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八年級試題 >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測試題(附答案)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測試題(附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導語:學問是異常珍貴的東西,從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恥。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測試題(附答案)

一、積累與運用(26分)

1. 填補下列名句的空缺處或按要求填空。(6分)

(1)東風不與周郎便, 。

(2) ,身世浮沉雨打萍。

(3)俱懷逸興壯思飛, 。

(4)不慼慼於貧賤, 。

(5)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詩句“ , ”深刻地揭示了新事物必將代替舊事物的哲理。

2. 下列字形和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鐵鉉 家醅(péi) 油嘴滑舌 龍吟鳳噦(huì)

B.藉貫 酬和(hé) 引經據典 一馬當先(dāng)

C.蹲踞 招徠(lái) 隨機應變 囊螢映雪(nǎng)

D. 發怵 慰藉(ji) 顧明思義 肅然起敬(sù)

3.下列各項分別有一個詞語不符合括號內的要求,請找出。(4分)

(1)引經據典 旁徵博引 誇誇其談(褒義詞,指說話時引用的材料較多)

(2)莫名其妙 洞若觀火 明察秋毫(褒義詞,形容對事物的觀察很清楚)

(3)囊螢映雪 班門弄斧 懸樑刺股(褒義詞,形容苦學、苦讀書的典故)

(4)呼朋引侶 拉幫結派 狼狽爲奸(貶義詞,指壞人互相勾結、幹壞事)

4.選擇一個最恰當的句子作爲下面語段的總結句:( )(2分)

一年中,有着不同的節日,但總有一樣東西把它們串成一條線:清明時節,無論雨有多大,我們都不會忘了到先人墳前掃墓;中秋月圓,無論夜有多深,我們都不會錯過與親人共賞明月;春節來臨,無論路有多遠,我們都不會停止回家團圓的腳步。 。

A.一個又一個節日,其中的親情是永恆不變的

B.一個又一個節日,親情是最暖人心的那條線

C.一個又一個節日,親情這條線是最明顯的

D.一個又一個節日,親情把它們串成了一條線

5. 展開聯想,在下面的橫線上續寫一個句子。(3分)

大自然能給我們許多啓示:成熟的稻穗低着頭,那是在告訴我們要謙虛;一羣螞蟻擡走麪包,那是在告訴我們要齊心協力; , 。

6.某班正在舉行以“民俗”爲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也加入他們的幾個小組吧。(8分)

(1)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各小組分頭行動,各負其責。參照示例,請設計一個小組名稱,並用一句話介紹其主要任務。(3分)

小組一:資料蒐集組。 任務:蒐集與各地民俗或節日習俗有關的資料。

小組二:論壇討論組。 任務:就有關民俗或節日習俗開座談會、辯論賽。

小組三: 。任務:

(2)下面是資料蒐集組同學蒐集到的少數民族特有的一些節日,如果要把對這些節日的介紹放到同一期黑板報上的同一個欄目。請你爲這個欄目取一個簡潔的名字:(不超過5個字,2分)

彝族插花節 布依族跳花會 白族栽秧會 傣族送龍節 瑤族歌堂節 藏族跳神法會

欄目名:

(3)逢年過節,中國人都喜歡放鞭炮,針對這樣的民俗,請你替論壇討論組的同學設計一個討論話題,並就此簡要談談你的看法。(3分)

話題:

看法:

二.現代文閱讀理解(30分)

(一)(19分)

①A.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醃鴨蛋。高郵鹹鴨蛋於是出了名。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後,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裏出鹹鴨蛋!”上海的賣醃臘的店鋪裏也賣鹹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鹹蛋”。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也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後,裏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經滄海難爲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袁枚的《隨園食單·小菜單》有“醃蛋”一條。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並不會做菜。但是《醃蛋》這一條我看後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文不長,錄如下:

醃蛋以高郵爲佳,顏色細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以敬客,放盤中。總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C.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爲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着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鹹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硃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麼鹹鴨蛋呢!

