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行路難》教學設計(兩篇)

《行路難》教學設計(兩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2W 次

  《行路難》教學設計之一

 一、預習《行路難》

《行路難》教學設計(兩篇)

  二、正課

1.朗讀《行路難》。

2.作者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年輕時即漫遊全國各地,曾經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讒去職。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後病死於當塗。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現實,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河,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他善於從民間吸取營養,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奇絢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3.解題。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這首詩是李白在天寶三載離開長安時所作。詩中寫世路艱難,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後,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鬱和不平;同時又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的執着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4.賞析。

(1)前四句爲全詩奠定了抒情的基調。

李白離別京城,親朋好友爲他設宴餞行,宴席十分豪華。

金樽、玉盤——極言飲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饈——極言酒餚之珍奇

鬥十千、直萬錢——極言酒、菜之珍貴。

然而稟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詩人對此美酒佳餚卻“不能食”“心茫然”。“停”

“投”“拔”“顧”四個連續動作與“金”“清”“玉”“珍”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了詩人極度憤懣、抑鬱不舒的心情。是什麼原因使得詩人如此呢?(聯繫背景)

(2)接着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

“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了人生道路艱難險阻。李白本是個積極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轉載自第一範文網,請保留此標記。)良、諸葛亮等歷史上傑出人物一樣,幹一番宏大的事業,可是受詔入京後,皇帝卻沒有重用,而且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像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性格的人,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垂釣碧溪”“乘舟夢日”的典故,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爲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的信心。

(3)這四句節奏短促,反覆感嘆過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現出進退失據而又不甘自棄,繼續探索尋求出路的複雜心理。

(4)最後兩句詩人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

李白畢竟是盛唐的大詩人,他悲而不傷,那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他相信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詩人用“長風破浪”比喻其宏偉抱負,接以“會有時”,肯定這一抱負有施展的時候。其堅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現得何等豪邁、直爽!

“直掛雲帆濟滄海”由乘長風破萬里浪推演而來,創造出一個雄渾闊大的意象,融入了詩人“輔弼天下”,大濟蒼生的宏偉藍圖。

5.學生再讀這首詩歌,背誦。

  三、小結

這首詩爲古風,巧用典故,誇張的描寫,象徵的運用,跳躍式的結構,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的詩風,全詩基調是昂揚激越、樂觀向上的。

 四、板書設計

行路難

停杯、不食、拔劍、茫然——憂鬱悲憤

冰塞黃河、雪滿太行——應題“行路難”

長風破浪、雲帆濟海——樂觀自信

(昂揚激越 豪邁樂觀

  《行路難》教學設計之二

  一、情境導入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在中國詩壇上,不能不提到一位詩人:他的才華無與倫比,芳華絕代,余光中先生說他:“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一千二百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迴盪着瀟灑的人生絕響!瑰麗的語言,大膽的想象,浪漫的豪情,在他的詩歌中唱響!他被譽爲“詩仙”,同時又是酒喚起他創作的靈感,他曾經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又被譽爲“酒仙”,大家猜猜他是誰?

生:李白。

你能背幾句他的詩嗎?

生背誦。

 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行路難》(師板書課題)

  三、明確目標

1、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理解全詩內容,學習欣賞詩歌。

 四、朗讀詩歌

1、與學生商量如何讀本詩。

大家認爲學習詩歌最重要的是什麼?

明確:要讀好要注意停頓、語氣、語調、重音等。

最重要的是什麼?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詩,根情。”最重要的是要讀出感情。那麼通過你的預習,你覺得要融入怎樣的情感?

生說出看法。

明確:低沉--昂揚

2、教師範讀(配樂:二胡曲《漢宮秋月》)

3、生自己讀

4、教師找一位學生讀,餘生評價。

5、再找一位學生讀,餘生評價。

  五、欣賞詩歌

爲了更好地讀好全詩,還要理解詩歌的內容。通過預習,你有什麼不明白或是能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嗎?

小組討論交流問題,然後提出問題。

預設可能有:

1、體目中“行路難”的含義是什麼?

2、李白爲什麼用劍啊?他本來是一個詩人,應是文弱一些的。

3、爲什麼想到姜尚、伊尹兩個人?(教師可以來個問題引申:寫這兩個古人物的含義、目的是什麼?)

教師對學生的問題加以梳理,相機板書在黑板上,並在後面打上一個“?”號。

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教師介紹李白青年時期的人生追求,他“六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並擁有宏偉的“安社稷,濟蒼生”的人生理想,有一天能夠“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後來名滿天下,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義氣何其風發!可是到了皇帝的身邊,卻發現只不過是做一個給帝王寫詩,供人娛樂的差事。本來就桀驁不馴的他“平交王侯,傲視羣小”,可以補充“力士脫靴,貴妃研墨”的事。又因爲他嗜酒成性,因此被“賜金還山”,實際是被變相地攆出了朝廷,於是他鬱悶不堪!

所以,看第一句:詞句着重突出什麼?

二三句要抓住動詞,讓學生體會詩人內心的抑鬱與悲憤,可以讓學生起來表演此動作,進一步體會詩人內心的波瀾。

再解決第三個問題,理解詩人其實並沒有喪失人生的理想,字如此困頓之時仍然以古代名賢自比。

然後結合對最後一個典故“乘長風,破萬里浪”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六、拓展延伸

教師深情朗讀或演唱《從頭再來》歌詞,以激勵學生。

或者用李白的另外一首《行路難》進行拓展。

七、背誦詩歌

  八、板書設計

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指導學生上臺來畫一條隨着詩歌內容變化的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