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四年級下冊語文六年級語文《螳螂捕蟬》說課稿範文大綱

四年級下冊語文六年級語文《螳螂捕蟬》說課稿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W 次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下冊語文六年級語文《螳螂捕蟬》說課稿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下冊語文六年級語文《螳螂捕蟬》說課稿範文

  四年級下冊語文六年級語文《螳螂捕蟬》說課稿1

一、說教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後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後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二、說學生: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並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於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係,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複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3、情感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五、說教學方法: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二是體現了合作式學習,學生對故事的複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組的形式進行;三是倡導了個性化學習,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表現課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作繁瑣的分析,力求成爲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協調者、合作者和激勵者。

六、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二)、學習課文

1、初步感知,複述故事。

①少年講了件有意思的什麼事呢?請大家邊聽邊看邊想,能不能也講講這個故事,最好有所創新。(學生聽故事錄音、看多媒體演示。)

②同桌講講這一故事。指名講這一故事,組織評議。

2、理清關係,領悟道理。

①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麼道理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說明的一句話。

②(出示“蟬、螳螂、黃雀……禍患呢!”)指名讀。圍繞這句話,有什麼問題要提?

③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麼?“隱伏着的禍患”又分別是什麼呢?先結合課文,根據表格提示自學,再分小小組交流討論。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螳螂

黃雀

④指名交流(邊說邊操作演示多媒體)。

⑤“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們可能是怎樣想的呢?你想對它們說些什麼?

⑥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裏看出來的呢? (a理解:“恍然大悟”;“乘虛而入”,蟬、螳螂、黃雀,分別乘什麼“虛”?其他諸候國乘什麼“虛”?“不堪設想”,蟬、螳螂、黃雀分別有什麼“不堪設想”的後果?b引讀:所以,吳王打消了……)

3、理解“方法”,體會特點。

對4-12節,大家通過提出問題、結合課文研究問題,讀懂了。請默讀第3節,想想看什麼問題要提?

像剛纔那樣,同桌商量商量,能解決這些問題嗎?(隨機點撥,“毫不介意”,他“介意”的是什麼?)

練讀第3節。

你覺得這是個怎樣的少年?吳王又是個怎樣的人呢?

4、選擇方式,表現課文。

你們覺得可以用哪些方式來表現課文的內容,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分小組準備後(分角色讀,表演,畫示意圖等)組織交流、評議。

(三)、佈置作業

將《螳螂捕蟬》這一故事講給家人或低年級同學聽。

板書設計:

蟬 ← 蟑螂 ← 黃雀←少年

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四年級下冊語文六年級語文《螳螂捕蟬》說課稿2

一、 說教材

1、教材體系:《螳螂捕蟬》是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與《最大的麥穗》、《爺爺的蘆笛》構成一組說理性的單元。《螳螂捕蟬》選自劉向的《說苑》,《說苑》一共20卷,這是其中第九卷“正諫”中的一個古代寓言故事。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曾經接觸過一些古代寓言故事,如:《濫竽充數》、《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等,他們對這類課文並不陌生。

2、教材內容:《螳螂捕蟬》這個寓言故事與以往所學的單純的寓言有所不同,它講述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並下了死命令不準別人來勸阻他,一位少年巧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會被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智勸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後的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後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它是歷史故事中包含着寓言故事,而故事裏又隱含着道理,少年巧用故事來勸戒吳王的一篇文章。全文按“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來寫,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後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a、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聯繫上下文或生活積累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並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b、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c、能憑藉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寓言藉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抓住重點句段,引導學生質疑討論,以說促讀,理解語言文字,感悟少年的聰慧、勇敢,明白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憑藉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能辯證地看待吳王這個人物。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文章所蘊含的道理,展開想象,創造性地進行復述。

教學難點:理解“螳螂捕蟬”與“吳王攻楚”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繫。

5、教學安排:

根據這篇寓言故事的特點,以及高年級段學生的實際學情,本課打算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理解生字詞,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精讀感悟,以說促讀,明白道理。

6、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說苑》“正諫”中的幾個小故事。

二、 說教法、學法

教學理念:培養學生質疑問難、自主探究的閱讀能力。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孩子們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在這樣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根據這篇寓言故事在寫作上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特點,努力將人本與文本相結合,準備採用以下的教法與學法:

