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4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是“自相矛盾”,還是“別有用心”?──《小橋流水人家》教學札記

【案例】

五年級上冊《小橋流水人家》一課,以如詩的語言勾勒出了家鄉的美好景色及生活。課堂上,孩子們沉浸在優美的文字中,紛紛交流自己的體會。

這時候,班裏楊又一的手又高高舉了起來,這是一個常有自己獨到看法的孩子。

我請他發言,他站起來迫不及待地說:“我覺得作者描寫老家的語句前後矛盾!”

同學們臉上都露出了詫異的表情。緊接着,楊又一說出了自己的理由:“你看,在我愛我的老家一段中,作者先說‘我家只有幾間矮小的平房’,後面卻又說‘那是一座空氣流通、陽光充足、有東南兩面大窗的漂亮房子。’幾間矮小的平房怎麼有大窗,又爲何漂亮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嘛!”

聽起來有幾分道理,難道作者真的有筆誤?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了起來。

沉吟片刻,我說:“楊又一說的有些道理,楊又一的.意見是否正確呢?作者爲什麼這樣寫?同學們可以再仔細讀讀課文,也可以站在作者角度想想。”

孩子們捧起書,又仔細地讀了起來。看得出這次他們讀得分外用心。一會兒,一雙雙小手爭先恐後地舉了起來。

“我覺得作者在家鄉生活的時候年紀很小,老家的房子雖然矮小,但她生活其中卻覺得高大又漂亮!”

“不是說‘月是故鄉明’嗎?在作者心中,矮小的老家房子也是充滿陽光的漂亮房子。”

“作者非常愛自己的老家,對家裏的一切都有着特殊的感情。現在看起來,房子也許矮小破舊,但童年時的她在那裏度過了最快樂的時光,所以她記憶裏的老家房子是十分美好的。這就好像是情人眼裏出西施。”吳穎的一席話把大家逗樂了。

再聽聽問題提出者楊又一的發言:“矮小的房子也許是作者眼中的,漂亮的房子是她心中的,這樣的別有用心的寫法才更能表現作者對家鄉的愛。”

好一個眼中與心中,我順勢而導:“一個人出生、生長的地方,濃縮了太多的感情,在後來的回味中,會感覺一切都是美的。即使是低矮的平房、昏暗的光線,都改變不了自己的愛。不僅如此,隨着歲月的流逝,回憶會變得更加美好……”

“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孩子們讀得更加動情了。

【反思】

學生的質疑源於對文本的思考,值得肯定。如果把握契機,恰當引導,往往會激發課堂新的生長點,把課堂學習引入更深更廣的境界。在本教學環節中,他們學會了深入品味文字,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進一步去體會作者的“別有用心”。這一過程中,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梅蘭芳 》是小學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一共爲我們介紹了五位中華名人,其中梅蘭芳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由於本單元的五篇課文都是寫人的,每篇課文都是通過幾個故事突出人物某方面的特點或品質,而我班學生語文基本功比較薄弱,所以我抓住本單元的特點,在指導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人物的事件上下很大功夫,到了梅蘭芳這一課,感覺學生進步不小。如何讓學生感受梅蘭芳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與愛國之情是本課的重點。梅蘭芳所處的時代離同學們較遠,所以在預習課文方面我也給了同學們相應的指導,尤其是讓同學們課下通過網絡查找關於梅蘭芳的相關知識,同學們展示自己瞭解到的關於梅蘭芳的知識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加以補充總結。學習新課時,我首先從梅蘭芳的幾個小故事作爲切入點,先給同學們示範用書中的'語言概括地總結出第一件事情,然後讓同學們用學到的方法自己試着總結出其他幾件事,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概括出本文寫了梅蘭芳的幾件事,這樣學生通過認真閱讀,瞭解本文主要寫了梅蘭芳的五個小故事,每個故事都是圍繞梅蘭芳拒絕爲日本人登臺演出來寫的,突出了梅蘭芳的愛國熱情與民族氣節,課文的脈絡就十分清晰,學生很快就讀懂了。

其次,感悟重點語句,讓學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語句來讀,並說出自己的感受。使學生從句子中感悟到梅蘭芳把民族氣節放在了第一位,爲了民族氣節他寧願放棄視爲生命的藝術。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較以往,自己教學詩歌,總無外乎這個流程——初讀詩—想象畫面—體會情感—入情再讀詩。而也是這樣的一個流程,使自己往往會忽略去挖掘文字之中還蘊藏着的文字。“詩中有畫”,而“畫中還有詩”,這後面的“畫中之詩”,有着很大的潛發性:其一,是學生對詩句情感的再昇華;其二,是發揮了學生再造想象力;其三,對學生閱讀的積累與運用來說,更是一個很好的練兵場。

