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對於每一次公開課,我都用心準備。因爲,我覺得每一次公開課都是自我鍛鍊和成長的一次難得的機會,本次公開課也一樣。根據教學進度,本次公開課我上的是《孫權勸學》。文言文公開課我從未上過,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挑戰,雖然有些擔心,但我從未懼怕。

爲了更好地上好這一節課,我認真研讀了教材和教學指導用書,廣泛蒐集與本課相關的教學資料,正確把握教材的重難點,細緻瞭解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及能力,選用適合文言文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了教學過程。在本節課教學中,根據文言文教學的需要,我選用了以讀爲主線的教學思路,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基本實現了教學目標。

1、教學思路清晰。在教學過程中,“讀”貫穿課文始終。課伊始,通過“三讀”(師範讀、學生個人讀、集體讀)課文,讓學生達到讀準字音、讀出停頓的目的;然後讓學生結合註釋自讀課文,讓學生初步讀懂文意;最後引導學生研讀對話,讀出語氣。整節課的教學以“讀”爲主線,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人物性格特徵,感悟文章主旨,收到較好的效果。

2、小組合作有實效。本節課小組合作的任務是疏通文意。在課前,我對這個環節持猶豫的態度,因爲我懷疑學生們的能力。但結果讓我興奮。我想,這也得益於小組合作任務明確(將個人自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小組討論,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提交全班討論),學生有研究的目標,合作學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能得到落實。這個環節的效果在隨後的開火車輪流譯文時得到證實,這也讓我享受到了豐收的喜悅。

在自信的`同時,我必須冷靜地思考這節課的缺失。因爲這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從課堂教學的容量而言,如果以一課時教學,課堂容量偏大,如果以兩課時教學,教學內容又有單簿之嫌。爲了求得課堂教學的完整,思考良久,最終決定安排一課時教學。所以課堂容量偏大,課堂節奏偏快,因此導致了某些教學環節不夠豐滿。

這節課讓我重新審視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前,我僅佈置學生預習,告訴學生第二天要上公開課,連課文事先都沒來得及帶讀一遍,我對這節課沒有信心。但公開課上,我發現孩子們自學非常到位,而且自學能力非常強。這讓我想到我們在教學中越俎代庖的時候太多,總是對學生不放心,這樣約束了學生的發展。

另外,還有一點遺憾:本來答應給學生們攝錄像,事後放給他們看。但可氣的是那個機子的秉性我沒摸清,它一次只能攝10分鐘。我很傷心,我欺騙了那些純真的心。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本首詩歌很有特色,它用優美的語言、奇特的想象引領讀者步入科學世界。內容簡單卻不枯燥,如果能讓學生既學到相關的知識,又能活躍想象,那就兩全其美。於是我在設計教學案例時,在完成詩歌內容與情感的把握後,設計了兩個環節,一是用生物知識來理解詩句(但又不能缺少語文的特色)。詩句的理解並不是很難,只要將其他的科學滲入,就可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二是練筆,通過講述化石的故事來開放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想象力的重要性。是希望通過這兩個環節的.教學,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可是本節課教學下來,並未達到預期的效果。首先,我覺得還是備課不夠充分,對一節課時的教學量來說太大,導致最後成了拖堂課。最後一個環節(放飛想象,培養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沒有時間進行教學。其次是在“理解探究,品析句子”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中,我覺得還是預設的太強,所有問題都是老師預設的,這樣似乎就像一堂練習課,老師始終在牽着學生的鼻子走了。我覺得在這一個環節中,應設計一個這樣的品析句子的問題(請找出你最喜歡的詩句,說說喜歡的理由)。這樣就可以圍繞着學生的問題來進行課堂品析句子的教學了。然而我還認爲在這一教學的環節中,似乎未對下一環節的教學做好鋪墊。於是在下一環節的放飛想象教學中,跳躍性太大。再次,我覺得這是一首詩歌,朗讀是極其重要的,但我在教學設計中卻忽略了它,只是在教學過程中簡單的帶過。

還有在教學過程中,我對自己的預設環節完成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有些問題太簡單,但有些又太難了,比如品析句子環節中的第4問(“時光在你臉上刻下一道道皺紋,猶如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如何理解的?)這一問題設計的不好。我後來覺得可以這樣設計(“時光在你臉上刻下一道道皺紋,猶如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這句詩歌用了哪些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這樣既體現了我們的語文教學,有可以讓學生有的放矢。最後一個環節放飛想象的教學設計,我本身是想把它當一個亮點來教學的,可是最後卻時間不夠了,感覺好失敗。我覺得以後在自己的執教生涯中,還得不斷的向各位同行學習、請教,來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這篇課文是初中語文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課文主題爲親情,所選的課文都是圍繞着親情和家庭生活。本課也是通過一家四口的散步來體現濃濃親情的,題材極其平凡,意蘊卻十分豐富,是一首真善美的頌歌,能讓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進行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

