詩一首,感慨知己的難尋。茫茫人生,好像荒野,遍地塵土,如若只我一人,何有明天!世間的情感多之有多,生出的事情也是各不相同,但我所最看重的,卻僅僅只是那如水一般淡薄的友情。

記得上小學時,老師對我們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若是能夠得到一兩個真正懂你的朋友,那也就夠了。”當時的我們還小,純真的心靈近乎於水一般的清澈透明,自然是聽不懂經歷過人情世故的老師的話。心想,只一兩個朋友,那還不容易,信手拈來。可是現在我終於體會到的那句話的含義之深,情感之濃。不同時期所感悟到的不同的友情大概會各不相同吧!這,是我現在所深刻體會到的。小學,中學,社會。這三種不同時期所結交的不同性質的朋友,讓我對友情這兩個字,既有讚賞,又有懷疑。

假如友情是一杯清水的話,那麼往裏面加上一些糖,就變成了小學時代的朋友;再加上一些鹽,就變成了中學時代的朋友;繼續加上一些鹽讓水徹底變鹹的話,就是社會中所結交的朋友了。如果再讓我用三個成語來修飾他們的話,那麼純潔,虛僞,利益這六個字是再也合適不過的了。

有時候,情感的撞擊會使心靈變得脆弱不堪,而這,就是小學時代的朋友。多少年前的勾肩搭背,多少年前的哥們兒相稱,多少年前的歡聲笑語,多少年前的離別相擁,都讓我感受到了一種愁上心頭的感覺。或許,真正意義上的友情,也只有小學時才最爲純真吧。沒有什麼所謂的出賣,沒有什麼利益的索取。有的,只是關心,只是在我傷心難過的時候,給予我一雙溫暖的手,度我走出嚴寒罷了。

還有時候,心靈脆弱不堪之時,一句話語就能讓你的心涼透一。而這,就是中學時代的朋友。曾幾何時,我以爲學習好的人最適合當朋友,但是後來發現,我錯了。朋友,不是學習的代名詞,他是盞燈,伴你前行的照明燈;曾幾何時,我以爲不愛說話的人不渴望朋友。但是,我又錯了,那是因爲他們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盞最適合的燈而已。也許,中學時代的友情並沒有給我留下太多的記憶。但是我懂,他已經沒有小學時那般純潔了。一些所謂的朋友,爲了在別人面前賣弄炫耀,竟然忍心貶低自己的朋友,以此來顯示自己的“高尚”或是“實力”,但這,是對友情的出賣。

又有些時候,當我們的心已經涼透一半的時候,一次利用往往會讓你的心墜入冰冷的深淵。而這,就是社會中那些所謂的朋友。笑裏藏刀,你根本分辨不出他用意何在;暖中帶冷,你根本不會想到最終利用你的人竟然是他。其實,社會並不黑暗,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爲了利益與權力不惜利用自己朋友的人。就是因爲有了他們,社會的風氣才變得那麼冷淡,就是因爲有了他們,本不需要帶上面具的我們必須要刻意僞裝。

哎!今晚的月亮是圓的,可是友情會不會也像今天的月亮一般沒有殘缺呢?不自覺的想起王勃詩中的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如今想來,卻是如此啊!

嗚呼!放下虛僞,放下利益。用一顆真摯的心與人交談吧,也只有這樣,纔會讓人生多一兩個真正懂你的朋友。如若真的如此,一生何求啊!

優秀議論文6

凡事皆應三思而後行。何也?其理由是:第一,人們在從事一項新的工作時,往往因認識上的侷限,結果常常帶來麻煩。如本來是件好事,但方法不對路子,竟把事情辦壞了,甚至功虧一簣;第二,欲從事某工作,僅憑一時之心血來潮,不顧現實的可能性,只憑想當然,結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耗費大量心血,到頭來還是根本不可能,白白耗費生命;第三,對待任何事,就是那麼無所謂,抱着走着瞧的態度,根本不去權衡利害,結果事到臨頭,措手不及,或者災難臨頭,悔之叫苦不迭。因此,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應先冷靜地想一想,爲什麼做這件事,有何意義,有能力做好否,那種辦法恰當;或者這件事有無必要做,有何利弊,何時做爲好,等等,都應該三思而後行。否則就象歌德所說的那樣:“誰誤入歧途,誰自受其害。”

當然,隨着人的實踐增多,經驗積累,智慧變高,人們處理事情,特別是那些常規事情,效率越來越快。如果這時候再去左思右想,瞻前顧後,前怕狼後怕虎的,則不僅不是三思而行,卻又叫做膽小怕事、缺乏果斷了。

