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1、對試卷命題的評價

本次試卷分四大塊(積累與運用,綜合性學習,閱讀與理解,寫作)25小題,內容適量,難易適中,題型全面,部分題型與中考題接軌,符合中考精神,雖說有一定的難度,但有個過渡,學生易於接受,如文言文閱讀,一則課內一則課外對比閱讀,課外的出自學生平時做的頂尖課課練習。較難的是課外閱讀,學生理解難度大,但也慢慢地引導學生閱讀要靜心思考,多讀、多品、多悟,再不能讀一遍就動筆。作文二選一,有易有難有梯度,可檢查學生臨場審題,選我所長的題目來習作的能力,很好。當然,試卷中來自文本的知識也不少,考查學生理解、知識的遷移和運用的能力。這份試卷對初三師生教與學的導向有很大幫助。

2、反映出教學中的問題

(1)學生卷麪糊塗,書寫潦草,個別字詞難以辨認,這與我們對學生的書寫要求重視不夠有關。

(2)學生的學習習慣差,沒有及時複習的習慣,基礎知識掌握不夠紮實,對拼音、字詞掌握程度不夠,一知半解的較多。

(3)古詩文背誦落實不到位,名著閱讀的指導方法不夠具體,未能細化。

(4)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文本閱讀指導不夠細,挖掘不夠深,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體驗的少。

(5)學生的概括、篩選、綜合信息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6)作文中發現學生言之空洞,對事件的表述不夠具體,缺乏真情實感。

(7)學生兩級分化嚴重,尤其是不想學習的人數多,不參與教學活動,作業不及時完成,應付了事,後進生的基礎落實不夠,低分過低影響平均分的提高。

3、下階段具體教學對策

(1)在教學中加大對後進生的管理、落實和監督。可以採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如學生落實、教師監督等方式進行。

(2)對學生的書寫提出明確要求,不求書寫有體,但求字跡清楚,書寫規範,卷面整潔。

(3)對背誦默寫篇目一定要加強落實,幫助學生理解知情達意,課前應安排每天識記一首詩,首首默寫,字字篩查。

(4)午讀課要加強監管和落實,每節課要有閱讀目標,組長負責檢查,老師也要不定期抽查。

(5)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文本閱讀要抓住重點段,重點句,重點詞來理解。要先感性感知感受,再理性概括篩選綜合信息,規範答題。

(6)加強文言文的朗讀指導和訓練,注重積累詞語,要對文言字、詞、句、文的有關知識點及時進行歸納、梳理和小結,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遷移能力,培養整體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7)作文應教會學生審題,懂得抓關鍵點去立意和選材,二選一題目應選自己最擅長的有話可說的'文題來寫。鼓勵學生平時多關注身邊的人和事,注重素材的積累,寫自己感悟最深的事,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感。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最近從市教育局組織的構建課堂教育模式的實踐活動中,感受頗深。雖然從某種程度上說,語文知識和能力是鮮活而又充滿人性的東西,不能用某一種模式或者構建一種“萬能”的授課程序來達到其最終的目的,但是就語文教學的現狀卻不容易樂觀,在此種情況下,統一思想,相對的構建一種在大多數情況下較爲適用而又合乎語文教學規律的模式就顯得尤爲重要。

而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育中比較薄弱的環節。許多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有相當程度的畏難情緒和厭惡感,傳統的教學中“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經”,被許多教 師奉爲至寶,在學生方面卻異化成爲令人頭痛的緊箍咒。一篇血肉豐滿的文章,被肢解的支 離破碎。這種文言文教學模式,遏制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令中國傳統文化的名篇淪 爲學生難以接受、甚至拒絕接受的“殘羹冷炙”。當教學中的某種遺憾成爲一種引人注目的 教學現狀時,其原因之紛雜自不待言,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開啓智慧,放開眼光,大膽創新 ,讓中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她的魅力。

