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精選《核舟記》教學反思四篇

精選《核舟記》教學反思四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6W 次

  《核舟記》教學反思一

精選《核舟記》教學反思四篇

《核舟記》是我本學期的一節公開課,因此我的國培作業也就選擇了它。

核舟屬於我國的微雕藝術作品,學生對此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藉此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並就核舟的形象設計來解讀我國傳統美學的部分觀點,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另外本文作爲說明文學習更是一篇佳作,無論是它的說明順序的安排,還是說明語言的運用都極具特點,加上文言文基本的要求,就成爲我構建教學三維目標的基本想法。事實證明,我的目標確立是正確的,教學也達到了如此的效果。

在具體的目標實施過程中,多媒體的展示導入成爲我本節課最大亮點,幾乎所有人在屏氣凝神的觀看,學生對微雕藝術的瞭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接下來的課文疏通與實詞掌握中,我把學習活動的舞臺交給了學生,學生的合作探究,登臺展示,集體糾錯,把整節課的知識目標得到了最大化的實現。事後我覺得,唯一欠缺之處在於,我沒有及時的對文中的實詞,活用詞,通假字,數詞直接修飾名詞的現象進行總結,並在媒體上呈現,缺失了鞏固這一環節。在自習上,我及時做好了補救。

在實施第二板塊的環節中,我的講析似乎少了點。學生可以明白文章的順序安排,但對核舟本身的藝術形象構建的美學特質,並不能自我獲得,這一點,我沒有進行放開的態度去處理,更沒有把類似的藝術作品帶入做深入的分析,因而學生獲得的印象比較膚淺,只是大致知道了作品的設計講究意趣美,對比美,色彩美,和諧美。但鑑於學生的接受能力,及後來《蘇州園林》,《橋之美》等課文的美學知識滲透,我處理的時候淡化了,這也是從全局出發的一種考慮。

相對來說,第三版塊的教學羅列的內容較多,提問思考較爲充分,學生對核舟藝術形象的理解充分到位,一些細小的問題有了觸及,對於開發學生的想象力,鑑賞力,分析能力都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一個存在的問題在於,媒體的使用成爲大家議論的焦點。我沒有在第二課時使用。我的想法是:媒體的使用不需要重複,更要講究成本。至於教學效果,從學生的反饋來看,都不錯。

課後的作業,練習冊的拓展作業,學生完成的都比較順利。我想一節半課能收到這樣的效果,這節課還算成功。當然教學的方式及方法無止境,我會在自己的不斷反思中,對每一課進行精心的準備,力求達到最佳效應。

  《核舟記》教學反思二

《核舟記》是一篇文言說明文,作者通過對核舟的整體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包括註明方位、數目、大小等,使讀者弄清了局部和整體的比例關係,細筆勾畫,形象具體可觸。讀完之後,不僅使人“奇巧人王叔遠”的高超的技藝感到欽佩,同時也對作者能夠通過簡潔的文章讓讀者感到寸核中的幾多情態、幾多奇趣,不禁令人稱奇道絕,歎爲觀止。

這課書的教學我覺得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思路、環節較清晰

這節課是本課書的第三節課,前兩節主要是讀熟課文、疏通文意;這節課主要任務是理解,我設計了三個環節:

(一) 讀書環節;

學習文言文熟讀課文是基本功。如“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和“有奇字素無備者”中的“奇”字,在前一句中“有奇”的意思是“有零”,所以讀音應是“jī”;在後一句中“奇字”的意思是“生僻的字”,所以讀音是“qí”。通假字的讀音要念借字字音,例如“爲字共三十有四”中的“有”是通假字,它通“又”,所以讀作“yòu”。要暢通朗讀課文,還應讀好停頓,特別是句中的停頓,它是用來顯示句子的層次的,單從字面上是不易掌握的,必須理解句子的意思,才能讀好句中的停頓。

(二) 學生自己閱讀,分析問題階段;

學生讀完課文之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這篇課文寫了什麼內容?都是怎樣突出‘奇巧’之意的?”問題提出之後,我就把學生分組,一組看一段,前後桌的同學可以交流。學生們是先自己看書,然後再交流,這樣使學生既認真看書了、思考了,有不至於很盲目。這期間老師就可以及時與學生交流,聽聽學生們的看法,

(三)老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環節。

由於是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內容,寫的時候顯得有些羅嗦,且重點不突出,如:寫第一段的內容時,學生只寫出了對人物的介紹,但對於核舟的主題就給落掉了,就是學生對“蓋大蘇泛赤壁雲”一句沒有看到,或沒有理解。對於“奇巧”的突出,學生也只把原文寫上去,並沒有總結、提煉,顯得有些羅嗦。我在點撥的時候,首先問問學生這樣寫的理由,儘量讓學生自己能夠隨時改造。我就順着學生的新想法在黑板上把能保留的重點圈點出來,讓學生一眼就看明白了。很直接,方便。學生自己討論出現的問題能夠及時被發現問題、及時被解決問題。

一段說完之後,其它段落的問題解決就快多了,學生也明白多了。

二、不足之處:

由於課文本身的限制和教學環節的設置,多媒體的運用上稍顯欠缺。畢竟語文的教學隨機性還是很大的,並且文言文的閱讀教學有的地方可以使用多媒體,有的環節就不必了。

  《核舟記》教學反思三

《核舟記》是一篇文言文,因爲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文言文的基礎能力,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尤其在翻譯的教學環節,我讓學生分成小組,然後讓學生在組內自由翻譯,劃出難點,然後小組展示,師生共同交流。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很喜歡,也正是這樣的方式,讓我班的學生不再討厭文言文的學習了,而是變得很積極,我覺得這也是本節課中最大的亮點。這種教學方式如今一直提倡,以往的教學中,我一直不敢嘗試,在本屆學生的教學中,我在七年級下半學期開始使用,現在到了八年級,效果很好。

但是,每一件事都是一把“雙刃劍”,這種教學方式也有缺點:在組內自主翻譯時,總是基礎較好的學生在說,其他的學生大多是聽,時而給出一些意見,參與度不均勻。這樣就導致了部分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雖然如此,但這種教學方式的效果是讓學生喜歡上文言文課的事實是讓我樂觀的,我會努力改進其不足,讓基礎差一些的學生多代表小組發言,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信心和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

  《核舟記》教學反思四

在語文的教學中,我認爲古文教學更容易推行洋思的教學模式。更能發揮學生自學的積極性、主動性。且能當堂完成練習,當堂背誦。

在八年級下第六單元《核舟記》的教學中,對文中三、四段的學習時,我採用了表演翻譯法。在清理字詞之後,學生分組討論自行翻譯全段並加以表演。如果有不確定或不會的地方可以問老師。經過八分鐘準備,表演開始。在整段的翻譯表演中,主要表現蘇軾等三人的動作、表情。重點注意:卷末、卷端、現、比、絕類、臥、詘、矯、豎等詞的表演。其他部分較好翻譯。請一組表演,其他各組指出表演中的錯誤,以及較好的地方,知道表演完全正確。

到此,並沒結束。再根據學生的表演,理清順序後,就學生的表演當場背誦。這樣,在短短的半小時內,學生不僅自學了課文,再加上直觀的表演,使課堂既輕鬆又掌握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