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2016小學語文《赤壁之戰》教學設計

2016小學語文《赤壁之戰》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7W 次

學習課文,懂得以弱勝強的道理,培養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多謀善斷的品德作風。

2016小學語文《赤壁之戰》教學設計

  【《赤壁之戰》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懂得赤壁之戰,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於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按照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4.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瞭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並從中悟出赤壁之戰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2.理清課文的條理,按照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教學難點 :

瞭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並從中悟出赤壁一戰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瞭解赤壁之戰的時代背景。

(二)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三)理清課文條理,按照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學重點

(一)瞭解赤壁之戰的時代背景。

(二)理清課文的條理,按照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介紹時代背景。

《赤壁之戰》是一篇歷史故事,是根據我國著名的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的有關章節改編而成的。哪位同學知道“三國”是哪三國?他們的首領各是誰?

(“三國”是魏、蜀、吳。他們的首領分別是:魏是曹操;蜀是劉備;吳是孫權。)

“三國”是怎樣形成的呢?東漢末年,曹操統一了黃河流域之後,雄心勃勃,想進一步奪取長江下游孫權的地盤。當時曹、孫雙方力量對比懸殊,面對強大的曹軍,孫權聯合沒有地盤的劉備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與曹軍交戰。課文講的就是這次戰役的故事。赤壁之戰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這一戰局不僅改變了當時雙方的力量對比,也爲後來魏、蜀、吳三國成鼎立局勢奠定了基礎。同學們,你們現在最想知道的是什麼呢?

(“赤壁”這個地方在哪裏?交戰雙方是誰?他們爲什麼要打仗?結果怎麼樣?)

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正是這篇課文的學習任務。首先我們來聽一遍課文的朗讀錄音,找一找課文中是誰和誰在打仗。

帶着問題聽錄音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這篇課文講的是曹操率領的80萬大軍和周瑜的3萬兵士作戰。)

周瑜是孫權的部下,東吳軍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攻打東吳,在赤壁這個地方被周瑜率領的東吳軍打敗。“赤壁之戰”寫的就是這件事。作戰雙方力量懸殊那麼大,曹軍爲什麼會敗呢?我們認真學習課文之後,就會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二)檢查預習

1.填寫生字表

2.辨字組詞

指導學生討論字的間架結構和字義,然後組詞。例如:“渡”字的部首是“氵”,說明這個字與水有關係,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這個字的意思是:從這一岸到那一岸。用這個字組詞可以是(渡口)(渡船)(渡過)(渡江)等。

率—(率領)(輕率)(率兵)(表率)

遣—(派遣)(消遣)(調兵遣將)

策—(計策)(對策)(策略)(決策)

盔—(頭盔)(盔甲)(丟盔棄甲)

……

3.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解釋詞語。

抵擋:抵抗的意思。

相持:各不相讓。

自不量力: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計策:對付某種情勢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定睛:集中視線。

波浪滔天:形容水面上波浪極大。滔,漫、充滿。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失去信用。

調兵遣將:調動兵力,派遣將領。泛指調動安排人力。調,調動。

無心應戰:沒有心思跟進攻的敵人打仗。應,應付。

丟盔棄甲:形容打仗狼狽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時用來保護頭部的帽子,多用金屬製成。甲,用皮革或金屬做的護身衣服。

纜繩:拴船用的粗繩子。

號稱:名義上是。本課的意思曹軍說是80萬,實際上遠沒有那麼多。

相持:雙方堅持對立,互不相讓。

隱隱約約: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幔子:爲遮擋而懸掛起來的布、綢子等。掛在屋內的帳幕。

鼓聲震天:古時候打仗,擂鼓表示進攻。這裏形容鼓聲非常大。

3.朗讀課文,理清課文條理。

教師範讀課文,然後找同學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討論課文的結構。

課文主要記述了曹操率軍攻打東吳,因爲兵士坐不慣船,就把船用鐵索連起來,周瑜採納了黃蓋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計策,火燒了曹操的戰船、軍營,曹操大敗而逃。