1、首尾段落對比朗讀,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2、緊扣重點指導複述,情境朗讀明白道理。

3、補充閱讀材料,培養閱讀興趣。

三、說教學程序

以第二課時爲例,整個教學過程分四個環節:

1、激發興趣,導入本課。

2、對比朗讀,探究生疑。

3、以說促讀,入境悟理

4、拓展閱讀,課外延伸。

第一個環節:激發興趣,導入本課。(本環節預設1分鐘時間)

我將這樣導入新課:在中國古代,有一位少年機智地用一個故事阻止了一場戰爭,這個故事讓吳王明白了一個道理,從而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上節課我們已初步認識了這位少年,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篇課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寓言故事也是學生較感興趣的一種體裁。設計這一導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爲這節課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調。

第二個環節爲對比朗讀,探究生疑。(本環節預設6分鐘左右的時間)

課件出示文章的首尾兩段話:

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爲,

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 於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學生自由朗讀這兩段話,再指名讀,引導思考:讀了這兩段話,你產生了哪些疑問呢?

學生可能會提出少年的“這番話”指的是哪番話?吳王爲什麼會

恍然大悟,他又悟到了什麼?大臣、少年都勸吳王,爲什麼大臣勸後吳王仍是執迷不悟,而少年一勸吳王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呢?在學生充分質疑後,我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整合,並提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古人又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課堂教學中運用恰當的手段,引導學生根據文本進行質疑問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的過程中來,能激發他們濃厚的思考興趣和創新思維。

第三個環節:以說促讀,入境悟理。(本環節預設20分鐘左右的時間)

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難點部分,我打算分三個層次進行教學。首先找出少年講的故事,指導朗讀、複述;然後抓住重點句子,理解寓意;最後回顧全文,分角色朗讀,進行作業練習。

首先教學第一層:少年的“這番話”是指哪些話呢?請同學們打開書本,找一找,讀一讀,再指名讀,齊讀,假如你們都是少年,我就是吳王,誰來勸勸我這位吳王呢?捧着書讀,能打動吳王嗎?恐怕不行,看看書,看看插圖,練一練,看能不能複述。再指名複述,學生評。

然後教學第二層:在你們說的話中有一句話深深地打動了吳王的心,是哪句呢?學生齊讀:“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引導學生明白“它們”、“眼前的利益”、“身後正隱伏着禍患”的雙關意思。教師相機板書。接着討論吳王因爲想到了什麼而恍然大悟呢?他又悟到了什麼?理解“恍然大悟”並造句。這一問題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起他們繼續探究的願望。學生可能會談到,吳王想到自己就像螳螂一樣,楚國就是蟬,而諸侯國就是黃雀,吳王眼前的利益是楚國,而身後的禍患是吳國很有可能被諸侯國所滅。

最後教學第三層:這麼精彩的故事,你願意連起來讀一讀嗎?同桌兩人分角色讀課文的三到十一小節。讀完後,我引導學生質疑,並討論關鍵問題:爲什麼大臣勸吳王,吳王不聽,而少年勸後,吳王就恍然大悟呢?那個少年爲什麼不在大庭廣衆之下對吳王講述這個故事呢?

通過小組討論,讓孩子們發表獨立見解,主動獲取知識,並相機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通過回顧全文,整體把握,體會少年的勇敢、聰明,他的勸是“智勸”、“巧勸”,而大臣的勸是“直勸”、“力勸”。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也照應了文章開頭。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個啓發者、引導者,我把探究的權利還給了學生,注意了對學生質疑問難的探究精神的培養。

回顧全文後再進行作業練習,填空:《螳螂捕蟬》一文,主要寫了少年巧用 ,從而,體現了少年的 ,同時還告訴我們 道理。

這三個層次的教學,由整體感知,到局部精讀,再回到整體感悟,體現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讀書方法。

第四個環節:拓展閱讀,課外延伸。(本環節預設13分鐘左右的時間)

劉向的《說苑》分“君道”、“臣術”、“建本”、“立節”等二十卷,其中第九卷“正諫”中收集了秦始皇、楚莊王、齊景公等人的歷史故事十多個。課堂上我準備了四個小故事,讓學生任意選擇其中的一兩個,自由組合,共同閱讀,並討論:學了課文,又讀了這些故事,你有什麼收穫呢?學生各抒己見,個性得到了張揚。最後我鼓勵學生有興趣的話不妨讀讀《說苑》整本書。

