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紀伯倫《奴性》(節選)閱讀練習題

紀伯倫《奴性》(節選)閱讀練習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6W 次

導語:下面是紀伯倫《奴性》(節選)閱讀練習題,歡迎同學們過來練習,希望可以幫助同學們鞏固語文知識,提高語文水平。

紀伯倫《奴性》(節選)閱讀練習題

奴 性(節選)

紀伯倫(注)

人是生活的奴隸。奴性用凌辱遮擋住人們的永晝,用血淚淹沒了人們的長夜。

從我降生之日到現在已經有七千年了,但我所見到的只是馴服的奴隸以及用鐵鏈鎖着的囚徒。

我走遍了全世界。在生活的道路上,我經歷過光明與黑暗。從定居在窯洞裏的人直到住在現代建築裏的人我都見過。但至今我所看到的,只有被重負壓彎了的頭顱,被鐵鏈鎖着的雙手和跪在偶像面前的雙膝。

我隨着人們從巴比倫到巴黎,從尼尼微到紐約。到處我都看見砂地上足印的旁邊有鐐銬的痕跡,森林和溪谷重複着積年累月的世世代代的呻吟。

我走進宮殿,佇立在寶座、講臺和祭壇的前面。在任何處所我都看到:工人是商人的奴隸,商人是軍人的奴隸,軍人是統治者的奴隸,統治者是神甫的奴隸,神甫是偶像的奴隸,而偶像則是惡魔所幻化,是髑髏山上的幽靈。

我走進權貴們的府第,又走進貧賤者的茅舍。我到過裝飾着象牙與黃金的華屋,也到過羣集着絕望的幽靈與死神的斗室。我看見嬰兒從小就養成了奴性,孩子們一邊識字,一邊學着服從,小姑娘穿着以溫順、柔和當作襯裏的衣裙,婦人們躺在屈辱與聽命的臥榻上。

我和一輩又一輩的人們在一起,從剛果河走到幼發拉底河畔,到尼羅河口,到西奈羣山,到雅典的廣場,羅馬的教堂,到君士坦丁堡狹窄的小街,到倫敦一幢幢高大的樓房。我看見,奴性總是和榮譽、尊嚴並駕齊驅。我看見,少年的男女們在祭壇上作爲犧牲,奴性被尊崇爲神;斟上美酒與香露,稱頌奴性爲統治者;人們在奴性的聖像前焚香,把他當作先知:在他面前下跪,奉他爲金科玉律。在奴性的驅使下,人們自相殘殺,卻把這行爲稱作愛國;人們在奴性的面前俯首,說奴性是神落下大地上的影子;人們遵從奴性的願望焚房屋,毀村莊,卻說這是平等和友愛;人們竭罄全部的精力和時間,奉獻給奴性,說這是財富和經營……

奴性名目繁多,本質只有一個,它有許多形式,內容卻始終如一。奴性——這是自古就有的一種徵兆多端的病症;孩子們從父輩那裏把它和生命一起承受下來;歲月把它播種在時代的土壤裏,然後收穫,就象在一年中的一個季節裏收穫另一季節的果實。

這就是我遇到過的奇形怪狀的奴性。

…………

當我由於追隨一輩又一輩的人而疲倦了,當我由於看着人們的奔波而厭煩了,我就獨自一人坐在幽靈所居的溪谷裏,往古的幽靈在這裏藏匿,未來的幽靈在這裏期待着自己投生的時刻。在這裏我看見一個蒼白的幽靈,凝望着太陽,獨自徬徨。我問他:“你是誰?叫什麼名字?”他回答:“我的名字叫——自由。”我說:“你的孩子們都在哪裏?”他回答我:“一個犧牲在十字架上。一個得瘋病死了。第三個還沒有降生。”

幽靈消失在霧靄中。

注:紀伯倫,黎巴嫩作家,馳譽世界的東方詩人,被稱爲阿拉伯文學的一座高峯。

1.第二自然段中,“我”指的是 ;“七千年”的含義是 ;

綜觀全文,用簡明而精闢的語言概括作者的觀點: 。

2.我“從巴比倫到巴黎,從尼尼微到紐約”,“從剛果河走到幼發拉底河畔,到尼羅河口,到西奈羣山,到雅典的廣場,羅馬的教堂,到君士坦丁堡狹窄的小街,到倫敦一幢幢高大的樓房”。 作者在文中反覆這樣說,其意圖是 。

3.說說你對文中畫線句的理解: 。

4.這篇文章在寫作上有什麼特點,請分條簡要說明。(寫出兩條即可)

(1) 。

(2) 。

5.下列對本文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A. 本文作者在《奴性》一文中所揭露和思考的,不僅僅是他的民族和國家,而是包括東方和西方在內的整個世界,是對人類歷史的莊嚴審視。

B. 文中多次提到“幽靈”,除“髑髏山上的幽靈”外,其他“幽靈”的含義都是一致的,指的都是與“奴性”相對立的“自由”。

C. 文章結尾部分把自由比作“蒼白的幽靈”,表明在強大的奴性面前,自由還顯得非常脆弱;告誡人們,爭取自由的征戰之路是漫長的。

D. 在人類歷史上,奴性和人類相伴相生,但人類從未停止追求自由的鬥爭,文中“用鐵鏈鎖着的囚徒”、“被鐵鏈鎖着的雙手”等就是鬥爭的明證。

E. 在自由與奴性的激烈較量中,脆弱的自由多次被殘忍地扼殺,文章結尾說“幽靈消失在霧靄中”,含蓄地傳達了作者的困惑和迷茫。

參考答案及簡析:

1.“我” 指的是“歷史”;“七千年”形容人類文明史的漫長;作者的觀點是:一部人類文明的歷史就是奴性統治人類的歷史。

2.作者意在說明奴性存在的普遍性,從古代到現代,從東方到西方,奴性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3. 奴性是人類的孿生子,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奴性也誕生了,然後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綿延數千年。

4.(1)運用擬人手法,讓歷史以一位七千歲老人的口吻自述,揭露了人類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奴性。

(2)運用對比手法,把古代和今天作對比,把東方和西方作對比,把權貴和平民作對比,把壓迫和反抗作對比等,全面而深刻地揭露了奴性的劣根性和普遍性。

5.B E (B “幽靈”的含義不一致,有的“幽靈”指“奴性”,如“往古的幽靈”等;E“含蓄地傳達了作者的困惑和迷茫”,應是“含蓄地表明瞭作者對追求自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