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5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本文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

教學的時候我我讓學生交流有關洪水的資料,讓學生如親身體驗,這樣學生就感受到了洪水的可怕,幫助學生感悟課文的內容。

在學生理解、感悟了課文內容之後,還應注意從表達方法這一角度引導學生進行欣賞和評價。

教學中我關注到文章語句的特點,把文章改寫成小詩,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快速體會句子地深刻含義。

我還藉助課後思考第3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和評價,讓學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課文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期末複習又開始了,我們究竟怎樣做才能讓複習變得高效呢?我在這裏談一下自己的一點看法。

就語文學科而言,我認爲切忌搞題海戰術,而要堅持少做精講的原則。所謂少做,就是說要有選擇地讓學生做一些題,做一些有價值的題。所謂精講,就是說凡是讓學生做的卷子,我們都應該認真細緻地去講,屬基礎知識的確保讓學生牢記,屬方法技巧的確保讓學生掌握。比如,今天上午,我給學生講了這樣一道題:給句子加上合適的標點符號,使其成爲意思相反的兩句話。

卷子上給的兩個句子是:1.這是批評不是表揚 2.他喜歡看電視不喜歡。班裏的好學生很輕鬆地就說出了正確的答案,然後我又給學生講解了這種題的基本做法。

最後,我要求學生自己出一個這樣的題考考自己的同桌。通過最後一個環節的練習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讓學生知道要學以致用。

在複習中,我比較喜歡穿插複習。也就是說,將各種知識穿插開復習,這樣確保學生不會疲勞。比如,我們的語文書上有很多讓學生背誦的篇目,我們可以讓學生每一天或者是每兩天覆習一課,如果是兩節語文課連在一起的.話,可以一節背書一節講卷子。

複習比較枯燥乏味,我們還可以在課堂上利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做一些小遊戲,或者是講一些小故事,看上去是耽誤了幾分鐘,但實際上卻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課堂效果。

佈置作業過多,一方面會讓學生學會應付,其次對高年級同學而言,容易讓學生跟老師搞對立,疏遠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如果由不喜歡寫作業發展到不喜歡上課,那我們豈不是得不償失。我告訴我班學生只要你們認真寫作業,老師佈置作業不會超過兩遍,學生們都很高興。在我看來,認真寫兩遍比胡亂寫五遍效果要好得多。 總而言之,我們要想方設法讓枯燥乏味的複習充滿趣味,讓學生愛上覆習,只有這樣,才能讓複習真正起到效果。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突發其想,我突然想讓我教的六年級同學來考五年級的單元試卷,然後從“優秀率”“及格率”“平均分”三個指標來看一下。具體的情況如下:

五年級共三個班,選最好的一班評出這三個指標。我教的六(1)班語文功底還可以,我就想讓他們跟五年級比一下,看經過一年的學習,是不是能大大超過五年級的同學,還是無法超過。這樣做的目的:想試着調查一下,一張試卷到底能反映孩子多少語文能力?還有一個問題:考試相對一直不好的同學,他們到了社會上,工作與生活是不是仍是比不過那些成績好的同學,考試的綜合成績是不是與將來到社會上的生存質量成正比。

結果是我班(六年級)用五年級的一二單元試卷測試,效果比起剛測試的六年級的一二單元明顯差得多,不及格多了四個(原來在五年級時只有一個),優秀人數也只有10個,(原來在五年級時近30個)。從與五年級對比來看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1、在字詞方面很差。

有很多常見的字,在五年級時,他們幾乎沒有錯,可現在再寫這些字卻錯了很多,如“俸祿”“歇腳”等,連平時成績很優異的同學也錯了。我們的生字詞有很多都是不太常見了,只有在課文中才出現,一學期後,學生見這個生字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了,所以他們也就忘了。面對這些情況我們怎麼辦呢?學生只有多用,或多看,才能記住,否則當時學得太熟練,也會隨着時間的消逝而淡忘。

2、關聯詞語的應用很差。

這方面的運用比五年級強不了多少,我也很苦惱,學生在自己的帶領下,很注意讀書感悟,又讀了不少書,他們的理解能力一定會比一年前有所提高,可對這方面卻顯現不出來什麼特殊的才能,到底怎麼回事?錯的最多的'兩題是:

1、( )星期天下雨,我們( )去秋遊。

2、查字典,( )能知道字的讀音,( )能知道字的意思。不少學生錯得和五年級同學一樣,填成“如果星期天下雨,我們就去秋遊。”有些同學甚至把原文改成“不去”。唉,都六年級了,爲什麼這樣的題還錯得那麼多呢?