這堂課上,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的大自然是如此的生機,如此的令人熱愛,如此的令人嚮往,不禁提醒自己,以後在教學詩歌時,不是就詩歌而教詩歌,而是要教會學生讀出詩歌的文字之中的文字。“得法與課內,得益與課外”,這樣的閱讀,或許對學生以後理解詩歌,喜愛詩歌,親近詩歌起到一些作用,哪怕這作用是點滴的,只要有,我就對自己說,如此的訓練是有必要。

啓發引導,讓學生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語文——教《裝滿昆蟲的衣袋》後感

裝滿昆蟲的衣袋》寫的`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小時候的故事,通過描寫他對昆蟲的癡迷,表現了他對科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求。教學這一課時,我從題目入手,抓住“着迷”,讓學生悟情、悟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今天正當我們沉浸在詩歌的韻味中時,一位學生舉手了,沒有想到的是,他對我說:“老師,我覺得課文的第一小節寫的不好?因爲,我覺得‘春光’只能照耀,怎麼會染綠我們的雙腳呢?我想這樣寫不是很好?”

看着他疑惑的神情,我沒有批評,而是帶領大家再一次地來朗讀這一小節,然後,故作驚訝對大家說:“剛纔,潘勝豪同學說的對,老師也發現了。你們看,‘踏一路春風’也好像不對,春風怎麼能踏呢,只能‘迎’呀!怎麼是‘一路春風’呢,只能是‘陣陣春風’呀!並且我覺得第一句話,好像缺少了誰?應該加‘我們’,所以第一句應該這樣寫‘我們迎着陣陣春風’纔好!”

我看着學生看着我認真的樣子,不禁也紛紛附和着同意我的見解,一位同學主動站起來說:“那後面的句子都是有錯誤的,應該改過來。”我隨即對他說:“你想怎麼改?”他順着我的思路說:“應該改成‘我們在路有說有笑。’”大家都似懂非懂地笑了,笑聲的味道我似乎感受到了。我接着便說:“那老師就請我們班級朗讀最好的張平來連起來讀讀好不好?這可是我們自己的創作哦!”

張平馬富有感情地讀了起來:“我們迎着陣陣春風/一路,我們有說有笑,/我們要去荒山野嶺/春光照耀着我們的雙腳。”她雖然讀得很不錯,但是當她讀完後,我發現學生的臉都好像寫着什麼了,我於是順手牽羊對學生們說:“你們感覺到了什麼呀?”

班級一下子好像安靜了許多,我也微笑着等待着學生的回答。

這時,大家不禁在底下竊竊私語起來,我並沒有制止,一會兒曹旭站了起來說:“剛纔聽了張平的朗讀,我發現這不像詩歌。倒像我們寫的作文了。”

“那麼你們覺得剛纔張平讀得,怎麼不就像詩歌了呢?”我裝作疑惑地問。

“好像缺少了詩歌的節奏感”

“好像沒有了剛纔的味道了!”

“好!”我驚喜地說:“對,詩歌的.味道。詩歌也有味道。”說完我重重地將“詩味”寫在了黑板。

這是快要下課了,我情不自禁地對學生說:“詩歌有自己的味道,老師在這裏想朗讀一首詩歌讓你們品品其中的味道,好不好?”

我便神情地背誦起我最喜歡的一首詩歌——《鄉愁》小時侯/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呵/鄉愁是一/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呵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看着同學們陶醉的樣子,我不禁又想起了另一段詩歌:我輕輕地摘下眼鏡/呵一口氣/輕輕地/在鏡片劃下一條鄉歸的路……