這篇課文共有11個自然段,是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經過、結果這一固定模式。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課文做具體的分析。課文在起因之後,經過之前,這一部分是戰前的準備,應該單獨畫爲一段。經過和結果同屬火攻一仗的全過程,不能分開。按照這樣的分析,本課應該是這樣的順序:①戰爭的起因,②戰前的準備,③作戰經過和結果。因此課文應該分爲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曹操率軍南下想奪取東吳的地方,東吳的周瑜調兵遣將駐在赤壁,與曹軍隔江相對。這是赤壁之戰的起因。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講曹軍是北方人,不習慣水戰,用鐵索把船連起來練兵。黃蓋根據這些情況,向周瑜獻計用火攻打敗曹軍。這是雙方的戰鬥準備。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講黃蓋假意投降,駕火船燒曹營,大敗曹軍。這是火攻一仗的全過程。

(三)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懂得赤壁之戰,東吳獲勝的原因在於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二)抓住重點詞語,理解火攻是怎樣進行的。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一)瞭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並從中悟出赤壁一戰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二)抓住重點詞語,理解火攻是怎樣進行的。

三、教學難點

瞭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並從中悟出赤壁一戰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在赤壁,東吳只有3萬人,卻能打敗曹軍的80萬軍隊,原因是什麼呢?

停頓幾分鐘,使學生快速思考並認定這的確是個問題。

哪位同學知道“赤壁”在哪兒?作戰雙方是誰?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赤壁”位於現在湖北武昌市,長江邊上。作戰雙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書:赤壁 曹操 周瑜)

曹操和周瑜爲什麼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樣取勝的呢?我們一起來分析這篇課文。

(二)學習第一段。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在這一段介紹了什麼?

(作者在這一段具體介紹了戰鬥發生的時間:東漢末年;地點:赤壁;交戰的雙方:曹操和東吳的周瑜;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長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長江南岸。這次戰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奪取江南東吳的地方”。同時也可以看出曹操是這次戰爭的發動者,周瑜“調兵遣將”是爲了抵抗曹軍。)

很明顯,戰爭發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擴大自己的地盤,從道義上講是不正義的,但是他們人員衆多,來勢兇猛。周瑜也毫不畏懼,調兵遣將與曹軍隔江相對。這場戰爭的經過和結果怎樣,我們繼續往下看。

(板書:南 北 隔江相對)

(三)學習第二段。

找同學分自然段讀書,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課文內容。

對於難以適應的環境,曹操是怎麼做的?

(曹操命令士兵把船一條條用鐵索連起來。)

曹操爲什麼要這樣做,沒有別的辦法嗎?

(因爲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這次作戰“非坐船不可”,可是他們不習慣船上的生活,所以曹操“叫人用鐵索把船一條一條連起來,鋪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樣。”)

你從哪個詞語看出來曹軍必須坐船?(“非坐船不可”)

“非……不可……”是什麼意思?誰能結合實際生活造一個句子,說明你理解了。

(“非……不可……”是必須這樣做的意思。生活中也經常能用到這樣的句式。如這人病重,非住院不可。)

由此可以看出,曹軍已經爲作戰做好了準備,把所有的船連成了一個平地。同學們,大家討論討論曹操這個辦法怎麼樣?

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曹軍潛在的危機,在此爲學生理解黃蓋的計謀作了鋪墊。使一個教學上的難點很快就解決了。

(這個辦法不好,因爲這樣一來所有的船成爲了一體,如果有緊急情況發生,一條船都跑不了,就會全軍覆滅。)

真聰明。可是曹操就沒有想到這一點,相反周瑜軍中的黃蓋卻注意到了,還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黃蓋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呢?

第3自然段主要是黃蓋的一段話一共有三句,分析了作戰雙方的利與弊,以及在戰鬥中取勝的計謀。

(黃蓋認爲①敵我力量懸殊很大,因爲曹軍號稱80萬人,周瑜纔有3萬兵士。②長期相持沒有好處。因爲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長期相持,對兵力弱的一方不利。③曹軍船體相連難以分散。針對這些情況,黃蓋向周瑜提出用火攻的計策。)

怎麼理解“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呢?