3、背誦課文部分錯誤太多。

對《去打開大自然綠色課本》的默寫錯誤較多,這就令我很疑惑,要是一般的背誦課文,錯多或許也是正常的,可這麼美的韻文學生也默不出來。這到讓我對自己的教學很有想法。也許因爲學生當初背是爲了背而背,爲了考而背,而不是真正地喜歡這文字,發自內心地想把它背出來.我們是不是專門爲了考試而很生硬地要求學生的背誦。現在,我嘗試着改變以往的教法,試着讓學生們能達到自然的背誦,即確確實實地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后,再情不自禁地背出來,因爲我自己平時就是靠這個本領去背誦課本中優美片斷的,但又不知這種方法能否成功。

現在,我一直想着,一張試卷,特別是一張語文試卷,是否真能檢測出學生的語文水平的高低呢?五六年級的語文試卷又有多大的差別?上面講到兩個詞的錯誤,我現在覺得非常的正常。那兩個關聯詞填空,特別是第一個,我更覺得是個挖好等學生跳的陷井,其實如果我們再讓學生讀一遍,他也許就能做正確了。學生在平時寫作、說話等應用時,他可能犯這樣的錯誤嗎?我們教師不也寫錯別字,不也會經常忘記了某個字如何寫?學會的都記住那太可怕了,遺忘是正常的,關鍵是一個重複度的問題,經常用的字,學生可以不會忘記,就在那學期學過,那學期考過,在以後的日子裏卻不用了,或者說不常用了,忘記那也是符合遺忘規律的。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本組的幾篇課文都是介紹不同地區、不同民族自己獨特的民風民俗。我感覺學生在學這一單元文章內容時,應該非常感興趣,結果也正如我所料。《藏戲》一文,感受頗深。現將自己對本節課的反思隨手寫下來,可能會有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各界同仁能夠提出寶貴意見。

因爲這篇文章極具民族特色,因此課的伊始,我採用了極富感染力的導語將學生帶入情境,學生深受感染,然後也都紛紛介紹了自己收集到的有關藏戲的材料。接下來學生便帶着濃濃的興趣走進了文本,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學會了相關詞語。然後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質疑,然後通過小組合作解決比較難一點的問題,簡單的問題隨提隨時解決掉,然後賞析文章,讀一讀,談一談感受,學生針對此環節談得感受非常深刻,並對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收集的慾望。整個課堂被濃濃的藏戲包圍。但本節課也存在着不足,例如質疑的問題不夠深刻,學生的參與面不夠廣,評價不夠及時等,我將在以後的課堂中逐步完善。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梅蘭芳 》是小學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一共爲我們介紹了五位中華名人,其中梅蘭芳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由於本單元的五篇課文都是寫人的,每篇課文都是通過幾個故事突出人物某方面的特點或品質,而我班學生語文基本功比較薄弱,所以我抓住本單元的特點,在指導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人物的事件上下很大功夫,到了梅蘭芳這一課,感覺學生進步不小。如何讓學生感受梅蘭芳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與愛國之情是本課的重點。梅蘭芳所處的時代離同學們較遠,所以在預習課文方面我也給了同學們相應的指導,尤其是讓同學們課下通過網絡查找關於梅蘭芳的相關知識,同學們展示自己瞭解到的關於梅蘭芳的知識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加以補充總結。學習新課時,我首先從梅蘭芳的幾個小故事作爲切入點,先給同學們示範用書中的語言概括地總結出第一件事情,然後讓同學們用學到的方法自己試着總結出其他幾件事,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概括出本文寫了梅蘭芳的幾件事,這樣學生通過認真閱讀,瞭解本文主要寫了梅蘭芳的五個小故事,每個故事都是圍繞梅蘭芳拒絕爲日本人登臺演出來寫的,突出了梅蘭芳的愛國熱情與民族氣節,課文的脈絡就十分清晰,學生很快就讀懂了。

其次,感悟重點語句,讓學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語句來讀,並說出自己的感受。使學生從句子中感悟到梅蘭芳把民族氣節放在了第一位,爲了民族氣節他寧願放棄視爲生命的藝術。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影響深廣。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學好語文的前提條件,爲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聽、說、讀作爲訓練的重點,習慣於動口不動手,比較重視讓學生讀書、思考、議論,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讀書,積極地思考,熱烈地討論,卻很少讓學生在課上寫。

課堂上學生讀、思、議,整節課顯得熱鬧非凡。語文的知識點多,字、詞、句、段、篇,樣樣都不能忽略,課堂上學生動筆的機會很少,主要是怕耽誤時間。學生偶爾動動手,也只是寫寫筆記,打打符號,造成學生“眼高手低”。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想一想說一說好象都會,寫起來卻感覺吃力。這樣一來,造成成績測試中閱讀題普遍失分較多。

在五年級的語文課上,我們有很多機會可以讓學生寫。讓學生準備一個可以“隨便寫、隨便畫”的本子。讓學生隨意性地“亂寫”。記生字時,讓他們把易錯的字寫寫,多少不限;課文中有些不易講解的詞句,用筆畫一畫,教師講十句不如學生畫一畫印象深刻。教師也可提出問題,讓學生用最簡短的句子寫出來,老師巡視檢查,瞭解學生,做到心中有數。

閱讀教學中,課前預習要質疑,有些問題可以用問號表示,就直接標在書上,有些問題無法用問號標出的,可以寫在本上;結束一篇課文的學習後,可以寫出自己的收穫,仍然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寫下來,通過各種方式解決。這種方法不僅能培養學生質疑,釋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知識的方法,“有疑而問”,養成隨時留意問題的習慣。

