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談讀書議論文15篇

談讀書議論文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9W 次

在學習和工作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論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談讀書議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談讀書議論文15篇

談讀書議論文1

古人說:“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必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從古至今,“讀書”是所有學生必做之事,但“讀書”就一定爲了考試而念嗎?“讀書”二字似乎還有更深的意義,就讓你我一起探討讀書的意義吧!

“讀書”是以考試爲最終目的嗎?不管是何地何處,只要問一問那些正讀書的學生,你爲何要讀書呢?他們總千篇一律的說:“爲了考試、工作。”由此可見讀書似乎成了考試的附庸,但事實是如此嗎?臺朔董事長-王永慶,他原是一位米工學徒到現在的董事長,他擁有很高的學歷嗎?讀書是否爲了考試,爲了學歷,爲了以後有好的工作而讀的呢?“讀書”他的用途不僅僅在此,它讓我們學習到的,不僅是枯燥乏味的課文,而是課文中的道理和知識。

“讀書”雖然不是爲了得到好的文憑,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道理卻須堅持,今日你擁有一張碩士學位,你是否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呢?一個學位只是你踏入社會的第一配備,而如果今日你擁有滿腹經綸,但卻不能將知識於生活結合,做個兩腳書櫥,那你就失去了踏入社會的門票了。

在現今社會中,一個文憑並不能代表什麼,縱使你考試考得再高分,書讀得很多也沒有用,爲你不能將所學之事,善用於生活當中。“讀書”真正含意在於你要能學以致用,讓“讀書”不再受限於考試當中,“讀書”應從考試中突圍,與生活結合,這纔是“讀書”的王道啊!

談讀書議論文2

明代的王心齋曾寫過一首《樂學歌》:“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這歌寫出了他對學習的癡迷。當然,學習並不僅僅限於讀書,但讀書是學習的主要途徑或方式。古往今來,的確有無數學者或讀書人嗜書成癖。

人們讀書的目的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爲了增長知識,有的是爲陶治性情,有的只爲獲取片言隻語作爲談論的材料或令人莞爾的笑語。但不論最終目的究竟是什麼,讀任何一本好書,都會使你心有所感,讀有所益。

古人把讀書人分爲三類:苦讀、癡讀和閒讀。比起點墨成冰而心目如磐的苦讀,還有頭懸梁錐刺股的癡讀,我更多的是在閒讀——茶餘飯後,隨手展卷,“知於天地外,意在有無中”,不求甚解,只求一得。

當然,精讀一些書也是有必要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有學而思,纔可避免迷惘和危殆。“不動筆墨不讀書”,做些摘抄非常必要,或是開動腦筋,細細回味一番,以便從先哲的著作中汲取精華,也必不可少。

讀書是一種樂趣,要享受這種樂趣還要講究讀書的意境。

比如夜讀就很不錯,它能使勞累一天的你忘記白天的緊張,生活中所有的煩惱也將通通忘記,心靈就會進入一種寧靜的境界。

書是傳播思想的工具,它能啓發人的思維,也能成爲束縛人的框框。所以,讀書既要能入,也要能出。看《莊子》時曾得一佳句:“筌者所以魚,得魚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這裏的“得意”指領悟到書中之意旨,但我卻由“得意而忘言”感受到一種自得其樂,無可名狀的情味。大概這就是王心齋所說的“學是學此樂,樂是樂此學”吧。

通過讀書,我們可以得到許多的樂趣,也可以學到許多的知識。

談讀書議論文3

讀書,似乎是一件苦差事,不然,爲什麼有人頭懸樑,錐刺股呢?讀書似乎又是一件快樂的事,否則,爲什麼有人可以不吃飯,不睡覺,卻不可以不讀書呢?

有人說,讀書好,書中有黃金屋,有顏如玉,有千鍾粟,有車如簇。看,有權有勢又有錢,更有一位“顏如玉”來“紅袖添香夜讀書”。你說,讀書好不好?誠然,名利聲色確實吸引了不少沽名釣譽之徒。但除此之外,讀書一定還有別的什麼魔力,吸引着那些雖然清貧卻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莘莘學子吧?

