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有關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有關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關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和要求掌握的新詞,認識個二類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熟練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課文,瞭解大自然的幾種語言。

4、開動腦筋,尋找大自然的其他語言,擴散思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5、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和新詞,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三、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能說出大自然的其他語言。

四、教法、學法:

觀察法、課件演示法、小組討論法、競賽法等。

五、教具準備:

生字、新詞卡片,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課前遊戲(快樂傳真)。

規則:一名學生不準說話,看着教師給出的詞語,用動作表示讓其他同學猜出來。

從剛纔的遊戲中你知道了什麼?

教師小結:要是人類不會說話該會鬧出多少笑話來啊!

(二)引入新課。

大自然不會說話,但他也有自己的語言,今天我們就來了解《大自然的語言》。(出示課題並齊讀)大自然的語言會是什麼樣的呢?先請看屏幕:(課件演示自然情景:藍天白雲、高山流水、鳥語花香。)

(三)範讀課文。

大自然的語言真是五彩繽紛、賞心悅目啊!那我們怎樣才能讀懂它呢?

教師配樂範讀課文,學生欣賞。

(四)自學課文。

1、自己藉助拼音通讀課文。

2、打記生字,並多讀幾遍,記下來。

3、小組學習,完成:

A、討論:課文中講了大自然中誰的語言

B、小組齊讀課文。

(五)理解課文,指導朗讀。

1、質疑解疑。

你還學會了什麼?有什麼不懂得地方?

用課件演示圖片並加以說明:

蝌蚪——春天到來

魚鱗——兩圈爲一歲(結合擴展年輪——體現降雨情況

三葉蟲——汪洋一片(三葉蟲兩億年前滅絕,背殼分爲三個部分,最大70釐米,生活在海里,少數在泥沙中或漂浮生活)

2、朗讀指導。

(1)課文共有幾個小節,每小節有幾句話?

(2)重點指導2、3、4小節。

比較句子,讀出感情(形象、生動,朗朗上口):

a、多麼像遊動的“逗”。 很像遊動的“逗點”。

b、魚鱗上有一個個圈 。魚鱗上有很多圈圈。

c 、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那兒曾是汪洋。

(3)理解並讀好第五小節:

大自然的語言與人語言有什麼不同?

人的話要用耳朵聽,大自然的語言是色、香、味、聲俱全的語言,我們要怎樣纔讀懂呢?(只有愛學習、善於仔細觀察的人才能發現大自然的語言。)

用“只要 就能,假如 就 。”造句來理解最後一句話。

(4)朗讀練習。

學生試讀,指名讀,小組讀,(均加以評議)齊讀。

(5)背誦課文。

(六)全課小結。

大自然的語言哪。

通過補充,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多彩。

(七)擴展練習。

你還發現了大自然的哪些語言呢?(學生自由發言)

如大雁南飛、滿天星斗、秋天落葉、北風呼呼、狗搖尾巴、火燒雲等。

編兒歌。

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物候知識,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瞭解全文的說明順序。

2、學習準確、生動、典雅的語言。

情感態度價值觀

瞭解物候現象,學會在生活中運用物候知識,激發學生熱愛自然進而認識和了解自然的熱情。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的能力。

2、學習本文準確、生動、典雅的語言,體會本文說明語言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

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語文學習中我們常常驚歎於詩人敏銳的感受力,在幽幽月光裏聆聽鄉思,在青青柳色上讀懂離別,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似乎全在向詩人傾訴柔腸。詩人,或者是有一顆詩心的人是能聽懂大自然的語言的,這一點我們深信不疑。可是你知道麼?其實農民更懂大自然的語言。他們不但聽得懂而且還在農業生產中應用了上千年。好奇嗎?今天我們來見識一下《大自然的語言》。

二、初讀課文,把握文意

1、檢查預習,學生找出需要積累的詞語。

2、學生朗讀,初步感知文意。同時思考題目“大自然的語言”究竟指什麼?

(大自然的語言==物候現象)這是什麼修辭手法?(比喻)有什麼效果?(生動)板書。

明確:說明文在準確的前提下可以有平實和生動兩種風格。

3、思考:如果你是作者,要向大家介紹物候現象,你想寫些什麼內容?學生先思考,試答。再快速瀏覽課文,篩選信息,小組競答。

本文爲了說明物候現象,介紹內容如下:

(1)什麼叫物候?什麼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三、細讀課文,理清結構

4、尋讀課文。試根據課文,概括回答出每一部分的核心內容。(小組合作)

學生明確: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爲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教師可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誌性詞語,如“首先是爲了……”“此外還有……”“對於……”“還可以……”“也可以……”“爲了……”。這些標誌性詞語對信息的篩選、概括很有參考價值。

5、根據同學的整理,師生共同理清全文思路,並板書。

明確: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四、深讀課文,探究順序

6、根據結構板書,師生共同探討全文的說明順序,體會其優點。

明確:文章全文采用邏輯順序,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後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着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說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條理分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顧知識點—————“說明順序”:通常說明順序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強調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複雜

7、再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

學生細讀6~10段。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這樣安排的好處?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由主到次的邏輯順序的使用,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於接受。

五、品味揣摩,生動說明

8、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銜接遷移練習小結:大家都能分析物候現象了,真是了不起!原來物候學就在我們身邊啊!可是回頭想一想,這麼枯燥的科學名詞,如果你平時遇到了會不會感興趣?如果本文名叫《物候現象》會怎麼樣呢?