在語文教學中,必須注意的是,閱讀課上的寫,絕不能等同練筆。一方面它形式自由,學生完成時,只要自己認識,能描述出來,用符號替代,用詞串聯,寫關鍵字,都可以。另一方面,它的內容不受限制,凡是能培養學生文字表達能力的,都可以寫。但要避免寫的內容過多,老師讓學生寫的內容必須經過仔細推敲,要以能培養學生的能力爲目的,不能什麼都寫,要有目的,有計劃。

所以這個學期開學伊始,爲了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我就加大了佈置課前預習的'力度和深度,讓學生在家庭作業中,也和老師一起,對馬上要學的教學內容進行閱讀自學理解,並通過查找工具書,查找資料,擴大知識面,提高自學能力,在第二天的課堂上主動大膽勇敢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但佈置下去以後,學生認真預習的很少,很多都是還沒讀懂,就到重難點手冊上去找答案來抄,以應付老師的檢查,第二天的課堂,還是看不到孩子自己的東西,還是沒有歡悅生命的激情飛揚,學生的發展還是存在問題。

看來我們在佈置學生預習時要有更明確的目的性,檢查落實要更到位。我們該怎樣做,才能真正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轉眼間,從開學到現在已兩個月,期中考試也結束了,回首這一段的教學工作,結合考試中暴露出的不足,現反思如下:

一、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1、課外拓展延伸還不夠。由第四大題的第2小題中可以看出,因爲對於難檢字查字法沒有給學生滲透過,所以這道題沒有一個學生答上來。

2、課內知識掌握的不紮實。由第四大題的第3小題考查詩句中重點字的意思,雖然在課堂上及練習中多次講過,但還有一部分學生答不上來,爲什麼?究其原因,一是,學生聽講不認真。二是,老師沒有培養好學生良好的讀書做筆記習慣。

3、積累不得法。由第五大題可以看出,雖然學生平時常做讀書摘錄的作業,但大都抱着完成任務的態度讀讀、抄抄了事,沒有按類摘抄,記憶。這樣的結果就是見到熟悉的課文段落,因沒有背誦,到用時就一片混亂,不能及時提取所需信息。

4、通過本次試題,還反映出了學生中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審題的能力和習慣較差。在第五大題2小題中,要求寫出“從蘇格拉底和瘸蟬身上分別得到了哪些啓示”,有13名學生只答一個啓示。

5、閱讀短文題較難,學生失分較多,尤其是解釋成語中字的意思,少有全對的。這也恰恰反映出學生在平時學習中主動查字典理解詞語的習慣還有待培養與鼓勵。由這道題中還可以看出學生閱讀的能力還不強。對怎樣較好的理解文章,學習的方法還沒有掌握,還處在混沌狀態。

另外,錯別字也是造成大量丟分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整改策略

1、重視字詞教學和語言積累,夯實語文基礎

雖說高年級字詞的學習應該以學生的自學爲主,但字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從本次檢測中,我們很明顯地看到,有的學生字、詞不過關。試卷中考查的字、詞都是本冊教材學生必須掌握的,這些詞語在平時的練習中也常出現,學生應該有較多認識和鞏固的機會,可爲什麼學生還出錯呢?

所以,要提高學生的成績,首先要重視字、詞的過關。在教學中要重視詞語抄寫、聽寫和組詞、造句的訓練和運用。其次,要增大課外閱讀量,背誦大量的古詩詞。利用好《採蜜集》分類摘抄、記憶詞語、段落,訓練學生在寫作和日常交流中活學活用。加強語文教學必須採取語言積累和語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使學生在積累中運用,在運用中積累。

2、提供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的核心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內容的`課文歸納出一些閱讀方法提供給學生,引導學生怎樣理解課文內容,怎樣品位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怎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怎樣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等。另外,應該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閱讀時間,在閱讀教學中要還學生朗朗的讀書聲,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驗,讀中感悟。

3、加大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力度。

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習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從本次檢測中可以看出,今後還應該着重培養學生下列好習慣:經常讀書的習慣;仔細讀書、背書,不加字,不減字,不讀錯字的習慣;仔細審題的習慣;作讀書筆記的習慣;勤動筆墨積累、運用好詞佳句的習慣等。

以上是我通過考試發現的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反省自己,改正錯的,汲取好的,期待着我與我的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都有較大的進步。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教學反思:本篇課文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爲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爲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爲重,顧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和政治遠見,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教學的時候兒童詩兩首教案我讓學生給3個故事加小標題,並說說3個故事之間的'聯繫,這既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又幫助學生理解故事情節,從而感受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由於本文故事情節生動,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比較高。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20xx年春學期期末檢測已經結束,爲總結經驗教訓,更好地指導今後的教學工作,現結合試題及學生的答卷情況進行如下分析。

一、試卷特點

縱觀此次期末檢測試題,主要是從七個方面設置語境,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進行全面的檢測。