因此,凡事不一定都得三思而行。這主要還看是什麼事。不同之事,有不同的辦法,“三思”否,取決於具體情況。

優秀議論文7

意中認爲,在諸多的節日裏,中秋節系除了春節以外最重要的節日。理由有三:一是中秋節有一天法定的公休,是舉國上下達成共識的節日;二是中秋節是民間被譽爲闔家團圓的佳節,所有家庭都以這個節日爲團聚的標識;三是中秋節是走親訪友的重要節日,也是傳遞友情、親情的季節。除了這些,中秋節因爲與“十一”國慶節相鄰,有時近到只差一兩天而被與國慶節一同慶祝,而國慶節做爲一年之中春節外的唯一長假而被國人所期盼着。很多次國慶、中秋休假的時間甚至比春節還要長,而被國人稱爲“黃金週”。而中秋處於秋高氣爽的收穫季節,氣候宜人亦使人感觸良多,休養生息的良機優於春節而被推崇。

小的時候,意中同時期的孩子們管中秋節叫八月節,或八月十五,甚至是直接稱呼其爲月餅節。所謂月餅節,當然是到了這個節日就能吃上月餅了。孩提時代的月餅,主要是老鼎豐糕點廠、勝利糕點廠、回民糕點廠生產的月餅,售價統一爲八角五分一斤,需要半斤糧票。也就是一角七分、一兩糧票一塊,足足有二兩重。但並不是有了錢與糧票就能隨便買到的,平時沒有賣的,惟有到了臨近節日,副食品商店的糕點櫃檯纔開始出售。但要記住,還有一個附帶條件,還要憑每戶一本的副食購物證購買的,並有嚴格的規定,或每戶二斤,或每人一斤。否則,只能用錢與糧票購買翻毛月餅了。所謂翻毛月餅,也就是那種與傳統月餅大小相仿,外表面一層一層、酥酥的、白色的、也是用作月餅的餡製成的外酥有餡的,姑且稱爲月餅吧。有一件事,意中至今想不通,就是用料相當,同樣大小,功能一致,且製作工藝明顯複雜的翻毛月餅,爲什麼可以敞開供應,而月餅卻要憑證定量供應呢?這當然不是純出於物質緊張考慮而爲之的,是否就如同那個時代每年除夕晚飯前,學生要到校吃糠與雜麪混合而蒸的大餅子,俗稱憶苦飯的舉動一樣,要銘記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這一點意中不敢確定,也無法確定。

一戶二斤月餅的時候,每個家庭成員能分到個人手裏的,也就一兩塊月餅。有條件的,再買上二斤翻毛月餅,也就嚐嚐月餅,這個節日也就“糊弄”過去了。有幾年翻毛月餅也一度脫銷,只能拿桃酥頂替月餅享用了。記得二姐當時正與二姐夫處對象,這樣重要的節日彼此登門看望老人是必須的,而禮品亦是必須拎的。成瓶的白酒有錢買不到而只能選擇純度極低,介於白酒與果酒之間的那類“僞”白酒,像樣的月餅無法買到而用桃酥替代,這個節日怎樣走動?真是難爲那個時代的成年人了。

少年意中的記憶裏,並沒有多少與中秋有關的記憶。細想起來,處於物質匱乏年代的人們,所有的記憶彷彿均與吃有關,而忽視了永遠不變的藍、白、黃的穿戴。而幾枚月餅及晚間的一頓大米飯和少許的幾兩豬肉燉的一鍋菜,並不能喚起什麼美好的回憶。而與中秋有關的記憶,幾乎均與國慶節有關。當時,國慶節有兩天的假期,一般都是國慶當天的10月1日和第二天的10月2日。因爲明天開始可以連續休息兩天了,9月30日就顯得相對輕鬆而愜意。因爲國慶節開始,每個人均可以多用一到兩張肉票購買半斤或一斤的豬肉,也許還可以用別的票證額外買些雞蛋或海魚,而使餐桌更豐富一些,家裏就有了不同於平時的“富足”,而沉浸在國慶前亢奮氣氛中的人們,就會把這天晚上的飯菜打理得稍稍豐盛一些,菜裏的肉就會比較多,油水會比較大而顯得很“香”。這幾乎是意中對於中秋、國慶的全部殘存記憶。30日的晚飯,還有飯後迅速融入到大街上歡樂的人羣中。這時天已經黑透了,街面上所有單位都懸掛着國旗,門臉上方寫着“歡渡國慶”字樣的橫標,門前或樓頂上,都亮着拉成長串的、五顏六色的燈泡,在只有熒光燈管與白熾燈的年代,能有幸親眼目睹諸多有顏色的燈泡一同亮起,是怎樣激動人心的,不是那個時代的人是無法體會的。而此時所有的商店都在燈火通明地開門營業,熙熙攘攘的購物人羣,更增添了節日的氛圍。而此時吃過晚飯的人們一下子都涌上了街頭,不約而同地歡笑着,彼此調侃着,伴着不時而來的彩車的鑼鼓聲,一次又一次地將歡樂推向高潮。

