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七年級語文《核舟記》教學反思

七年級語文《核舟記》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核舟記》是一篇文言說明文,作者通過對核舟的整體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包括註明方位、數目、大小等,使讀者弄清了局部和整體的比例關係,細筆勾畫,形象具體可觸。讀完之後,不僅使人“奇巧人王叔遠”的高超的技藝感到欽佩,同時也對作者能夠通過簡潔的文章讓讀者感到寸核中的幾多情態、幾多奇趣,不禁令人稱奇道絕,歎爲觀止。自錄的這節課,學習目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七年級語文《核舟記》教學反思

①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間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做具體細緻的描述說明的寫作方法。

②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成就,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及卓越技藝。要想達到上述的學習目的,就要清楚這篇文章的結構和說明順序。先概括介紹王叔遠技藝的精湛;然後以空間爲序具體加以說明;(先言船艙,再依次言船頭,船尾,船背。)最後概括總結。

第三段是重點段落,應抓住人物的神情,隱藏在衣褶中的相比的兩膝,歷歷可數的念珠等細節,來體會雕刻品的精細及雕刻家的高超技藝。進而領會本文的準確、簡明的語言。

這課書的教學我覺得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讀書環節;

學習文言文熟讀課文是基本功。因爲學習文言文必須掌握一定數量的語言感性材料,這些語言感性材料只有通過誦讀,逐步積累文言字、詞、句、段、篇等語言材料,培養文言語感,才能很好的落實。朗讀文言文,應讀準音,生字字音要通過書上的註釋,查閱工具書讀準。讀多音字,應先弄清讀什麼音時是什麼意思,確定了詞義,才能讀準字音;也可以結合句意,確定讀音。如“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和“有奇字素無備者”中的“奇”字,在前一句中“有奇”的意思是“有零”,所以讀音應是“jī”;在後一句中“奇字”的意思是“生僻的字”,所以讀音是“qí”。通假字的讀音要念借字字音,例如“爲字共三十有四”中的“有”是通假字,它通“又”,所以讀作“yu”。要暢通朗讀課文,還應讀好停頓,特別是句中的停頓,它是用來顯示句子的層次的,單從字面上是不易掌握的,必須理解句子的意思,才能讀好句中的停頓。一上課,科代表就帶領同學們讀這篇課文,使學生一下子進入到了語文的學習氛圍中,這種學習氛圍也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習慣。同時。學生們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達到了熟悉課文的目的,爲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二)學生自己閱讀,分析問題階段;

學生讀完課文之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這篇課文寫了什麼內容?都是怎樣突出‘奇巧’之意的?”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回答出來需要學生把整個文章都看遍之後才能分析出來,我認爲,給學生提的問題不要過小、過碎,不然學生會摸不着頭腦,聽得糊塗,自然回答的也糊塗。所以我開始就提了一個問題。

問題提出之後,我就把學生分組,一組看一段,前後桌的同學可以交流。學生們是先自己看書,然後再交流,這樣使學生既認真看書了、思考了,有不至於很盲目。這期間老師就可以及時與學生交流,聽聽學生們的看法

(三)學生展示環節;

十分鐘之後,我讓學生每組派一位代表上黑板寫出自己組的答案。學生們在這個環節中顯現得非常積極踊躍,爭先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