幫助學生體會本文標題的優點——生動形象、引人入勝。

9、回看文章題目,讀出文中與題目一樣表達生動的文字。(1、2段)

10、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說明的生動性。選取二、三個點,引導學生讀透妙處即可。

六、小結:

感謝作者化難爲易,用生動的語言拉近了我們與科學的距離,感謝作者循循善誘,用符合我們認識規律的說明順序,將深奧的科學理念深入淺出地傳授給我們。這是一位真正的科學家。不故作高深,不故作神祕。讓科學着一襲純樸的布衣,走進尋常百姓家。

讓我們用一句話總結:科學離我們並不遙遠,多一份探究的好奇,多一份考證的細緻,我們就可以————走進科學。

七、佈置作業

1、收集身邊的農諺、有關物候的詩文或記錄研究身邊的物候現象,並積累起來。

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3

知識與技能

進一步瞭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過程與方法

1、理解文章的內容,學習作者寫文章時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

2、引導學生養成蒐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起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文的條理性。

2、學習文章的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

導入:

同學們,七年級時,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你們還記得裏面是怎樣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後老師歸納: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知道冬天已經降臨了,大自然彷彿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我們解釋其中的道理。

竺可楨(1890—1974年),浙江上虞人,20世紀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爲“品格和學問的偉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

1、速讀課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閱讀課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聲,用筆畫出主要詞語,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爭取兩分鐘內讀完。

2、理清文章條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說明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

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

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遲早的各種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

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1、齊讀第1自然段。

(1)本段主要描寫了什麼?

(2)本段是按什麼順序來說明的?請標出有關詞句。

(3)課文在描寫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時運用了哪些詞語?仔細揣摩、品味。

討論明確:

(1)本段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寫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

(2)本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來寫的。表示時間的詞語有:立春過後—再過兩個月—不久—於是轉入—到了秋天—準備迎接,條理十分清楚。

(3)開篇用“沉睡”“甦醒”將“大地”擬人化,給人以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想。大地甦醒的物候現象共有三種:“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勾勒出一片生機勃發的春色,顯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詞寫出春花競相怒放的熱鬧景象,用“融化”“萌發”“開放”三個動詞具體描繪出了大地甦醒的生動畫面。

寫燕子歸來用“翩然”來修飾,寫出燕子輕巧的身體、輕盈的飛舞姿態,十分形象貼切,讓人想到“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的景象。寫秋風落葉,用“簌簌”一詞寫出秋天的肅殺景象,用“漸漸變黃”寫落葉,寫出了落葉顏色逐漸淡化、枯萎的過程,寫得有聲有色,景觀生動,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簡練而富有表現力,作者把大自然寫得似乎有了靈性,說“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既然有靈性,也就能說話了,這樣下一段用擬人手法將物候現象說成是“大自然的語言”也就很自然了。

本段寓說明於生動的描寫之中,既準確又形象,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畫卷。

2、學習第2、3自然段。

學生默讀這兩段,然後總結段意。

第2自然段:舉例說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

第3自然段:說明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

(1)第2自然段以什麼爲例來說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指名回答,教師總結)

本文用“傳語”“暗示”“唱歌”等詞將動植物擬人化,寫得有情有感,這種手法大大增強了說明的生動性。

本段扣住“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舉例,按時間安排農事的順序來說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淺顯易懂。

(2)第3自然段是按什麼順序說明的呢?(指名回答)

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仔細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

“許多”說數量不少,有範圍,不一概而論,措詞嚴密。

文中有許多詞語兩兩相對,十分嚴謹,體現了作者對語句的精心組織。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關於物候的知識,知道了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以及物候學與人類生活的'關係。現在,讓我們繼續跟隨竺可楨,探索物候學的奧祕。

1、指名朗讀第4、5兩個自然段,然後總結段意。

(這一部分主要介紹物候觀測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有什麼作用?

從觀測手段、數據意義兩方面寫出了物候觀測的重要性。觀測手段:“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溼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上,比較簡便,容易掌握。文中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第5自然段從反面舉例說明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更具有說服力。

2、默讀第6~10自然段。

(1)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四個:

首先是緯度;

第二個因素是經度的差異;

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

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2)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能否調換順序?爲什麼?

不能。因爲四個因素的影響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條理。另外,前三個都是空間因素,後一個是時間因素。

3、齊讀第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將問題的答案在書上標記)

(1)首先是爲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

(2)物候資料對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

(3)還可以利用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

(4)也可以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4、學完本文,我們知道:物候觀測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也與我們的生活、生存密切相關。那麼,我們應怎樣去保護大自然,去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呢?(組織學生討論,結合實際,暢所欲言。培養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1、說明的條理性強。,文章首先說明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接着,課文又在第二部分說明了物候觀測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則說明了決定物候現象來臨遲早的各種因素,它既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最後一部分,在前文說明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希望人們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懂得大自然的語言,爭取更大的農業豐收。,2、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易懂。,作者爲了使文章通俗易懂,採取了以下的方法:第一,抽象的事物儘量形象化,把豐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使讀者容易接受。第二,儘量少用專業術語,而用大衆都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在闡述每一個問題時都有舉例,把物候學知識介紹得一清二楚,便於讀者掌握。第三,運用優美、描寫性語句和大量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事例變得生動形象。

大自然的語言

一、引出物候和物候學,

二、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三、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緯度差異,經度差異,高下差異,古今差異)

四、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教學反思

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徵,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本課教學我將課標的新理論滲透進課堂,將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注意引導學生對身邊物候現象的關注,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實現了以文本走進生活、又從生活回到文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