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核舟記》教學反思精選

《核舟記》教學反思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9W 次

  《核舟記》公開課教學反思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的確定:《核舟記》是一篇傳統的文言文,對這點的認識,我們常停留在表面,只是從教的角度考慮,而沒有從學的角度去想。作爲“文言文”,語言障礙是第一位的。對學生來說,掃除語言障礙是第一位的。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語言的層面考慮的較少,閱讀理解的層面考慮得比較多。也就是說,我們常把教學重心放在作者如何謀篇佈局上:作者如何抓住“奇巧”,從空間的順序來描述核舟這個藝術品。“奇巧”與“靈怪”是如何遙相呼應。我們來看一個教學設計

《核舟記》教學反思精選

教學目標

1.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

2.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緻、描寫生動的特點。

教學難點:

探究課文主體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

點評法。文章除了說明外,不乏生動傳神的描寫。篩選文中寫人物情態的語句,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品味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

從教學目標第1點來看,顯然設計者是從閱讀的層面來處理教材,把這篇文言文當成一篇說明文來教學。從教學目標第2點來看,“品味語言”,感受觀察細緻描寫生動的特點,也是從閱讀的層面來把控。“教學難點”也是從說明文文體角度來設置。因此,可以說,類似這樣的文言文教學設計比比皆是。而文言詞彙的積累,漸漸邊緣化了。至少沒有擺正它應有的位置。

就上面的教學設計,本人將其改爲:

教學目標:

通讀、熟讀全文,引導學生學習、積累文言詞彙,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這個教學目標將原來的做了糾偏,讓文言文教學回到語言積累的軌道上來。八年級教材文言文的篇目多了比重大了,我們必須在學生七年級學習文言文的基礎上,更加系統地進行鞏固。“積累文言詞彙”應當是重頭戲,“文言語感形成”應當是重點。要做到這點,教學設計上就要把“積累文言詞彙”做爲目標加以固定強化,並在教學中去落實。  從板書上來看,教師已經把學生引導到文言詞彙的識記與積累上:課堂上不僅要求學生朗讀,還要求學生動手在線下註解中用紅墨水筆做標記。課堂下,在作業佈置中,要求學生把課堂上標記的(板書中讀到的),用作業本的形式抄寫識記。我們不難發現,板書中的詞彙,大多來自課文線下註解,是教材文本給教師給學生的提示,教學有力的輔助材料,有一定的權威性。可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意識並不強,表現在並不是每個學生都會在線下標記,使之呈現難點或重點。大多數教師面對大量的線下註解,只是進行發佈“行政”命令,要求學生去讀去背,並不是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點讀”。什麼是“點讀”?筆者舉個例子。在《大道之行也》一文中,有“男有分,女有歸”的文句。我就曾問一男生,他有沒有歸。男生很驚訝,說歸了。當時有好多孩子笑了。這下同學們才發現“歸,女子出嫁”之意。在這樣的過錯識記中,學生理解了這個古怪的詞彙,懂得了古今詞彙的巨大差異,也體驗了識記古代詞彙的情趣。《陋室銘》中有一個註解“[勞形]使身體勞累。形,形體,身體”。註解是清楚明瞭,可實際上學生的理解並不是一步到位的。筆者採用標記點讀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這一詞彙的第一時間裏,就能掌握。可以要求學生用紅墨筆做出標記“[勞形]使身體勞累”,這樣“勞”的解釋“勞,使……勞累”就明白易懂了。標記後加以當場朗讀,學生的識記效果就好了。試想,這與籠統地佈置作業“背誦默寫所有的線下註解”,有多大的不同。

板書中還有一個學法,值得提倡。如“奇qī八分有奇”,奇,有個特殊讀音“qī”,而這個讀音是離不開特殊的語境的。板書可貴的一點,就是給每個重點的詞彙呈現了一個文句,也就是詞彙所出現的句子,換句話來說,就是詞彙的出處。在特殊的語言環境中來學習一個特定的詞彙,是科學的,有效的。這種方式恰好是“積累文言詞彙”最牢固的抓手。文言文教學持續使用這種方式,勢必會對學習者文言語感的形成提供一個強有力的推動力

通讀中,有了標記、點讀,文言詞彙的.音形義會有機組合在一起,爲學習者隨後對文本的閱讀理解,奠定基礎。教學設計中的文本內容纔可能在學習者頭腦中得到呈現。

3、各段主要內容:

(1)介紹核舟的主題和工匠的技術水平。

(2)從舟首尾、船頭、舟尾、船背四個地方詳細介紹雕刻的內容。

(3)總的概括舟上所刻的內容數量,讚歎工匠高超的技術水平。

4、適時關注文章結構安排(說明順序:空間):

舟首尾長——船頭———舟尾——船背

  《核舟記》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在今天的校“推門聽課”活動中,我在上午第三節課給同學本開始了本學期的語文教學,主要講解了《核舟記》的第一課時部分。這是一篇語言比較平實的具有說明文性質的記物文言文,在理解上難度不算太大,因此主要以學生們預習和講解爲主。

在本堂課中:

1、 我儘量有意識地去鍛鍊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他們在自我預習的基礎上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針對預習中的難點和疑惑,彼此交流,從而達到初步理解課文的目的。

2、 以平和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們回答問題中出現的問題,針對他們的表述,及時肯定他們的優點,同時也以委婉的語氣提出其中的不足,並作出鼓勵。

然而,對於作爲新教師的我,在這堂課中存在着相當多的不足。

1、 課堂的流程安排不夠緊湊,從上課剛開始就沒有把握好課堂節奏,導致課堂多斷裂,銜接生硬。

2、 課堂上的討論進行得比較僵硬,沒有活躍好課堂氛圍,比較沉悶。這主要與我在預習過程中沒有對他們提出明確的預習要求有關,導致他們的預習過於散漫,達不到理想的高質量的預習效果。

(這也提醒我,在今後的預習安排中,必須明確學生的預習目標,最好能夠進行相應的檢測,達到比較好的預習效果。)

3、 課堂的容量太少,整節課實際意義上只完成了文學常識、通讀課文和翻譯第一段課文的任務,進度太慢。反思之後,我覺得課堂導入可以從“大蘇泛赤壁“入手,刪掉無關的作者簡介,這樣既緊扣本文的寫作主題,又可以加快課堂進度。

4、 單純地翻譯全文過於單調,可以適當拓展知識,增強他們知識的積累與融會貫通的意識。在每一段講完之後,進行一個內容的小結,做到清楚而紮實。

總的說來,講課於我還是一門需要潛心研究的藝術,如何上好課,上出有內容的課,任重而道遠。既需要多進行自我的反思和學習,更需要向別的老師同事們請教,讓我的孩子們能夠真正地享受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