我愛讀書,既不是爲了“黃金屋”,也不希望有“顏如玉”,只是從實踐中體會到讀書的無窮樂趣。

首先,讀書的一大樂趣在於隨心所欲。主人是你,是你去讀書,而是書來管你。試想,一個大書架,塞滿了書,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偵探、言情、武俠……看哪一種都可以,不着急。而它們對你,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那麼多古聖先賢,在靜默地等着你,爲你述說他們的思想。你可以向孫子請教兵法,跟海明威談鬥牛,還可以跟司馬遷談天下大事——總之,當家的是你。慢慢的,你會覺得,世界如此之大,生活如此之多彩,大自然如此奧妙無窮,彷彿所有的知識畫卷在你的腦海中一一展現。而你也已超然物外地掌握着歷史。久而久之,這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感覺愈演愈烈。不變爲“書癡”者鮮矣。

書趣之二,在於可以大發議論。凡着書立說者,必爲一時之俊才。雖是俊才,有時也會有疏漏,而這疏漏偏偏被你看出來了,你高興不高興?

杜甫《飲中八仙歌》中有句“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句是寫李白的。但你想,如果把“臣”字寫成“爺”字,不是更好地表達他的酩酊大醉之態麼?一時間意得志滿,好像杜甫都要來拜你爲“一字師”。大發議論,使你與作者有並駕之感,精神上快樂無比。

書趣之三,當你爲一個問題絞盡腦汁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時候,又或是當你對某一個問題小有心得時,打開一本書,發現已有人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充分的論述。正好搔到你的癢處,正中下懷,喜樂不禁。於是一切都已明瞭,一切付出的辛勞都有了回報。這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是什麼也換不去的。

書趣之四,當你看了一本好書,被它的內容所征服,在你與朋友交流時侃侃而談,書中的妙語一句句往外跳。朋友們瞪着欽羨的目光:“士別三日,可得刮目相看啊!”只有你知道,這是看了書的緣故。小小的虛榮心再次被滿足。讀書好不好?

書趣之五。在於藏書,鑑於大家都是中學生,沒什麼錢。這點,不談也罷。

歷數了這麼多書的好處,那麼你是不是覺得手癢癢,想翻開一本瞧瞧呢?書有很多種,有的要正襟危坐地鑽研,有的只是一種消遣,還有一些會把人誘進死衚衕裏,再也出不來的。既然我們讀書不是爲了把書當作敲門磚去扣開那名利之門,那麼,我們就應該去讀好書,讀那些不光是爲了消遣,更能提高我們的書。比如說《唐詩三百首》,這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又再比如《三國演義》,日本人從中學到了企業管理,用人之道,我們能學到什麼?再比如《沙翁戲劇集》從中又能領會多少道理呢?不光只看純文學作品,還應看看人物傳記之類的,看看別人是怎樣爲了理想不屈不撓地奮鬥至成功的。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辨。”總之,讀書能造就一個人,也能毀掉一個人,但不讀書,肯定是百害而無一利——讓我們都來讀書,讀好書吧!

談讀書議論文4

書,在我們人類世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也有着很高尚的地位。莎士比亞說“書是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生活了沒有陽光。”皮羅果夫說:“書是,社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與氣質。”而我說:“書是路標,指領我們走向智慧和思想的城堡。”

雖說開卷有益,但讀書不能盲目,在有限的時間裏,我們必須有選擇的讀書,把有限的時間放在好的,適合的書籍上。在選書上,不看庸俗無聊之書,不求高深專業,但要切求實用。讀書不要過於專一,要追求廣博。讀書如同交友,只是呆在一個小圈子裏,容易自我封閉,自我限制,所以要廣交朋友,經史子集,古今中外,各種書籍都要儘可能涉足。