然而,本文雖是家庭生活中常見的情景,但卻以成年人的角度來思考和敘述的,展現的是成年人對待家庭親情、生命傳承等問題的觀察和理解。然而,本課對象是初一學生,由於社會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誤導,許多學生親情觀念淡薄,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倫理準則,不一定具備情感上的深刻體驗。所以,如何讓學生真正地深入體會到文中親情、人性、生命的內涵成爲課堂的最大難點。

經過研討,我們確定本課的學習要求主要是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學習朗讀並努力體會文中的情感價值觀。所以,這篇《散步》,要設法爲學生營造一個親情般溫馨溫暖的情感氛圍,讓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一次關於“親情”和“生命”的洗禮,學習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

如何做到營造溫馨的氛圍,而且要在課堂初始便讓學生自然地進入到放鬆的狀態,最好的方法便是藉助多媒體。藉助描繪親情的音樂,在課堂教學的一開始便讓學生在不知不覺間進入狀態。然而,只有音樂是不夠的,學生如果不能感同深受仍然無法從根本上讓學生進入我想要的情境。所以,我設計了一個小活動,讓學生在這樣的“溫情”中回憶自己體會過的“溫情”。音樂加回憶,學生們的情感一定會被調動起來。接下來對的理解,對親情的感悟,甚至對生命的感知自然也會更加敏感。果然,從課堂上的效果看來,絕大部分學生都進入到了我想要的感知狀態,對於中長對幼、上對下的愛也深有體會。

在教學過程中,我運用了以讀帶悟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活動的有效性。從配樂朗讀到品評景物、佳句,從研讀課文主旨到最後的美讀幾個環節,涉及到默讀、朗讀、瀏覽、精讀等幾個常見的閱讀方法。不僅使學生感悟文本,也提高了學生朗讀的能力,達到了教學目的。

當然,這堂課仍有着一些不足。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更好地利用小組內部的合作和交流。學生交流不夠,自然也無法更多地從別的同學那時得到別樣的知識和感悟。然而,生生對話其實是比師生對話更易於學生接受的一種對話方式。

其次,導入環節佔用時間過長,我校的'孩子們用筆能力不足,在一開始的文字描繪中佔用了大量的時間。考慮下次可以讓孩子們用圖畫的方式或口頭描繪的方式完成。或者,也可以將展示環節分爲兩部分,在課堂結尾再請幾位同學展示,形成一種形式和情感上的“首尾響應”。

最後,學生沒有預習的好習慣,雖然內容十分簡單明瞭,但由於學生對課文過於陌生,課堂推進很慢,最後雖然順利完成了所有的教學任務,但明顯感覺到課堂環節間過於緊湊,這對於學生的學習、理解、感悟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總之,這次的課堂讓我明白:導入方法是死的,而設計教學的思維應該是靈活的。導入方法雖然被我歸爲三種類別,但並不代表一節課只能用其中一種。不同的方法相結合會有別樣的效果。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我上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這樣的傳統教材,要滲透新課程理念,對我是一個挑戰,在課改專家的指點下,我有許多收穫,現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設計問題情景:

我在引導學生精讀“百草園”一段時,先從課文前面的插圖和作者筆下的描述作比較引入,然後要求學生說說爲什麼作者寫得如此精彩。這樣的問題設計得不夠深入,學生只是按照老師的吩咐被動地去尋找,談不上帶着探索的熱情去精讀課文。學生沒有能夠做到主動學習,或者說他們學習的熱情沒有被激發出來,學習的效果當然不會高。專家指點能夠設計這樣的問題情景,“請同學們認真讀讀這段描述的文字,劃出你喜歡的,談談你爲什麼喜歡它們?”學生有興趣,願意去探究。我想以後備課,思考怎樣使學生喜歡學比讓學生學什麼更爲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相信學生能自主地學習:

我在讓學生精讀“百草園”的精彩描述時,將自己備的所有精彩要點都拋給學生,學生不會回答就自己包辦。回想自己以往上課,總是擔心知識點沒有講透,於是經常不厭其煩地講。專家指點,要深入領會〈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老師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相信學生能解決問題。即便是學生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能夠提出來讓全班討論,老師要營造民主,寬鬆的課堂教學氛圍,解放思想,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想,老師要做“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後自己頭腦中那種“我講你聽”的思想就應革除,換成“組織他們探討,自己也能從中獲益”的新的觀念。

3、幾點疑問:

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基礎知識和基本潛力嗎?是不是每一堂課都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模式呢?還有什麼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嗎?老師“滿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師在什麼時機進行點撥,而這一點撥不會成爲牽着學生鼻子走的繩子呢?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教學生活的反省與自我觀察,反思主體是教師本人,反思對象是教師本人活動歷程或現狀中的種種現象。經常以自己的教學爲反思的對象,去反省,去探索,才能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提高專業素養。

一、課堂教學的思索

一節課40分鐘,單位時間內能傳輸多少信息。我應從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特點出發,切實把握知識的深淺和學生實際接受程度,特別要注意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提問,獲得真實而準確的反饋信息。

近年來,語文試題的靈活性越來越強,我平時花了不少精力在綜合題上,認爲只有通過解決難題才能培養能力,相對忽視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學,導致學生的基本知識失分嚴重。

二、備課的修正

如果把課堂教學比之爲演奏一首優美的`樂曲,那麼備課就是譜曲了。反思一下,着重修正三點:

1、備教材。進一步花功夫吃透教材,科學處理教材。課本中的例題(習題)往往顯得層次不強,對照例題(習題)精心設計一些鋪墊或引申的題目,形成例題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各自的成功。做好每節課的理性審視工作,今天的課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失敗了,哪些地方還需改進。不斷總結成敗得失。

2、備學生。我感覺備學生是備課的難點,難在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參差不齊的思維體。這啓示我要做到經常自覺地深入學生,從課內外

的每一個環節瞭解和研究學生,一個重要的工作要做好面批作業。盡最大可能親自來到每一位學生身邊,問:你是怎麼想的?讓學生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認識過程,邊探討,邊批改。改善師生感情,使學生做作業更具有糾正錯誤的主動性。

3、備練習。要從鞏固教學成果、檢測教學效果的前提出發,精心選擇作業。具體做好三點:①與本課密切對應的最能強化教學重點的練習;②要符合本課的練習,需要以前學過的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在學生腦海裏的生疏程度如何,怎樣誘導;③針對學生出錯的原因,在課堂教學中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反思解題過程中的易錯點,給學生提供一個對基礎知識重新理解的機會,從而深刻理解基礎知識。

三、數困生的轉化

語文困難生簡稱“數困生”。本班情況顯示,數困生佔30%。這些數困生的存在,給我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而我在這個學期中非常重視數困生的轉化。青年語文家魏書生說得好,“學困生”不缺批評,不缺訓斥,缺的是鼓勵、表揚和感化。首先我給每位數困生找了一個同學當小老師,分層要求,給每個人訂了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一週一小結,達到目標給予加分,彌補前段時間的低分狀態。平時加強指導,注意心靈溝通,使數困生感到只要努力,都有成功的希望並得到收穫,感受到老師和同學都在關心、期望着,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

我體會到,教學的過程不僅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指導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我決心大膽探索,用智慧經營教學,用感情去灌溉學生,爲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而作出應有的努力。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七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及跟學生的相處,我發現目前帶的這兩個班的學生存在着一些問題。比如:

(1)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有困難,就連最基本的聲調都分不清,第二聲和第四聲學生是最容易混淆的;

(2)閱讀已逐步成爲本學期的學習重點,但由於學生剛從小學六年級升入初一認知水平有一定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

(3)七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語文,是最值得考慮的問題。因此,開學初的第一個月我先主動的瞭解學生,在我真正地瞭解到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時,我儘量在設計教學方案上貼近學生。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我每上完一節課都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比較、不斷反思,已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不再爲了追求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主要注重學生學到那些知識,學會了哪些學習方法。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反思中成長

一學期的教學,讓我真正地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但最近我已發現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如自己的教學模式,學生已一清二楚,課堂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還有一個大難題就是作文教學這一塊,有時自己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面對這些問題時,我想是要給自己及時充電的時候了,多和自己的搭檔及前輩探討教學方法,多比較教學思路、向同學科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努力踐行“三人行必有我師”,對自己的教學多比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課水平和課堂效率。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語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爲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此刻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爲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個性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爲語文過去學得不錯,能夠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爲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爲學得再認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高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用心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能夠“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我安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用心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必須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情緒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明白該怎樣辦纔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明白語文重要,而是認爲高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這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高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潛力。而這些潛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爲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能夠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近幾年來,爲有利於對考生潛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高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高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高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潛力不強