我一直想:怎樣的一堂課(文言文教學)纔是有成效的一堂課?怎樣的一堂課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學生能夠自主的從課文裏面得到屬於自己的東西?革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先前教學思想的一種反思、借鑑和超越。反觀傳統的教學(文言)的模式,從最早的私塾教育,強調的是一種直觀而又簡單的教學理念: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書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說,他們的結果是好的,就是在無形之中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章)的一種感悟力,就是所謂的“慧根”,而我們批判的應該是他們的教學方法,傳統文言(建國後,白話文)教學因爲受到語言習慣的影響,自然不如古人學習是的自然和流暢,一般情況下:“教師讀,學生看;教師譯,學生記”的教育模式大興其道,究其原因,大家認爲這種教育方式的顯性因素明顯,即學生能夠基本明白其義,並能翻譯。但是文章的意蘊何在?文章所體現的鮮明的人性和個性以及鮮活靈動已怡然喪失。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教學生活的反省與自我觀察,反思主體是教師本人,反思對象是教師本人活動歷程或現狀中的種種現象。經常以自己的教學爲反思的對象,去反省,去探索,才能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提高專業素養。

一、課堂教學的思索

一節課40分鐘,單位時間內能傳輸多少信息。我應從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特點出發,切實把握知識的深淺和學生實際接受程度,特別要注意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提問,獲得真實而準確的反饋信息。

近年來,語文試題的靈活性越來越強,我平時花了不少精力在綜合題上,認爲只有通過解決難題才能培養能力,相對忽視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學,導致學生的基本知識失分嚴重。

二、備課的修正

如果把課堂教學比之爲演奏一首優美的樂曲,那麼備課就是譜曲了。反思一下,着重修正三點:

1、備教材。進一步花功夫吃透教材,科學處理教材。課本中的例題(習題)往往顯得層次不強,對照例題(習題)精心設計一些鋪墊或引申的題目,形成例題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各自的成功。做好每節課的理性審視工作,今天的課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失敗了,哪些地方還需改進。不斷總結成敗得失。

2、備學生。我感覺備學生是備課的難點,難在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參差不齊的思維體。這啓示我要做到經常自覺地深入學生,從課內外

的每一個環節瞭解和研究學生,一個重要的工作要做好面批作業。盡最大可能親自來到每一位學生身邊,問:你是怎麼想的?讓學生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認識過程,邊探討,邊批改。改善師生感情,使學生做作業更具有糾正錯誤的主動性。

3、備練習。要從鞏固教學成果、檢測教學效果的前提出發,精心選擇作業。具體做好三點:①與本課密切對應的最能強化教學重點的練習;②要符合本課的練習,需要以前學過的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在學生腦海裏的生疏程度如何,怎樣誘導;③針對學生出錯的原因,在課堂教學中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反思解題過程中的易錯點,給學生提供一個對基礎知識重新理解的機會,從而深刻理解基礎知識。

三、數困生的轉化

語文困難生簡稱“數困生”。本班情況顯示,數困生佔30%。這些數困生的存在,給我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而我在這個學期中非常重視數困生的轉化。青年語文家魏書生說得好,“學困生”不缺批評,不缺訓斥,缺的是鼓勵、表揚和感化。首先我給每位數困生找了一個同學當小老師,分層要求,給每個人訂了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一週一小結,達到目標給予加分,彌補前段時間的低分狀態。平時加強指導,注意心靈溝通,使數困生感到只要努力,都有成功的希望並得到收穫,感受到老師和同學都在關心、期望着,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

我體會到,教學的過程不僅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指導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我決心大膽探索,用智慧經營教學,用感情去灌溉學生,爲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而作出應有的努力。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有味,致力於學生終生、全面發展,突出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通過幾年的閱讀積累,已儲備了一定的知識,也有着相應的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他們正處於生理髮育的初期,心智正在發展,血脈正在形成,這些學生即將邁入中學的大門,如何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有效發展他們的語文能力呢?

