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高二試題 > 高二人教版《長恨歌》教學設計(2)

高二人教版《長恨歌》教學設計(2)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9W 次

五、作業:熟讀課文

高二人教版《長恨歌》教學設計(2)

第二課時

一、分層賞讀,內容把握

第一層:漢皇重色思傾國—盡日君王看不足

內 容:玉環超凡姿色和李對她極度恩寵——入宮、得寵、楊家顯赫——交代長恨之因,諷刺唐明皇荒淫誤國

思 考:

1、作者用“漢皇重色思傾國”開頭有什麼作用?

答:這句話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統領全詩,起提綱挈領的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寫了楊玉環的美貌?運用了什麼手法?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答:運用誇張和對比,反襯出楊玉環傾國傾城的美貌。

3、作者重墨渲染玉環受到的專寵意在表達什麼思想感情

答:批判統治集團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禍亂

第二層:漁陽鼙鼓動地來—魂魄不曾來入夢

補充材料:馬嵬兵變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起兵范陽,六郡附之。次年長安失守。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宮女出逃,大將陳元禮護駕。西行至馬嵬驛,將士們怨恨楊氏兄妹不肯前進。誣說楊國忠通敵謀反而殺之,陳又對皇帝說“既然楊國忠通敵,楊貴妃也不宜留下”李隆基無可奈何,用白綾讓其自縊。時38歲,已追隨皇帝17年。

內 容:

馬嵬兵變 貴妃縊死

入蜀及歸途的思念 —— 睹物思人,觸景生情 —— 揪心的“恨”

回京後的思念之苦

第三層:臨邛道士鴻都客—此恨綿綿無絕期

內 容:方士招魂 仙山寄情 —— 浪漫主義手法 —— 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

解 題:

長恨歌

誰恨? 李隆基和楊貴妃

恨什麼? 他們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最終楊貴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爲什麼恨?“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楊女之美貌、嬌媚,皇楊之間纏綿悱惻的宮闈之歡,楊之得寵,不僅自己“夜專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內因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楊女之死。——恨之直接原因(悲劇的製造者成了悲劇的主人公)

怎麼表現恨?入蜀道上——歸途的思念——玄宗回京後的思念之苦

思 考:分析玉環被殺後李隆基的感情是用什麼手法表現出來的?(景物描寫)

1、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秋景淒涼,以淒涼的秋景來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面對青山綠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現了玄宗內心的痛苦。)

3、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用月色和鈴聲給予玄宗的特殊感覺表現玄宗悲痛的心情。)

4、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這兩句景物描寫刻畫了人物什麼心理?

景物依舊,物是人非,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彷彿看到了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複雜微妙的內心,表現了懷念之情。

5、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此處景物描寫又表現了玄宗什麼感情?

從黃昏到黎明,集中表現了玄宗夜間被

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鮮明地

表現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徹夜相思。

6、聞到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邐迤開。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風吹仙袂飄搖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三個連貫而爲的動作,描摹她得悉漢皇派來使者後的震驚、激動和惶惑、焦急與迫切

內心的悲哀、悽傷、酸楚、

痛苦、委屈、感激

貴妃悽美寂寞哀怨的情態

7、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

把“鈿盒金釵寄將去”,以表心跡,並表示“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又恐怕皇懷疑不信, “殷勤重寄詞”,以兩人在七夕之夜於長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證。託物寄情。(敘事見情)

8、“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作結尾有何用意?

一方面點明瞭楊玉環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的重色輕國造成了這個無可挽回的終身恨事。用此句結尾有點明題旨的作用。

二、主題分析

1、教師提供寫作背景,然後再分析主題。《長恨歌》主題的三種典型觀點:

諷喻主題;

愛情主題;

雙重主題。

你認爲本詩的主題是什麼?

附錄:寫作背景

①《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作於元和元年(806),當時詩人正在盩厔縣(今陝西周至)任縣尉。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在這首長篇敘事詩裏,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愛情被自己釀成的叛亂斷送了,正在沒完沒了地吃着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歷史上的人物,詩人並不拘泥於歷史,而是藉着歷史的一點影子,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說,街坊的歌唱,從中蛻化出一個迴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用迴環往復、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描摹、歌詠出來。由於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人的複雜真實的再現,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

② 《長恨歌》的主旨是什麼?歷來聚訟紛紜。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種意見:

(1)諷喻說。就是隻把唐玄宗當作皇帝寫。認爲此詩是借李、楊之情事,諷刺李隆基貪色誤國,以致引發“安史之亂”。告誡最高統治者應引以爲戒,免蹈覆轍。至於詩歌后半部分對綿綿長恨的描繪,也不是對李、楊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頌,而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晦而曲折地諷刺他荒淫誤國而終於苦果自嘗。說明作爲一個皇帝,愛美人首先要愛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會失去。愛美人更要愛江山。

(2)愛情說。把唐玄宗當作凡人寫。(白居易說過這是人間罕事)認爲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論者還認爲,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嚮往。儘管李、楊身爲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雙重主題說。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認爲這首詩一方面對李、楊荒淫無度招致禍亂作了明顯諷刺,另一方面對兩人的愛情悲劇及彼此間的誠焉相思賦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於後者。整首詩,自始至終貫穿着兩重性,貫穿着李、楊身兼愛情悲劇的製造者與承擔者之間的衝突。衝突的體現者主要是兩個人物本身,而衝突的必然結果是人物的長恨。

2、三種說法中,你怎麼看?爲什麼?

提示: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首先必須注意:這是一首敘事詩,敘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李、楊早先的逸樂和後來的長恨,都是這個故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且,這兩者之間有着內在的邏輯聯繫。早先的逸樂是導致後來貴妃喪生、彼此長恨的顯著原因,而長恨則是李、楊荒淫誤國、終於殃及自身的必然結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將損害故事的完整性,將割斷前後情節的內在邏輯和因果聯繫而使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義,其評論當然也就難以符合作品實際和作者原意。

其次還應注意:這是一出經作者藝術處理過了的愛情悲劇,作爲悲劇中的兩個主人公,李、楊具有特殊的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倆的荒淫逸樂引發了安史之亂,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是悲劇的製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亂的發生使他們死生異處,相見無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這一悲劇的承受者。評論《長恨歌》的主旨,必須顧及這一點,因爲它是我們分析、理解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爲重要的,是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長恨歌》是一首敘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敘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通過感情的媒介,表現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

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悲劇的發生,作者對李、楊的態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誠然,作爲悲劇的承受者,作者對李、楊深抱同情;作爲悲劇的製造者,作者對李、楊又有所譴責。但是,作者的譴責自有其立足點,那就是李、楊的任意縱情,不僅貽誤國事、危害社稷,也給他們自身帶來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並非爲了揭露批判統治者的荒淫腐朽(儘管詩歌在客觀上有此認識作用)。否則,作者何必花費那麼多的筆墨着意鋪寫渲染李、楊兩人的綿綿長恨?即使按“諷喻說”論者的說法,這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曲地諷刺”,那麼,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寫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無須在字裏行間傾注如此明顯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三、佈置作業

1、熟讀全詩

2、選背喜歡的句子

3、課外閱讀《長生殿》或《梧桐雨》

[高二人教版《長恨歌》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