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彙編10篇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彙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9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彙編10篇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體會含義深刻的詞句,領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這篇課文用了大量篇幅來描寫人物的語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進行體會,特別是父親的兩段話給人以深刻的啓迪,應引導學生反覆研讀有關語句和段落,透過字面體會人物的情感,並從中受到感染薰陶。如在體會父親教育“我”的第一段話時,可引導學生想一想:你可以給予他人哪些東西?爲什麼說給予別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是最珍貴的?讓學生結合課前查閱的有關器官捐獻的資料,談談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在理解有關父親的第二處語言時,可引導學生思考:第二處語言與第一處語言有什麼關係?最後把父親的這兩段耐人尋味的話連貫起來體會父親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學時還應引導學生按照提示語的要求,找出含有“驕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再聯繫上下文進行體會,從而深刻感悟“我”和女兒溫迪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法

1.器官捐獻是社會較爲關注的問題。課前可佈置學生查找有關資料或調查周圍人們對捐獻器官的認識、態度,瞭解爲什麼會有人反對或不願意捐獻器官,爲學習本課做好準備。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內容不難理解,應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要讓學生先讀提示語,把握閱讀要求;然後初讀課文,從整體入手瞭解課文內容;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細讀課文,畫出令自己深受感動的語句和段落,並在旁邊做上簡單的批註。之後,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3.教學時應特別注意朗讀的指導,朗讀要貫穿教學的始終。課文所表達的情意深厚,應注意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體會人物的心情,讀出人物的感情。可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進行朗讀,讀好人物的對話。

4.在自讀自悟、感情朗讀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試着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評價,並談談自己從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麼啓發,有什麼感想,同學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啓發,進一步加深體會。

5.課後可讓學生進一步蒐集、整理資料,通過寫倡議書或辦板報的形式向人們宣傳捐獻器官的意義。

三、說教學過程

1.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學們學習之後一定會對器官移植產生新的看法。

2.檢查預習情況:輪讀課文,認讀生字詞。

3.仔細閱讀,邊讀邊把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畫出來,想一想從這些句子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4.在小組長的組織下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比一比哪個小組最會學習。

5.小組選派代表進行彙報,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進行研讀:分頁標題#e#

研讀重點:文章爲什麼以“永生的眼睛”爲題?

研讀重點:父親教育“我”的兩段話。

a.投影出示: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於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爲,如果我們死後的身體能有助於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引導學生結合課前查閱的有關器官捐獻的資料,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給予他人哪些東西?爲什麼說給予別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是最珍貴的?

b.投影出示: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並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麼美妙!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爲我自豪!

引導學生討論:第二處語言與第一處語言有什麼關係?

c.把父親的這兩段耐人尋味的話連起來讀一讀,談談自己的感悟。

研讀重點:含有“驕傲”一詞的句子。

a.引導學生說一說誰爲誰感到驕傲,爲什麼感到驕傲,從中體會到什麼?

b.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語句。

6.課文到這裏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並沒有結束。下面請同學們輕聲讀一讀故事原文的結尾,讀後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投影)

沒有想到,僅僅是兩週之後,我再一次爲器官捐獻組織簽署了同意書。我的可愛的女兒,才華橫溢的小溫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生了……當我簽字時,她的話兒縈繞在我耳際:“你想過什麼也看不見會有多麼痛苦嗎!”

失去溫迪二週後,我收到一封來自俄勒岡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寫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現在,兩位昔日盲人已重見天日。他們成爲您女兒──一位極其熱愛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紀念,並有幸分享她的美麗……”

我的金髮的溫迪手中的畫筆依舊不輟地揮動着,她的碧眼仍然閃爍着驕傲的光芒。

大膽評議,深化感受

1.評價人物: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歡誰,爲什麼?