在讀書過程中,也要用腦。在思考中完成與作者的對話,用腦讀書,獲得一種簡單的快樂與安寧,更是一種洗禮與昇華的過程,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學習必須結合起來,才能收到最優化的效果。

我認爲,讀書是一種快樂。

讀書是一種最爲簡單的快樂;讀書是一種讓心靈安靜,拋開煩惱的快樂;讀書是一種獨立思考與作者對話交流的快樂。一段快意恩仇的故事,一個精妙絕倫的比喻,一個構思精妙、啞然失笑的結局都能讓我欣喜不已。書的世界,會有激情似火,也會有沉靜似水,也會有百般無奈,感慨嘆氣……

“書到用時方恨少”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感嘆,所以,我們應該視書籍爲進步的階梯,千萬不要“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啊!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在書的瀚海中遨遊吧!

談讀書議論文5

有的`人說,教師只有平庸,只有寂寞,沒有燦爛,沒有快樂。我卻認爲:想做快樂的教師其實並不是那麼難,只要你對教育工作感興趣,只要你能夠堅持讀書學習,勤奮實踐,快樂的大門一定會向你敞開,讀書能成就快樂人生。

年少時,我就很喜歡讀書。那時,書就像一個繽紛的世界,我流連在書的世界裏,和小鳥一起飛上藍天,和小精靈一起唱歌、跳舞,和蝴蝶一起捉迷藏……。

長大後,走進了師範,也走進了更爲廣大的書的殿堂。那時,我在書中曾與詩仙李白鬥詩百篇;與范仲淹胸懷天下;讀書不僅讓那時的我樂不思蜀,也讓我體會到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意境。那時,書如同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良師益友。

我深深地感受到:讀書應是教師的職業素養和習慣,如同軍人喜愛武器,孩子喜愛玩具一樣,教師的第一至愛應該是書籍,只讀兩本教材和參考書的教師無論如何不能稱之爲優秀教師。作爲一線教師,我們應該讀教育名著,應與大師對話,拜專家爲師,以學者爲友,要學大師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學習他們不迷信權威的創新精神,學習他們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獻身事業的人格力量。

在我們城關鎮第一初級中學,學校一直組織教師認真閱讀文化教育名著,我和我校教師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給教師的建議》;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走進心靈》;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文集》;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高萬祥的《優秀教師的九堂必修課》等。通過閱讀這一本本教育名著,我不斷從書籍中尋找工作思路和方法,慢慢地我發覺自己的綜合素養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更得心應手了,我的生活變得快樂了。

我想,爲人之師,要想在漫長的教育教學生涯中,體驗到教師的快樂,不僅要埋頭苦教,更要擡頭看路。我們要與書共舞,與書爲友。我堅信:書能讓我們的世界豁然開朗,書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談讀書議論文6

①我們現代人讀書真是幸福。古者,“著於竹帛謂之書”,竹就是竹簡,帛就是縑素。書是稀罕而珍貴的東西。孔子晚年讀《易》,韋編三絕,用韌皮貫聯竹筒,翻來翻去以至於韌皮都斷了,那時候讀書多麼吃力!後來有了紙,有了毛筆,書的製作比較方便,但在印刷之術未行以前,書的流傳完全是靠抄寫。我們看看唐人寫經,以及許多古書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書得來非易。自從有了印刷術,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於顯微膠片,讀書的方便無以復加。

②物以稀爲貴。但是書究竟不是普通的貨物。書是人類的智慧的結晶,經驗的寶藏,所以儘管如今滿坑滿谷的都是書,書的價值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價廉未必貨色差,暢銷未必內容好。書的價值在於其內容的精到。宋太宗每天讀《太平御覽》等書二卷,漏了一天則以後追補。《太平御覽》採集羣書1600餘種,分爲55門,歷代典籍盡萃於是,宋太宗日理萬機之暇日覽兩卷,當然可以說是“開卷有益”。如今我們的書太多了,我們讀書要有抉擇,否則不但無益而且浪費時間。

