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長恨歌》教學設計(帶反思)大綱

《長恨歌》教學設計(帶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7W 次

 一、教學目標

《長恨歌》教學設計(帶反思)

1.把握長恨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

2.瞭解《長恨歌》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風格。

二、作品簡介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悲劇,因與“安史之亂”緊相聯繫,有着相當嚴肅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離奇、曲折,又極富傳奇色彩,因而倍受歷代文士的關注。自唐至清,出現了不少以此爲題材的文學作品,著名者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李商隱《馬嵬》、蘇軾《荔枝嘆》、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長生殿》等。自居易的《長恨歌》則是其中翹楚。

楊玉環是蜀州司戶楊玄瑛的女兒,隨叔父楊玄琰入長安,及笄,嫁與玄宗第十四個兒子壽王李瑤爲妃。後爲李隆基看中。李欲將楊佔爲己有,又礙於名分,於是,讓她出宮做女道士,而後再迎歸宮中,掩耳盜鈴。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鬆弛。得楊玉環後,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楊玉環則不僅自己得寵專房,身封貴妃,“聲焰震天下”,而且滿門親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楊國忠位居宰相,楊銛官鴻臚卿,楊鎔官侍御史,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如《長恨歌》所說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天寶後期,朝廷內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對楊家的偏倖,更促進了矛盾的激化。天寶十四載(755),手握重兵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打着討伐楊氏、以清君側的幌子,發動了叛亂,兵臨長安。李隆基偕楊玉環等倉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陝西馬嵬驛,扈從禁軍發難,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於情勢,李隆基只得如請,“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李肇《國史補》)

  三、問題設計

1.應該怎樣看待始終的主人公形象?

提示:拋開政治因素,僅僅把此詩當作一首愛情詩來看。漢皇不是一個荒淫誤國的昏君,而是一個癡心的男子;楊女也不是禍國殃民的紅顏,而是對愛情忠貞的癡心女。

2.應該怎樣理解《長恨歌》的主題?

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嚮往。儘管李、楊身爲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長恨歌》是一首敘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敘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表現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悲劇的發生,作者對李、楊的態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聖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

3.詩人是如何表現長恨的?

提示:皇之長恨——

(1)“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淒涼,這是以悲涼的景色來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在蜀地,面對着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景色愈麗,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層。

(3) “天旋地轉回龍馭,至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還都路上,“天旋地轉”,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顏不見,不由傷心淚下。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於快樂中寫悲情,愈見情悲。

(4)“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回長安後,白日裏,由於環境和景物的觸發,從景物聯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彷彿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複雜微妙的內心活動。“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青娥”都已白髮衰顏,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憶。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風來了,雨過了,花開了,雨落了,點點滴滴,絲絲縷縷,都是麗人的影子。桃花依舊笑春風,人面不知何處去。梨園弟子,阿監青娥,如果楊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

楊女之長恨——

(1)“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以“攬衣推枕起徘徊”三個連貫而爲的動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來使者後的震驚、激動和惶惑。

(2)“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這段描寫,把楊貴妃不忘舊情,感恩報德,忠於愛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劃得淋漓盡致,使這一形象平添光彩。

4.寫作特點

全詩始終貫穿着敘事、抒情、寫景熔於一爐的特色,又富有變化,時而敘事、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或者以敘事與抒情結合,或者以抒情與寫景結合,或者以寫景與敘事結合,三者變換靈活自由,轉接自然和諧。如以第三部分爲例:首兩句含情敘事,由“信馬歸”引“歸來池苑皆依舊”的感嘆;又由“池苑皆依舊”自然轉人對“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寫,再由景物聯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發出“對此如何不淚垂”的傷嘆哀悼。總之,作者根據故事情節發展和人物情感變化的需要,充分發揮敘事、抒情、寫景三者的長處,使它們既各盡其責,又互相配合協調,共同爲表現主旨、刻劃人物而服務。

  教學反思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裏。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這是《長恨歌》中片段,寫的是馬嵬兵變、貴妃之死。在教學中,我將這段文字提出來,引導學生聯想想象,自由表達。一方面深化了對詩歌形象的理解,另一方面,給學生自由寫作訓練提供了絕好的歷史素材,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的主要教學思路是:

第一步,讓學生自己閱讀這段文字,整體感知是個表現的歷史事件、表現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應該說這段文字並不長,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大多數的學生讀了一兩遍以後,自我感覺比較好,認爲讀的不錯或者很好。其實,是一種很膚淺的認識,老師有必要將學生的閱讀引向深入。

於是,我設計了第二步:讓學生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之前,我未作任何提示,只是鼓勵學生並說說自己的體會。學生的回答均比較籠統,如有的學生說“感人”,有的學生說“比較慘”,還有的學生說“讀起來很舒服”等等,多數是一些表面化的東西,對這一特定歷史環境下,唐玄宗的心理狀態、楊玉環的言行容貌、六軍將士的表現,均缺少了生動而形象的認識。也就是說,學生並沒有讀出這段文字的`味道來。記得上課時,我對學生的發言做了一個比較苛刻的評價,我說“如此好的文字就這樣被你們給糟踏了。楊玉環傷心,唐玄宗也傷心,還有一個人更傷心”,學生急忙問“誰啊?”我乘機說道“還有誰呢,當然是我啦。”學生見我這樣一說,頓時來了精神,向我投來期待的目光。這樣很自然地將學生引進下一個教學環節,也是這節課教學中重要環節:情境想象。只有情境想象才能真正把握這段文字的文學韻味。

可是,怎樣想呢?從哪裏想起呢?學生一時間比較困惑。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想象馬嵬兵變的場景。二是想象主要人物的言行活動。三是合理想象故事發展的情節。

先說馬嵬兵變的場面描寫。馬嵬兵變的場面描寫是非常精彩也非常富有感染力。如“動地來”是寫叛軍來勢洶洶和唐玄宗等人驚慌失措。“煙塵絕”是寫戰火瀰漫,濃煙滾滾,也表現逃亡的唐玄宗等人混亂不堪,文字之間暗含了諷刺的意味。“西南行”則與前面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一方面是緊張激烈、驚慌失措的,一方面是隊伍龐大、、士氣低落和行動遲緩。教學中,扣住這些字眼來思考,學生腦海中間就會再現當時戰爭的場面。

其次主要人物的言行活動。馬嵬兵變中出場的人物當然多,我們沒有必要關注太多,只要關注三個主要人物就行:陳玄禮、唐玄宗和楊玉環。教學中,我是這樣啓發學生:“陳玄禮多大的歲數,是個什麼樣子呢?能不能說說?”這個問題學生自己閱讀時可能疏忽了,一聽頗感興趣。一時間議論紛紛,有的作善意的描述,也有少數同學開玩笑似的醜化。有一位學生這樣描述“:蒼老的面容,沙啞的聲音,佈滿血絲的紅腫的眼睛。”還沒有說完,就有同學反問“怎麼會是這樣啊?”。這位學生答道“陳玄禮本來就是一位老將,此時,流亡在外,既要保護皇上,又要安撫羣情激憤的士兵,如此操心,自然是這樣啊。”我趁機啓發學生“陳玄禮是一位老將,發生了六軍不發的大事,見到唐玄宗會怎樣說話呢?同學們模擬一下”教室裏先是一陣喧譁,繼而是一片沉默,學生突然拘謹起來。爲了打破這種靦腆,我拿出一副蒼老而又沙啞的嗓子即興表演。

說道“皇上,老臣有話說啊?請皇上聽臣一言”(唐玄宗沉默好久,)開口道“說吧!”“可是臣不敢說,除非皇上赦免臣之罪。”唐玄宗“陳愛卿,你我戎馬生涯,知彼知己,知道你對朕忠心耿耿,朕赦免你不死”

