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四子侍坐》論語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四子侍坐》論語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3W 次

在日常的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與駢文相對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廣爲流傳的經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子侍坐》論語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四子侍坐》論語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作品簡介

《四子侍坐》選自《論語·先進》,是《論語》中篇幅較長、有完整結構、最具文學色彩的一章。本文記敘孔子和他的四位學生暢談志向的情景.通過富有個性的語言和極爲簡潔的動作、神態描寫,生動地表現了各個人物的精神風貌,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進取精神。

作品原文

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zhǎng)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shèng)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爲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爲之,比(bì)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爲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kēng)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風乎舞雩(yú),詠而歸。”

夫子喟(kuì)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爲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爲之小,孰能爲之大?”

作品註釋

1、侍:侍奉,本指侍立於尊者之旁。

2、侍坐:此處指執弟子之禮,侍奉老師而坐。

3、以吾一日長乎爾:以,因爲;長,年長。

4、毋吾以也:吾,作“以”的賓語,在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以,動詞,用。

5、居則曰:居,閒居,指平日在家的時候。則,就。

6、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無定代詞,有人。

7、則:連詞,那麼,就。

8、何以:用什麼(去實現自己的抱負)。以,動詞,用。

9、率爾:不假思索的樣子。

10、千乘之國: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在春秋後期,是中等國家。

11、乘:兵車。春秋時,一輛兵車,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稱一乘。

12、攝乎大國之間:攝,夾。乎:於,在。

13、加之以師旅:有(別國)軍隊來侵略它。加,加在上面。師旅,軍隊,此特指侵略的軍隊。

14、因之以饑饉:接連下來(國內)又有饑荒。因,動詞,接着。饑饉,饑荒。

15、比及:等到。

16、且:連詞,並且。

17、方:道,義方指是非準則。

18、哂:微笑,這裏略帶譏諷。

19、方:見方,縱橫。

20、如:連詞,表選擇,或者;

21、足:使……富足。

22、如:連詞,表提起另一話題,作“至於”講。

23、其:那。

24、以:把。後邊省賓語“之”。

25、俟:等待。

26、能:動詞,能做到。

27、焉:這裏作指示代詞兼語氣詞,指代下文“小相”這種工作。

28、如:連詞,或者。

29、會:諸侯之間的盟會。

30、同:諸侯共同朝見天子。

31、端:古代的一種禮服。

32、章甫:古代的一種禮帽。這裏都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穿着禮服,戴着禮帽”。

33、願:願意;

34、相:在祭祀、會盟或朝見天子時主持贊禮和司儀的人。

35、焉:兼詞,於是,在這些場合裏。

36、鼓:彈。

37、瑟:古樂器。

38、希:同“稀”,稀疏,這裏指鼓瑟的聲音已接近尾聲。

39、舍:放下。

40、作:立起來,站起身;

41、撰:才具,才能。

42、傷:妨害。

43、乎:語氣詞,呢。

44、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農曆三月。莫,通“暮”。既:副詞,已經。

45、冠:古時男子二十歲爲成年,束髮加冠;

46、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幾個成人,幾個孩子。五六,六七,都是虛數。

47、喟然:嘆息的樣子。

48、與:贊成。

49、後:動詞,後出

50、夫子何哂由也:何,爲什麼。

51、爲國以禮,其言不讓:要用禮來治理國家,可他說話卻不知道謙虛。以:介詞。靠,用。讓:禮讓,謙遜。

52、唯求則非邦也與:唯,難道。邦:國家,這是指國家大事。與,同“歟”,疑問語氣詞。

作品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着。孔子說:“因爲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你們)不要因爲(年長)就不敢說話了。(你們)平日說:‘你們是不瞭解我的!’假如有人瞭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做些什麼事情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一個擁有千乘兵車的中等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衛國家的勇氣,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對他示以微笑。

“冉有,你怎麼樣?”

(冉有)回答說:“一個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見方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振興禮樂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來推行了。"

“公西華,你怎麼樣?”

(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做到什麼,但願意學着做些東西。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及朝見天子的'時候,我願意穿着禮服,戴着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司儀。”

“曾皙,你怎麼樣?”

(曾皙)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爲政的才能不一樣。"孔子說:"那有什麼關係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曾皙)說:“暮春時節(天氣和暖),春耕之事完畢。(我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水裏游泳,在舞雩臺上吹風,唱着歌回家。”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皙最後走。曾皙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麼樣?”

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皙)說:“您爲什麼笑仲由呢?”

(孔子說):“治國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謙讓,所以我笑他。”

(曾皙說):“難道冉有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

(孔子說):“怎麼見得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的事)不是國家大事呢?”

(曾皙說):“難道公西華講的不是諸侯的大事嗎?”

(孔子說):“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麼呢?公西華只能替諸侯做小相,那麼,誰又能給諸侯做大相呢?”