(一)因勢利導遷移應用

六年級學生在校園裏顯得更爲活躍,他們有熱情,也顯得任性、容易衝動。有時他們會在桌面上、廁所裏塗寫,幾句小詩、一行話語,好象像以此表達對學校的留念,更多的學生早在第一學期就忙着寫臨別贈言。教師如何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情感契機,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呢?實踐證明:積極疏導,把他們的心語得以外化,由此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是有效的路徑。恰逢學校歡慶百年的盛事,校園面貌有了大改觀,組織學生爲新砌的花壇寫溫馨的宣傳用語,爲新建的大樓內部選擇格言警句、寫凡人小語,爲校園廣播站積極撰稿。在練筆、討論、推敲中學生樂而不疲,尊師愛校、友愛同學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例如,爲了給學校的百年紀念石碑起個悅耳的名稱。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語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爲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此刻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爲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個性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爲語文過去學得不錯,能夠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爲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爲學得再認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高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用心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能夠“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我安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用心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必須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情緒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明白該怎樣辦纔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明白語文重要,而是認爲高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這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高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潛力。而這些潛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爲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能夠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近幾年來,爲有利於對考生潛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高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高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高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潛力不強

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爲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個性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爲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爲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爲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透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爲學生的主體需要

心理學研究證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高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爲憑着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因此,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需求,因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用心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十分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就應朝這方面努力。因爲這樣做,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簡單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爲“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用心。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關於這堂課的設計,最讓我猶豫的是主題的提煉,總想不好一個更好地走向。其中關於“不因個人喜好而影響對人、對事的客觀公正的判斷”的確定是毋庸置疑的。其實本篇文章可以多角度挖掘。所以最後設計讓學生自己說收穫,來引導總結。可能因爲時間長空不夠到位,導致主體探究提升方面並不深入,學生只提到了一兩點,而且我也來不及拓展,造成了本堂課最大的遺憾。

非常有幸能接受陳爲羣老師的意見指點,使我對這堂課有了更全面、客觀地認識,結合陳老師和前輩們的意見,做了以下幾點反思。

1、語感教學有個過程,這個過程包含於文本解讀。具體包括,如何通過品味語言解讀文本,挖掘語言背後的內容,感受語言的魅力。在《貓》的教學過程中,抓住關於三隻貓的不同性情以及“我”和家人對他們不同的態度語言,作爲感知主題的兩條線緩緩推進,意在水到渠成感悟主題。

2、設計替“我”說出幾句話的環節(可以書面或口頭的形式展開),本身也是一種語言的訓練,這是語感教學除了品味語言外的另一種形式。這些中間環節的設計,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創造都是來自本體,不要搞一些形式化的“作秀”,或是脫離文本的內容。任何課堂形式的創造都要體現有效教學的原則。

3、讀——要成爲語感教學的手段,不要爲讀而讀,或是隨行所爲,想到了就讓學生讀一下。朗讀的目的就是爲了讓學生更好地感知語言、理解語言。具體在課堂中,如當學生無法理解而造成“僵局”,可以通過“我們來讀讀這些句子”化解。或者當品味了一些精妙語句後,可以通過朗讀感知其中的妙處或情感。真正做到以讀促解,以解帶讀。

4、除了朗讀訓練外,字詞的敲打需要更注重精讀、細讀,停留的地方還需要多。例如,抓住3只貓“是怎麼來的”。前兩隻都是自己或家人主動要來的,而第三隻貓是在門口撿到的,從而得到花貓地位的卑賤。又比如“曬太陽”的細節也各有不同,花貓是“蜷伏”,感覺很悽悽,可能平時對它並不好。又比如“若有若無”引出後,可以追問,“還有那些此配合它”。總之,這些“點”應該再明確、最多點、再停留。又如,在引導“爲什麼冤枉,是因爲不喜歡”這個問題時,抓住“一定是……一定是……”,表現這種偏見已經是根深蒂固了。