下課鈴響了,濃濃的詩味和着清脆的鈴聲,我知道,學生或許真的品嚐到了詩的味道了!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與象共舞》共上了三堂,第一堂是一年前,感覺思路很清晰,藉助文本的特點,篇章結構,仿寫先概述後分述的方法。對於一語雙關的方法,沒有特別去說。而在這學期的研討課中,也以同樣的方法上了,結果,一語雙關成了雞肋,什麼是一語雙關,在這裏是一語雙關嗎?課前我還和老師們討論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不算一語雙關,我爲什麼要把這模棱兩棵的東西教給學生呢?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肯定不這麼上。後來真的還有一次機會上,我對我的教學設計進行了大整改。抓文章的結構進行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抓與象共舞的舞蹈這一段,感悟大象與人的和諧相處。再回歸整篇文章,找課文中象與人和諧相處的哪些場景讓你印象深刻,以大問題串整篇文章。還有15分鐘的時間幹什麼?羣問1+1的閱讀,段意歸納法、異域風情、場景感受等三個方面來找文章,在配套書目中,發現了這樣的文章,進行了改編。因爲面對的是閱讀量比較少的孩子們,他們在課前的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中,就已經愣住了,不像五五班的孩子是能夠講出來,雖然不完整。所以花了較長的時間進行這一類型的概括,我覺得還是挺有必要的`。在後面的1+1中,學生能較好的找每一段的中心句,進行概括。從場景中感受樹袋熊的迷人,讓學生在文中找相關句子,詞語體會,做批註。交流的時候,從課堂開始,他們對這類問題的迷茫,到課結語時,他們小手林立,只是時間不夠。

羣文閱讀,我們給予學生什麼?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帶着相關的問題去閱讀。其他都不難,難的是哦我們怎麼找文章,主題,文本特點,這次找迷人的樹袋熊,我還對原文進行了改編。我們需要足夠多的時間去思考文本,我們還需要足夠多的時間去閱讀。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大拇指湯姆》選自《英國童話故事》,主要講述了善良纔會帶來幸福的道理。童話故事中農夫與妻子因多年前款待了一位素不相識的乞丐,最終得到了兒子,也得到了幸福。故事內容比較長,但是所選的事例卻較清晰,學生通過閱讀和教師的引導後,一起總結出了本課所寫的幾個小故事標題:掉進麪糊的奇遇;牛口脫險;魚肚裏的發現和受寵。通過師生的一起分析歸納,我們深刻感到了童話中的每個人物、每個角色都是善良的,他們的心都存在善良誠實的一面,所以我在課文教學總結的時候說:“同學們,只有善良誠實的人,才能夠得到快樂和幸福!本課最成功的地方是我引發學生產生積極的思考,並且通過課件的製作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板書設計新穎。

這節課欠缺的地方是:寓言故事與童話故事的概念沒有說清楚,朗讀的時間掌握的不好,並且沒有變換朗讀的方式。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教研課已經上過好幾天了,回想起上課前的準備及上課的過程,心情依然不能平靜。這次活動是我們六年級幾個老師同題開課,選擇的是課文《秦兵馬俑》,這是一篇狀物類散文,文章條理很清楚。課前,我們一起研究了教材,並制定了教學目的,還製作了一個PPT。

在課堂上,我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一、課內與課外的聯繫。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處處皆語文”。我們如何樹立一種大語文觀,把課內與課外聯繫起來呢?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也做了一些嘗試。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稱爲“世界第八大奇蹟”。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着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教學目標中說要憑藉具體的語言文字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肯定是不夠的。要想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就得對兵馬俑有更多的瞭解。因此,我引導學生收集了大量有關秦兵馬俑的資料。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用兵馬俑殉葬的原因,從兵馬俑的製作工藝到它與漢兵馬俑的區別……甚至有學生興奮地告訴我:“昨天晚上〈探索與發現〉介紹兵馬俑了。”他們有的帶來了介紹兵馬俑的碟片,有的帶來了兵馬俑的仿製品,有的帶來了百科全書……上完課,學生急切地詢問我推薦的兩個網站,我感到非常欣慰。他們已經把課堂上被動地接受變成了主動向課外延伸。

二、知識與能力發展的聯繫。

關於知識與能力的關係,〈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是,學習語文知識是爲了運用,應該促使知識向能力方面轉化,特別是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感,即語言直覺。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教學,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內涵。另外,我藉助PPT,使書面的文字變成活動的影象。我在教學“神態鮮明”這一部分內容時設計了一個練筆——發揮想象,除此之外還會有哪些神態呢?請你模仿課文的句式結構寫幾句。同學們有的說:“我彷彿看到了秦始皇那支所向披靡的大軍。”有的說:“我彷彿聽到了古戰場那嘶鳴的'號角。”有的說:“我好象穿越了時空,來到了秦始皇的大軍前面。”……一個個鮮活的形象赫然出現在眼前,那是學生的思維閃現出了智慧的火花。

