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1W 次

在平日的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離、行文簡練。爲了幫助更多人學習文言文,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作品簡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選自《論語·先進》篇,標題爲後人所加。文章記錄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四個弟子“言志”的一段話。生動再現了孔子和學生一起暢談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輕率急躁,冉有的謙虛,公西華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寧靜,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讀性很強的文章。

作品原文

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zhǎng)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shèng)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爲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爲之,比(bì)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爲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kēng)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風乎舞雩(yú),詠而歸。”

夫子喟(kuì)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爲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爲之小,孰能爲之大?”

作品註釋

1、侍:侍奉,本指侍立於尊者之旁。

2、侍坐:此處指執弟子之禮,侍奉老師而坐。

3、以吾一日長乎爾:以,因爲;長,年長。

4、毋吾以也:吾,作“以”的賓語,在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以,動詞,用。

5、居則曰:居,閒居,指平日在家的時候。則,就。

6、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無定代詞,有人。

7、則:連詞,那麼,就。

8、何以:用什麼(去實現自己的抱負)。以,動詞,用。

9、率爾:不假思索的樣子。

10、千乘之國: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在春秋後期,是中等國家。

11、乘:兵車。春秋時,一輛兵車,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稱一乘。

12、攝乎大國之間:攝,夾。乎:於,在。

13、加之以師旅:有(別國)軍隊來侵略它。加,加在上面。師旅,軍隊,此特指侵略的軍隊。

14、因之以饑饉:接連下來(國內)又有饑荒。因,動詞,接着。饑饉,饑荒。

15、比及:等到。

16、且:連詞,並且。

17、方:道,義方指是非準則。

18、哂:微笑,這裏略帶譏諷。

19、方:見方,縱橫。

20、如:連詞,表選擇,或者;

21、足:使……富足。

22、如:連詞,表提起另一話題,作“至於”講。

23、其:那。

24、以:把。後邊省賓語“之”。

25、俟:等待。

26、能:動詞,能做到。

27、焉:這裏作指示代詞兼語氣詞,指代下文“小相”這種工作。

28、如:連詞,或者。

29、會:諸侯之間的盟會。

30、同:諸侯共同朝見天子。

31、端:古代的一種禮服。

32、章甫:古代的一種禮帽。這裏都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穿着禮服,戴着禮帽”。

33、願:願意;

34、相:在祭祀、會盟或朝見天子時主持贊禮和司儀的人。

35、焉:兼詞,於是,在這些場合裏。

36、鼓:彈。

37、瑟:古樂器。

38、希:同“稀”,稀疏,這裏指鼓瑟的聲音已接近尾聲。

39、舍:放下。

40、作:立起來,站起身;

41、撰:才具,才能。

42、傷:妨害。

43、乎:語氣詞,呢。

44、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農曆三月。莫,通“暮”。既:副詞,已經。

45、冠:古時男子二十歲爲成年,束髮加冠;

46、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幾個成人,幾個孩子。五六,六七,都是虛數。

47、喟然:嘆息的樣子。

48、與:贊成。

49、後:動詞,後出

50、夫子何哂由也:何,爲什麼。

51、爲國以禮,其言不讓:要用禮來治理國家,可他說話卻不知道謙虛。以:介詞。靠,用。讓:禮讓,謙遜。

52、唯求則非邦也與:唯,難道。邦:國家,這是指國家大事。與,同“歟”,疑問語氣詞。

作品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着。孔子說:“因爲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你們)不要因爲(年長)就不敢說話了。(你們)平日說:‘你們是不瞭解我的!’假如有人瞭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做些什麼事情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一個擁有千乘兵車的中等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衛國家的勇氣,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對他示以微笑。

“冉有,你怎麼樣?”

(冉有)回答說:“一個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見方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振興禮樂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來推行了。"

“公西華,你怎麼樣?”

(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做到什麼,但願意學着做些東西。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及朝見天子的時候,我願意穿着禮服,戴着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司儀。”

“曾皙,你怎麼樣?”