題一:考查的是學生的書寫技能。

題二:考查的是學生聯繫生活、在語境中活用生字詞的能力及語言的運用能力。

題三:分別考查學生:讀準該掌握的多音字以及方言習慣中易讀錯的字;運用字謎等形式分析漢字的結構;分辨常用詞語中的同/近音字、形近字;理解常用詞語的基本意思,包括其中關鍵字的意思。

題四:考查學生對課文題目、作者與詩文等有關文史常識的把握。

題五:考查學生根據語境提示,記憶教材中要求讀、背、述的優美詩句和關鍵詞語。

題六:考查學生獨立閱讀方面的概括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題七:考查學生的習作能力。

整套試題緊扣教材,注重學生實際,設計了許多開放性的題目,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努力在有限的題目中拓寬學生的空間;知識的靈活性適度,題量和難度適中,考查要點準確;題目樣式上杜絕了語文考試試題形式上的花樣翻新和偏題、怪題、難題的設置,且知識的覆蓋面較廣,和以往的試卷相比,更準確地詮釋了課改理念。不失爲一套優秀的綜合檢測試題。

二、基本情況

本次期末考試,我班實際參考人數43人,總分3620分,平均84分,最高得94.5分,最低得61分,及格率100%。整體情況較上學期有明顯進步。收穫之餘,倍感欣慰,些許的遺憾將成爲我與孩子們今後學習的動力和目標

三、答題分析

題一:內容選自練習六《清平樂六盤山》。根據卷面來看,不少學生書寫的不夠整潔,寫錯後用塗改液塗抹的頻率很高,不得不引起重視。

題二:本學期的課文生字,個別學生仍掌握不住;相當一部分學生還缺乏在設置的環境中正確使用教材和生活中詞彙的.能力,語言的運用能力有待提高。

題三:內容全部源自課本,且都是突出的重點訓練內容,也是本冊教材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應該是很容易的。從得分來看,學生對字音、字詞的掌握較好。部分學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答題時要求未看清,答非所問;二是對字音、字詞掌握得不牢固,似是而非,答題時出現判斷性的錯誤。

題四:個別學生還不能準確把握課文題目、作者與詩文等有關文史的常識。

題五:學生答題的整體情況較好,部分學生丟分的原因是寫了些許錯別字。

題六:閱讀分析。欣喜地看到,通過平時的訓練,不少學生的感悟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在不斷增強,他們能讀懂原文,按要求作答,失分較少。但少數學生在“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而把握人物的特點”方面,做的不夠好。

題七是習作,整體較好:學生能按提示的要求去寫;多數學生寫作內容具體,層次表達清楚,語句通順;結構比較完整……當然,

這要得益於作文題目採用二選一的形式,給學生留下了選擇的餘地,每一道題的設計也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切近,學生比較容易寫出來。但部分學生作文中表現出的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有幾個學生寫離題了,說明審題時不夠認真;少數學生寫得平淡,缺乏表現力,病句也不少;還有一些學生的書寫不規範,字跡不清楚。

四、幾點反思

1、加強字詞教學。今後的教學中,還要繼續以字詞爲基礎,以句子爲關鍵,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和學生共同唱好“認讀——理解——積累——運用”四部曲。

2、強化閱讀訓練。從試卷反映的情況來看,部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缺乏,說明了學生閱讀分析能力還不強。今後的語文教學一定要重視實踐,強化訓練,重點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提取信息、理解詞語、體會表達方法、把握文本內容等方面的能力,特別是敘事類的課文,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切實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

3、重視語言積累。《教育心理學》指出:“在兒童的記憶倉庫中,豐富的語言材料的儲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思維能力和智能活動水平的基礎。這個‘儲備’的手段,就是背誦。不背誦是不會將規範的書面語言‘植入’記憶的倉庫,內化爲自己的語言的。”下學期起,我打算嘗試採取以掌握祖國的語言爲目的,以熟讀背誦爲手段的語文教學模式,堅持語言積累和語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加強學生的朗讀、背誦訓練,促進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在積累中運用。從而達到拓寬學生視野,豐富知識積累的目的。

4、加強寫作訓練。小學生學語文,作文最棘手。日常學習中,很多學生不願意提筆,習作時也常常無事可寫,無話可說。所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寫作慾望很重要。同時,在作文中表達真情實感比華麗的辭藻更爲重要,一篇優秀的文章離不開真情實感,只有真實的才能打動自己,表達出來的情感才真實可信。總之,今後的作文教學,一定要把學生引入生活中去,讓學生寫身邊的人和事,說心裏的話,講求一個“實”字。

五、兩點建議

1、試題的命制反映着課改的方向,傳遞着課改的理念,彰顯着語文學科的特點,對我們一線教師的課堂教學起着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試題命制的基本指導思想一旦確定,不可隨意變換,常常“翻新”的話,將會搞得我們無所適從。

2、這次中高年級的語文試卷,要求另附作文紙,無端地給我們收卷、裝訂試卷、閱卷(閱後要拆,分數統計後還要裝訂)製造了許多麻煩。多出半頁紙,要給教師們省去多少事啊!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鯨》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一篇常識性的說明文,這類課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內容也比較枯燥。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本文在表達上運用列舉數字、比較、舉例、比喻等多種說明方法,對鯨的特點進行一一說明。同時,作者準確用詞,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學習作者用多種方法說明事物特點的表達方法。同時,通過學習本文培養學生探索動物世界的興趣。