大約晚九點鐘的時候,江邊開始燃放煙火了,儘管和興路離松花江很遠,但因爲彼時沒有高大的建築物遮擋,仍能清晰地看到煙花的綻放。每一次升空、舒展、變幻,都會引發人們一聲又一聲的驚歎與歡呼,然後沉寂於等待下一次的騰空。隨着煙花的此起彼伏,隨着人們的讚歎與振臂,歡樂持續並延續着……。這就是意中兒時對中秋及國慶的記憶。

隨着社會的發展,物質逐漸豐富起來,票證被取消了,甚至連用了多年的糧票都被取消了,現在只要有錢,什麼東西都能買到。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傳統的老鼎豐、回民月餅被異軍突起的米旗、好利來等民營企業生產的產品替代了,並大有取而代之的趨勢,甚至一度難尋。有些年,意中健在的父母每每到了中秋來臨之際,思念老味道的老鼎豐的青紅絲和回民的川酥月餅,爲了滿足老人的嗜好,意中要專門去道外買回幾斤老鼎豐與回民月餅。這時,米旗、好利來等新產品的包裝業已全部換上專門設計的精美包裝盒,而老鼎豐、回民仍然沿用傳統的牛皮包裝紙,五塊月餅一摞,用紙包好,上面覆蓋一張紅色的印刷紙,用紙繩捆綁起來,拎着走。想想也就明白了,有精美的包裝,誰還會選擇古老的紙包裝?油膩膩的月餅一會就把包裝紙浸透了,一大塊一大塊的油漬暴露在外,不要說送人,就是拎着走,也有礙觀瞻。所以說,那時的老鼎豐、回民等品牌,不被替代都不可能。

月餅的樣式多了起來,可供選擇的餘地就大了,到了中秋,家裏的月餅自然就多了起來。

不僅月餅豐富了,居家的生活水平也迅速得到了提升。到了中秋這天,意中的哥哥一家會回到與意一同居住的父母家中,一大家子人圍坐在一起,面對滿滿一桌子的美味佳餚,舉杯暢飲,在共祝佳節的同時,其樂融融地安享天倫之樂。晚宴結束的時候,正是圓月升起的時候,撤去一桌子的飯菜,把各色月餅、水果用盤子盛着,擺滿了一桌子,用父母的話說,這就是傳統的賞月。

儘管吃不了多少,但看着滿桌子的食品,對意中這些從物質匱乏時期艱辛走過的人們,心中有多麼滿足,多麼愜意,並於中感受美好生活的心情,毋庸言表。

當別人都安心享受這份富足的時候,倒是還沒有上學的意中之子明明第一次看到餐桌擺放月餅、水果,感到新鮮有趣。於是,用手拿起這個嚐嚐,拿起那個瞧瞧,快樂之情,溢於言表。

第二天吃過晚飯,明明又等着“賞月”,擺月餅、水果,於是,一家人樂着、笑着,拿來月餅、水果,反正一箇中秋節家裏的月餅、水果品種、數量很多,儘可以由着孩子的心性吃玩。一箇中秋節,意中家裏的賞月行動得連續“上演”七、八個晚上,只要老人高興,孩子喜歡,做爲上有老下有小的意中,又有什麼不能擔當的?