2.評價作品:你認爲這篇文章哪些地方寫得好,爲什麼?是否還有不足,應如何修改?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藏戲》一文系人教課標版六年級下冊的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隨着作者脈絡清楚、有點有面、有詳有略的描述,絢麗多彩的藏戲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展現在讀者面前,它是一篇知識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較強的民俗散文,頗具文學色彩。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在語言積累、閱讀能力上已有一定水平,但受限於經濟文化條件,孩子們眼界尚不開闊,文化風俗、地理人情瞭解博度不夠,而閱讀習慣(方法)、獨立閱讀、個性閱讀這些方面尚不成熟,仍待加強,因此教學本文,須藉助一些媒體資源,豐富學生對藏戲的文化內涵的感受和把握,以期達到對文本的深層理解。

三、本課的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曠野、讚歎不已、隨心所欲”等詞語。

2.默讀課文,瞭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文章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通過了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瞭解藏族的文化。

教學難點:瞭解本文的表達方法及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生動形象的表達。

在教學中我根據這篇略讀課文的特點,設計瞭如下五個環節:1、課前引導學生利用站蒐集資料2、創設情景、導入新課;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4、自主研讀、感悟體會;5、拓展閱讀、延伸主題。怎樣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巧妙整合呢?我根據本課教學思路的需要選擇有效支撐手段,我診斷出以下五個整合點。

(一)、利用站、豐富學習資源

通過學生在網站上自主查找、蒐集資料,討論交流、整理資料。運用信息技術,爲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尊重學生多樣性的選擇,提高了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環節安排在課前預習部分。課前我讓學生利用站蒐集有關藏戲的圖片、藏戲的知識介紹等,並將學生蒐集到的圖片等資料融入到多媒體課件中,拓展和豐富了學生的學習信息來源,也爲進一步學習課文,做好了知識鋪墊。

(二)、播放視頻、激發學文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因缺乏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感性材料而難以展開抽象思維活動。視頻在吸引學生注意力與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方面,具有其它手段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這一整合點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視頻資料的呈現,讓學生在欣賞中產生更真切、更豐富的體驗,情感得到薰陶

課堂伊始,學生先彙報了蒐集到的藏戲的資料,但對藏戲這一古老的戲曲形式,還沒有感性的認識。我及時播放了一段藏戲視頻資料片。以直觀的方式進一步感知藏戲的獨特魅力,這些影音畫面,大大增強了語文課堂的新鮮感和吸引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圖文並茂、增強感性認識

多媒體圖片和文本的有效結合,能夠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使原本蒼白、乏味的文字變成了多元的衝擊波。讓學生更直觀更真切的感受到文字描寫的內容,達到其它教學手段不易取得的效果。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文本的認識。

在學生自主研讀藏戲特色之一:戴着面具演出時,通過文字的自讀自悟,學生了解到藏戲表演者所帶面具,具有多樣、誇張、形象鮮明的特點。此時我利用多媒體出示學生和我共同蒐集的精美的藏戲面具圖片,讓學生更直觀更真切的感受到藏戲面具的特點,這有效的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學生看着這一幅幅藏戲面具圖片,更深入的體會到藏戲面具多樣、誇張、形象鮮明的特點。這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藏戲的認識。

(四)突顯重點文字、提升認識’

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改變了學生學習文本的方式,多樣地呈現出課文的內容,利用色彩對比可以醒目的突出重點語段。使學生在朗讀、理解與表達中,認知得到發展,情感得到陶冶,語言得到訓練。

在回顧開頭、體會寫法這一環節,我利用多媒體醒目的出示如下文字: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沒有舞臺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呢?