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雖然還沉浸在那悠悠的秦俑情中不能自拔,但靜靜想來,本課時的教學,我還是以過渡段爲中心,由複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入手,然後自然過渡到重點段落(4—9),引導學生體會秦兵馬俑類型衆多、形象鮮明的特點。針對這一教學重點爲,我主要設計了三個大問題:課文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他們有着怎樣的鮮明形象?仔細讀讀課文,選擇你喜歡的一個兵馬俑介紹給大家,並說說你喜歡的原因?然後由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在保證一定閱讀時間的基礎上,全班進行交流。

這一部分的教學,學生的興趣倒是比較濃厚,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可由於交流彙報佔了許多時間,學生閱讀感悟的時間倒是少了。我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問題設計得不夠合理,而且教學沒有抓住重點。每個自然段的教學時間幾乎是平均分配,教學節奏沒有變化。或許,在教學中,我可以先以“將軍俑”爲例,具體分析一下他的鮮明形象,並指導學生朗讀,然後再讓學生照樣子來介紹分析其它的兵馬俑。這樣做纔是真正“授之以漁”,而且也不至於讓學生的閱讀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面。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本篇課文爲敘事抒情散文,描寫了1958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最後一批官兵離朝回國時,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人情景,表現了志願軍和朝鮮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摯情誼,讚揚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課前我佈置學生蒐集有關抗美援朝的圖片、故事等資料,也可以讓學生去觀看電影《上甘嶺》《英雄兒女》等,以使學生對抗美援朝有更多的瞭解,更好地體會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誼。教學時讓學生交流收集的資料,爲體會課文表達的.思兒童詩童年仿寫想情感作好鋪墊。由於對故事背景有了瞭解,大部分學生上課時都能入景入情,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第七單元第25課《望月》是一篇散文,形散神聚,富有童真童趣。寫的是小外甥向舅舅挑戰背詩和問問題的交談過程,表現了小外甥“聰明好學、愛幻想”的特點和人們喜愛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作者趙麗宏文筆生動活潑,聰明好學,愛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躍然紙上。教學後,我認爲以下幾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深入詞句,很好地感受到小外甥的特點。

教學中,通過反覆有感情朗讀第2自然段,使孩子們在賞析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從而感受到小外甥的話語“是月亮把我叫醒的”。同時我讓學生細讀描寫小外甥神情、語言等詞句,感受“小外甥”愛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點,抓住小外甥與“我”的對詩和提問題,引導他們體會小外甥的聰明好學、天真活潑和愛想象。正是這種聰明好學,才能讓小外甥積累那麼多有關的詩句,使學生在品讀中感受“中國月文化之美”。

二、品讀課文,感受月夜的魅力。

在教學第一部分時,我緊抓文章第2自然段中的關鍵詞句,讓學生感受體會夜色之美,從“噴灑”、“鍍”、“黑色剪影”、“隱隱約約”等詞中體會月色朦朧、柔和、均勻、薄的特點,進而感受語言文字之美。對詩部分,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歷代詩人心中,賦予月亮不同的情感,代表着詩人當時細膩的心思和美好祝願。讀文字也要讀標點,我抓文中出現的.十二個點的省略號,和學生補充對詩,感受一輪多情的明月。在品讀體悟中感受“我”眼中月亮的安詳,通過引導學生在對詩中沐浴詩中月亮得多情,在遷移想象中放飛小外甥幻想中月的奇特,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生命體驗,培養學生懂得欣賞美的情懷和學會表現美的能力。此外,通過詩句積累、品析研讀重點詞句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由“感”而“悟”,由“悟”到“讀”到“背”。

三、善於歸納、積累古詩

通過本課的學習,一定要讓學生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善於歸納和積累同類型的古詩詞等。課上我讓小組內交流課前蒐集到的其他關於“月亮”的古詩,展示交流時還是以4人小組的形式彙報學習成果,可以2個人分角色繼續對古詩,第3個人說古詩出處和作者,第4個人議一議詩的意思,其他同學還可以做補充。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大家全員參與,收穫更多。

