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3篇)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4W 次

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什麼樣的反思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蘇州園林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3篇)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 篇1

在《蘇州園林》的設計中,我摒棄舊傳統“串講”教學模式。設計“課前積累——創設情景導入——自由式閱讀——合作式解讀——探究式拓展”五大環節。實施過程中,以學生的自感、自悟、自學探究爲基礎,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先創設情景導入,再指導學生閱讀說明文的方法,讓學生找出說明“蘇州園林”共同特徵的句子,然後仔細閱讀課文,從2—9段中找出含有“圖畫”的句子。我想:學生如果能夠找出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說明的特徵和說明的順序,但這有一定的難度,對第一次接觸說明文的學生來說是否會完成,我心裏沒有底,但總想試試,結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學生很聰穎,一下子就找出來了,真讓我爲之一振。再指導學生爲這10個句子標上序號,分組討論,找出說明整體、局部、細部的句子,在此基礎上歸納了本文的說明順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各自的說明對象,從而解決每段的中心句。第二課時學生配樂選段朗誦,賞佳音、品美文,充分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準確性的句子已是水到渠成了。

課堂結束之前留下一定時間,讓學生討論“課文的結尾是否畫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繼續寫下去會寫什麼?”;想象並設計“21世紀我神往的校園美”,學生紛紛動手,擅長畫畫的用彩筆勾勒,長於寫作的用語言描繪。學生筆下的校園美五彩繽紛,雖然稚嫩,但從一個側面表明學生的想象力、審美能力已得到培養,學生的思維空間需要我們去開拓,學生身上閃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如果說還有不足的話,就是學生的想象力,還有待於培養。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是無限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學生終身受益,語文老師責無旁貸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 篇2

這堂課超出原先設計,學生自由討論,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精彩的發言出乎我的意料,讓我驚喜不已,我看到了學生潛能的如花綻放,看到了學生思維的激情點燃。是的,孩子不是“知識的容器”,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自主發展的學習主體。教師要“無限相信學生的潛能”。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強調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盡情地“自由表達”和“自由參與”。教師應當營造一定的讓學生得到充分施展才華、放飛自由心靈的空間。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教師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爲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轉變爲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佔有者轉變爲知識的動態研究者。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 篇3

1、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還是太少。《蘇州園林》是一篇美文,應讓學生多讀,在美讀的過程中領略蘇州園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時間來不及,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過於倉促。另外我還設計了一個教學環節,結合課文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蘇州園林的美。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和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但同樣的,給學生想和說的時間還不夠充分。

2、分析四個“講究”時,有些地方過於羅嗦;時間沒有分配合理,所以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

3、這堂課作爲第一課時,也是本單元第一篇說明文,應該在上新課時將說明文的有關知識做以回顧並且熟悉(上學期學過說明文的定義、說明文的分類、說明方法、說明順序以及說明文的結構),這樣也許效果會更好。

4、本來準備的是用多媒體上課,因爲這裏的學生都沒有去過蘇州園林,讓他們只是讀課文根本就不能有什麼收穫,想象不到園林到底是什麼樣的,所以只有通過欣賞蘇州園林的圖片讓學生在腦海中對此有個直觀的瞭解,這樣對上本課有很大的幫助。

5、拓展部分“以導遊的身份介紹蘇州園林的某一處景物”這一個題目對於本班的大部分學生而言比較難,或許可以改成“選一處蘇州園林的景點來詳細介紹”會更好一些。

針對以上的情況,我會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努力、認真的去克服。認真備教材、備學生。在課堂上讓學生養成自己對某事的看法用自己的語言能表達出來。應把課前預習落實到實處。在課堂上多深入、以此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 篇4

這堂課超出原先設計,學生自由討論,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精彩的發言出乎我的意料,讓我驚喜不已;這堂課也使我開始探索語文課堂的功能性,語文課堂究竟要培養學生什麼能力呢?