師生配合朗讀,體會文章先概括後具體的寫法和運用排比式的反問句式,字裏行間表現出的對擁有藏戲的自豪感。這樣的呈現方式更新穎,既避免了久讀課本上文字的乏味感,又突出了訓練的重點,在讀、品、悟中,提升了對藏戲的認識。

(五)、視頻鏈接、拓寬視野、昇華認識

發揮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優勢,使教學內容從封閉走向開放,跨越時空界限,使語文學習更具開放性,認知得到發展,情感得到昇華。

在拓展環節,我播放其他地方戲曲的視頻,讓學生猜一猜。使學生更感受到祖國戲曲藝術的豐富,文化內涵的深遠。迴歸到本單元的專題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民風民俗都獨具魅力,從而使學生對中華民風民俗的認識得到進一步昇華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充分關注學生學情特點,改變固定、封閉、單調的傳統教學模式,藉助網站、視頻、圖片等媒體資源,豐富學生對藏戲的感性認識,在理脈絡、讀文本,品詞句中強化感受,昇華認識,引導學生深刻體悟藏戲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激發情感,提高了教學效率,也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快樂。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

《窮人》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三組第9課,作者是俄國被譽爲文壇泰斗的列夫?托爾斯泰。課文講述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恰如其分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本課思想內容有兩個重點:

1.表現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和悲慘。

2.讚頌窮人富於同情心、熱心助人的美德。但是這一課與學生的生活距離比較遠,如何引導學生深刻地體會文章思想感情,與文本、與作者、與文中人物對話,併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促進對文本的認識呢?

在深入鑽研課本,瞭解單元的訓練目標後,我把着眼點放在讓學生獨立閱讀,從字裏行間體會人物的美好心靈,感受作品中蘊含的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並由課文的內容想開去,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在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從中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

我認爲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體會桑娜內心活動的變化,並深刻理解窮人夫婦善良、寧願可以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二、說教法:

《語文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何將這三者之間的對話落到實處?對於高年級閱讀教學,感悟品味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課中,我準備抓住桑娜內心活動的變化這條情感線索,採用啓發質疑、以讀促悟、層層深入的方法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的內涵。

  三、說學法:

學生走進文本,親近文本,在直接、整體的觸摸語言中,有所感悟,並在“悟”中有自己的所得,同時,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反覆品味文本,體會作者表達的精妙以及語言蘊含的內在情感,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入境”,引導學生從文本讀進去,想開去,用“心理視線”的方法讀書,領悟語言文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智力受到啓迪,並受到美的薰陶。以此實現學生與文本深層次的對話。我主要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採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

  四、說教程:

我準備分兩課時來完成本課的教學。 現在着重說說第一課時,在這一課時裏,主要引導學生初讀課文,自學字詞,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學習,學生了解到文章講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板書)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西蒙的兩個孩子的事。抓住重點語句細讀深思、用心感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中心,體會窮人的美好心靈。體會他們的善良、樂於助人的美好品質。

這樣,學生就能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地探究課文,使教路、學路、文路和諧統一,同步進行,從而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語文能力,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

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選擇責任,選擇實踐良知,這是最重要的東西。選擇愛,主動給別人愛,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這樣結束課文,能給學生留下一個思維空間,既爲下節課作了鋪墊,也能和學生在他們已有的思想認識產生共鳴,從而達到本課的教學目的。

當然,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也留下了許多遺憾。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提高。還請各位專家、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不勝感激!

  說課稿:

《窮人》是統編六年制小學語文第12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託樂斯泰寫的一篇小說。 本單元課文偏重於寫的訓練,重點訓練項目是“真情實感,恰如其分”,旨在讓同學懂得寫文章要用樸實的語言,恰如其分地表達真情實感。這不只決定了本文的教學重點:學習作者是怎樣用樸實的語言表達出真情實感,也爲我對本課優秀教案提供了依據。

下面我就從怎樣導入課文、教學構思、怎樣結束課文三方面說說我的優秀教案。

  一、導入課文

我用設疑激趣的方法導入課文。走上講臺,出示課題後,我問:“同學們,看到這個題目,你們會有怎樣的想法?”待同學發表完自身的見解,情緒高漲之時,我趁機導入:“本文是被稱爲‘俄國文學泰斗’的列夫?託勽斯泰的作品……”並在此簡介作者,“這位文學巨匠會給我們講述一個有關窮人的什麼故事?會和你想的一樣嗎?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樣的導課設計,目的之一,是激發同學探求新知的興趣;目的之二,由簡介作者的文學地位,喚起同學們對他的敬重之情,進而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文章的學習之中。