四、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每個學生心中都有一個美妙神奇的世界,他們心中的形象是不同的、無限的。文中的小外甥認爲月亮像眼睛,是天的眼睛,這一比喻太貼切、新穎了。在學生認識到這一點後,我問:“你們認爲月亮還像什麼?它爲什麼有變化呢?”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想象,有學生把月亮比成玉盤,天狗總在農曆十六開始打玉盤,越打越小,織女從月初開始補月亮,一直補到十五……有學生把月亮比成好吃的蛋糕,可總是被天狗偷吃,被嫦娥補圓……有的同學把月亮比作化妝鏡,是那麼神奇美麗……還有的同學把月亮比作蘋果,小朋友越吃越小……可見,利用文本所提供的內容,創設一定的情境,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課下,我還要求學生們把課上對月亮富於的想象寫在小練筆本上。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古人對月亮的喜愛,小外甥的聰明好學,在教學中沒有把古詩和作者的心境結合起來,學生的朗讀感情還不是很到位。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堂課或多或少會留下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但只有多學習多反思,我們的教學纔會有所提高。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葉公好龍》是一則寓言故事。故事主要寫了古代的春秋時期,陳國葉公非常喜歡龍,他在家裏的樑、柱、門、窗和日用擺設上都雕刻着龍,連衣服上被子上也繡着龍,屋裏牆壁上也畫着龍。天上的真龍知道了,很感動,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這條真龍的龍頭從窗戶探進來,龍尾拖到廳堂裏。葉公一見,嚇壞了,呼叫着逃走了。葉公好龍現在也是一則成語,形容人表面上喜歡某些事物,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愛好,我們常用它來形容那些口是心非的人。有了上學期的兩篇古文學習,古文對於孩子們來說並不陌生,但是這種文體離我們的孩子比較久遠,學起來還是有難度的。於是我在教學時儘量讓同學們感覺到它的故事性,具體是這樣教學的:先是揭題,通過題目,讓學生迅速掌握本則寓言要講述的大致內容,講的是一個叫“葉公”的人“喜歡(好)”“龍”的故事。這可以說是文章的脈路,讓學生沿着這條脈路自己去讀,自己想,最後歸納出寓意,這樣可以避免傳統教學中的不必要的分析和乏味的說教。學習寓言最重要的'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寓意,還要讓學生深刻理解這則寓言的現實意義,學以致用,纔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學中要想讓學生理解寓言並對寓言產生濃厚興趣,並激發他們在課外自我學習的動力,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體驗,探索生活中有沒有“葉公好龍”的現象,都表現在哪些人的身上,又有哪些具體表現形式。聯繫生活談感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一方面不僅能讓學生讀懂寓言故事,體會寓意,受到教育,另一方面也可讓學生初步領略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從最後結束時學生們的發言中可以看出孩子們已經非常深刻的理解了這則寓言的含義,看來這節課基本是成功的。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本篇課文對於學生來說是個難題,特別是文章寫作方法上的指導,學習從正面、側面去描寫人物的性格特點,通過一個側面人物來襯托一個正面人物形象。教學時結合生活中的事例爲學生降低學習難度都難以讓學生完全掌握這種寫法。在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讓學生自讀感悟,自我探究。通過讀一讀、演一演,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整堂課上,學生的讀書時間還是比較充分的。通讀、默讀、朗讀,齊讀、分角色讀,而且,每一次讀書,我都問:“你們爲什麼這樣讀?”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通過交流和朗讀來促進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深化,體現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特別是語言的感悟理解,促進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逐步走向深化,從中受到感染。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第一,問題設計的還是有問題。例如“讀了以後,你有怎樣的體會?爲什麼有這種體會?”這是一個可以使用於任何課文教學的問題。但是,就每一篇課文來講,還是應該設計出“個性化”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探究,這樣,針對性會強一些。在這裏,我們還可以轉變角色,以學習夥伴的口吻提出問題,和學生一起探究:如,本文主要人物是劉伯承,但寫沃克醫生的文字更多,這是爲什麼呢?從學生的問題入手,用“探究”的方式來學習,學生會表現出預期的興趣來,這樣,情緒受到感染的'指數也會高一些。

第二,過多地注重了側面的描寫,沒有轉到正面描寫上來,因此就缺少了對文本中的語言文字再感悟的過程,學生的情感體驗大多是教師用激情來渲染的。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在新的教學理念知道下的課堂是用生命動着的課堂,隨時可能出現一些生成性的問題。如何有效的把握,使課堂真正煥發生命的活力呢?結合教學實際談一點自己的認識。

