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上冊《核舟記》教學設計

八年級上冊《核舟記》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核舟記》一文讚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藝,同時也高度讚揚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上冊《核舟記》教學設計,歡迎參考閱讀!

八年級上冊《核舟記》教學設計

  《核舟記》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

深入理解重點字詞的含義。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理解重點字詞的含義,翻譯句子。

二、 教學難點

掌握課文的說明順序——空間順序,感受本文的的語言特點。

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

【預習檢查】

你能用簡潔的語言介紹本文出處及作者嗎?

【目標展示】

深入理解重點字詞的含義。

【新知研習】

1.你能正確的朗讀課文嗎?

2.請結合書下,疏通課文,着重理解下列句子。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爲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明朝有個有特殊技藝的人名字叫王叔遠,他能夠用直徑一寸的細小圓形木塊,雕刻出宮殿、杯、盤、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及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依據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奇巧:特殊的技藝。 徑寸:直徑一寸。

爲宮室;做。 罔不因勢象形:無,沒有;依據;模擬,仿照。

(2)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他曾經贈送我一隻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蘇軾乘舟遊赤壁。

貽:贈送。

(3)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船從頭到尾大約八分多長,高約二分上下。

有:同“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奇:念“jī”,零數;可:大約。

(4)中軒敞者爲艙,篛篷覆之。

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着它。

篛篷;用箬竹葉做成的船篷。

(5)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旁邊開着小窗,左邊右邊各有四扇,共計八扇。

(6)啓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打開窗子來看,雕刻着花紋的欄杆左右相對。

(7)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關上窗子,就看見右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刻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用石青塗在刻着字的凹處。

徐:緩緩地;興;起。

(8)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爲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

船頭坐着三個人,中間戴着高高帽子、鬍鬚濃密的是蘇東坡,佛印位於右邊,黃魯直位於左邊。

峨冠:這裏指戴着高高的帽子; 髯:兩腮的鬍鬚。

3. 作者是以什麼順序來說明“核舟”的?可分幾部分?

按“總—分—總”結構。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1) 總述王叔遠的雕刻技藝,引出“核舟”,點明題目。

第二部分 (2 —— 5)具體的介紹“核舟”的內外形狀、結構和物態特徵(這一部分按先總後分寫,又可分爲兩層)

第三部分 (6)對“核舟”總計數目、評價。

4.該工藝品藝術的精湛主要表現在哪些地方?

答:(1)用料體積小(2)所刻事物繁多 (3)刻物情態畢備

5.第三段文字爲什麼先介紹蘇東坡,後介紹黃庭堅、佛印?

答: (1)主題是大蘇泛赤壁 (2)窗上刻的是東坡的文句 (3)三人位置東坡居中;

6.“閉’字和“啓”字相應,一啓一閉說明了什麼?

答:寫出了介紹的順序:由舟外到舟內再由舟內到舟外,引導讀者仔細觀看,並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突顯核舟的主題。

7.作者爲什麼從船的中間寫起?

答:①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②艙邊的窗竟然可以關閉,從這裏說起能引起讀者的興趣;③核舟所表現的主題是“大蘇泛赤壁”,而中間部分雕刻有蘇軾的詩句,從這裏說起容易引起讀者的注意,引發讀者的想象。

【歸納總結】

這是一篇寫一件精美的工藝品的說明文,以簡潔生動的語言,再現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藝,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鞏固拓展】

理解並記憶字詞解釋及句子翻譯。

【預習指導】

這是一篇說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細的觀察基礎上寫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徵來寫的?(找出文中的一個詞)

第二部分

【預習檢查】

這是一篇說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細的觀察基礎上寫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徵來寫的?(找出文中的一個詞)

【目標展示】

歸納總結重點字詞。

【新知研習】

1.你能解釋下列文言虛詞嗎?

能以徑寸之木 助詞 的

篛篷覆之 代詞 指船艙

(1) 之 閉之 代詞 指窗戶

石青糝之 代詞 指刻着字的凹處

左臂掛念珠倚之 代詞 指左膝

其兩膝相比者 代詞 他們

而豎其左膝 代詞 他的

(2) 其 其人視端容寂 代詞 那

其船背稍夷 代詞 那

則題名其上 代詞 指船底

爲宮室、器皿 做、這裏指雕刻

中峨冠而多髯者爲東坡 是

(3) 爲 爲人五 刻

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 雕刻

爲字共三十有四 刻

2.這是一篇說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細的觀察基礎上寫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徵並從哪些方面來寫的?(找出文中的一個詞,結合具體內容分析)

明確:“奇巧”一詞(材料微小,工藝精細,題材生動,構思巧妙)

3.在介紹核舟時,作者爲什麼從船的中部寫起?

明確:核舟中部高,十分引人注意;船邊的窗戶可以關閉,從這裏說能引起讀者興趣;核舟要表現的主題是“大蘇泛赤壁”,而中間部分雕刻有蘇軾的詩句,從這裏說起容易引起讀者的注意,引發讀者想像。

新知研習4.作者是如何對核舟進行總結的?

從統計入手,進行總結。

4.“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這些描寫反映了什麼?

明確:這些描寫反映了蘇軾、黃魯直陶醉在這水光山色的掩映之間,陶醉在書畫所表現的境界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反映了他們豁達的胸懷。

5.“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刻畫了佛印什麼形象?

明確:運用一系列動詞,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活靈活現地刻畫了一個不拘禮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6.刻畫兩個“舟子”的形象,有什麼作用?