③那麼讀什麼書呢?這就要看個人的興趣和需要。在學校裏,如果能在教師裏遇到一兩位有學問的,那是最幸運的事,他能適當的指點我們讀書的門徑。離開學校就只有靠自己了。讀書,永遠不恨其晚。晚,比永遠不讀強。有一個原則也許是值得考慮的:作爲一個道地的中國人,有些書是非讀不可的。這與行業無關。理工科的、財經界的、文法門的,都需要讀一些蔚成中國文化傳統的書。經書當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書也一樣的重要。盲目的讀經不可以提倡,意義模糊的所謂“國學”亦不能饜現代人之望。一系列的古書是我們應該以現代眼光去了解的。

④黃山谷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

⑤細味其言,覺得似有道理。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人,確實是面目可憎語言無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關係安在?何以不讀書便面目可憎語言無味?我想也許是因爲讀書等於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書立說必定是一時才俊,與古人遊不知不覺受其薰染,終乃收改變氣質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廣,臉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氣,無以名之,名之曰書卷氣。同時在談吐上也自然高遠不俗。反過來說,人不讀書,則所爲何事,大概是陷身於世網塵勞,困厄於名繮利鎖,五燒六蔽,苦惱煩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語言有味?

1.針對“讀書”這個話題,作者提出了哪些觀點?

2.選文第①段列舉孔子“韋編三絕”的事例有什麼作用?

3.選文第②段中加橫線的句子在文章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4.依據選文,判斷下面說法的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宋太宗每天讀《太平御覽》等書二卷,證明他勤於讀書,從書中獲得不少治國之道。( )

(2)作者認爲,作爲中國人,不管從事什麼行業,都應讀些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書。( )

(3)“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人,確實是面目可憎語言無味的居多”是在說中國人長相醜陋、語言粗俗的人很多。( )

參考答案:

1.①我們現代人讀書真是幸福。②讀書要有抉擇。③讀什麼書要看個人的興趣和需要。

2.作爲事實論據意在說明孔子時代讀書是多麼吃力,從而強調了分論點“我們現代人讀書真是幸福”,增添了文章的說服力。

3.起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

4.(1)√(2)√(3)×(解析:這裏指因讀書少,沒有書卷氣而讓人感覺醜陋,而非長得醜陋。)

談讀書議論文7

讀書,應當符合“時宜”,選擇適宜的書來讀,不要忘了常讀、好讀、同時關心“窗外事”。

讀書,要選好適合的書,你是小學生,你可以去讀《安徒生童話》,讀《柳林風聲》、看漫畫,也自然沒有人攔着你,你還小,有好多字不認識,看看這些也就算了,同時還可以你的讀書興趣,何樂而不爲呢?你若是中學生,大了、懂些事了,這時需要去讀朝花夕拾》,讀《三體》,讀各式各樣的書,積攢自己的涉獵範圍纔好,若這時,你反過來,在同齡人裏面讀《一千零一夜》來,同齡人必然心中存有優慮,他怎麼了?再大、再大……隨着年齡由小變大,你的腳也大起來鞋子也從35、36變成38、39。書也是,隨着年齡的變大,要讀的書也開始由淺人深,讀書的內容也由少而多。這是一樣的,是真理,也適用於所有人。

讀書,應當找好時間來讀。早、中、晚,甚至是半夜,你會在什麼時候讀書?是父母他們會讓孩子不要在晚上讀書,因爲太晚了。爲父母的這麼想是有道理的,也是正確的。不過我們還需再分,在寫作業(工作)前讀還是睡覺前讀?這裏要基於你自己的現狀來看的東西——適合自己的,參考別人的,考慮大家的。你若是自己讀書影響了他人,這自然是不好;你若自己讀書傷害了身體,這也是不行;你若是不知道該怎麼做,你可以看看自己身邊的“學霸”借鑑一下他們的作風,同時自己改一改就行了。一旦選擇了,就不要放棄。