這個小插曲在意中的記憶裏印象頗深,雖然過去二十多年了,當年的情景似乎就在眼前,清晰可見。可惜,明明業已長大成人了,而年邁的父母已經“遠行”多年了,再也沒有人嘮叨老鼎豐、回民月餅了,再也沒人張羅擺桌子賞月了,再也沒有一桌子人圍坐的場景了,再……。中秋,幾成了意中追憶父母的一個痛,一個永久的痛。

曾幾何時,國人陷入高消費的誤區,什麼都追求最高檔,最貴,最好,就連月餅亦沒有逃過一劫。先是幾百元,上千元一盒的高端月餅,然後是動輒上萬,甚至幾十萬一盒的天價月餅。名義上的主角月餅其實成了配角,一個偌大的月餅盒裏,寥寥幾塊直徑五、六公分的月餅填充其中,配上洋酒的有之,配上高檔茶葉的有之,配上手錶、首飾的有之,把金珀做進月餅的有之,後來乾脆用黃金做成月餅形狀的,堂而皇之加入到一大軍,成了獨特的中國現象

原來的單位,每年只有一次爲職工分發福利。不知從什麼時候興起又加上了中秋節的'職工福利。當然了,在爲職工分發福利的同時,拉關係、拜訪領導、送禮也就隨之而來了,其行爲用甚囂塵上來形容都不爲過,其風一發不可遏制,呈愈演愈烈之勢。由此引發的一觸目驚心,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爲此,黨中央及各級政府三令五申並動用了各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加以打擊,終使這股風氣得以遏制。

今年中秋節,以往那些價格駭人的天價月餅不見了,就是性價比失真的禮品盒也少有人問津了。而普裝的老鼎豐又回來了,併成了市場的主流。雖然現在的老鼎豐月餅售價已經從當初的八角五分一斤上漲到五十元一斤。意中粗算了一下,當初的普工月工資三十八元六角,現在這些人的退休工資接近兩千元,工資上漲幅度與月餅上調速度相近。好在一年只有一箇中秋節,好在我們有更多更好的食品可供選擇,好在……。意中爲我們生活在有那麼多的好在而充滿期待。

優秀議論文8

有人說,好習慣是一副良藥,能醫好我們身上的很多不足。有人說,一個人取得的成績往往取決與性格上的偉大。是的,能構成我們性格的,正是生活中的好習慣。好習慣養成的越多,個人的能力就越強。養成的好習慣就如同爲夢想插上翅膀,爲人生的成功打下堅定的基石。

那我的好習慣是什麼呢?對,沒錯,就是讀書。

書中那奇妙的世界讓我不由自主的去去探索。書中那美妙的意境把我不斷吸引。在我人生的旅程中,書,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歲那年,我邁進了小學校門,開始接觸更多的知識。我在學習以外的時間裏看了中國的四大名著,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西遊記》和《紅樓夢》這兩本書。每每讀到令人激動人心的場面,我都會激動不已;讀到令人悲痛欲絕的場面,我總是淚流滿面;讀到驅逐惡魔的場面,我都不禁爲正義擔心。我的心隨着故事的情節上下起伏,我沉醉在這些書本里,忘記時間,忘記自我。從那時起,我便愛上了讀書,我戀上了在書的王國裏自由翱翔的感覺。童年時代的我,就在這書海中的一葉小舟上度過了。雖然現在童年的影子再也找不回來了,但童年書海里的收穫還是能讓人回味無窮的。

帶着憧憬,帶着一絲的興奮,我走進了中學。但剛剛進入初中的我在學習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數學有理數混合運算中正、負號的變化,語文、英語閱讀量的突然增多,讓我一時難以招架。一次次單元考試成績的不理想,使我感到了壓力,感到了中學和小學的巨大差異。我有些迷茫,心裏充滿了焦慮。我開始有些放棄在書海中尋找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這時,一次偶然的發現,就像一場及時雨讓困惑了多時的我明白了許多道理。那天,我在家中書櫃找書時,無意中發現了《哈佛家訓》這本書,我拿起來隨手一翻,正好翻到“你遭到過1049次拒絕嗎?”這篇文章。我的心爲之一震,遭遇1049次拒絕的他都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我眼前遇到的這點兒困難又算得了什麼呢?21天養成的好習慣,難道要被我親手用短短的3天毀了麼?我的心一下子豁朗了,我對讀書的渴望又回來了。自己暗下決心一定要加緊讀書,不浪費一分一秒。中學生活剛剛開始,我有信心,也能以優異的成績完成自己的學業,決不輕言放棄。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閱讀不僅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還擴展了知識面,提高了寫作水平。所以我們始終要堅信“腹有詩書氣自華”好讀書,讀好書,成爲國家的棟樑。

習慣就是持之以恆,習慣就是永不放棄。一個習慣的好壞對一個人一生的成敗起着決定作用。親愛的夥伴們,讓我們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買下各種好習慣的種子,長大後,讓好習慣的果實給我們帶來甘甜:帶來芳香。讓好習慣伴我們快樂成長。