我在執教《鯨》這篇課文前就做了充分的準備,由於課文內容比較枯燥,學生容易產生厭倦心理,所以我準備了精美的教學課件,劃分好教學目標,本課教學我共用了兩課時來完成,其中第一課時重點教學字詞句,第二課時重點教學說明方法。五年級學生年齡雖然處於高年級階段,但注意力集中時間還是比較短,回答問題不是很積極。結合學生的這些年齡特徵,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沒有一講到底,而是把課文分成幾個小目標來由小組討論完成教學,比如在教學生字上面我分爲三個步驟來完成:1、自學部分:學生自己能夠在課文中勾畫出生字和生字詞語,2、自己能夠給生字注音,3、獨立正確認讀生字,找出自己感興趣的`生字與小組合作交流。就如生字中的“鯨”字,爲什麼有“魚”字旁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效果很好。

另外我在課文學習中也充分發揮學生小組合作功能,把課文教學目標分解爲小目標,並且用課件出示,讓學生明確教學任務,小組圍繞目標共同來討論交流,比如在教學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時,小組很快就能找出課文中一些比較明顯的說明方法,然後就會迫不及待的想來彙報交流,使課堂氣氛比較熱烈,各小組積極性也比較高。幾個小組彙報完畢,教師再進行一些簡單的補充,整篇課文就很好的完成了任務。

這節課還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偏重於客觀公正而鼓勵的話語少些,教學活動忽略了學困生的參與和接受能力等等,這些方面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第11課。本單元教材是以“語言藝術”爲專題來組合課文的。其中包括《楊氏之子》《晏子使楚》《半截蠟燭》《打電話》四篇課文。本單元體裁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其中有文言文、記敘文、劇本、相聲。本組教材緊緊圍繞有關語言藝術和形式的問題讓學生通過不同體裁文章的閱讀,瞭解不同體裁文章的表達方式。通過古今中外的內容,感受精妙語言的魅力,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文言文《楊氏之子》一文,寫了九歲孩童與客人笑談的經過,孩子機智巧妙的對答,令人拍案叫絕;劇本《半截蠟燭》寫了母親和兩個孩子爲了保護半截蠟燭裏的祕密與德國軍官機智周旋,不動聲色的話語中充滿了膽略和智慧;相聲《打電話》則通過誇張的語言,說明了打電話時說話要簡練,這樣不僅節約時間,也是對別人的尊重;記敘文《晏子使楚》寫了晏子針對楚王的侮辱,機智應答,有力地回擊楚王,維護了祖國的尊嚴的事。本單元是小的綜合性學習,通過課文的學習,要引導學生蒐集、積累語言,進一步感受語言的魅力。

結合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語言的藝術”,教學中我在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和晏子與楚王的三次鬥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晏子的語言巧妙之處。真正從學生角度出發,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使學生在讀讀、畫畫、議議中完成學習目標,達到學習目的,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感受了語言的魅力。

(一)緊扣記敘文的文體特點,強化文體知識。

本課教學中我緊扣記敘文的文體特點,強化文體知識。首先利用知識樹帶領學生理清整篇課文的脈絡,緊接着讓學生明確楚王和晏子的三次鬥智內容。分別是“進城門”“初見時” “酒席上”。因全文是由三個小故事組成的,所以每一個小故事都有起因、經過、結果;都有時間、地點、人物。因此學生在學習中能根據知識樹自然而然地總結出小故事的前因後果。

(二)先扶後放,引導學生由會學到學會。

課堂伊始,我引導學生自主提出本節課學習目標,讓“要我學”變爲“我要學”,使學生從一上課便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學習第一個小故事,並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總結學習方法。首先,理清事件發展的脈絡。然後,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等體會人物品格。教學中我做到先扶後放,在全班學習第一個鬥智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學習後兩次鬥智,使學生循序漸進的進行學習,並在自主、合作學習中主動學會了後面的內容。

在本節課教學之中我能夠以學生的'學爲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學生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總結學法,由不會到學會。並通過動手動腦地學習,既學到了語文知識,又達到了邏輯思維訓練的目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可謂一舉三得。

(三)理清文章層次,注重語言的積累。

知識樹的運用讓學生由瞭解本單元入手到理清本課脈絡再到理清事件脈絡,從而感悟到作者的寫法。教學設計採用的是先攏後收,先果後因,先找後議的方式,突出本課的教學研讀重點,即體會晏子語言的高妙之處,把焦點對準了晏子的言行。在進一步深入的閱讀理解中,學生就很容易把握住晏子的機智,從而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首先我想感謝教研室精心組織和策劃這次活動,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相互學習和共同成長的平臺;其次,我想感謝學校給了我這個可以促使我成長的舞臺,下面,我就今天所授篇目《釀》來談一談我的設計初衷和教學後的一點反思。