讀書,不要忘了,常讀,好讀。這個觀點我是從冰心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裏取出來的,常讀書,書並非一日可讀完的,有的很薄有的很厚很厚,如《國學四十講》和《昆蟲記》等等,這些書比詞典還厚。你也不能在短時間內讀完它們,可是當你不得不去讀時,你也須去讀,去把它們分開來讀,那時自然要勤讀了,你讀完一章,若要再隔幾個月再讀第二章時,第一章的內容便所剩無幾了。常讀書是必要的,同時你也要好讀,好讀書了你才能常讀書,常讀書了你才能好讀書,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匡衡因好讀書,所以也想要常讀書,便有了鑿壁偷光的說法,居里夫人因好讀書,在讀書時她的姐妹在她後面放了一疊椅子,居里夫人若動一下,椅子便掉下來,但直到她讀完整本書,椅子仍未倒下。可見,常讀和好讀是讀書人應有的好習慣。

讀書,還需關注窗外事,你若只是讀書,那便是書呆子,只是讀和想而不把所讀的用於所做的,那麼你也只會讀書,常讀好書……前面的所有便是一紙空文,這纔是核心。一個不讀書的人若關心“窗外事”也不致有此下場,是人,若關心“窗外事”便可以心中有天下之志,心中有了“窗外事”才能讓所學的東西合理地運用,日寇來時,樑思成還在山中考古,但回到北平,收到日軍邀請後,便頭也不回立刻離開,若不關心窗外之事,人可能僅僅在自身事業裏,卻枉負了事業本身的義意,是爲了更高尚的東西。讀書的意義也一併失在其中了。

現在真是說來好笑:身邊的人不關心窗外之事都說天下太平,只是讀書,有的甚至沒有做到常讀和好讀,紛紛失了本意,去追求試卷上的紅數字,也真是神奇。人不止是隻看結果的,你失了意義所在,又有何用呢?願大家不僅讀好了書,還要憶起讀書的本意,不忘本,心中有窗外事,做一個心懷天下讀書人!

談讀書議論文8

我記得有一位名人曾經說過“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意思是說:書中有許多“寶貝”,只要我們認真讀,仔細讀,自然就會發現它們。在現在的社會上,如果不讀書,那想要找到一份工作就太不容易了。

李白小時候上學時,老師在上面認真地講課,李白卻在下面的桌子下做小動作,有時,他甚至還會逃課,跑到野外的草地上玩耍。一次,李白又逃課跑出來了。他在河邊看到一個老婆婆,只見他正在一塊大石頭上磨鐵杵。李白連忙跑過去問道:“老婆婆,您在磨什麼呀?“”我正要把這個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哩!“老婆婆微笑着回答道。李白十分驚訝:”你得磨到什麼時候呀?”她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說完,又低頭認真地幹了起來。李白聽後,又羞又愧,連忙跑到了學堂,認真地讀書。後來,李白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大詩人,他寫過的詩篇不計其數。這正是他通過勤奮學習的結果。由此可見,書能爲人們打開智慧的大門,使之飛向詩歌的王國。現在,國家發達了,可仍然有些貧困地區的孩子連飯都沒有吃,更談不上上學了。但他們多麼渴望能成爲一名學生啊!有一個記者曾經去採訪過一個貧困人家的孩子,那孩子說:“如果能讓我去上學,即使是翻過千山萬水也願意!”當時,在場的人都哭了。我們還是比較幸運的在,能夠天天前着書包去上學,那我們爲什麼不好好珍惜呢?”

讀書,是人一生的追求。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是中華民族的未來。李白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如果我們不好好學習,怎麼能使祖國更加強大呢?怎麼能夠挑起“四化”的重擔呢?