老師開了個頭,學生就放下了包袱,紛紛模擬那種說話的語氣,課堂再次活躍起來。

在想象了陳玄禮言行之後,我要求學生設想唐玄宗和楊玉環的言行舉止。有一位同學這樣描述唐玄宗:唉,畢竟是50多歲的人了,佝僂着腰身,黯淡的目光,不住的咳嗽,緊縮着雙眉,整日裏不言不語,一副深沉思考的樣子:每每想到楊玉環、想到動亂的國家,他就忍不住唉聲嘆氣,嘴裏喃喃道“要是重頭再來就好呵”聽到學生如此描述,我暗自高興:學生對詩歌語言理解與加工大大超出了我預期的目標。

再者,合理想象故事情節。上課時,我出乎意料地問了一個問題:“楊玉環是怎樣死的?是皇上賜死還是自刎而死呢?”,一是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還有的學生反覆閱讀課文,想從字裏行間瞭解楊玉環的死。在這種情況下,我當時學生種種猜測,歸納楊玉環之死的幾種可能:一是皇上下令處死;二是楊玉環自盡;三是楊玉環未死。要求學生圍繞着三種情況展開討論。討論後多數學生認爲,皇上處死楊玉環可能性比較小,因爲皇上對楊玉環真有感情;即使是迫於壓力皇上也下不了狠心,在這種情況下,倒是有可能楊玉環顧全大局自刎而死。還有一位學生想象力更豐富:陳玄禮面見皇上,將三軍將士要求處死楊玉環的願望告訴皇上,皇上非常生氣,執意不肯並將陳玄禮痛打一頓;外面的士兵知情後齊刷刷跪在地上,請求處置楊玉環,正巧,楊玉環來了,看到這些,便對皇上說“臣妾一死,能拯救大唐,能拯救皇上您,臣妾死而無憾。”趁皇上不注意時自刎而死。也有學生認爲,三軍將士要求處死的是奸臣楊國忠而不是楊玉環,只是遷怒於楊玉環,才導致楊玉環之死。

課上到這個份上,我已經很滿意了。學生也很滿意。他們沒有想到如此短的詩句裏竟然有如此多的形象和故事。但教學中,我沒有就此停頓下來,而是繼續深化課堂教學,又設計了一個環節——情境表達:要求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將當時的情形表述出來。這是訓練口語表達的有效環節,能夠提高學生自由能力。

經過剛纔幾個步驟的研討,學生有了許多形象性的認識,表述起來難度並不大。問題是多數學生描述性的語言不夠生動。爲了貫徹自己的教學意圖,我臨時選擇《項羽之死》“霸王別姬”這段文字: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爲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根據這段文字,展開想象,作了這樣描述:寒風蕭蕭,陣陣楚歌。虞姬和項羽對坐帳中,無語。虞姬斟滿酒,項羽接過酒杯,一飲而盡,無語,還是無語;虞姬又滿滿地斟上一杯酒,項羽依然一飲而盡,無語,還是無語。外面喊殺聲越來越近,可項羽依然注視着虞姬,一言不發。虞姬再也沉不住氣了,晶瑩的淚光中隱藏着無限哀怨“大王,你快走啊!”項羽坐在那兒,不吭聲,彷彿一尊雕塑。外面風越來越猛,喊殺聲越來越大,虞姬道“大王,再不走,臣妾就死在你面前。”項羽彷彿沒有聽見,仍然坐在哪裏,一句話也沒有說。虞姬“大王,虞姬爲你歌舞吧!”虞姬翩翩起舞,項羽見此情景,不禁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虞姬猛地拔出項羽的佩劍,自刎,倒地!這一幕讓項羽驚呆了,他猛地砸碎酒杯。抱起虞姬,一步,一步,走出帳外,雙膝跪下,用自己的雙手,一點點,一點點,終於挖出一個坑,慢慢地,將虞姬放進去。周圍項羽的部下、遠處劉邦的士兵好像都怔住了,沒有一句話。

受到老師的影響,學生激發出很強的表現慾望,幾個人一組,你一句我一言,說個不停,語言也比較剛纔有表現力了。看到這些,我水到渠成地說道“有興趣的學生將這節課的內容寫成文章”。

至此,這節課教學任務圓滿完成,我想學生得到的收穫一定很多,對於怎樣閱讀詩歌也有自己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