《釀》位於s版小學語文五年級第四單元第16課,是這一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個單元主要定位在“真誠”二字上,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學會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因此,我在《釀》的教學設計中,就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懂得做人的道理”作爲這堂課的.一個主要學習目標。而在達到這個目標的過程中,主要是讓學生運用“抓住關鍵詞語”的方法來分析人物的心理變化,指導學生認識心理描寫並懂得運用心理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好處,最後進一步運用心理描寫續寫片段,最終讓學生將“學、思、練、用” 完整的融會貫通起來。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既學到了“抓住關鍵詞語”品讀語句和“運用心理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學習方法,又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本堂課基本達到預期目標,教學過程中,也比較順暢的把我校的五步教學法展現在大家面前。但我感覺整堂課自己牽引過多,學生自主學習不夠,沒有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這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着力思考和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大家有良策,希望多多指教。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一定會認真的聽取建議,並在今後的教學中積極改進不當的教學方法。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開學近兩個月了。在日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了一些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方法。在每一個實踐過程中,我們都可以與學生一起體驗漢語的美,感受漢語帶來的快樂。

在以前的教學中,沒有很好地控制學生對課文的正確閱讀,因此一些學生不能正確、流利地閱讀課文。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對閱讀課文失去了興趣,養成了不認真準備和敷衍的習慣。有一天,我突發奇想。逐條逐項閱讀課文會有什麼效果?那天在課堂上,我命令通常閱讀能力更好的39名學生閱讀。效果良好。我找不到他們的缺點,可以滿足要求。在聽其他學生的過程中,我發現有少數學生心不在焉,沒有閱讀。課後,我思考:我應該爲他們做些什麼?事實上,準確讀音、不填字、漏字、背誦和斷句是學習課文最基本的要求。只有這樣,下一步的學習才能更加熟練,我們才能談論學習課文材料。

每次我第一次閱讀課文時,我都會讓那些不夠流利、沒有意識到對閱讀感興趣的`學生來閱讀。如果他們閱讀正確流利,讓他們自己加分。如果他們讀錯了,讓他們自己或其他學生立即改正。我只會在需要異常強調的地方做出異常指示。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不注重閱讀的學生愛上了閱讀,他們敢於舉手要求在大家面前單獨展示自己。後進生對閱讀有濃厚的興趣,認真聽講,努力學習。有朗讀能力的學生不斷鍛鍊聽力,越來越注意聽,反應也越來越快。

我接下來應該考慮的是我的技能已經提高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朗讀有什麼不同的要求?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也許是心理素質差吧,每次有人聽課,課前我都難免緊張,課後也常常口乾舌燥、四肢乏力、疲憊得像要虛脫,特別是課上得不好、不順的時候。今天就是如此。四年級剛開學,第一單元主題爲“師生”,兩篇主講課文,第一篇《師恩難忘》,第二篇《孔子和學生》。假期裏年組分配備課任務,我負責的正好是這個單元,所以還算精心做了準備,開學後同年組老師聽了我的設計思路,也紛紛叫好,於是醺醺然,就請竇老師來聽課。

備課時,將主題定爲課題“師恩難忘”,然後圍繞課文展開,用“恩”字的造字法導入,當人們成功或得救的時候,心裏想想原因,於是就會感謝別人的恩。然後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能體現師恩的詞句,重點講讀“娓娓道來”、“身臨其境”、“引人入勝”、“春雨點點”等關鍵詞,體會出田老師用故事教學,啓發我形象思維和想象力,這對於我而言就是師恩的表現。然後用語言訓練“我地對老師說:”回顧課文內容,體會師恩難忘。最後齊誦“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插柳之恩,我終生難忘!”結束。——表面上看起來,邏輯還算順暢,重點詞句也都做了解讀。

但,課上得很累。學生的朗讀總是入不了情境,語言訓練沒有出現預想的爭先恐後的景象,這個課堂變成了我的一言堂,越到後來越覺得沒有人願意舉手發言,即使帶着學生齊讀,學生髮出的聲音也僅僅是出自他們的喉舌,而不是心靈。下課後沒有往日成功教學後,孩子們的前呼後擁、依依不捨,不用聽領導評課,看着表情冷漠的孩子們,我就能體會到——這是一節失敗的課。

問題出在哪兒呢?整整一天,我做什麼都心不在焉,把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在頭腦裏重現。怪自己訓練學生不到位、怪自己課堂引導不靈活、怪自己語言訓練的設計太難……但是看了您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儘管問題很多,但自己所體會到的那些都不是問題的關鍵。

根本問題在於我的教學是線性的。備課時就盯着教材那一課的一畝三分地,教學的順序就是課文的順序,說句不好聽的,我的備課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把課本里那一篇該學的課文變成40分鐘課堂的過程。