語文課堂,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首先,教師應當營造一定的讓學生得到充分施展才華、放飛自由心靈的空間,教師可以更多地關注“你是怎麼理解的”“說說你的理由”“談談你的看法”等等,使學生能夠盡情地“自由參與”。

然後,教師要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教師則需善於引導學生去發現學習中的疑問,不放過一切可疑之處,敢於質疑,寧鴻彬老師要求學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師。)和對學生“三歡迎”(歡迎上課隨時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不同的意見,歡迎提出與老師不同的觀點),正是培養學生的求疑精神。

最後,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疑問的討論研究,最終獲得提高,“有疑者卻要無疑,則此方是長進”。

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是具有獨立人格、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自主發展的學習主體,教師要培養學生敢於表達的能力。

只要是學生自己的思維成果,都應得到教師的肯定和重視,我們應充分地尊重了學生的閱讀體驗。教師要善於創設一個寬鬆的氛圍,應用恰當的形式,誘導學生把自己思維的結果表達出來,從而形成學生之間的交流和碰撞。當學生對於前人所謂的“定論”有了懷疑,不再人云亦云時,教師要告訴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見解。並通過教師的評價,在學生中積極倡導一種敢於爭論、敢於發表不同見解、敢於向權威發起挑戰的精神。

漢語言作爲我們的母語,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礎和廣泛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培養學生通過身邊人文環境、圖書、網絡等收集查閱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的習慣和能力。

教師更要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引向課外,跟廣闊的社會生活聯繫起來,創造課內與課外、學習與生活、讀書與實踐相互融合的大語文教育。本堂課我就是利用了身邊的活生生的實例,讓學生客觀形象感知了文本對象,然後把這種感受應用到語文學習當中來,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的包容性,綜合性,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性,決定了教師要培養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自己的聚合思維能力。

學科滲透題是是中考語文試題一種新的題型,此類題目意在考查學生的語文的理解、分析、判斷、綜合能力,命題者 有效的利用其他學科的語言信息和知識串聯成具有一定問題情景的知識網絡題,不僅考查學生的各學科知識內容,還要考查課外內容,新課標對綜合性學習的闡釋、對跨領域學習的提倡、對語文綜合能力的要求,爲中考語文試題提供了有力的考查依據。這些將促使學生關注人類、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和世界的命運,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本堂課關注了造型欣賞、人文景觀等其他學科問題,帶領學生開闊自己的知識視野,擴大自己的知識範疇。作爲教師,就要引導學生不僅關注政治、經濟、自然、文化、科學、技術、社會、生活等熱點、焦點問題,更要廣泛涉獵各種學科知識,還要經常思考這些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的關聯性,爲跨學科考查奠定基礎,最終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掌握運用已學會的其他學科知識來解決語文學科問題的能力。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 篇5

自十月份中旬以來自己就着手準備《蘇州園林》這篇文章的講解,至11月x日下午於學校智慧教室進行彙報展示,準備時間有近50日之久。如此長的時間去備一堂課按照常理應是可以調整出一節讓人滿意的課堂,但事實卻與之大相徑庭。27日下午展示課後我們語文組內老師進行了評議,提出建議與改正方法。會後自己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隨之而來的是無盡的挫敗感。

一堂全力以赴的課最終以這樣的效果結尾確實不甘,最初備課過程中組內老師早已對我的課堂設計提出了修改意見,設計確定後初期試講有幸教研員張老師去聽了一節試講課,課後給出了嚴厲的教導,展示課結束後的評課會議上學校王波老師又是對我所上的課堂進行了批判。諸位前輩的教誨仍縈繞在耳邊,回味這一路的備課經歷不禁心酸,心生挫敗。不是因爲被批評的傷心而是想不透爲什麼自己構思好的想法爲何在課堂上呈現不出來。直至週末張老師向我們推薦李華平老師的一篇文章《迷失在學科叢林中的語文課》自己方如醍醐灌頂。失敗原不是自己努力程度不夠而是出發時方向已經錯了。

這堂課中自己遠達不到李華平老師所指出的“所上語文課迷失在了哲學、美學、生命教育等學科叢林中”的層次,但確確實實是“偏離了語文教學的正道,失卻了語文教學的味道”。課堂的設計使自己不自覺中偏離了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先入爲主的教學思想,自我個性化解讀的炫耀使得課堂面目全非。

這堂課的設計想法起源於暑期的培訓作業,在徵求課例研究內容時我提出了一個建議就是嘗試探究說明文在教學形式與內容上的改進。個人感覺講解說明類文章時,應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理解性把握說明文的知識方法。但現實教學中因文體特徵學生對此類文體興趣不高,很多教師對說明文只是以簡單的知識點講解爲主,學生也只能是生硬記憶,造成有辨識能力而無確切的理解感受,造成在說明文學習上愈行愈遠。所以講解過程中應做到不要以學生初始興趣來定位文本的教學而是以科學正確的文本教學來調動學生興趣。這一想法提出後組內老師鼓勵我可以進行嘗試,並確定我成爲課題的實驗教師。是以自己沉浸在這個想法之中,力圖呈現這樣的效果。