文言知識

一詞多義

如:(1)如或知爾(連詞,如果)

(2)如五六十、如會同(連詞,或者)

(3)如其禮樂(連詞,表示另提一事,至於)

(4)沛公起如廁(動詞,到……去,往)

(5)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爲不如(動詞,比得上)

以:(1)以吾一日長乎爾(介詞,因爲)

(2)毋吾以也(通“已”,停止)

(3)則何以哉(動詞,做)

(4)加之以師旅(介詞,用)

(5)以俟君子(連詞,表目的,來)

(6)爲國以禮(介詞,用)

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名詞,縱橫,方圓)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名詞,道,指是非準則)

通假字

1、鼓瑟希(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莫,通“暮”)

詞類活用

1、端章甫 (名詞作動詞,穿禮服、戴禮帽 )

2、鼓瑟希 (鼓:名詞作動詞,彈奏)

3、風乎舞雩(風:名→動 ,吹風、乘涼)

4、三子者出,曾皙後 (後:名詞作動詞,落在後面)

5、赤也爲之小,孰能爲之大(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事,大事)

文言句式

1、賓語前置句

(1)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這一句還是省略句)

(2)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 )

(3)則何以哉 (即,則以何哉 )

(4)爾何如(即,爾如何)

2、狀語後置句

(1)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2)浴乎沂,風乎舞雩

人物介紹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即文中的“由”;

曾皙,名點,字皙,即文中的“點” ;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即文中的“求” ;

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即文中的“赤”。

人物性格

子路: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自信,知難而進,有軍事政治才能。

曾晳:懂禮愛樂,灑脫高雅,卓爾不羣。

冉有: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

公西華:謙恭有禮,說話委婉,嫺於辭令,嫺熟禮儀。

相關資料

一、孔子生平和《論語》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魯定公時,曾任魯國大司寇,後來私人辦學,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還在晚年整理“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自漢代以後,孔子學說成爲二千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封建統治者一直把他尊爲聖人。他又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以至於今。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於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合稱爲“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度;在某些章節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闢的言論成爲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後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

二、關於“吾與點也”

孔子爲什麼說“吾與點也”,對這個問題,歷來是有爭議的。對曾皙說的那段話(“暮春”至“詠而歸”),有的是從積極方面理解的,認爲曾皙是主張以禮治國,他說的是禮治的結果,是太平盛世的圖景,與孔子的“仁政”“禮治”“教化”的政治主張相符,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教材採用這種理解)。

另一種是從消極方面理解的,認爲曾皙是主張消極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主張,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有下面一些理由。

⑴從孔子的思想看。縱觀孔子的一生,應該說積極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導方面。他爲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周遊列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他的主張在各國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齊,逐乎宋衛,困於陳蔡之間”(《史記·孔子世家》),卻“知其不可而爲之”(《論語·憲問》)。但由於到處碰壁,有時也流露出消極情緒,特別是他晚年回魯國後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論語·公冶長》中有孔子說的“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之類的話;《史記·孔子世家》中也說:“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曰:“吾道窮矣……”,這些都是孔子思想中消極的一面。

《侍坐》中所記之事當在孔子晚年,因爲四弟子中公西華最年幼,比孔子小42歲(據劉寶楠《論語正義》),孔子去魯適衛時56歲,(據《史記·孔子世家》)時公西華年僅14歲,大概不可能隨孔子出國;又公西華是魯國人(據《辭海》),也不可能在孔子周遊列國時投師孔子,所以公西華成爲孔子弟子當在孔子返魯後,即65歲以後。可見,孔子“與點”時不可能有積極從政的思想。

⑵從孔子對子路和曾皙的不同態度看。《侍坐》章記載,在子路言志之後,“夫子哂之”。一“哂”一“與”,態度截然不同。孔子爲什麼要“哂”子路?因爲“爲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子路講自己能治“千乘之國”,是不謙虛的。如果曾點志在把國家治理成一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使萬物莫不遂其性”的“太平無事”的理想之國,不是更不謙虛嗎?果真如此,孔子就不會“與點”,而只會“笑點”,甚至是“大笑”了。可見,孔子“與點”,並非因爲曾點有濟世之大志。

⑶從曾點與子路等人言志的不同內容看。子路誌在治“千乘之國”,冉有志在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公西華志在爲小相,參與“宗廟之事,如會同”。二三子之志雖有驕謙之分,卻無本質之別,都志在爲政。孔子也說:“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而曾點自稱“異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曾點志在爲政,那麼曾點之志何以“異乎三子者之撰”?可見,曾點是“不求爲政”的。

⑷從《論語》中其他篇章有關記載看。《公冶長》記載:“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也。’子說。”(斯,指仕進之道,說,同“悅”)漆雕開“志於學道不欲仕進,……孔子見其不汲汲於榮祿,知其志道深,故喜悅也。”(邢昺:《論語正義》)既然孔子喜歡漆雕開的“不欲仕進”,那麼贊成曾點的“不求爲政”,也就並非偶然了。《公冶長》裏這段記載,正是《侍坐》章裏孔子“與點”原因的一個註腳。

三、孔子的有關思想主張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爲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饗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範等。孔子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後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論語·學而》)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範。晉國鑄了刑鼎,他尖銳地反對,說:“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左傳·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私於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若不度於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爾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孔子主張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圍困,他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天”是宇宙萬物無言的主宰者。孔子認爲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說話做事的。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爲政》)他把恢復周禮看做是自己的歷史使命,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散論(朱宏達)

《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華侍坐》(以下簡稱《侍坐》)是《論語·先進篇》的一章,看起來文字不多,篇幅不長,但在語錄體的《論語》中算得上是難得的長篇了。

《論語》全書共20篇,498章(按朱熹說),計約12700字。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隻語。唯《侍坐》結構首尾完整,形象較爲鮮明,通過對話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讀後耐人尋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雋,絲毫沒有斧鑿痕跡,卻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賢論志的圖畫。當然,我們不必像宋儒那樣去津津樂道本篇中的所謂“曾點氣象”“聖賢氣象”〔《四書集註》朱熹引程子曰:“孔子與(曾)點,蓋與聖人之志同,便是堯舜氣象也。”〕,卻不能不承認本篇是《論語》中文學性最強的一章。尤其是本篇所記載的富有個性的人物語言和對於人物的不同神態的刻畫,不僅體現了《論語》蘊藉含蓄、簡淡不厭的語言特色,代表了全書的文學成就,而且可以說是魏晉時那種速寫式的軼事體小說的濫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