(可以看得出周瑜同意這個辦法,只是具體怎麼做“還得有個計策”。說明周瑜很謹慎,對問題考慮得很周密,最終採納了火攻。)

(板書:火攻)

“黃蓋說計策已經有了,向周瑜說了一遍。”作者在這裏爲什麼不寫出計策的具體內容,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嗎?

請同學再讀第二段,教師在同學發言的基礎上,可具體講解這一內容,幫助學生正確理解。

課文在這裏不寫出計策的具體內容是因爲下文實際上是這一計策實施的描述。這樣寫既爲下文埋了了伏筆,又避免了重複,從而使文章顯得結構嚴謹,語言精煉,引人入勝。

教師簡單小結這一段,並引出下一段。

要戰勝對方,就得知已知彼。周瑜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決定用火攻。火攻這一計策到底是怎樣實施的呢?我們繼續學習第三段。

(四)學習第三段

這一段是全文的重點。因爲故事性比較強,教學時最好以一個或幾個大問題爲主,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他們在認真思考的基礎上,用比較概括的語言按順序說一說。

這一教學環節可以留出大約10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朗讀,並根據問題思考。

請同學們認真讀書,並思考這樣的問題:火攻分爲哪幾步實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麼?

課文分四步來寫火攻:①黃蓋寫信,向曹操假投降。投降的理由是“周瑜自不量力”,肯定失敗,並表示帶兵士和糧草投奔曹軍。這個理由正合曹操以人多自居必然勝利的心理,所以曹操信以爲真。②火攻選擇在刮東南風的天氣裏,船上裝滿引火的東西,趁着東南風駛向曹營。因爲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這樣就使得“火攻”在東南風的幫助下得以很好的實施。③黃蓋在船接近曹營時,叫人點火,火船衝進曹營,致使曹操的戰船一下子都燒了起來,火又竄上岸,岸上的兵營也燒了起來。這樣近距離點火使曹軍措手不及。④周瑜帶兵追殺曹軍,曹操從華容道逃跑。“鼓聲震天”說明周瑜一方士氣大振,火攻大勝。“丟盔棄甲”形象地描述了曹軍大敗時狼狽逃跑的樣子。

在學生討論發言的基礎上,教師給予一定的正確指導,並注意從每一步的內容中,概括出主要詞語進行板書。

(板書:詐降 東南風 點火 追殺 逃跑)

由此可以看出,“火攻”分四步進行。讓學生按事情發展順序把這四步寫在投影片上,然後在投影機上進行展示和評比。

“果然”一詞是什麼意思?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想一想在實際生活中怎麼運用。

(“果然”的意思是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課文中的“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隊帆船直向北岸駛來,……”這說明曹操正想着或正等着什麼,結果發生的事實正合他意。但他沒有想到這些船不是來投降,而是來燒他們的。

果然——天陰得很厚,不一會兒果然下起了小雨。

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對“火攻”就會理解深刻,記憶清楚。緊接着師生共同研究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周瑜只有3萬人,曹操擁有80萬人,力量懸殊很大。可是周瑜的兵士善於水戰;恰好有東南風;又因爲曹軍來犯,周瑜帶領兵將奮起抗擊,屬於正義事業。所以周瑜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黃蓋的計策,揚長避短,使這樣一次力量對比極大的戰事,以少勝多,東吳取得了勝利。

(板書:原因:天時 地利 人和 結果:以少勝多)

(五)總結板書,概括中心思想。

赤壁之戰的結果是東吳3萬人打敗曹操80萬大軍。這一結果是曹操難以預料的,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板書做一個“戰後分析”,探討探討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東吳大勝,曹軍大敗。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這一結果說明“火攻”是正確的。同學們仔細想一想“火攻”計策的出臺是很隨意的嗎?

(“火攻”不是隨意的,也不是憑空想象的。它來自於戰前東吳對敵我雙方情況的正確分析和判斷,東吳軍從中看到了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他們揚長避短攻擊曹軍的弱點,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而曹操之所以失敗,是因爲他仗着兵多將廣,驕傲輕敵,還採取了錯誤的鐵索連船的措施,輕信了黃蓋的假降,致使80萬大軍狼狽逃竄。)

由此得出課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說明無論要做成什麼事,都要做到知已知彼,揚長避短。

(六)作業 。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完成課後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