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爲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個性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爲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爲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爲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透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爲學生的主體需要

心理學研究證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高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爲憑着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因此,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需求,因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用心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十分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就應朝這方面努力。因爲這樣做,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簡單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爲“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用心。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孫權勸學》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個字,但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呼之欲出,在敘事方面,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段。故事性很強,文詞句方面的障礙少,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對剛剛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學,我想不會有太大難度,我把教學目標定得比較低。從施教過程看,有啓發之處,有不足之處。

聽課老師指出本堂課的優點是:重難點突破較好;環節設置到位。缺點是:問題設置比較寬泛,針對性不夠明確,讓學生無所適從;老師在導入、教學環節銜接方面還應講究些藝術性,小結時要有針對性地突破重難點。

經過認真反思,我不僅認識到本堂公開課的缺陷,而且意識到平時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對學生的.能力估計過低,不敢放手讓他們去探索去嘗試,總是試圖設計一個個框框把他們圈住,希望他們按照我的思路去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最後到達我的預定目標。這對於學生創新意識、自主能力的培養是極大的障礙。

其次,新課改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有助於培養髮展型、學習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學中“沉”得不夠,往往是充當教材解說者的角色。總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識全都灌輸給學生。細想之下,才明白知識是無窮盡的,是學不完的,教師不能以傳授知識爲主要任務,而應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教會他們學習,對他們的學習成果,學習過程作出恰當而又富有激勵性的評價。

再次,對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學習方法生搬硬套,結果只學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其實,方式方法好不好,並不在於它新穎不新穎,而在於它適合不適合教材和學生。最後,我還感覺到自己的知識結構已經不很適合二十一世紀的學生了,因此,多接觸新鮮事物,多與學生交流,瞭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後工作中不可忽視的方面。

總之,開課、聽課、評課,這一系列的教研活動對每一位教師,特別是對青年教師是大有裨益的。我希望這一活動開展得更有活力,更有針對性,營造出更加濃厚的教研氛圍。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一堂好課,除了目標明確,教師更應關注師生之間的對話,教師應及時地接住拋出的“球”,在課堂中做一個好球手,時時注意找個適合的點與學生對話。比如,這堂課中,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將夸父歸爲一個“失敗的英雄”,面對失敗不氣餒。在“說說夸父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一環節中,已有學生提到夸父是一個自高自大的人。教師也追問:你從什麼課文的哪個地方看出來的?學生說:他敢與太陽賽跑,是個自高自大的人。此時的教師沒能很好接住這個“球”,應再次追問:爲什麼你認爲敢與太陽賽跑是“自高自大”?而教師爲急於點其他學生回答,未能接住這個球,引導學生體會思考“失敗英雄”的形象,當回過神時,只能眼睜睜地看着這個“球”從身邊滑走。而正因爲這個球未能接住,所以導致下一環節的進行,受到一定的影響,甚至於本堂課的亮點沒能充分展示出。學生也只能勉強認同教師引導出的“失敗英雄”。 其二:對文本的質疑探討還欠缺。由於質疑這個環節中沒有以主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就好像讓學生在沒有繮繩的牽引下,駕馭一匹不知其性的良馬一般,要想出引出“失敗英雄”就略顯牽強。

其三:神話故事應該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而本堂卻沒有太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

這堂課畢竟只是一個“點”,教師只有及時反思課堂中的不足才能在今後的教學中有所進步。

語文,爲了生活還是考試?

第一天上課,我告訴學生,我在高中的時候怎樣調皮,怎樣戲弄老師和同學。高中的學習也許很辛苦,但是很快樂。

第一天的語文作業,我讓他們回去思考,學語文有什麼用。結果,有人說是應付考試,有人說是老師家長逼的,也有些學生說學語文能提高寫作水平……

我告訴他們:學語文是爲了生活。

七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不適應的地方。比如:(1)從七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2)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3)七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語文,是最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

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修辭方法的運用,作文材料的選擇和詳略安排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 通過 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比較、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主要注重學生學到那些知識,學會了哪些學習方法。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反思中成長

自參加工作以來,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及時反思的時候了。多和搭檔探討教學方法,多比較教學思路、向同學科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努力踐行“三人行必有我師”,對自己的教學多比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課水平和課堂效率,希望能衝破“瓶頸”,開闢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