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這課時讀完1—4自然段,請學生說說自己對課文中的哪句話感受最深,爲什麼?正當學生按照我的預設準備無誤回答時,有個同學提出一個問題,她說:“一整天了,誰也沒買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錢,又冷又餓,更可憐的是她的爸爸因沒賣掉一根火柴,還一定要打要打她,我覺得寫的不對,她親生父親怎麼會這樣殘忍呢?不會吧!孩子這樣小小,父親應承擔撫養責任,再窮也應該相依爲命,哪有這樣的父親?所以我覺得寫的'不對。”我聽到超出我的教學預設的問題。先是一愣,但根據學習的理論,隨即一想,這個生成性的問題可能與教學目標有關。於是我以一種平和的心態,欣賞的說:“好,你們認真的讀一讀課文,對她的看法說點什麼?”不一會,一個學生說:“我認爲寫的對,因爲世界上什麼人都有,現在我們班的同學的爸爸也有因爲一點事打自己的孩子,這樣寫更突出小女孩命運的悲慘。”另一個學生補充說:“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分化嚴重,父親沒有能力撫養,不得不出此下策,打的意圖是好的,他希望女兒能活下去,靠自己賣火柴掙錢活下去,只好眼睜睜地看着小女孩與自己一起死去,所以不得不這樣殘酷,這也是對女的愛,所以我認爲寫的對。”聽到這裏,我特別激動,沒向導學生領悟這麼深刻,見解這樣獨到,我不禁爲他們呢的發言和迸發的指智慧火花而驚訝,也爲他們對課文品讀而佩服,更爲他們深入分析問題的能力而感嘆。從發言不難看出,他們有純真善良的心,不允許小女孩有那樣無情的爸爸,不想看到殘酷的現實,當小女孩詮釋了一個充分的理由,把捱打看成了深愛。這中獨特的感受已與作者善良的心碰撞了,這不正是我們閱讀教學所追求的嗎?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真的慶幸沒有拋棄,而是緊緊抓住了。

課後我對這一環節進行了反思:我認識到,課堂是動態的,學生是有個性差異的生命體,教學中隨時都會有一些與教學設計不同的想法出現,這時老師應隨時調整心態,多一些欣賞,多一些肯定,假如我對那個學生的質疑不及時肯定,就不會有後面的精彩。除了調整心態還要進行巧妙引導,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不在於預見課的所有細節,而在於根據不同具體的情況巧妙進行調整和變動。我覺得教師應面對生成性的問題及時調整思路,巧妙進行引導,比如這節課當出現問題時,我把問題交給學生,然後讀書,再組織討論,使生成性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

另外從這一環節我還有一個啓示,那就是不是所有的生成性問題都像今天這節課那樣幸運有價值,有的沒有解決的價值,不能一味的追求生成,凡事都有個度,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謬誤,同樣,解決生成問題也是有限度的。那些偏離教學目標的,沒有價值的,應理智捨去,或留課外思考解決,不然會浪費有效時間。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從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到中國古代的談遷,古今中外,學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精神的洗禮,原本平靜的心靈激起了一層層的波瀾。當又一位科學家——諾貝爾出現在他們眼前時,學生的眼前更是一亮,因爲這位科學家是那麼與衆不同——他把自己的財產全部存入銀行,用每年的利息作爲獎金獎勵那些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五個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們。學習這篇課文,重點是讓學生深刻領悟諾貝爾在科學研究上鍥而不捨的精神和持之以恆的態度。課文5至9自然段就集中表現了諾貝爾在科學研究上鍥而不捨、持之以恆的精神。

教學這一部分,我大膽嘗試放手讓學生找中心句,然後圍繞中心進行潛心自讀,找出觸動自己心靈的地方認真體會,然後再讀讀議議,力求讀出自己對語言的感悟。從發明出“諾貝爾爆炸油”到“黃色炸藥”的成功製造,其中諾貝爾歷經的艱辛,要引領學生用心感受。實驗室的不慎爆炸,弟弟炸死,父親炸殘,面對這樣的代價,這樣慘痛的後果,諾貝爾內心會是怎樣的呢?在此環節中引導學生大膽想象:親戚朋友會怎樣勸慰他呢?鄰居們會如何地反對他……讓學生設身處地想象他當時的處境。遭受了這樣的災難,諾貝爾卻“毫不氣餒”,從而讓我們看到了一位科學家爲造福人類奮不顧身的可貴精神。這種偉大精神在課文的8、9兩個自然段中得到了更淋漓盡致地體現。爲了發明炸藥,諾貝爾投入了他的整個生命。”這種捨生忘死、無私奉獻的'精神可歌可泣啊!這兩節很值得引導學生品讀,讀出對諾貝爾的敬仰之情。諾貝爾的無私奉獻更表現在他立下的遺囑中,可以在學生默讀後交流,“透過這份遺囑,你讀懂了什麼?”以進一步感受諾貝爾那博大的胸懷、奉獻的精神和對全人類的熱愛,感受他偉大的人格力量!