的確,我有理由爲自己辯護,學校工作忙、事情多,每日的上班時間不由自主地會陷入煩雜的事務當中去。備課,往往在晚間,夜闌人靜,蜷起僵直的腿腳,振作疲憊的精神,屏蔽掉許多正常的享樂,甚至要抵禦住讀書的誘惑。然而這時間還是太有限了,有限得也許只能有時間好好想想眼下就要上的明天的課。——這是教師的真實生態,甚至可以大言不慚地說這是一個有責任感、有足夠良知的教師的真實生態。正是由於這樣的目光短淺,每天的教學就沒有了課程意義上的引領、沒有了對學生年齡特點的足夠重視、甚至沒有了主題單元的哪怕是小範圍的同類文本建構。教學就在這樣日復一日的疲於應付中走向了窄化、走向了視野侷限、走向了少慢差費。

假期呢,回想剛剛過去的暑假,不是沒有用功,放棄旅遊的機會,參加了兩個語文教師的培訓。聽學校“建設書香校園”的倡導,一個半月讀了19本書。這當中有兒童文學,有文學名著,還有很多的名家課堂實錄。就是忘了仔細讀一本最該好好讀的書——語文教材。我從讀過的書中汲取的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加上一衆名師們上課時的引導方法,作用於我自己的教學,呈現在課堂上,有可能對教材挖掘得到位,教學的引導有一定的邏輯和方法。但那些懸浮在空中的方法、技巧是需要與還留在地面上的我們的孩子做有效的鏈接的,這鏈接的媒介就是教材。您說語文老師要把自己當成“用語文教人”的,而不是“教語文的”,但我理解,您的意思恐怕是語文老師,應當通過教語文而達成教人的目的。您評價我功底厚,這着實不敢當,衡量教師的水平,不是看他自己有怎樣的能力與素養,而是看他究竟培養了學生什麼樣的能力與素養。

追本溯源,問題還是在於對主題教學的理解不夠深入,認識有偏頗,或者說沒有自覺貫徹主題教學思想理念的意識,理論與實踐分家。所以,慶幸開學初就請您走入了我的課堂,使我的教學不致日錯一日、漸漸謬之千里。在下面單元的教學中,我想自己應當集中精力先完成以下一些工作:

1、主題確定

確定主題不能憑感覺,應當建立在反覆、深層次地閱讀文本之後,而且要將主題的確定與學生的認知水平有效鏈接。閱讀文本的後教師所提取出的關鍵詞不一定是最適合作爲教學主題的。要看這個關鍵詞是否是課文的情感、思維與文化的主線,是否是學生在現有年齡階段能夠理解的,是否是能夠條分縷析地結合課文內容拆分成可以循序漸進認識的一串相關詞語,是否能夠利用這個主題帶出課文中需要重點講讀的精彩句段,甚至帶出一連串的同構文本。

主題一旦確定,特別是定得正確之後,備課的過程自然水到渠成。但具體到某一篇課文,課文中出現的那樣多的關鍵詞,究竟選擇哪一個更適合、更準確呢?這真的需要教者的慧眼,竇老師每次的解讀總讓人眼前爲之一亮,所以教學才那樣成功。如果沒有這樣的能力,乾脆就用笨辦法,將課文中或與課文相關的所有關鍵詞悉數拿來,一一嘗試,相信其中總會有一個最佳選擇。

2、單元規劃

我們應當明確,給學生上課,不是爲了呈現一個花裏胡哨的40分鐘,甚至不必要一定追求教學的熱鬧活躍、完美無缺。而是要盡一切可能多教給孩子東西,並且讓這些教師想教給孩子的東西有效,用您的話所就是長在孩子身上。這次您給我評課特別強調一個教學有效性的問題,我感覺在《師恩難忘》中我就是沒有處理好如何讓教學有效的問題。

我想有效的.教學就應當是如您所說的具有了“溫度”、“廣度”、“深度”的教學。由於性格使然,“溫度”在我身上不難實現,甚至有時有點激情過渡,以後慢慢修正。最難實現的是“廣度”與“深度”的和諧與適度

在教學中,由於自己能力有限、經驗不足,主題教學的“廣度”總是不能有效的拓寬。不是找不到可以用以拓寬廣度的文本,而是教學設計的時候,不知道應當如何取捨。個人認爲,每一課的教學都應當有一個情感的基調,保持相對的完整性,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把課上成大雜燴,那樣課文中的意境就沒有了。但是恰當的“廣度”引入卻反而會對理解文章、烘托已經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您上的《圓明園的毀滅》、《秋天的懷念》,還有上學期您聽我上的《我愛故鄉的楊梅》。所以,怎樣既不破壞教學的完整性,又有效拓寬教學的廣度,同構文本應當如何取捨,現在我自己覺得自己在這方面還不夠成熟。

還有就是深度的延展,我同意您的話“深度不是難度”,甚至我想對於像《師恩難忘》這樣清新樸素,沒有太多需要思辨內容的課文當中,深度是否可以理解爲“情感的濃度”,一節課上下來,學生煥發了對老師的理解、敬愛、感念,而且這些情感不是老師的強勢灌輸,也不是口號般的流於表面,而是真正發自學生內心世界的共鳴與認同,這就是一節成功的課。難的是這樣的“情感的濃度”怎樣由淡薄,到清淺,到漸濃,乃至最後的漫溢與噴薄。