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纔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纔有可能被激活,纔可能敢於提出問題,

敢於質疑。這樣,就爲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爲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髮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體現自己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乾乾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己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讀後感,觀後感、週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涌現,時間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己的寫作個性。

教師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發展,並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準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爲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麼以後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並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己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並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

比如:在學習課文《月亮上的足跡》這一課中首先我用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嫦娥奔月”來導入了課文,然後學習生字詞,接着講課文。大多都是我在講學生在聽,學習效果非常差,學生反應遲鈍,一問三不知。課後我通過學習新課標並與同組教師討論,然後用心的方法在另一個班進行了教學,改變了我講學生聽的模式,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我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如:1.通過閱讀課文你發現了什麼?2.在相應的時間段中發生了什麼事情?3.宇航員登上月球都做了什麼事?學生們通過討論這幾個問題對課文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然後教師加以引導,最後設計了拓展延伸: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積累的與“月”有關的詩句,比比誰記得多?通過這樣的教學我發現效果明顯的比第一節課要好得多,學生課堂發言積極,主動性增強,學習興趣高漲。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柳葉兒》以一個兒童的視角,回憶了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饑荒嚴重,人們借柳葉兒生存的情景。比起八歲的“我”過着無油無豆飢餓難耐、每天一大早在寒涼的天氣裏搶摘柳葉兒,偶爾吃飽都不敢亂跑怕跌倒了,把紙一般的肚皮摔破的日子,現在的孩子過的不啻爲“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這篇文章尤其具有“審苦”價值。作者在寫的時候,偏偏又不全以“苦澀”之筆渲染,反而不停地強調“那些天全家最樂的是我”,這種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孩童說出來的“樂”反讓讀者更深地體會到了辛酸,這種筆法之妙也是值得品味的。

所以在教學時,我就抓住了“苦”與“樂”的品讀,來體會艱辛歲月里人們的不易,來感受以樂寫苦手法的藝術效果。

我在兩個班上時分別採用了這樣的流程:

(一)

1、快速導入:見過柳葉兒嗎?(見過!)吃過柳葉兒嗎?(沒有!)今天我們在楊柳依依的日子裏,學習宋學孟的《柳葉兒》。

2、以“兒”帶情:“柳葉“和”柳葉兒“讀起來有何不同?(作者把柳葉稱爲柳葉兒,讓人感覺比較親切,且含着某種感情。)是哪種感情呢?抑揚頓挫地讀文章,把最能表達作者對柳葉兒感情的詞句進行圈點勾畫。(學生會找到“樂”、“苦澀”等詞,但這不是對柳葉兒的感情,引導學生繼續找。)(順勢分析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尤其是表現關注之情的“又是”,表現情感深厚的“每當,我總忍不住”、表達感激之情的“多虧”等。從而體會明明苦中帶澀,作者卻總要細細咀嚼,他人只見柳之美態,我卻見其救命功能的特殊情愫。)

3、概括事件:作者圍繞柳葉兒這條線索寫了哪幾件事?(搶柳葉兒、吃柳葉兒。)(“搶”字學生很容易忽略之,會概括爲“摘柳葉兒”,引導。)

4、苦樂思辨:讀這篇文章,你感覺到了什麼滋味?是苦多一點,還是樂多一點?(令人意外的是,學生統統說是“樂”多)於是我說:“我卻覺得是苦更多,比如三個‘吃光了’,這幾樣東西一個比一個難吃,居然都吃光了,最後只有靠吃柳葉兒求生,而且還要用‘搶’的,想想這是怎樣的生活啊?(學生說是饑荒極其嚴重,民不聊生。)接着我們就一起來品味“苦澀”的詞句,找找、圈圈、品品、讀讀,感受到了搶摘柳葉兒的時間之早,天氣之涼,腹中之餓,奶奶加工柳葉兒的程序之繁,黑豆、油、肉的極端可貴,我的瘦削至極……然後再來看爬樹逞能之樂,放開了肚子吃的快樂,並討論:爲什麼這麼苦的日子我卻感到快樂。(少年不識愁滋味,備受呵護不知愁)探討這種快樂是不是真的快樂,這種寫法讓我們讀者有何感受。主要引導體悟:前面因爲爬高逞能而捱打的我,卻成了搶摘柳葉兒的全家的“功臣”,之前爸媽的擔心去哪了?(以樂寫苦更顯苦澀,兒童視角倍覺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