優秀議論文9

愛無處不在,停駐在每一個角落裏。愛要用心體會,愛要深藏心底,愛要學會理解,愛要學會包容,愛要學會收藏,愛要學會珍惜。

愛無時不刻在我們身邊縈繞,每一件小事都是愛的傳遞。愛有很多種,有親情、友情等等。這就要我們用心聆聽,才能聽到優美和諧的曲子,有起有落,會讓人不知不覺地舞蹈起來,隨着音樂的節奏放飛心靈。

親情不捨,友情難忘。這是每個人心靈的答案。關於友情我很滿足,因爲我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我們從小學一年級一直走到初中八年級,我們彼此心有靈犀,一起走過了許多歡笑的日子。關於親情我更是心滿意足,因爲我的家溫馨又和睦,小小的家中充滿了歡樂和幸福的氣氛。

時間如水,常常流過。我對親情有太多的感受,爸爸的關心,媽媽的關懷無時不刻地出現在我的腦海。記得有一次,我的腸胃不好正在輸液。那是在冬天,天氣很冷,一點一滴的藥液流入我的血液,藥液的冰冷佔據了我的心。這時,一雙粗糙但卻承載着太多的愛和溫暖的手伸到我的面前,爸爸握着我的手,問我“冷嗎?”我說“不冷”。我的眼淚頓時奪眶而出,內心不再是被冰冷所佔據,卻充滿了幸福的滋味。而我對於這一幕心中感慨萬千。爸爸的手變得那麼粗糙,是爲了誰?是爲了我。所以我不能辜負父母對我的期望,這份愛我永遠不會忘記!

愛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偉大的東西。它感染了我,喚醒了我對生活的追求。

珍惜身邊的那一點點愛,你會嚐到幸福糖一樣的滋味。

珍惜身邊的那一點點愛,你會嚐到歡樂糖一樣的滋味。

珍惜身邊的那一點點愛,你會嚐到棒棒糖一樣的滋味。

珍惜愛,身處其境,是一種享受。

回憶美好的過去,是珍惜愛帶給我們的恩惠,用心體會愛,你會懂得珍惜!

珍惜愛!

優秀議論文10

我輕輕的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不知是哪個大師講的這句名言,它把人的一生,經歷的風吹雨打,酸甜苦辣,都用輕輕二字概括了。輕輕,是啊,我們努力拼命掙來的財富,生帶不來,死帶不去,一切都是赤條條的,人的生生死死,都在一片聖潔的土地上發生。生時,我們擁有最純潔的心靈,擁有最細嫩的皮膚,擁有最明亮的眼睛,沒有一縷憂愁;死時,我們擁有最成熟的心靈。擁有最突兀的筋脈,擁有最滄桑的雙眸,沒有一絲遺撼。

可是,我們真的就要這樣的生嗎?

不!

不!我們看中結果,但是,享受人生中的過程,纔是最重要的!

人生,像一潭清澈而又深沉的湖,雖然表面風平浪靜,碧波盪漾,而深處卻是常人不敢想象的深而詭祕,再長的船錨也錨不到。的確,這纔是美麗的人生。

人生就像一座高聳而有又陡峭的山,山麓雖然鳥語花香,溫暖如春,但山頂卻冰風雪凍,寒氣逼人,只有不斷地勉勵自己,才能登上最高的頂峯,只有不斷地挑戰自己,才能將未知的問號逐一減少。不錯,這纔是精彩人生。

人的一生,就要像蝴蝶一樣,儘管出生時家境多麼平凡,多麼貧窮,要掙扎,要奮鬥,才能張開一雙夢幻般炫麗的翅膀,在藍天下驕傲地飛舞。

人的一生,就要像鳳凰一般,儘管死亡時,烏雲多麼黑暗,多麼緊密,要努力,要盡力,才能衝破烏雲,向最後一道殘陽撲去,在殘夕的火燒下,鳳凰的雙翼顯得更加的華麗五彩,涅盤的鳳凰,只有在這時,它才表現出它人生中最光輝的一刻!

就當鳳凰衝破黑暗,擁抱天邊最後一道紅光時,就在這一刻,時間凍結住了,烏雲凍結住了,殘陽凍結住了,鳳凰的心也凍結住了,一切都在陽光展現它最美好的時刻結束了。

來匆匆,去匆匆,生死只是一瞬時的事情!那麼同學們,就請你們把握生死之間的過程,用你們手中的畫筆去盡情地揮舞在你們的錦繡畫卷上吧!