如李華平老師所言,語文課的偏離往往始於老師課堂之前是否已存有“成見”。文中講到“簡單地說,就是讀者的自我意識在文本解讀中的惡性膨脹,用自己的感受或者觀點代替對文本本身的細讀。抱着一個“成見”(早就有的觀點)去讀文本,用這個“成見”去解釋文本,並用文本中的話來證實自己的“成見”。這樣一來,解讀文本前已有這個“成見”,讀過文本以後,還是這個“成見”,這個文本就失去了其獨特的價值,唯一可用的價值就是作爲引出解讀者拋售“成見”的“引子”。自己在研讀《蘇州園林》文本之初就已經確定了文本解讀的方向,我要在這篇文章之中解讀出說明文章中存在的.人文性色彩。爲此在課堂上自己步步爲營,設置情景帶着學生向自己既定的目標去走。而如此經典的文章在自己的手中就成了一個引出自己理解的一個工具。個人的解讀完全代替了學生們與文本對話後生成的理解。個人的偏執也使得課堂教學失去其最本真的意義。想想自己確實悲哀,而對被我生拉硬拽上完這堂課的學生來說確實可憐。

靜下心來再去整理自己的備課材料時,發覺自己在備課準備過程中所準備內容和側重方向多是爲這一目的服務。真正的關於文章的解讀,知識性的講授的部分自己卻沒有足夠重視。想來也太可怕,語文課不是炫耀個人解讀的平臺,也不是爲達成自己目標而進行的嘗試。當我們在想給孩子們呈現什麼的時候也應該先想一想,通過語文學科知識這一階段的孩子應該接受的是什麼;沉醉於個人的解讀時是否應該想一想學生是否能夠通過語文學科規律而大部分都能獲得你的這種解讀。自己所謂“深度”的發掘,其實是一種變相的灌輸,扼殺了學生們自己思考的空間,課改的要求、學生主體地位的倡導從何體現。語文課想來我們講的是解讀文本的方法而不是呈現自己的成果,我們給予學生的是過程的陪伴而不是終點的召喚。語文課,不必這麼難,也不止於這麼簡單。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 篇6

《蘇州園林》是葉老一篇典範的說明文,文字通俗易懂。既高度概括了蘇州園林建築的成就,詳細介紹了園林建築的佈局,又分析了園林建築的原理,寫得情文並茂,趣味盎然。選讀這樣的作品,既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國園林建築的成就,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又可以豐富關於園林建築藝術方面的知識,受到一次生動的審美教育。如果上課反覆地講,勢必會使學生興味索然,因此必須另闢蹊徑,使學生於無疑處生疑,讓學生認識到此文的深意所在。所以,此課的教學目標定爲“培養自學能力中的質疑解疑能力”。教學方法以學生質疑、教師點撥爲主,力求讓學生在自己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提高語文能力。

學成於思,思源於疑,疑則誘發探索,從而發現真理。從“有疑(”到“創新”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語文教師應把質疑、解疑作爲教學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蘇州園林》一課的教學設計,在創新方面主要體現有:一是要求學生自己預習教學內容與相關資料,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發現疑難,提出問題;二是將問題歸納分類,要求學生按一定範圍集中提問。這些問題主要涉及課文的難點、疑點及較含蓄或潛在的內容,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思索探討,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發現和創新;三是體現出質疑的層次性,在學生對課文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綜合”這一更高層次上質疑,鼓勵學生打破“陳規”去思考,不被“成見”所束縛,善於多方位認識,多層面分析,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課堂事實證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 篇7

昨天和學生一起學習了蘇州園林,在課堂上,學生情緒高漲,可課下練習學生卻不盡如人意。靜下心來分析一下原因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一、課堂情緒高漲

由於本課是對蘇州園林的描寫,課前我讓學生觀看了蘇州園林的相關視頻資料,並且做了充分的課前情景導入,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並且我給了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並且讓學生當回導遊帶領我和大家一起去遊覽蘇州園林,面對這一系列的“新奇刺激”、美景薰陶,學生自然是豪情萬丈,樂此不疲了。