(曾皙)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爲政的才能不一樣。"孔子說:"那有什麼關係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曾皙)說:“暮春時節(天氣和暖),春耕之事完畢。(我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水裏游泳,在舞雩臺上吹風,唱着歌回家。”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皙最後走。曾皙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麼樣?”

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皙)說:“您爲什麼笑仲由呢?”

(孔子說):“治國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謙讓,所以我笑他。”

(曾皙說):“難道冉有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

(孔子說):“怎麼見得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的事)不是國家大事呢?”

(曾皙說):“難道公西華講的不是諸侯的大事嗎?”

(孔子說):“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麼呢?公西華只能替諸侯做小相,那麼,誰又能給諸侯做大相呢?”

文言知識

一詞多義

如:

(1)如或知爾(連詞,如果)

(2)如五六十、如會同(連詞,或者)

(3)如其禮樂(連詞,表示另提一事,至於)

(4)沛公起如廁(動詞,到……去,往)

(5)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爲不如(動詞,比得上)

以:

(1)以吾一日長乎爾(介詞,因爲)

(2)毋吾以也(通“已”,停止)

(3)則何以哉(動詞,做)

(4)加之以師旅(介詞,用)

(5)以俟君子(連詞,表目的,來)

(6)爲國以禮(介詞,用)

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名詞,縱橫,方圓)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名詞,道,指是非準則)

通假字

1、鼓瑟希(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莫,通“暮”)

詞類活用

1、端章甫(名詞作動詞,穿禮服、戴禮帽)

2、鼓瑟希(鼓:名詞作動詞,彈奏)

3、風乎舞雩(風:名→動,吹風、乘涼)

4、三子者出,曾皙後(後:名詞作動詞,落在後面)

5、赤也爲之小,孰能爲之大(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事,大事)

文言句式

1、賓語前置句

(1)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這一句還是省略句)

(2)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

(3)則何以哉(即,則以何哉)

(4)爾何如(即,爾如何)

2、狀語後置句

(1)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2)浴乎沂,風乎舞雩

人物介紹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即文中的“由”;

曾皙,名點,字皙,即文中的“點”;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即文中的“求”;

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即文中的“赤”。

人物性格

子路: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自信,知難而進,有軍事政治才能。

曾晳:懂禮愛樂,灑脫高雅,卓爾不羣。

冉有: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

公西華:謙恭有禮,說話委婉,嫺於辭令,嫺熟禮儀。

延伸閱讀

子路、曾晳、冉有(姓冉名求)、公西華和孔丘在涼亭裏休息聊天,孔丘說:“我比你們年齡大,雖然出門在外的時候以師徒相稱,但那是爲了顯得我們團結有核心,而且讓國君認爲我們尊貴又特別。平時我們還是兄弟,各自有長處,相互幫助。我知道你們都有自己的主張,你們平時還總是說,沒人懂你們,如果我懂你們,你們說說你們都有什麼本事,又要做些什麼呢?”

一聽到要說長處,子路馬上來了精神。他只比孔丘小九歲,如果孔丘算是院長,那他就算教務主任。雖然出門的時候也要稱孔丘爲師父,但是他是弟子裏面最不把孔丘當師父的人。這時候他就說:“一個擁有千乘兵車的國家,處於大國之間,外圍有敵國侵犯,內部又有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能夠讓它在三年內兵強馬壯,外能禦敵,內能懂禮。”

孔丘就笑他:“你充其量也就是能保國守土,離咱們正在做的事業還差十萬八千里,在堯舜眼裏有內部饑荒和外部敵人的概念嗎?這就是出門在外我做師父你做弟子的原因。”

子路剛想反駁,你問的是能力,又不是說天下大計,這羣人裏我的特長就是保家衛國,這說錯了嗎?不過說出來也沒必要,因爲孔丘點撥的對,大家在說理,這樣反駁就是狂,狂就是不識擡舉。孔丘其實不討厭子路這樣的性格,因爲賢人總是儘可能把自己的缺點亮出來,藉助別人的力量去反省,只是要記得一定要改。不僅如此,自己心裏更細微的矛盾還是要靠自己去挖掘和改正。孔丘馬上又說:“冉有,你說說你的理想吧。”