5、主題探究方面,學生可以領會的部分,可以簡單的提到,甚至是不講,教師更要去考慮一些學生不能瞭解的。如本篇文章可思考:這三隻貓他到底喜不喜歡?有人認爲它其實對三隻貓都不是喜歡,純粹是興趣愛好,當作寵物看待,人並不尊重這些生命。主題可以引向同情弱小上來。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揣摩其寫作的意圖,這點主題的提升是合乎情理的。這也就給我們這樣一個啓示:解讀文本,要對文章的寫作背景、目的進行了解。

正如我的導師趙飛燕老師所說,語文課堂永無滿足,永遠在不斷修改完善中的前進,她的這種精神對我觸動很深。就好像在修補一條路,我們應該不時地看看我們曾做過的:不平的地方再磨一下或填補一下,或者在道旁栽一些花草樹木。如此下去,相信有一天當我們回過頭去看,這必定會是條花團錦簇的康莊大道!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七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學生會存在一些不適應的地方。比如:

(1)從七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

(2)閱讀就應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

(3)七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十分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應對這些問題,應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語文,是最值得思考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潛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透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潛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修辭方法的運用,作文材料的選取和詳略安排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明白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透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狀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潛力的構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要透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比較、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探究,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主要注重學生學到那些知識,學會了哪些學習方法。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反思中成長

自參加工作以來,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齊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狀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立刻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透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以前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及時反思的時候了。多和搭檔探討教學方法,多比較教學思路、向同學科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努力踐行“三人行必有我師”,對自己的教學多比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課水平和課堂效率,期望能衝破“瓶頸”,開闢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核心提示:《夸父追日》這篇著名神話選自《山海經》,講的是夸父追趕太陽最終渴死在路上的故事。文章很短僅僅37個字。但文章內涵很豐富。它表現的不僅是表面上的與日逐走,還有很強烈的象徵意義,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勇敢堅強...

《夸父追日》這篇著名神話選自《山海經》,講的是夸父追趕太陽最終渴死在路上的故事。文章很短僅僅37個字。但文章內涵很豐富。它表現的不僅是表面上的與日逐走,還有很強烈的象徵意義,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勇敢堅強,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本篇神話弘揚了夸父身上體現出的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既然本文是一片神話,那麼學習這篇課文,就要讓學生掌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外,還要體會神話傳說的神奇,增加中華傳統文化的積累。

此外,分析文中“夸父”這一神話的人物形象也是本文學習的重點。夸父的形象非常高大。夸父雖敗猶榮,他的精神與天地同在。而這則神話故事描述時所展示出來的作者豐富的想象力也是課文的精髓。本課的設計主要分爲分析夸父的形象和體會神話故事語言兩方面。

在學習課文之前,爲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我先找知道這個故事的學生給大家繪聲繪色的講故事?學生講得有聲有色,其他同學聽得津津有味。就這樣,我緊接問了一個問題,除了故事本身之外,你還有什麼想知道的?我提前預設學生的問題:

1、夸父爲什麼要追日

2、夸父是怎樣追日的

3、夸父追日的結果如何

然而,實際上學生還提了許多更有價值的問題。比如:學生還提出了夸父是誰?夸父追日的意義何在?(這個問題在“爲什麼追日”)根據學生的提問,學生小組內互相解決。於是學生找到課文中相應的段落,一起解決了提出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引導學生體會夸父追日的動作,通過學習夸父下定決心去追日時的語言來體會夸父追日的精神。在夸父倒下時,長嘆一聲,我讓學生體會此時夸父遺憾的心情,並請學生扮演夸父,學生有的是積極的夸父,說夸父(我)雖然倒下了,但是並不後悔,因爲自己努力了,還有更多後來人去追日。悲觀的夸父:說我費了這麼多努力還是沒追上太陽,看來太陽是追不上的。我評價了孩子們的體會,總結了夸父追日的意義,雖然沒有追上,但是夸父還是有勇氣、堅持不懈地去追太陽,最後還化爲桃林爲後人解渴。