二、課下練習不盡如人意

課下在做練習的時候發現很多同學要麼答非所問,要麼不知所云,這令我很是費解。按理說,如此好的課堂效果,學生的練習應該信手拈來纔是啊,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仔細分析一下,原來是這樣:首先,說明文對於學生來說是一種比較較陌生,平時接觸較少的文體,由於對文體的陌生導致學生對題目的模糊認識,所以回答的不完整,甚至不靠譜。其次,課堂上我較多的偏重了對學生的興趣激發,而把說明文知識的強調有所忽略。

今後完善的方向:

一、基礎要夯實。雖說考試的時候對文體知識的考察較少,但它畢竟是文體之本,不該忽略,反之該努力夯實才行。

二、情境激發與方法技巧相配合。教師在課堂駕馭中,應該注意既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要在激發興趣的同時鼓勵學生對方法技巧的歸納總結。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 篇8

說明文教什麼?學習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學習說明的順序,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這是說明文教學的基本定位。可是教學《蘇州園林》這樣一篇典範的說明文,怎樣設計才能使說明教學有語文味呢?使學生讀出語文味呢?

我想,作者寫說明文難道要記住這些說明順序、方法才能寫好嗎?我突然想起,葉老先生寫這一篇文章是給蘇州園林的影集寫的序,何不從這點出發設計教學?有了這個想法,我進入課堂後,我設計了幾個問題;1、作者給誰寫這篇文章?他要告訴他們什麼?2、作者怎麼寫的?然後引導學生看註釋,明確寫作目的,再引導學生抓住蘇州園林的總特點。第二個問題,我引導學生:蘇州園林那麼多處,作者在怎麼選擇寫作點,來告訴大家他要告訴大家的蘇州園林這個特點呢。我覺得這兩個問題深入淺出,操作性強,從課堂來看,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然後在課堂上讀中有析,析中有讀,課堂很有氣氛。

反思這堂課,我覺得我們平常學習說明文太多的理性、邏輯與條理,使說明文的教學課堂就像說明文一樣枯燥,即使是公開課,爲了避免枯燥,也常常去抓語言點來設計,如果說明文語言平實就難以出彩。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 篇9

這堂課的設計主要突出了幾個特點:

一、改變了以往對課文的設計,抓住“標本”整理文章脈絡,掌握說明對象的特徵。抓住“鑑賞”這個詞語,品味揣摩語言,以點帶面,學生能力有了拓展。說蘇州園林是“標本”,因爲它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鑑賞”《蘇州園林》,我們深深體會到它“完美的語言”。

二、突出學生學習的過程,安排四次閱讀活動。“初讀課文”,用各自喜愛的方式初讀文章之後,讓學生自己來談對蘇州園林有了哪些瞭解,學生的回答大都圍繞課文中的原句,教師充分尊重他們的閱讀體驗,因爲這是學生開始“沉”入文本了。然後,教師作爲“一起初讀課文”的一員,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再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引用課文語言來解說園林圖片,一方面是進一步熟悉課文,另一方面也是鼓勵學生講出自己的獨特感受。第三次則是“精讀課文”,按照老師指導的方法,對課文某一個語段進行自我鑑賞,充分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第四次,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找出語言的精妙之處。

這樣安排,強調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要放手讓學生自由地閱讀,有創意的閱讀,而不是用老師的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這是符合新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提出的要求的。

三、教師的指導作用得到了體現。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指導者,以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到課堂討論中,闡述自己的觀點。注重教學過程的創新設計,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 篇10

我感覺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併爲學生的持續興趣提供可能。學生所面對的不再是一篇枯燥乏味的說明文學習,不再是死板地瞭解每一段的說明內容,而好似一羣遊覽的詩人在美麗如畫的園林中漫步,不僅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積累,錘鍊了語言,而且使他們在實際的閱讀與寫作中更加牢固地掌握學習目標。

1.這堂課流程比較流暢,目標突出,各環節緊湊,環環相扣,語言精練到位。重點、難點都放在讓學生掌握這篇課文的說明順序和結構上。

2.分析文章結構順序時,適時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裏的重點詞句,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引導比較詳盡、到位。分析四個“講究”時,給學生充足思考的時間,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並通過課外語段《晉祠》拓展練習,深入理解,學生學有所得。

但這堂課也有遺憾之處:寫作拓展環節,目的是結合港中圖片和課文的寫法,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有效訓練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的運用。但是,給學生想和說的時間不夠充分,沒有很好地完成這個環節。