由此,我想到今後自己的備課,不論是“廣度”還是“深度”的實現,我想靠以往的備課方式都是決不可能實現的。以往的常態課教學我是比對着教材備,看看教材有幾個自然段,可以分成幾個部分,找出那些應當重點講讀。然後就按照從頭開始的順序,用上些從各位名家那學來的技巧,一部分、一部分的寫出一篇教學設計來。教學設計與教學的順序基本等同於課文行進的順序,至多不過是把課文變厚。文章的內容沒有結合上下文引申與回扣,課內教學內容沒有與課外教學內容有效鏈接——課堂呈現出一種線性。

下一步我努力的方向,是使我的課堂由一條線,變成一張網,這網由開放與閉合兩部分組成。閉合部分,圍繞主講課文,教材中凡與理解主題有關的內容都應當交織在一起,像您所說的“把文字壓縮、捶扁、拉長、磨利,把它撕開又拼攏,摺來疊去。”開放的網是要合理建構單元內容,首先將本主題單元內可以同構到本課教學中的內容結構進去,然後將視角繼續放眼到課文之外,有效利用一切有助於理解主題的內容,使我們的課堂能夠籍此豐滿有效。

教語文一年了,時不待我,如果說去年今日還可以用缺少經驗來自我安慰的話,待到明年今日,課如果還上成這樣,我不知道該以怎樣的面目示人。所以,感謝能在教語文之前,我還是課任老師的時候,就讀了您關於語文教學的著作,以至一步入這個領域,從一開始就能避免一些教學中的低級錯誤。更要感謝教語文來的這一年來,您一次又一次抽出寶貴的時間走入我的課堂,您給我提的一個個問題:不會導讀、不善提問、激情過勝壓抑思想等等,振聾發聵,圍繞您給我提出的問題,我反覆重讀您的語文教學的論著、並且從語文教學界的衆多專家名師那裏汲取營養。但智慧有限,對於那樣多自己教學當中的問題常常是當事者迷,需要靠您提點。儘管至今,您給我提的許多問題還沒有改得足夠令人滿意,而且新的問題又不斷產生,但就是這一次又一次自我否定、一次又一次痛而後快的成長,我就在您的引導下,一步步地朝着明亮的那方前進。期待着,您再聽我的課;期待着,這樣的成長快些再快些。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景陽岡》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名著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前兩篇課文《將相和》、《草船借箭》已經爲學生積累語言、感受名著魅力做了鋪墊,《景陽岡》作爲本組的略讀課文,我以“賞析”爲主線,用體驗感悟爲抓手,初步培養學生對名著類作品的鑑賞能力,落實語言核心素養中“審美鑑賞和創造素養”這一維度的目標。

1.關注新鮮詞彙,感受古白話小說的魅力。本單元的主題是“體會名著的魅力”,學習本組課文,要理解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感受名著的魅力,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篇幅長、內容多,我對教材內容大膽取捨,抓住重點、難點聚焦理線。古典白話小說不同於普通的現代小說,有其獨特的語言魅力。統編三上教材第一單元就有非常重要的語文要素: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通過預測發現,學生對“但凡、晌午、如何、理會、請勿自誤”等陌生化詞彙有“新鮮”的感覺,但因爲這些詞語在日常生活中幾乎不怎麼使用,孩子們理解起來有困難。

2.聚焦語言特色,初步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景陽岡》一課抓住人物對話、心理、動作的描寫,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刻畫人物性格。本課教學我抓住對武松語言、心理、動作的描寫,利用各種教學方法,認真品味語言,瞭解武松的性格特點。對於打虎前文,武松與店家的對話描寫,讓學生進入文本角色,通過語言讓學生體會到武松的`直率、豪爽、倔強、多疑;對於武松的心理描寫,引導學生抓描寫武松心理變化的句子,通過聯繫上下文,體會了武松的內心變化過程,瞭解武松膽大、要面子、自負的性格特點;對於武松動作的描寫,尤其是打虎動作的描寫,引導學生通過圈划動詞、比較動詞、品讀動詞等方法,體會武松勇猛、機智、無畏的性格特點。

3.喚醒文體意識,選擇適切的閱讀策略。在教學中教師要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們有文體意識,比如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這篇文章重點分析武松這一人物形象、情節,在打虎部分重點感受武松打虎的畫面,品味精彩的一系列動詞,如閃、按、踢、揪、提、打等動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環境,打虎前文部分就是一種環境的鋪墊,讓學生自讀自悟,感受環境描寫的好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創造一個交流學習古典名著的平臺。文學作品常常以一件物品作爲貫穿全文的線索,爲了體現武松赤手空拳打虎的形象,我有意識地讓學生關注“哨棒”,引進名家的點評,讓學生感悟到名著名家名篇的高妙之處。

反思:本課的教學基調定位在“賞評”上,這對老師自身的文學素養和審美鑑賞能力提出了挑戰。課前我做足功課,課上儘可能地將自己對於文本的理解通過課堂展示出來,但文本的高度和學生的能力、作者的原義和讀者的釋義之間一定存在着距離和空隙,如何邁過“文本解讀”這道坎,仍然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