總之,這篇短小的顧問學習,一改之前教師講學生記筆記的方法。整體上是我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來解決問題。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存在不少問題:概括主要內容時不夠放手。在讓學生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時,一開始我就出示提示,學生只要簡單地填一填,這樣不利於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的提高。總結夸父追日的原因時學生的回答不夠概括,一方面是我的問題設置的不夠具體,沒有引導學生怎麼樣回答;另一方面,我沒有耐心下來,悉心引導,卻自己代替學生說,這樣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應該讓學生們先試着說一說,並從中進行方法上的指導,等學生說的不好或者說不出來時,再做提示,這樣“不憤不啓、不悱不發”的教學才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才能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學習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正所謂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產生學習動力,激發主體意識的前提。爲了給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我就設計了讓學生表演課本劇的方式,用形象的肢體語言來再現文章的主要內容。採取這種方式:

一是,寓言本身故事性強,情節簡單,適合學生表演;

二是,讓學生在學習羣體中爲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進行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三是,可以通過形象的語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利於正確的理解寓意;

四是,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是,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激發學生的表演慾望。

在課前我佈置女同學完成這個教學環節,同學們就在科代表的主持之下,精心策劃,分工合作,作了比較充分的準備。她們採取啞劇的形式,還準備了道具,表演很成功,贏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作爲初一的學生這是很難得的,而且學生很有興趣上臺表演。從課堂上其他同學的反應來看,學生都比較喜歡這種形式。因此師生就在一種輕鬆、融洽的氣氛中開始了課堂學習。

因爲這則寓言故事情節簡單,寓意不難理解,在“整體感知”這個環節中設計了兩個小題目,訓練學生用簡單語言概括故事的內容,培養學生從文中找出關鍵的語句並能分析提煉出寓意。我抓住了“凡是”這個關鍵詞語讓學生認識到遇到厄運具有普遍的意義,因此我們要對自己遭遇苦難有足夠的精神準備,切不可懷僥倖心理,認爲苦難只會落在別人頭上。這個教學環節進行得很順利。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上完了這節課,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既緊張又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較爲順暢。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預習做得較好。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爲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具體授課過程中,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其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2、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係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爲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允許學生髮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我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讀,以讀促思,從讀中感悟,較好的體現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4、各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介紹名言,複述故事,談感想等。

但本節課由於教師的心理素質不夠好,以及對學情的預設不夠充分使整堂教學出現了許多的不足之處:

1、對重點生字的指導不夠。

比如學生幾次把“扳(pān)”讀成“bān”時,教師應及時出示“扳”通“攀”是通假字,既掌握了字音,又瞭解了文言知識。

2、在整個教學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太少。

七年級學生如果能恰到好處的進行表揚、鼓勵,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如:當學生在疏通完文意後開始交流,有學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爲什麼由天資過人變爲一個普通人?”對這樣的能體現課文主旨的問題教師應及時鼓勵,但教師只說等會再講,這樣勢必會挫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3、教師的語調平淡、單一,不能做到抑揚頓挫。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現在的學生和以前的學生有很大區別。大約十年前,我也是一名學生,我記得我和我的同學都是乖孩子,特別是小學到初中,老師在講臺上講什麼,我們都在側着耳朵認真聽,生怕聽錯了,聽不明白,不會做題,高中的時候,有些同學稍微厭學了,但是也會積極主動地去聽,去記一些筆記,即使學習成績不好,也不會違反課堂紀律。現在的學生不能吃苦,一遇到難懂知識就不願意去鑽研,一談到背書就主動退縮,學習的主動性差多了。

深圳的學生和內地的學生有很大不同。深圳學生的家庭條件好,特別是深圳本地的學生,在這所學校裏,他們根本缺乏讀書的概念,觀念裏似乎覺得沒有必要讀書學習,讀書是老師在強迫他們,他們覺得自己不讀書將來同樣能夠生活得很好。學生嬌生慣養,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稍微受到老師的一點點批評,就可能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自殘或是與老師對着幹都會令老師十分難堪。學生的不誠實,他們會找各種各樣的藉口來爲自己違反紀律等不讀書的表現找理由,並覺得自己很聰明。

在深圳做老師和在內地做老師有很大的區別。深圳的老師處在高風險之中,他時刻受到學生的攻擊,隨時可能飛來橫禍,學生非常無視紀律,而且學生違反任何紀律,老師似乎都不能對他懲罰,而更多的是多多表揚學生。我想,一味地表揚怎麼可能教育好學生呢,豈不存在助長學生錯誤的嫌疑?