7.分別用一句話概括每段內容。(4分)

第①段:

第②段:

8. ☆作者爲什麼對家鄉的鹹鴨蛋久久不能忘懷?(2分)

9.文中畫線的句子分別體現本文語言的什麼特點?(3分)

A處:

B處:

C處:

10.“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嗎?爲什麼?(2分)

11.袁枚是____________代詩人、詩論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說明了什麼?(2分)

12. ☆文段的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的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13. ☆☆從語段的語言運用上,你得到了什麼啓發?(3分)

(二)江南瓦(15分)

陳志宏

瓦是江南的帽,楚楚然,如片片暗玉點綴屋上。

瓦來自泥土,歷經火煉,是土裏長出的硬骨,是火中飛出的鳳凰。

一片片蓋在屋頂,似魚鱗,又像梯田,晴時擋烈日,雨天遮雨水。偏偏不礙風遊過,上瓦與下瓦之間有縫,溝瓦與扣瓦之留有隙,這小小的縫隙裏,清風流淌,朗月流銀。江南屋有風,當數瓦上功。住在這樣的青磚瓦屋裏,冬暖夏涼,氣韻悠揚。

瓦是風雨之中最玄妙的樂器。風在瓦縫中穿行,聲如短笛,拖着長長的尾音,是底氣充足的美聲。雨點落下,清越激昂,雨越來越大,擊瓦之聲,與飛流的雨聲匯聚成一曲渾厚的交響樂。

最美要數檐下滴雨了。像是有一根無形的線,把那雨珠串起來,上連着屋檐最邊沿的溝瓦,下系在地上一窪清亮的雨水裏。風吹來,雨珠飄來蕩去,像個頑皮的孩子,盡情地撒歡,恣意地嬉戲。雨珠稀稀落落,那是小雨;雨珠變得密密擠擠,那是雨勢明顯增大之故;當檐下雨珠落成一條雨線時,雨就大了,很大,很大。

江南風暖瓦生煙。炎夏的陽光,火一般普照,屋瓦之間,絲絲然,飄飄然,升騰一縷輕煙。如煙如夢,亦似花。煙,其實是光影的折射,卻給瓦平添動感。日影飄然,煙瓦舞動,那是瓦在跳一支奇妙的日光舞。

江南少雪。真的落了雪,瓦就有最柔美的銀白曲線,恰似性感女人着一襲素白的絲質旗袍。融雪,是從水聲開始的。屋瓦上的積雪化了,一滴一滴、一線一線的雪水,便從瓦上飛落下來,屋檐下淅淅瀝瀝的滴水,其聲勢堪比一場中雨了。

歲月催人老,亦使江南瓦落塵泛黑。

天長日久,沙土落在瓦上,葉片爛在瓦間,一層一層,積累着厚厚的光陰故事。偶爾,有種子在風中搖落於瓦中,抑或從鳥嘴裏飄落瓦上,便會長出一叢碧綠的“瓦上草”——幾十年上百年的古屋的標誌之一。

比草更能爲江南瓦披綠裝的是苔蘚,特別是背陰的北邊瓦,濃妝淡描,深淺不一。長苔的江南瓦,神似一塊暗玉,墨綠,深綠,暗綠,遠遠地看上去,綠意搖曳,深沉如佛。這種綠,透着深藍,於是,人們創造出了一個形容詞——瓦藍。

江南瓦,沒有北方琉璃瓦那種貴族氣息,卑微如草芥;更沒有琉璃瓦那種流光溢彩,粗糙如土坷。但它是人們容身之需,安居之寶。

只是鋼筋水泥,一步一步,把江南瓦逼進歷史的暗角。真擔心不久的將來,人們會用狐疑的神情在“百度”裏去探尋:什麼是瓦?什麼叫瓦藍?那時,誰還會如我般深情地懷念那江南瓦。 (選自《散文》雜誌2009第2期,有改動)

14.請你篩選文中描寫江南瓦的有關信息,填入下面的橫線中。(4分)

答:外觀與功效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瓦上草和苔蘚

15.請從語言特點和表達效果兩方面賞析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

①江南屋有風,當數瓦上功。住在這樣的青磚瓦屋裏,冬暖夏涼,氣韻悠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風吹來,雨珠飄來蕩去,像個頑皮的孩子,盡情地撒歡,恣意地嬉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倒數第二段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有什麼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①文末作者含蓄地表達了對什麼樣的社會現象的憂思?②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這種擔憂的?爲什麼?(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

孔子見羅雀者

孔子見羅雀者①,所得皆黃口②小雀.夫子問之曰:"大雀獨③不得,何也 "羅者曰:"大雀善驚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黃口從大雀,則不得;大雀從黃口,亦可得."孔子顧謂弟子曰:"善驚以遠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從爲禍福.故君子慎其所從,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隨小者之戇而有危亡之敗④也."

導讀:文章借羅雀者之口,說明"善驚遠害","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誡弟子"以所從爲禍福","君子慎其所從",可謂警世之言.

註釋 :①羅雀者:張網捕鳥的人.②黃口:雛鳥的嘴爲黃色.後又借指雛鳥.③獨:表示轉折,相當於"卻".④戇(zhu ng):愚.敗:禍亂,禍害.