談讀書議論文9

如果說糧食是人物質的補充,那書籍就是人類精神的糧食。

自古以來,讀書都是人一生的重要歷程,古時便就有讀書而考學的制度,可見讀書的重要性。而看到現代,依舊地如此,從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最後到大學,無疑是人的一生中幾乎一半都在讀書中度過。

讀書可以改變命運,“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周恩來總理曾經說過的話。我們一生的讀書,便是爲了掌控自己人生的命運。讀書勝過家境,如果你的家境良好,卻不好好讀書,再好的家境也早晚會因不學無術而敗壞。假如你的家境平凡,只要你好好讀書,便一定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寒門也能出貴子。讀書更能補充自己的不足。正所謂讀書補天然之不足,讀書可以補充自己的文化蘊含,只有讀書可以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就如清朝的曾國藩,就因天資平平連背書都背不過,連小偷聽了幾遍都背過了。可他和賊的區別便是他讀書,而賊不讀書,而就是因爲曾國藩去努力讀書,最後補其不足學習成才,成爲官員,而那個賊卻還是賊。

放到現代來說,隨着科技的不斷髮展,一些重體力活逐漸被機器所代替。而社會上幾乎是學歷好的一抓一大把,所以假如你不讀書,可能在未來連搬磚的工作都沒有。所以讀書,也是我們成才,實現夢想的唯一途徑。

讀書可以怡情養性,書可以讓人靜心,也正是在靜心之中,我們才能讀精,讀好。讀書不可以囫圇吞棗,這就猶如吃飯不加咀嚼消化,只是淺讀內容大概,並無取之精華。多讀書可以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專注於一件事情,更可以培養內心的品質。

讀書可以積累知識,提高品質,更可以以此實現人生目標。

談讀書議論文10

”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這幾乎都成爲了現在我們這些學生的口號。每天早晨我們總會早早地趕到學校,直到下午放學後才離開。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都是除了學習外的事其他事一概不管。

其實我以前也是懷着這樣的想法去學習的,可請問,這樣的學習有意義嗎?難道作爲21世紀的主人,未來祖國建設的繼承人。我們的生活就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嗎?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請看看歷史,在我國曆史上,明清兩代就是因爲“閉關鎖國”,結果呢?結果換來的就是那長達百餘年的侵略歷史。歷史是慘痛的,這就是前車之鑑,莫非我們也要如此嗎?我想你們可能會說:“但我們學習太累了!“我明白,我全都明白,但請知道,我也是學生,我得學習任務也不比他們少到哪兒去,但我卻一直堅持每隔四五天就看看課外書,聽聽新聞。這又怎麼說呢?我還不也是行嗎?要知道,前車之鑑不可犯啊!還有些同學就是光顧着讀書,從不親身實踐一番。請看,早在南宋時期,陸游就曾教育他兒子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雖然朱熹也曾說過:“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這樣的名句來告誡我們要多讀書,不斷吸取新的知識。有這樣的想法固然沒錯,但請想想,倘若我們一天到晚腦子裏淨想着讀書,讀書。卻從不講述中的內容將其帶入生活中加以驗證。那請問,你學的再多又有何用,說得不好聽點的就是一堆廢鐵。可能我是說的太過激了,但事實難道不就是這樣的嗎?因此,我們要明白,在讀書時我們不僅要細細品嚐,還要把它加以“佐料”,這樣才能將那書中的內容消化掉嘛。

在求知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懂得“讀書貴能疑,疑能得教益”這句話。要在我們的腦中多放幾個鉤子,這樣才能把書中不懂的內容給鉤進來,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遇到不懂不會的要知道請教別人尋求答案。不能一遇到不會的知識就將其避之門外,要懂得問。

只有我們學會了這些,那我們纔是一個真正的祖國新一代接班人。朝着這個方向,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談讀書議論文11

有一天下午,我在和朋友聊天,聊着聊着,我不禁想起了那天傍晚我的所作所爲。想起這件趣事,我眼淚都快笑出來了。

那是一個涼爽的傍晚,我和爸爸騎自行車到一點味吃飯。我們走上樓,坐了下來。我先把飯點了,看到對面的書櫃,我眼睛一下亮了起來。我走過去一看,裏面陳列了許多雜誌、小說等,我選了本《馬小跳之笨女孩安琪兒》便有滋有味地看了起來。