在社會上,人們犯了錯誤會受到法律的之制裁,學生在校園內,當然也得接受校紀班規的規範。任何一個環境中,都需要一個明確的規章制度來規範此環境中人的行爲。如果校園只有包容和表揚,沒有批評,豈不是不符合社會對人的法制規範,學生走出校園,是不是也會像對待校園環境那樣對待社會環境呢?

不過無論學生怎樣,老師都必須盡職盡責。做老師非常需要耐心,學生還是不成熟的,老師可以試着以學生的心理與學生交流,熟悉他們的思維方式,體會他們的心態,熟悉他們的心理活動。最可怕的是老師一見到學生犯了錯誤就立即動怒,這樣反而不能解決問題。老師解決學生的問題更多的需要與學生在課後交流,課堂很難解決問題,在課堂稍微制止學生的不良表現之後,課後再進一步解決。

耐心的根基是有一顆善於包容的心態,包容他人也是包容自己。學生違反了紀律,老師在課堂上不能立即動怒,在課後也不能大發雷霆,最直接的原因是發火無助於解決問題。當老師要發火的時候,一定要強制自己儘快冷靜下來,不冷靜的時候不要講話。如果能從學生的角度和心態上思考學生的違紀行爲,找到他們不聽課不遵守紀律的原因,老師才能針對問題更好地給予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

包容是相對的,有愛的包容才能讓包容變得有力可行。因爲高一(19)班有不少十分頑皮的孩子,第一次月考之後,有一次我和一位學生在課堂上還爭吵起來,起因是那位學生在課堂上大吵大鬧,破壞了課堂學習的環境。從此我就立即警覺起來,喪失了對這個班的教學動力,對教學課堂紀律有點放鬆,結果學生們的表現越來越差,變得不聽課不交作業了。我的不管理態度在光高是不可行的,我這麼做的根本原因是我心中的愛心漸漸冷卻了。我曾感覺自己已經完全盡力而爲了,甚至已經因爲學生的違反紀律而與學生爭吵起來,這已經超過了我作爲一名老師盡力的極限,我想我做的已經足夠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我進一步成熟了,增多了一些與學生溝通的方法。懷着對孩子們學習的關愛,整治他們的不良行爲,我能夠進一步放低自己的姿態,爭取利用好更多的機會與學生聊天,瞭解同學們心中的困惑。雖然表達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講課的語言變得柔和多了,更容易讓同學們接受了。加上孩子們內心還是希望學一些東西的,特別是有部分同學希望自己期末能夠把語文成績考得好一點,最後的這些天來,整個班的課堂學習氛圍又開始慢慢好轉了,作業完成情況也好多了,也讓我增加了對他們的信心。如果我沒有愛心的支持,儘管我也做到了包容,包容了學生的違紀行爲,但是不能更正學生的不良表現,不能扭轉語文學習的現狀。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六年級語文教學如果僅憑几十篇課文的精講深挖、設計無數的練習,由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作水平,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的確,課文只是個例子,應由一篇文章的閱讀觸及其餘,啓發學生把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高效地學,有趣有味地學。例如在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後,相機返顧或推薦《小珊迪》《小音樂家楊科》等課文,引導學生把幾個人物作橫向比較,培養學生讀書思考、分析感悟能力,這是從文章的內容方面相串聯的;還可以從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學習小組裏交流安徒生這位“世界童話大王”的名作,花時少、收效高,關鍵是培養了學生廣讀博覽的興趣;還可以進行讀寫知識的遷移,在閱讀教學中巧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新年的陽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屍體上,她的手裏還捏着一把燒過了火柴梗。新年的街頭熱鬧依舊,可憐的小女孩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大家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他們的思維活動向縱深發展。由此,教師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求,讓這一久遠的童話故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小女孩被奶奶緊緊地摟在懷裏,她倆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飛到那沒有飢餓、寒冷、痛苦的餓地方去了。她們向着光明和幸福飛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潑的孩子們把她們吸引住了,她們來到了,來到了你們的中間。你會,你會,你會。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培養。