明確:①兩個舟子,一個粗獷悠閒、一個平靜專注,“椎髻”、“執扇”、“撫爐”,“聽茶”等細節,突出了雕刻家的“奇巧“;②舟子的情態和泛舟的主角的情態呼應;③給觀賞的人造成了江上泛舟的實感;④巧妙地表現了作品的主題。

7.如何理解“嘻,技亦靈怪矣哉!”這句話?

明確:①“靈怪”一詞寫出了核舟技藝的巧奪天工;②高度讚歎了這件工藝品;③與開頭的“奇巧”相呼應。

【歸納總結】

全篇僅400餘字,卻緊扣“核舟”奇巧的特點,把上面雕刻的複雜瑣細的物態述說得精細詳盡,活靈活現,使人一目瞭然。不僅完美地再現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現出雕刻家王叔遠的聰明才智,絕妙技藝,表達了作者對他及其作品的讚美之情,足見文章結構的嚴謹、精巧和語言的準確、精練,不愧是古代說明文的精品。

【鞏固拓展】

請你用自己的話向同學或父母介紹核舟。

【預習指導】

解決《叫三聲夸克》的生字詞。

板書

核舟記

詞類活用 通假字 古今異義詞

說明順序 “總—分—總”

核舟記

奇巧 (材料微小,工藝精細,題材生動,構思巧妙)

  《核舟記》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彙、句式。

2.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

3.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究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教學重難點

理清思路,探究說明順序。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1995年10月27日《文匯報》上刊登了這樣一則新聞:稀世珍寶明代桃核舟“蘇東坡夜遊赤壁”驚現寧波,消息傳出後,文物界、收藏界趨之若鶩。據專家鑑定,這是迄今發現的世上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們有幸一睹芳容,讓我們一同走進魏學洢的《核舟記》去開開眼界。(板書課題)

一、自主探究——預習與交流

【設計意圖:此環節旨在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

1.朗讀課文,圈點課文中的生字詞。

器皿(mǐn) 罔不因勢象形(wǎng) 貽(yí) 八分有奇(yòu jī)

二黍許(shǔ) 箬篷(ruò) 髯(rán) 石青糝之(sǎn)

不屬(zhǔ) 詘(qū) 椎髻(chuí jì) 舟楫(jí) 篆(zhuàn)

2.理解課文的重點詞語。

(1)通假字

①爲字共三十有四 (“有”通“又”,還有零頭。)

②詘右臂支船 (“詘”通“屈”,彎曲。)

③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橫”,橫。)

(2)一詞多義

奇: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奇異、罕見)

②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零數)

有: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有)

②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通“又”)

爲:

①爲宮室、器皿、人物 (雕刻)

②中軒敞者爲艙 (是)

端:

①東坡右手執卷端 (一頭,一方,名詞。)

②其人視端容寂 (正,端正,形容詞。)

而:①中峨冠而多髯者爲東坡 (表並列,並且、而且。)

②啓窗而觀 (表承接,不譯。)

③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錶轉折,卻、但是。)

之:

①徑寸之木 (助詞,的。)

②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 (代詞,這。)

其:

①其兩膝相比者 (他們的)

②其人視端容寂 (那)

(3)同義詞

①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大約 )

②珠可歷歷數也——鉤劃了了( 清清楚楚 )

③若嘯呼狀——若聽茶聲然( ……的樣子 )

3.作者鏈接

魏學洢(1596-約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記》選自清朝人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

二、閱讀課文.合作與探究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合作學習,質疑、討論,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一)疏通文意

1.自學課文,疏通字詞,理解文意。

(1)結合課下注釋與課前預習,把握課文大意;

(2)圈畫出自己難以理解的字、詞、句。

2.小組合作,翻譯課文。

(1)解決個人在自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

(2)通過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譯;

(3)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和一字多義現象

(二)整體感知

1.這是一篇古代的說明文,它的說明對象是什麼?說明對象有何特徵?

【交流點撥】核舟。奇巧(體積小、構思巧、雕刻的人物字數量多)。

2.說明順序是什麼?請具體說一說。

【交流點撥】

(1)空間順序:中-頭-尾-背;

(2)邏輯順序:先整體後局部——先寫舟的尺寸大小,後寫船艙、船頭、船尾。

先主後次——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寫正面,後寫背面;船艙是主,船頭、船尾是次;船頭是主,船尾是次;蘇東坡是主,黃魯直、佛印是次。

3.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並分析其作用。

【交流點撥】列數字:“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核舟體積有多大,長有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東西,都各有其數,讀來一目瞭然。

作比較:“通計一舟……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與“而計其長曾不盈寸”對比,使人們更強烈地感到這個玲瓏剔透、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有巧奪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藝。

(三)文本探究

1.課文如此細緻地介紹核舟這雕刻品的藝術形象,說明了什麼?

【交流點撥】說明雕刻家構思的巧妙,顯示出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者的高超技藝。

2.本文題目有“記”字,是否意味着是記敘文?它與《桃花源記》是不是同一種文體?

【交流點撥】從對象看,《桃花源記》記的是事,是記敘文;而《核舟記》記的是工藝品,是說明文。

從語言看,《桃花源記》多用描寫;而《核舟記》則多用說明。

課後小結

這是一篇介紹事物的說明文。題目中的“記”在這裏是描述、摹寫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實地描述了雕刻在覈舟上的人和物,活靈活現,使人能領會神奇的雕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