優秀議論文11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是人們吟唱至今的詩詞文化。“角生旦醜”,這是優美的戲劇文化;“搖滾,電音”是如今流行音樂文化聲音有這個色的文化才能組成我們如今繽紛的世界。

今日超女李宇春在北大百年講堂指音唱了一首歌,說了十幾句話就讓就讓現場極度混亂,因此引起廣大人民羣衆的熱議,我認爲:大學講堂不是正式的金鑾殿,娛樂文化也可以登上講臺。文化不分貴賤,文化應是多姿多彩的。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互聯網等新科技的飛速發展,促使人們更方便的接觸到更多,豐富的信息,安安靜靜,規規矩矩地坐在課堂上聽教師傳授知識,也似乎成爲了一個牢籠,那顆嚮往自由的心,如果此時能有一個小小的娛樂節目吸引人們的目光。,那會他們走丟的思緒讓枯燥無味的課堂,天真許多,生氣,讓學生集中精神更主動的嘗試禮物知識這不是一箭雙鵰嗎?文化應是多姿多彩的,兩種不同文化的融合也可迸發驚人的力量。

超女總冠軍李宇春是一位流行音樂歌手,歌手與講堂兩者似乎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但既然這位流行歌手被邀請到北大講堂上演講,這固然與歌手本身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不能因爲他的一首歌一句話引起的溫暖而否定他的才華,否定她上講堂的本意。因此我認爲娛樂節目也能登上講堂,文化不分貴賤文化,本是多姿多彩的。

想必開講了這檔綜藝節目大家一定並不陌生,這是由央視主持人撒貝寧主持的一檔大型青少年勵志節目。在這個節目上邀請了各行各業優秀的人物走上講堂,在這個講臺上,被邀請的人能夠自由的演講,講述自身的經歷故事,以自己的視角爲學生代表解決問題。我想北大的初心大概也如這一擋節目一樣,想讓一位大家熟知的人去講授一些有用勵志的知識,幫助學生解答一些學習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更深刻的記憶,更深入的思考,並因此受到啓發。既然如此,講堂《開講了》走上娛樂節目,那娛樂節目爲什麼不能能因李宇春引領而走入課堂呢?

文化不分貴賤,文化本應是多姿多彩的。娛樂節目走進講堂也不失爲一種文化創新的方式。

優秀議論文12

50歲的天津的哥馬志剛在他並不熟悉的網絡世界裏火了。社交網站上正在火速流傳着這位的哥兩天前的事情,儘管人們並不知道他的姓名:他拒收一位盲人的車費,表示“我不偉大,我掙錢比你容易”;而下一位乘客又堅持多付費給他,“我也不偉大,掙錢比您也容易點”。不少人表示,要“隨手轉發,傳播正能量”。擁有232萬粉絲的天使投資人薛蠻子的點評是:“這種微博看着就暖和。”(4月19日《中國青年報》)

這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感動,這是讓人“一看就暖和”的溫柔,這是激發了我們內心柔軟與善意的溫情。的哥馬志剛以及那個乾淨而實在的乘客,並沒有做了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卻結結實實地感動了我們。在斑駁的塵埃面前,感動彷彿變得稀缺,談論感動彷彿有些矯情,動不動被感動也似乎說明沸點太低,但總有一種感動,讓我們銘記與傳播。

我們爲什麼感動?感動,源於一種叫做美好的東西打動了我們。“我幹嗎掙你的錢?我不偉大啊,你別覺着我多偉大——我跟你說這句話你懂嗎?面對執意要付費的盲人,馬師傅有點急。”“我不偉大,我掙錢比你容易!”多麼真實的聲音,多麼懇切的情愫。雖是微善,卻蘊含極大的張力。其實,馬師傅拒收盲人的車費,並沒有醞釀,而是下意識——他對記者回憶,當時下意識感覺不能收盲人的錢。可這種感覺,他不會用語言描述。“你給他這點光亮,讓他起碼感受到這社會不黑。”