(三)開發課程薰陶情感

在實際課堂中,特別是六年級語文教學中,難以聽到琅琅的讀書聲,如果我們基於以培養學生的讀寫興趣爲目的、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爲根本,必然會摒棄。學校廣播電視臺對六年級的這一活動進行了全場攝像在全校播出了。這一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同學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豐富了學生們的校園生活:同學們覺得畢業前的學校生活是緊張有序的,也是豐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們的習作裏、日記中有生動的記錄;在他們的影集裏、校園網裏有珍貴的鏡頭;還有的以詩與畫的形式、書信的方式告訴自己的親朋好友,這是沒有預設的、水到渠成的語文學習活動。

我想,這是在問老師,又不僅僅是,我們該認真反思反思教學中的一些行爲了。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業已即將結束了。在這半學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於我來說,無論是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的構成與理解,還是教學方法和教學潛力的積累和提高,以及教學資料和教學理論的豐富和拓展,都有了教高的程度地提高。反思才能進步,溫故方可知新——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的得失狀況具體而詳細的加以總結。

第一、教學思想先進,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意識反映實踐,科學的思想意識能夠指導實踐活動。前期的崗前培訓加上後天的自我努力,使我掌握和領會了素質教育的思想;新課程改革又讓我的教育理念與時代同步。因而,在教學工作過程中充分顯示出“知識與潛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新模式。

第二、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化、教學潛力全面化、深層次化年輕是我們的資本,另一方面年輕又是幼稚的代名詞;熱情是工作的必要前提條件,但如果過分的熱情就容易構成武斷與莽撞的性格。但透過了學校的安排的拜師活動及用心有效的教學實踐,加上個人後天努力,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潛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設置、靈活的互動設計、情感教學、心靈對話的教學方式等等多樣化教學方法使得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自己的實際操作潛力也遊刃有餘。

第三、教學資料和教學理論日益豐富和深化。經驗必須程度上能夠促進人的發展的步伐,同時有時也可能阻礙人的潛能的發掘。剛畢業,我的確年輕,但這也意味着我沒有老的模式的拘泥和影響,個性是處在一個有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型的時期,處在一個新課程改革的新時期:新人、新事、新面貌;天時、地利、人和。正如,零代表着沒有,也意味着有更大的理解和發展空間。因而,我能夠自由的全面推行自己的教學計劃。首先,抓積累、夯基礎。開展三字一話、名言積累等活動。其次,重說寫、練潛力。透過即興演講、寫心得體會、習作練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說寫潛力。最後重運用、拓視野。透過連詞造句、仿例造句及現代文閱讀訓練等方式加以培養。

與此同時,我還透過朗誦名家名作的方式,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和美學教育和必須寫作訓練。另外,我還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們都深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在平時補充一些知識性與趣味性統一的習題,讓同學們在說笑中受到了知識的灌輸和美的薰陶。

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正是在教學實踐這一過程中,我得到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及材料積累,爲以後的教學、教研工作奠定了結實的基礎。

在總結收穫的同時,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處理已有的知識與傳授的知識的時候,有時不能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係。

第二、對部分教材資料把握不全面、有時只求形式,忽視了資料實質。

第三、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學難重點處理的有偏差。

總結經驗能夠充實自我,反思不足能夠提高自我。相信在反覆的總結和反思中,我會不斷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對於每一次公開課,我都用心準備。因爲,我覺得每一次公開課都是自我鍛鍊和成長的一次難得的機會,本次公開課也一樣。根據教學進度,本次公開課我上的是《孫權勸學》。文言文公開課我從未上過,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挑戰,雖然有些擔心,但我從未懼怕。