1,解釋加點的詞

大雀從黃口( ) 孔子顧謂弟子曰( )

利食而忘患( ) 善驚以遠害( )

2,翻譯

(1).大雀善驚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君子慎其所從,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隨小者之戇而有危亡之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從",與親_____而遠_____有相似之義.

四.寫作(50分)

19. 請以“家鄉風情”爲話題寫一篇作文。要求:以介紹家鄉風俗爲主;題目自擬;文體不限;不超過600字。

  參考答案

一.

1. 1.(1)銅雀春深鎖二喬(2)山河破碎風飄絮(3)欲上青天覽明月(4)不汲汲於富貴(5)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2. C

3.(1)誇誇其談(2)莫明其妙(3)班門弄斧(4)呼朋引侶

4. D(和前文“但總有一樣東西把它們串成一條線”呼應)

5.略

6.(1)示例:板報宣傳組;編輯出版介紹各地民俗的黑板報。

(2)示例:繽紛節日

(3)示例:逢年過節該不該放鞭炮?(1分)看法示例:①我認爲逢年過節可以放鞭炮。這樣可以營造一種熱鬧隆重的氣氛,而且這也是我們重要的民俗,對於家人之間的和諧可以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②我認爲逢年過節不應該放鞭炮。放鞭炮一會造成資源的浪費,二會污染環境。當然,有時還會造成傷害事故。

二.(一)

7.①家鄉鴨蛋的名聲。

②家鄉鴨蛋的特色。

8.對家鄉的鹹鴨蛋久久不能忘懷,實際上是對兒時的生活,對故鄉不能忘懷,而不僅僅是鹹鴨蛋。

9.A處:濃厚的口語色彩。

B處:淡淡的幽默。

C處:文言詞語與口語相映成趣,增添了典雅之美。

10.不可以,“吱”字寫出了吃鴨蛋的快感,一個字就寫出了特色神韻。

11.清代 家鄉的鹹鴨蛋很有名氣

12.對家鄉由衷的熱愛與自豪。

13.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好的語言不一定是華美的詞藻和整齊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語句同樣有韻味有情致。

(二)江南瓦

14.屋瓦風雨聲 檐下滴雨 瓦上日光煙影 屋瓦積雪消融(各1分,意思對即可)

15.①駢散交替,整齊而又有變化,音韻和諧,具有音樂美,(1分)語言別緻,雅俗共賞,突出屋瓦的功效。(1分)②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檐下滴雨因風而動的美感,(1分)表現了作者對檐下滴雨的喜愛。(1分)

16.(3分)對比。(1分)將江南瓦與琉璃瓦對比,突出江南瓦“卑微”“粗糙”的特點,反襯它“卑微”中的崇高,“粗糙”中的偉大。(1分)強調它是人們“容身之需,安居之寶”,更深入地揭示作者對江南瓦鍾情的原因。(1分)(意思對即可)

17.①含蓄地表達了對在以“鋼筋水泥”等爲標記的現代城市文明的逼迫下,以“瓦”“瓦藍”等爲代表的傳統文化(自然樸素的生活方式)日漸消亡的憂思。(2分,意思對即可)

②示例:這種擔憂沒有必要。(1分)隨着社會歷史的發展,傳統文化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是現代化進程的一種必然。(2分)示例二:這種擔憂有必要。(1分)傳統文化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不能以犧牲它爲代價來發展現代文明,應該加以大力保護,使其與現代文明和諧並存,共同發展。(2分)

三.孔子看到張網捕鳥的人,捕到的都是黃口的小鳥.夫子問捕鳥人:"唯獨大鳥捕不到,爲什麼呢 "捕鳥人說:"大鳥容易警覺,所以不易捕到;小鳥貪吃,因此容易捕到.如果小鳥跟從易警覺的大鳥,就捕不到;如果大鳥跟從貪吃的小鳥,也能捕到."孔子回頭對弟子說:"容易警覺就遠離了禍害,貪吃就忘記了災患,這是出自它的本性啊.但是因爲所跟隨的不同就變成了福或者禍.因此君子應當慎重地選擇他所要跟隨的人,靠年長者的謀慮就有了保全性命的憑藉,跟隨年少者的魯莽就會有滅亡的禍患."

一,1.跟隨 2.回頭 3.貪圖 4.遠離

二,1.大鳥容易警覺故難以捕到,小鳥貪吃因此容易捕到. 2.因此君子應當慎重地選擇他所要跟隨的人,靠年長者的謀慮就有了保全性命的憑藉,跟隨年少者的魯莽就會有滅亡的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