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設計(兩篇)大綱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設計(兩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設計一

 教學目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設計(兩篇)

一、體會課文是如何以“言志”爲中心組織材料的,鑑賞本文思路清晰,極有層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點。

二、學習本文成功地運用對話和人物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

三、積累文言詞彙,學習課文造語平實而生動的特點。

四、領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風格。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可以按“言志”這一線索,從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確定教學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與分析文章的語言和寫作特點結合起來。對孔子思想分析不宜過多。對孔子爲什麼要“與點”的問題,也不宜討論過多。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因材施教”是被人所公認的科學的教育原則,在這方面儒家創始人孔子給我們做出了榜樣,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範例。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爲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達了孔子的思想、態度。下面就讓我們來學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二、明確目標

1.體會課文是如何以“言志”爲中心組織材料的,鑑賞本文思路清晰,極有層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點。

2.學習本文成功地運用對話和人物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

3.積累文言詞彙,學習課文造語平實而生動的特點。

4.領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風格。

 三、基礎知識的積累與訓練

1.下列各句中加點字讀音正確的一項是(A)

A.攝乎大國之間 niè B.風乎舞雩 yú

C.夫子哂之 chēn D.冠者五六人 guān

2.下面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D)

A.居則曰 居:閒居,指平日在家的時候。

B.攝乎大國之間 攝:夾處。

C.且知方也 方:義方,道義。

D.異乎三子者之撰 撰:撰寫,寫作。

3.下面對加點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

A.因之以饑饉 因:繼,接着。

B.舍瑟而作 作:發作。

C.春服既成 既:既然。

D.其言不讓 讓:使。

4.下列各句中“如”字與例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C)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A.如或知爾 B.求,爾何如

C.如會同,端章甫 D.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5.下面對加點詞詞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C)

①子路率爾而對 ③求也爲之

②鼓瑟希,鏗爾 ④夫子何哂由也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6.與例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C)

例:加之以師旅

A.以吾一日長乎爾 B.毋吾以也

C.爲國以禮 D.以俟君子

7.下面與例句中加點詞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C)

例句:風乎舞雩

A.如會同,端章甫

B.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C.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D.於是爲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

8.下面這個句子的正確翻譯是(B)

由也爲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A. 由做這件事,比它三年後,可使每人更有勇氣,並且知道方法。

B. 我治理它(國家),等到三年以後,就可以使那裏的百姓勇敢善戰,並且懂得爲人的道理。

C. 由來治理它(國家),要用三年的時間,可以讓每人有勇氣,並且知道策略。

D. 我來做這件事,比三年後更使人有勇氣並且懂得作戰方略。

9.下列譯文翻譯正確的一項是(A)

①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②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A. ①我比你們年紀都大,不要因此受拘束而不言。

②如果有人瞭解你們(請你們從政),那你們將怎麼辦呢?

B. ①我比你們大一兩天,不要老用我的說法。

②如果有人瞭解你們(請你們從政),那你們將怎麼辦呢?

C. ①我比你們年紀都大,沒有人用我了。

②如果有人瞭解你們(請你們從政),那麼爲什麼不去呢?

D. ①我比你們大一兩天,不要老用我的說法。

②如果有人瞭解你們(請你們從政),那麼爲什麼不去呢?

 四、課文分析

課文可以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這一部分,孔子向學生問志。但孔子沒有直接讓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溫和自謙的話打消學生的顧慮,爲他們創造一個輕鬆、親切、活躍的環境。孔子一出場,就給人以態度和藹、思想明智、胸襟開闊的印象,可見孔子確實是一位高明的老師。

第二部分(“子路率爾”——“吾與點也。”),可分四個層次。

第1個層次(“子路率爾”——“夫子哂之。”):這一層次,寫子路述說己志。孔子見子路不謙讓,所以笑他。既是暗示性的批評,又不傷其自尊。

第2個層次(“求,爾何如?”——“以俟君子。”):這一層次,寫冉有述志。他“長於政事”,認爲儒家的最高理想——實現禮治,要等待君子協助才能辦到。

第3個層次(“赤,爾何如”——“願爲小相焉。”):這一層次,記述公西華述志。他很重視禮治,年齡雖小,態度卻很謙恭。

第4個層次(“點,爾何如?”——“吾與點也。”):這一層次,寫曾皙述志。孔子對曾皙予以讚揚。

這一部分,是寫子路先回答說,他有治理“千乘之國”的才能。孔子對他的話不以爲然,報之一笑。冉有的回答是:自己只有治理方圓幾十裏的小國的才能。公西華的回答更爲謙遜,他說自己的才能只配做個小司儀官。孔子對冉有和公西華的話都沒有立即表明態度。曾皙表示不願做官,但他所描繪的師生暮春郊遊的美好圖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禮治”社會的景象,是“禮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體現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孔子對他的話非常感慨,當即表示贊同。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

這一部分寫子路、冉有、公西華走後,曾皙向老師探問那三位同學的談話如何。孔子對子路、冉有、公西華所談的志向逐個加以評價。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究禮讓,可是子路的話表現得不謙讓,所以笑他。而對冉有和公西華的謙遜態度是滿意的,尤其是對公西華,從他的才德看,足可勝任一個大司儀官。

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本文中,可看出他們師生關係十分融洽、非常平等。他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對每個人的情況瞭如指掌。即使在日常交談中,也引導學生立志,關心國家政事,堅持正面教育爲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當四個學生述志後,他高屋建瓴地將他們的發言上升到“禮治”,將他們要做的事上升到與治國有關的高度,很有指導意義。

  課後作業

熟讀課文,完成“練習”二、三。

 【背景材料】

一、孔子生平和《論語》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魯定公時,曾任魯國大司寇,後來私人辦學,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還在晚年整理“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自漢代以後,孔子學說成爲二千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封建統治者一直把他尊爲聖人。他又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以至於今。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於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合稱爲“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度;在某些章節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闢的言論成爲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後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

  二、孔子的有關思想主張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爲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饗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範等。孔子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後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論語·學而》)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範。晉國鑄了刑鼎,他尖銳地反對,說:“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左傳·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私於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若不度於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爾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孔子主張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圍困,他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天”是宇宙萬物無言的主宰者。孔子認爲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說話做事的。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爲政》)他把恢復周禮看做是自己的歷史使命,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三、參考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着。孔子說:“因爲我比你們年紀大一點,你們不要因爲我(年紀大一點就不說了)。你們平時總在說:‘沒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們,那麼你們打算怎麼辦呢?”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常受外國軍隊的侵犯,加上內部又有饑荒,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問:“冉求,你怎麼樣?”

冉求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修明禮樂,那就只得另請高明瞭。”

孔子又問:“公西赤,你怎麼樣?”

公西赤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夠做到,只是願意學習。在宗廟祭祀的事務中,或者在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時,我願意穿着禮服,戴着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

孔子又問:“曾點,你怎麼樣?”這時曾點彈瑟的聲音逐漸稀疏了,接着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位的才能不一樣呀!”孔子說:“那有什麼關係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點說:“暮春時節,春天的衣服已經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青少年,到沂河裏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着歌兒回來。”孔子長嘆一聲說:“我是贊成曾點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後面。曾皙問:“他們三位的話怎麼樣?”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說:“您爲什麼笑仲由呢?”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究禮讓,可是他說話卻一點也不謙讓,所以我笑他。難道冉求所講的就不是國家大事嗎?哪裏見得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講的就不是國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講的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麼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個小小的贊禮人,那誰能去做大的贊禮人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設計二

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