通過反思,我深刻體會到,語文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營造讓學生充分施展才華、放飛自由心靈的空間,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敢於表達的能力。教師應當更多關注“你是怎麼理解的”“說說你的理由”“談談你的看法”等等,使學生能夠盡情地“自由參與”。教師要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善於適時引導學生去發現學習中的疑問,敢於質疑,培養學生的求疑精神。要引導學生通過對疑問的討論研究,最終獲得提高,“有疑者卻要無疑,則此方是長進”。同時,教師要善於創設一個寬鬆的氛圍,應用恰當的形式,引導學生把自己思維的結果表達出來,從而形成學生之間的交流和碰撞。並通過教師的評價,在學生中積極倡導一種敢於爭論、敢於發表不同見解的精神。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 篇11

《蘇州園林》是葉聖陶寫的一篇介紹蘇州園林圖畫美的典型說明文。文章先指出蘇州園林在全國園林藝術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全國園林的標本。接着指出蘇州園林的共同特徵___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那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副完美的圖畫。從四個大的方面指出體現圖畫美——講究亭臺軒榭的佈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依次對應文章3—6段。7—9段又從注意角落美、門窗雕琢美、色彩搭配美細部介紹蘇州園林的圖畫美的特徵。主體部分採用從總到分的結構方式,分部又採用從主到次的邏輯順序。文章結構井然。

文章還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如作比較,分類別,打比方,摹狀貌等。今天的課最大的問題是設計教學內容的時候沒有考慮學生是初學文言文,特別需要對說明文的基本知識掌握,如說明事物的特徵,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說明順序很好地落實。文章的3—6段,應該透過語言文字,如關鍵性詞語,說明方法體現了蘇州園林的圖畫美,可以給學生這樣設計問題:1.那些詞語體現了蘇州園林的美;2.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總而言之,今後上公開課要注意以下幾點:1.吃透教材,深刻理解教材;2.掌握學生學情情況;3.一定要先試講,發現問題及時作出調整;4.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5.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基礎;6.考慮當堂所學內容學生需要對課文理解的程度,課前要預計好,並通過適當的方式引導好,如預習,導學案等。7.注意好好和學生溝通。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 篇12

初次讀完葉聖陶的這篇文章,感覺他的語言大師的魅力沒有得到體現,後來經過大量的查找資料和在課堂與學生的思惟碰撞,最終在這課教學中還是有所收穫的。

這課最大的收穫在於指導學生迴歸文章,從作者的本身出發去思考文章內容,通過這樣美的園林你們認爲怎樣寫才能更好的體現出來這個問題引入。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學生認爲用寫景的記敘文最好了,並且文中要夾雜大量的使用了各種修辭手法的句子,用優美的語言來襯托漂亮的園林。對這一點,我深表贊同。觀點得到認可的學生們對葉聖陶的文章越發挑剔起來,覺得他寫得實在是太儉省了。我指導他們回顧舊知: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是什麼?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什麼?經過一番梳理,孩子們恍然大悟,本來葉聖陶先生要介紹的蘇州園林有一百多個,而他把各個園林加以較量分析,透過各個園林獨出心裁的佈局,找準了它們異中之同的特徵,再用精練、簡便、淺顯的語言加以說明,這是何等了不起啊;同時這篇文章是爲一本影集寫序,所以文章留有餘地。

至此,孩子們即使不是很欣賞葉聖陶的這篇說明文,至少也得到了一個知識:寫作目的不同,那末作品的顯露形式也會有所不同。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 篇13

這堂課目標突出,儘量把課堂還給學生,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學習過程較爲流暢,學生都能有較充分的準備,堂上積極發言,我覺得最後學生也學有所得。但這堂課也有不足之外,自己總結如下:

1、時間有點趕,我設計這篇教案的時候,初衷是想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但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還是太少,《蘇州園林》是一篇美文,應讓學生多讀,在美讀的過程中領略蘇州園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時間來不及,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過於倉促。

2、課堂中講到這篇文章的說明順序的時候,學生當中產生了爭議。有人認爲作者採用的是空間順序,有人認爲是邏輯順序。課堂這時候也活躍起來。我知道,這是學生還沒真正理解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的概念和它們的作用。其實這個問題在單元整合時已有學生提出過並作過簡單的討論,當時我也作了解釋,沒有去更深的挖掘,以爲學生已掌握了,沒想到學生根本不理解,這說明單元整合時的做法是不妥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