這節課中需要思考的地方也比較多,首先對於高年級的語文課,由於容量較大,所以必須做到長文短教,學生的朗讀技巧掌握還不夠,所以讀書時感情的強調還不夠突出,這需要教師不斷地加大訓練。第二,寫法的滲透還需在課後作業中進行強化,比如文中“近了!近了!火星已經接近炸藥了!”這種課本中不常見的反覆強調的恰到好處表現人物心理的寫法,需要高年級老師進行重點引導,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習作上同樣有所收穫。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包裝的學問》是數學第十冊綜合實踐內容之一,它是在學生掌握了正方體、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也有了合併、分割正方體、長方體的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中我重視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反思整個課堂,我努力創設情境,積極組織引導,取得了優良的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層層遞進,提升探究深度

本課從包裝2包糖果、3包糖果探究新知,從而得出最節約包裝紙的包裝方案(考慮重疊最大的面,從而減少包裝面積,節約包裝紙)。各環節之間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學生的學習不止停留在淺層次,而是不斷迎接着新的挑戰。他們被數學自身的魅力所吸引,參與其中,樂在其中,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自主參與,開放探究空間

“自由是創新的`源泉。”只有具備了充裕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纔有基本保障。爲了保證探究的實效,而不是走過場;爲了不把學生當“操作工”,而是真真正正的“探究者”。我充分開放課堂,讓學生去猜想,並自己想辦法驗證猜想,主動去獲取、發現、鞏固、深化知識。學生在交流、展示、彙報中鞏固認知,發展思維,體驗成功,培養了樂趣。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爲了落實好“高效課堂,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我在備課時深刻領會教材,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本事爲出發點,設計每個教學環節。儘量研究到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活動的開展。

在探討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上。在這一課時要學習的是諸葛亮的“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三個方面。設計的問題就是“從哪裏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可是,從學生的學習經驗來看,他們未必懂得“天文”“地理”這些術語在文章中的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要怎樣“深入淺出”地將人物的這些才能闡釋清楚,並且學生能夠理解,甚至感悟得到呢?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從“借箭過程”(第6——9自然段)進行品味。在此,我出示了句子“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並就此一問“應對此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見了,他們的反應怎樣樣?心裏都會怎樣想?”學生說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害怕,害怕的理由也能說出。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會高興,至於理由要由教師引導才體會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緊之後我再問“他爲何如此地自信,難道他早就預料到了此場大霧?從文中什麼地方體會到的?”學生根據這個提示,很快從上文找到相關的句子來證明。他們懂得了諸葛亮的料事如神。對於領悟諸葛亮“識地理”的才能,在過渡的時候我設計了“畫出借箭路線圖”在加深學生對借箭環境熟悉的基礎上,我提問了“爲什麼先是船頭向西船尾向東然後再調整過來?”據學生的問答來看,他們理解到的是“爲了堅持船體的`平衡

”,再多的關於“識地理”就沒有多少感悟了。這樣預設的教學資料就又沒有到達。還有領悟諸葛亮“識人心”的才能,在過渡時我提問“諸葛亮識天文、懂地理,他還神在哪?”學生能很快從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來證明。在句子的分析上,學生的理解是“諸葛亮明白曹操不敢派兵出來”我緊之後問“從這能夠看出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學生都能說出諸葛亮的爲人。可是在理解諸葛亮的“笑”這一環節,學生體會不出諸葛亮這個“笑”是在“笑”誰?是怎樣的“笑”。最終還是由教師來講解。

在第二環節感受其他人物性格特點中,學生經過默讀全文找出最能表現魯肅、周瑜、曹操這三個人物的性格特點的句子,教師沒有做過多的分析,只是從具體的語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在這個環節如果能做了小結與下一測評環節銜接會更好。

反思自我的教學最大的疑惑是:對於這片篇幅較長的課文來講,如何把握學生理解課文資料的深度與朗讀訓練到位的統一?這還需要自我在日常教學中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