有網友評價道,盲人兄弟雖然看不見,但馬師傅給他描繪了一個美麗的世界。何謂美好?這就是美好。面對這樣的美好,我們怎能吝惜自己的感動。

感動,源於呼喚,源於呵護美好的樸素情懷。央視主持人張泉靈轉發該微博時,評論道,“總希望自己是這溫暖鏈條上的一分子,讓這樣善的傳遞不在我身上斷掉。”相信這是每個轉發者共同的心聲。珠玉在前,人們感動於馬師傅的善良,亦感動呵護善良的無名乘客,無名乘客說的一句話同樣很經典,“我也不偉大,我掙錢比您也容易點。以後,您見到殘疾人,您就繼續幫他們吧。”這名乘客是不是比馬師傅掙錢容易,我們不知道,但他同樣善良,同樣充滿正能量,同樣懷揣着美好訴求——見到殘疾人,繼續幫助。

我們沒有在現場,我們也不是大富大貴之人,但我們都有一個熾烈而雋永的冀望,這就是,希望自己成爲溫暖鏈條上的一分子,不掉鏈子,加入愛心長跑的隊伍之中,讓愛心接力沒有止境。正如有人認爲,此事釋放的是“正能量”,自己看到了,有責任傳遞下去。在現實中,正能量帶來的正效應確實不少,比如河北的“愛心小院”——農婦高淑珍多年來善待數十名殘疾兒童,激發了更多的人蔘與,“院內院外”大接力、“愛心小院”愛心涌。

一度,我們患上了當下的一種流行病:壞消息綜合徵。整天被壞消息所裹挾,沉浸在壞消息之中不能自拔,不相信美好也不願意踐行美好,比如做好事怕被誣陷,英雄流血又流淚。哲學家梁漱溟的追問“這個世界會好嗎?”在今天被無數人引以爲共鳴。這個世界會好嗎?我們的社會會好嗎?當正能量源越多,當越多的人感召於正能量,從而釋放正能量,我們沒有理由說社會不會變得更好一點。

優秀議論文13

“如果走得太遠,會不會忘了當初爲什麼出發”這句話是白巖鬆在《幸福了嗎》提到的。

在過去的10080分鐘裏,真的只能用忙來形容。或許是半期考試的餘音還在繼續,激發了我奮力一搏的勇氣。把每一科的薄弱環節都找出來,開始精益求精的攻克。爲了超前學習,每天都會抓緊時間提早把作業完成,晚自習的時間留給自己。因爲我想要“抓緊學習的每一分鐘的同時,也抓緊每一分鐘學習。”李小鵬說得很對:

“至今爲止閒聊是浪費人類時間最多的。”所以我也降低了在寢室閒聊的頻率。

似乎世界上就是有諸多的巧合,在我開足馬力向前衝的時候,白巖鬆的一段話卻讓我多了幾分動搖。

在墨西哥,有一個離我們很近卻又很遠的寓言。

一羣人急匆匆地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了下來。旁邊的人很奇怪:爲什麼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靈魂落在了後面,我要等等它。

這些又使我聯想到上個月《青年文摘》上的一個有趣的故事現象。說人們總是不斷追逐時間,以獲得更多的名利和榮譽,或者是金錢。但往往與此同時,你也在用名利、金錢等換取時間。這樣的人似乎真的很傻。

於是我把這些和我聯繫起來。我發覺我似乎也在這樣的“怪圈”裏,周而復始的追逐時間,沒意思,真沒意思。

爲了打消我內心這些過於消極的想法,我決定在夜晚睡覺之前把這些情況好好理一理,不然或許會影響到我正常的生活。想了一個晚上,我想效果似乎還不錯。

我想我真的不是一個甘心一輩子生活平庸的人。強調一下,我說得不是平凡,是平庸。白巖鬆之所以能夠說出那樣的話,是因爲他已經站在了一定的高度上,他有CCTV這個平臺讓他了解、認識這個界。

可我的情況和他不同。我還是個孩子,對一切事物都很好奇,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親自叩響世界的大門。然而我沒有什麼多高的平臺,我的父親不過是個銀行職員,母親是一名醫生,他們帶個我的更多的是生活上的幫助。路,最終還是要我自己去走。或者說是我是一個天才,那我應該可以比別人生活輕鬆很多。但結果不言而喻——我不是。