設計這一環節的教學樹立了大語文觀。《課程標準》中也指出: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四、說效果預測

尊敬的評委,我在預設《螳螂捕蟬》一課的教學案前也閱讀、瀏覽了一些相關文章,如特級教師薛法根的教學。我在思考時,主要想根據高年級學生的實際學情,抓住文中對比明顯的兩段話以及能揭示故事道理的中心句讓學生自主地提出問題,自主讀書,討論探究,從而獲取知識。預計學生在說的這一塊能生成課堂的亮點。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有些歷史知識較豐富的學生還能補充一些歷史小故事更深刻地來說明所學的道理。而在探討“螳螂捕蟬”與“吳王攻楚”二者之間的聯繫時學生可能會有點難度,這時教師需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加以啓發、引導。當然,在我今天的說課中還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各位專家能不吝賜教,謝謝!

板書設計:

23、螳螂捕蟬

螳螂

(吳國)

蟬(楚國) 黃雀(其他諸侯國)

少年智勸吳王(有勇有謀)

  四年級下冊語文六年級語文《螳螂捕蟬》說課稿3

一、說教材

《螳螂捕蟬》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得身後的隱患是危險的。

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後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本單元課文的主題是詩文精粹,要根據課文特點相機安排語言文字的訓練。

結合學生的發展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

3、理解寓言藉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

4、能複述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有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來體會寓言的含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憑藉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有感情地讀好吳王和少年的對話,能複述課文。

教學時間:2課時

二、說學情

由於農村六年級的學生都認識螳螂、蟬、黃雀,也有些甚至玩過它們,對之覺得有趣,只要上課時出示有關圖片、課件,他們會有躍躍欲試的心理,就容易完成教學目標。

三、說教法、學法

教師的教學,應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我結合教材及教學對象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採用瞭如下手段和方法:

1、重組課文,落實重點。

我打破了文章的序,根據教材本身的特點,重組教學內容,從看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再讓學生讀故事、講故事、議故事、演故事。整個課堂教學,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爲主線,安排了聽、說、讀、寫、思等語文實踐活動,把朗讀、感悟、想象、複述等整合成幾個生動活潑的板塊,力求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得到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展。

2、訓練語言,注重創造。

螳螂捕蟬是一個經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讓學生複述、表演這個故事,藉此發展學生語言,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學生的複述準確、流暢,而且有創新,加入了自己獨特的理解,這便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感悟的表現。在訓練中,學生對語言有了感悟、積累和運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訓練。

3、訓練思維,凸現主體。

我在設計時,突出了學生的思維訓練,並把探究的權利還給了學生,注意了對學生質疑問難的探究精神的培養。讀完故事後,我引導學生質疑,並討論關鍵問題:那個少年爲什麼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要求學生討論,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發表獨立見解,主動地獲取知識,並相機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再次讓學生回顧全文、整體把握。

四、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由圖及文,導入新課。

1、分別出示螳螂和蟬的圖片。生觀察:圖上畫的是什麼動物?

2、板書並認讀生字螳螂蟬

3、指出他們屬於左形右聲字,便於識記。

(這三步設計從具體的圖象到抽象的文字,並且點出了螳螂二字的構成特點,從而增進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這樣在課題中就讓學生輕鬆識記了本課的兩個生字。)

4、這是一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呢?

(在這裏教師設置疑問激活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從而也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理解詞語意思。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並做上記號。

2、指名逐段讀課文,注意糾正字音。

3、交流:你通過讀,理解了哪些詞語的意思?還有哪些詞語的意思不明白?

(這兒,主要通過學生自問自答的形式並引導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來理解生詞的意思,爲感悟課文掃除了障礙。)

4、指名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再讀課文,看看你能否知道各自然段寫什麼,課文按幾部分內容寫,各寫什麼?

(四)學習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齊讀。

2、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爲何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勾畫有關語句。

3、對此,你有何看法?