爲了更好地上好這一節課,我認真研讀了教材和教學指導用書,廣泛蒐集與本課相關的教學資料,正確把握教材的重難點,細緻瞭解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及能力,選用適合文言文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了教學過程。在本節課教學中,根據文言文教學的需要,我選用了以讀爲主線的教學思路,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基本實現了教學目標。

1、教學思路清晰。在教學過程中,“讀”貫穿課文始終。課伊始,通過“三讀”(師範讀、學生個人讀、集體讀)課文,讓學生達到讀準字音、讀出停頓的目的;然後讓學生結合註釋自讀課文,讓學生初步讀懂文意;最後引導學生研讀對話,讀出語氣。整節課的教學以“讀”爲主線,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人物性格特徵,感悟文章主旨,收到較好的效果。

2、小組合作有實效。本節課小組合作的任務是疏通文意。在課前,我對這個環節持猶豫的態度,因爲我懷疑學生們的能力。但結果讓我興奮。我想,這也得益於小組合作任務明確(將個人自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小組討論,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提交全班討論),學生有研究的目標,合作學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能得到落實。這個環節的效果在隨後的開火車輪流譯文時得到證實,這也讓我享受到了豐收的喜悅。

在自信的同時,我必須冷靜地思考這節課的缺失。因爲這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從課堂教學的容量而言,如果以一課時教學,課堂容量偏大,如果以兩課時教學,教學內容又有單簿之嫌。爲了求得課堂教學的完整,思考良久,最終決定安排一課時教學。所以課堂容量偏大,課堂節奏偏快,因此導致了某些教學環節不夠豐滿。

這節課讓我重新審視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前,我僅佈置學生預習,告訴學生第二天要上公開課,連課文事先都沒來得及帶讀一遍,我對這節課沒有信心。但公開課上,我發現孩子們自學非常到位,而且自學能力非常強。這讓我想到我們在教學中越俎代庖的時候太多,總是對學生不放心,這樣約束了學生的發展。

另外,還有一點遺憾:本來答應給學生們攝錄像,事後放給他們看。但可氣的是那個機子的秉性我沒摸清,它一次只能攝10分鐘。我很傷心,我欺騙了那些純真的心。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從教學方法來說,80年代以來變化最爲顯著,但其主要變化是一種聯式的變化,例如,由教師的講轉變爲教師的問,由教師的問轉變爲學生的問,由教師的答疑轉變爲學生的討論等等。這裏所要探討的,不是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在教學過程中怎樣運用課堂的方法、手段,通過正確的途徑來促使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

1.怎樣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有其不可測的方面,例如,也許學生對這一些課有興趣,但對整體的語文學習沒有多大的興趣;有的學生對某些內容興趣,對其他內容就不感興趣。從教學策略的角度來說,應該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保持這一興趣。這就要研究怎樣的教學才能激發和保持學生興趣。

要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幾個方面是不可忽視的,這也不是課堂教學評價中關於教學策略的重要評價依據。(1)引發學生的新鮮感,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理。所謂的新鮮感,也就是學生對所接觸的學習內容中可能是陌生的,例如一個故事,一則寓言,一個成語,一段富有哲理的話等等,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之前就接收大量的信息,就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當然,激發學生的新鮮感,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還必須結合教學內容,不能遊離教學內容旁逸斜出地引出許多的幽默、笑話,因爲,引發學生的新鮮感畢竟只是手段,重要的是促使學生投入到學習內容中中去,同時,也能結合學生的學習內容,使學生能夠擴充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引發學生的新鮮感,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理,並不是只由教師來完成,在很多情況下,可以讓學生先來表述他們的所見、所聞、所讀、所思,由學生引發的內容,有時更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2)激發學生的期待感,滿足他們的期待心理。

先是引發學生的新鮮感是遠遠不足以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爲,新鮮感的產生畢竟是有限的,不能期待每堂課都能引發學生的期待心理。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在分析、把握學生特點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期待感,滿足他們的期待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