我想在我努力過後,有一天我也可以節奏慢一點,過輕鬆愉快的生活,只是不是現在。

學習的過程你說苦便是苦,你說甜便是甜,關鍵是心態問題而已,只要你願意,幸福就在你生活的每一瞬間。

優秀議論文14

今日在看完一期《非你莫屬》的節目後唏噓很久,一位頗有才華的青年人在節目中求職,學歷高中,熱愛詩歌與硬筆書法,詩與字都很漂亮,即興作詩發揮也不錯,但是面對招聘方與主持人在詢問他求職的意向時表現得木訥、拘謹、迷茫。有一個老闆這樣問他:讓你寫接地氣的順口溜你會寫嗎?他回答的是:我只寫好的!不會寫那種東西。不苟且。這三個字說得那樣無力!這樣的人很是可愛,在可愛的同時似乎又有些可憐,他在酒店打苦工,女朋友也因經濟問題再和他鬧分手。也許他是要換種生活打破自己生存的狀態纔去的《非你莫屬》,最後沒珍惜最後一個給他留燈的機會,還是選擇了離開。那是一份與文字有關的工作,多好啊!其實作爲一個同樣和喜歡詩的人我很敬佩他對自己理想的堅持,並且由衷的爲他祝福,只是對於他的某些做法覺得有些不和時事。

於是,我在想:某種程度上苟且也是一種無奈的智慧,如“此間樂、不思蜀也”者得以偷生。偷生與輕生一樣都需要莫大的勇氣,然而偷生更加艱難,因爲你要忍受所處環境的惡劣以及無情他人的指摘。但是有什麼比活下去還有意義的事呢?不妨有:“故人大半黑頭死,老子何妨白髮生。”這樣的態度笑對生活,雖然這樣的心態近似於魯大先生所說的精神勝利法。但是苟且與蠅營狗苟本質上是不同的,因爲後者徹底的淪陷了達到無恥的地步,與蠅狗爲伍,已非人類!是人有時就難免會做出苟且之事,只看你的分寸是否拿捏得正確。

對於有志趣的人苟且二字是必經的過程,如顧炎武先生詩中寫的那樣“流離三十年,苟且圖保暖。”如曹雪芹“舉家食粥酒常賒”那樣的生活。他們因理想而苟且,這樣的人很偉大!從某一種角度上來講苟且也是一種“成熟”,這種“成熟”的苟且與前者所不同之處就在於它披着虛僞的外衣,如當下的文化普遍的媚俗性,所謂的“接地氣”!這種苟且會換得一時的成功而不長久。但是又反思在這個以人際關係爲生存基準的年代,苟且無可厚非,況且: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因爲在你活着有些時候苟且是生活一種必須。但是人生有很多的苟且可以不必去做,那就是超越你自己底線的事情。曾有人這樣說過:我的底線就是沒有底線。這樣的人要麼是徹頭徹尾的無賴,要麼就是孤獨的君王。也許這種人被讚許也許被唾棄,唾棄的是一種嘴臉,讚許的是一種成功。

高曉鬆曾說過:這個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但是在這裏我要問一句沒有苟且哪來的詩何遠方呢?尤其是在這個詩歌沒落的年代!暫且不說詩歌,那麼小說呢?畢竟這已經不是詩者幸運的年代了!如果你不學會合理的爲生活做出妥協何來的安穩的心呢?結果是到頭來一事無成。人生只留下“匆匆”兩個蒼白無力的字!

要麼在沉默中爆發,要麼在沉默中死亡!然而有時沉默也是一種苟且,就看你是否有勇氣打破這種枷鎖。道理是互通的,不拘泥一種形式,窮則思變,杜絕苟且需要資本,那你就必須在苟且這條河中趟過,在你回首之時便會笑的無愧。最後寫給自己幾個字:看清別人,不如審視自己。

優秀議論文15

一聲聲“不”的否認可以隔絕在老舍末了平靜的天國之路上,但是它卻在中華大地上足足震響了十年之久。巴金《弔唁蕭珊》中說到,本身XX校“關押”之時,也正是愛妻蕭珊患絕症瀕去世之時,巴金一遍各處懇求,讓我陪陪我大哥的老婆,陪她渡過生命的末了工夫,我樂意支付任何價錢。“不,你必需回幹校去,你不是大夫,留在家裏有什麼用!”巴金老人啊,他怎能想到,這一情面暖和的哀切祈求換來的照舊一聲“不”的謝絕呢?是的,巴金老人想不到啊,他能寫盡XX的百態千姿卻終也無法看懂XX的猙獰不勝。“不”的終極審訊隔絕了巴金與蕭珊的存亡兩界,也隔絕了中華民族的文明歷程。

四十年後的本日,蠻橫已加入了汗青,文明已登上了舞臺,顯性的、狂熱的暴力已銷匿了蹤跡,但你想想,隱性的、酷寒的暴力能否還隱藏於我們此中?一聲聲“不”的呵叱曾深埋於平靜湖的淤泥之中,但是現在它們能否又開端重着衣裳,袍笏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