(五)指導書寫。

螳、螂的結構和筆畫筆順。

(六)作業。

1、抄寫生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聽寫鋪墊。

1、師生同寫課題,齊讀課題。

2、聽寫五組詞語要求學生認真聽、用心記,想想每組三個詞之間有什麼聯繫。

3、教師依次念五組詞:

(1)蟬 悠閒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着身子 舉起前爪

(3)黃雀 伸長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吳王的少年 拿着彈弓 瞄準

(5)不堪設想 隱伏着禍患 恍然大悟

(這兒,通過默寫五組詞語,不僅是檢查與鞏固生詞的掌握情況,更是在暗暗幫助學生記住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梗概,爲後面地複述課文埋下伏筆。)

4、學生對照屏幕出示的詞語,進行自我批改。

5、齊讀五組詞語。

(二)學習第二、三段。

1、投影出示第二課時教學目標。(讓學生心中有標)

2、自由朗讀第二段(211節)、第三段(第12節)內容。

3、從轉來轉去、毫不介意、一連轉了等詞句中,體會到什麼?(讓學生體會出少年的決心、勇氣和智慧。)

4、指名朗讀。(瞭解學生是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學生練講故事。

(這個設計面向全體學生,是在上面聽寫五組詞語作爲鋪墊和根據掛圖進行練說,這是一個具有梯度的教學流程。)

6、指名複述故事,師生邊聽邊評。

(學生在上面第5點已有練講的技能,在此便在輕鬆愉悅之中就完成了本課的一個重要任務:複述。)

7、同桌互講互評。

(讓學生做學習的主體,訓練學生說、評的能力。)

教師總結。(略)

8、同學們說說蟬、螳螂、黃雀、少年之間的關係。

(出示圖片5。讓學生演示螳螂等事物的動作,感悟到蟬、螳螂、黃雀它們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

9、默讀全文,看看你能否發現課文中還有哪些角色之間存在着類似螳螂捕蟬的關係?

(訓練學生髮現能力,讓學生明白吳國的眼前利益是什麼?而隱伏的禍患又是什麼?明白故事與現實之前的共同之處。這樣,學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幹,訓練了評析文章的能力。)

(三)品析人物。

1、那個少年爲什麼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

2、小組討論之後,集中交流。

3、大臣們指出攻楚的利弊,得到的結果是什麼?(勃然大怒)少年說了螳螂捕蟬故事,得到的結果是什麼?(恍然大悟)從這個對比中,你認爲少年是個怎樣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在這裏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評價人物的機會,學生表達肯定個性鮮明,但這一切都要依賴於學生對文章的正確解讀,做到有理有據。)

4、你認爲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呢?

(這裏又給學生搭建了表達的一個平臺,讓學生再去迴歸課文認真讀書從而對吳王有個準確的評價,學生除了可以感悟到吳王的專制蠻橫,當然也可以體會到他的可愛之處。)

(四)表演深化。

(表演僅僅是一個形式,關鍵是在通過表演能讓學生在語文層面上能得到發展和提高。在這裏,我設計了合作表演的環節,其目的在於讓學生深化體驗內化語言,並在此基礎上有創造性的表現。)

1、激趣。

我可以這樣說: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用上這樣的導語學生的表演積極性自然就被調動起來了。)

2、組織。

尋找合作對象,練臺詞。(這兒的臺詞主要是課文中人物的對話)

3、設計。

在練臺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

4、演練。

5、表演。

在表演過程中請下面的學生做導演進一步幫助他們演好人物的動作、神情、語氣等。

6、評價。

(五)鏈接名著。

1、《伊索寓言》

2、《中國古代寓言》

(有人說過:下課是新一輪讀書的開始。在這裏我借本課的文章特點因勢向學生推薦一些關於寓言的讀物,把學生的閱讀興趣向課外延伸,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六)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遇見或聽說過類似寓言中的故事嗎?請舉例談你的看法。

(七)總結全文。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得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後,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八)佈置作業。

回去寫一篇簡短的寓言故事。

五、說板書

10、螳螂捕蟬

捕 啄食 打

蟬 螳螂 黃雀 少年

攻打 乘虛而入

楚國 吳國 其他諸侯

不能只想着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及眼前的禍患。

好的板書設計,既能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又能幫助學生質疑解難,加深對課文的認識與理解。這一板書設計就吻合了這些方面,並體現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及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