我邊看邊向爸爸走去,不小心碰了一下桌角,我摸了摸受傷的地方,又繼續看。走着走着,我感覺到沙發旁了,便坐下來。“撲”!我竟坐到了地上。我就索性坐着又看。爸爸覺得難爲情,小聲說:“堯堯,快起來!”我邊看邊說:“等等!安琪兒要偷她爸爸的足球了!”說罷,我摸索着,像盲人一樣,慢慢地坐上沙發後,又舒服地看了起來。那誇張搞笑的情節,那充滿童真的字詞深深地吸引着我。

飯來了。我一隻手舉書,一隻手吃飯。我把飯粒喂到下巴上了我也不管。好不容易吃完了一碗飯,爸爸讓我走,我就捧着書走了出去。則走出店門,服務員說:“小朋友,這書好像是我們的吧?”我反應過來,拿着書一邊看一邊走向書櫃。到書櫃跟前,我還津津有味地看着。“堯堯!”爸爸發最後通牒了,“你再不走我就走了!”我“嗯”了一聲,戀戀不捨地放下書,走了出去。

我騎上自行車,下意識地往新華書店騎去。

談讀書議論文12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些名言是和讀書息息相關的。

我們現在課程很多,自然沒有許多時間去讀課外書。但是你試撫心自問:我們每天真抽不出一點時間嗎?只要你每天抽出半個小時,你每天至少可以讀三四頁,每月可以讀一百多頁,一年就可以讀四五本書,這樣的積少成多不但可以開拓你的視野,還可以陶冶你的情操。這也說明了,你能否在課外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

社會有許多人都比你忙,但許多人的學問都是在忙中做成的。美國有一位文學家、科學家和革命家弗蘭克林,幼時在印刷局裏做小工,他都是抽閒暇的時爭分奪秒的讀書。我們心中敬佩的孫中山先生,我想你沒有那位奔走革命不暇暖的老人家還忙吧?他生平無論有多忙,沒有一天不偷暇讀幾頁書。你只要看他的《建國方略》,你便知道他不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還是一位學者。不讀書而講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竄頭亂撞,終難成功。這個道理,孫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學說特別重“和”。

人類的學問是永無止境的,你不努力跟着跑,便會落伍退後,這固不說。尤其要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就是在學問中尋找一種興趣。如果你沒有你自己的嗜好,沒有一種東西來讓你從中感到快樂,將來離開了學校,說不定你會被惡習慣引誘。如果你能在讀書中尋出一種樂趣,你將來抵抗誘惑的能力肯定會比別人強。同樣,這種興趣現在不去培養,將來你是永不會尋出的。常人都是越老越麻木,你現在已比不上三五歲的孩子們那樣好奇。你長大一歲就會對敏銳力遲鈍一分。

興趣要在少時設法培養,一旦過了正當時節,便會萎縮。比如寫字,你在少時就喜歡寫字,你到老都會喜歡。假如你在少時代錯過機會,後天又自願去學,那是比登天還難。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也是這樣。

知識是無止境的,有的人一輩子去讀,也只是九牛一毛,當你真正的培養成“讀書會,會讀書”的時候,你便可以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那時你的生活將會過得非常的充實,知識也會越來越廣闊。

聽了我的一番介紹後,你們會有所感嗎?讓我們從小就做起,熱愛知識,熱愛讀書,讓我們的情操得到陶冶。

談讀書議論文13

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味同嚼蠟,其間的中心意思就是盲目認同別人的觀點,沒有自己的心得。