冉有馬上也想表現一下,他能做的就是一個大邦的總理,這是他的理想,不過有了子路的教訓,他就謙虛地說:“一個方圓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讓我去總理內部經濟管理和外貿事務,等到三年,可以讓百姓生活富足,至於說禮樂教化,還是等其他的賢人來做吧。”

“公西華,你怎麼樣呢?”孔丘問。

公西華就是管教化的,他是學院祭祀系的系長,這時候就說:“不能說我就能管教化之類的事,我只是願意多學習,多長進,並且嘗試着做一下這方面的事。宗廟祭祀之類的.事情,穿着禮服,戴着禮帽,我願意做一下這方面的行政工作,至於歷史分析禮數推敲之類的高水準理論工作,還是你們強一些。”

公西華知道自己這套東西必須依託孔丘才行,也懶得和他們爭,他倒是挺期待孔丘給他多一些點撥。不過孔丘沒有多說,他又問:“曾晳,你呢?”

曾晳聽着他們說話,手裏還撥着琴絃,這時候還不知道怎麼回答,不知道是真的說特長,還是說理念。於是手慢慢停下來,頓一下,下定決心,起身離座,說道:“我的理想和三位不同。”

孔丘說:“有什麼大不了的呢?只不過各自說說自己的想法罷了,你的理想是什麼?”

曾晳就說:“春暖花開未到夏天的時候,穿着春季的服裝,和咱們學院的三十個年長的兄弟以及四十二個年輕的兄弟,在沂河裏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唱着歌回家,這就是我的終極理想。”

孔丘就嘆氣:“我的理想和曾晳一樣呀!唉,可是聖人心繫天下身百忙。‘百姓匆碌我匆碌,衆人心憂我心憂。何得民樂映清心,連宵酒雨不帶愁’呀。”

等到幾個人出去的時候,曾晳跟在孔丘後面,想單獨請教,他說:“他們三個說的話怎麼樣呢?有什麼更具體的說法嗎?”

孔丘說:“只不過是說說各自的志向而已。”

曾晳問:“那你爲什麼譏笑子路呢?”

孔丘說:“治國應當用禮樂教化,這是以民爲本。他只說特長,卻沒有表露出以民爲本的根本理念,即使他有那份心,也不應該如此不謙讓的,所以要笑話他。智者化繁爲簡,大爲而小治,仁者以小見大,小爲而大治。仁者見人所不見,畏進如愚,行若無據。像他這樣辦事,最後不一定能成功的。”

“那冉有說的就不是建設國家的方法了嗎?你爲什麼不多提點一些呢?”

“小邦就不算一個大國家了嗎?他說的是對的。不過小國的治理尋求規制尋求辯解,其似無治。大國之治尋宗尋合,其似無爲。聖人順自然治無爲,民可自治。冉有是一個有抱負的人,他說的他能辦到,那還真的是治理小國的方法,智者修能,仁者修心,治理大國的時候總理還要有德,他說話的小心已經體現了德。雖說治理方法是小國之治,但總理有這樣的職責就夠了,沒什麼好說的,尋宗尋合的應該是國君。如果治理大國,就不是那種方法了,治理大國不僅需要更大的德,而且需要研究一些其他的理論,這些理論一時半會兒是說不完善的,所以我就沒說。”

“那公西華的教化理論就不能治國嗎?”

“教化已經是最大最困難的工作了,作用巨大,看起來簡單,但是要做更好還是會無限難的。如果公西華做的是行政小事,那還有什麼大事呢?古往今來,政教合一是傳統,教化是起着看不見的作用的。僅僅從行政教化這個角度來說,最好的教化就是治世的時候百姓知道它的好,亂世的時候百姓即使罵它,也是看不見它的本來面目的。公西華即使有創造教化的能力,可是如今的世道,能讓他發揮才能嗎?”

說着孔丘就嘆着氣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