讀書就要吸取書中的精華,經過咀嚼消化,轉化成自己的東西,變成了自己的一部分,而聽取別人的觀點,就是將別人已經消化的東西再來咀嚼,難免味同嚼蠟。

冰心曾說過:“讀書恨與古人同。”讀書要有自己的觀點,根據自己的理解所提出的觀點纔是自己真正的觀點,纔會真正使人進步,領略書中的內涵要義。

青年時期求學,從同學那裏借到一本書,幾天以後,他歸還時抱歉的對同學說:“對不起,我把你的書弄髒了。”原來,看書時,在書邊的空白處都寫上自己的心得,書上也是紅圈,橫道子,那是他認爲的重點句子,同學並沒責怪他,反而爲他這種好學不失自己的精神感動。讀書不僅僅是讀,而且還是想,想什麼呢?自己的感觸,把自己的感觸用適當的文字表現出來,便大大提升了自己的作文能力。

相反,如果只讀書,而不深入,沒有觸發自己的心靈,那就沒有什麼意義了。英國有個叫亞克敦的人,嗜書如命,他的書房裏存有7萬卷書,他因沒有深入研究,什麼東西也沒留下。就像戈壁沙漠,吸收了將流河水卻不能將一泓清泉噴上來。

讀書再多,不深入研究,不如專攻一本,讀出自己的特色,讀出自己的心得。

談讀書議論文14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林語堂說,“文案是案頭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可見讀書給予人們的有很多。我認爲,我們應該多讀書。

讀書帶給人智慧的頭腦,豐富的知識。“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可以給予人啓發。只有獲得了知識的積澱,我們纔能有所進步,從而成功。三國時,東吳大將呂蒙苦於缺少文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孫權便勸他擠些時間讀兵書。呂蒙聽了孫權的話,自此讀書學習,一段時日後,改變了很多。讀書幫助我們增長才幹,只要苦心讀書,必能有所獲。

不僅如此,讀書培養人的性情。都說“讀史可以明鑑。”學習閱讀書本時,不斷反思自己爲人處事,解決問題的方面就能夠獲益良多。曾國藩的家書中說道:“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廣閱書,是擴展了視野,讓我們在面對一樣的事物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比如飽覽古文,古詩,帶給我們厚積薄發的文化沉澱。淬鍊着我們的思想,這何嘗不是讀書在改變我們的氣質。所以在書中浸潤,便會塑造更完美的自我。

讀書給人力量,我們應該多讀書,細品它的內涵,獲得更出色的人生。

談讀書議論文15

談到讀書,大部分青年學生一定會抱怨:“都讀了這麼長時間的書了,還談讀書,有什麼可談的?”的確,我們當中的許多人都已經讀了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的書了,但爲什麼沒有一點成績或效果呢?我認爲這態度的問題恰恰是原因之一。

我們大部分人都抱着老師提出的問題懂了就行了,至於其中的道理不必多加思考和揣摩的態度。元朝的關漢卿有一句話說得好“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我們現在正處在人生的春季,要端正讀書態度,才能讀好書,才能把知識學到手,否則長大後就會“老大等待徒傷悲”的。

只有“讀書破萬卷”才能“下筆如有神”。也就是說書讀多了,讀透了,寫文章的時候,才能順筆成章。

毛主席一生中讀過的書有很多很多,所以毛主席知識淵博,才能寫出那麼那麼美的文章和那麼有代表性的詞,使得我們後人讀了至今受益匪淺。

記得毛主席曾經向他的朋友借過一本書,讀的時候竟然忘記了這是朋友的書,誤認爲這是自己的書,往上面做了自己的讀書筆記以及自己的感悟與體會,等到要還書的時候,纔想這是朋友的書,朋友看到毛主席的讀書筆記深受啓發並更加尊敬毛主席了。

毛主席讀書時就習慣做讀書筆記,以及對書中作者的思想或道理加以認真的思考和揣摩。這種認真讀書態度是我們所缺乏的,也是我們要學習的,要借鑑的。

我們如果能像毛主席一樣有端正的讀書態度,那麼再難的知識和學問也變得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