  二、教學思路和教程設計

這一內容我分以下三步來談:

1、初讀課文,自學字詞,瞭解大意,梳理思路。這一環節旨在掃除閱讀障礙,感知大意,總攬全局,使同學學習全文時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

2、精講細讀,體會感情。這一環節是教學的重點。由於文章篇幅較長,爲了實現長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學法把同學一步步帶入故事情節之中,再用抓重點詞句的分析理解,以佔帶面的導讀法,協助同學讀懂全文。

學習第一段。我先用配有音響效果的課文錄音把同學帶入一個海風呼嘯的夜晚,一個漁家的小屋。極富感情的朗讀,逼真的模擬效果,激發了同學學習熱情。在此基礎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詞“溫暖而舒適”引導同學發散思維,從中體會主人公桑娜的勤勞能幹。用對比的方法,體會窮人悽慘的生活。並在此設置疑問:這裏的“溫暖而舒適”僅僅是指“地掃得乾乾淨淨,爐子裏火還沒有熄……”這些外在的表象嗎?它還有沒有更深刻的內涵?這樣巧設懸念的設計,符合同學的認識規律。

第二段篇幅較長,但內容易理解。所以我讓同學繼續聽配樂朗讀,瞭解故事的發展。先抓住本段的重點句,讓同學從這樸實的語句中深入領會桑娜那顆善良的心;再引導同學用圈、點、勾、畫法找出相互依存對桑娜行爲、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寫,並着重理解桑娜抱小朋友後忐忑不安的心情。這一段是全文的重點,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靈,因此,我細扣其中的每一句話,先教給方法,再讓同學學會運用,從而使其明白此時桑娜複雜、矛盾、憂慮不安的內心世界。爲了讓同學體會作者描寫桑娜此時心理活動傳神的寫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號爲突破口設計問題,說明這樣寫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信,並指出這正是“真情實感,恰如其分”的具體表示。這樣,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訓練重點,而且學以致用,教給了同學寫作的技巧。

第三段的故事極富戲劇性,集中表示了漁夫夫婦倆的善良。但從中也流露出一種無奈,一種悲痛。爲了協助同學感受到這樣的感情,我抓住重點詞、對話、表情、動作的描寫,讓同學自行品味。

文章結尾一行,我主要讓同學體會這精彩的瞬間,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靈在不約而同之時迸射出的絢爛光芒!體會這樣寫言已盡,而意無窮。

全文教學完畢,在此解決第一段設下的疑問:爲什麼這間漁家小屋“溫暖而舒適”?使同學認識到,是因爲主婦桑娜的勤勞能幹,更主要的是在這間漁家的小屋裏還洋溢着一種濃濃的溫情!

這一環節教學使同學深刻地領會了全文所蘊含的真摯情感和寫作特色,並強化了重點訓練項目。

3、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加深對課文的認識。這一環節旨在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再頭昏腦脹感受文中核實的語言中所包括的真摯感情,體會作者行文思路和獨具匠心的寫作特色。

  三、結束課文

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漁夫和妻子桑娜收養了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以後的日子將是何等的難熬,相信此刻同學們的心中都充溢了無限的憂慮。請大家打開想象的翅膀,續定‘桑娜拉開了帳子’以後。”

這樣結束課文,能給同學留下一個思維空間,既發揮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寫作能力。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說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本班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⑵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能力目標:

能根據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3、情感目標:

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2、教學難點:

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說教法,學法】

1、教法:

運用“以讀代講”法,“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

2、學法:

採用“自讀自悟”,“合作學習”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說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二、初讀感知

讓學生讀熟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文言文的節奏美,也爲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鋪墊。

三、初解絕弦

四、再解絕弦

環節設計目的是瞭解故事的主要情節,感悟重點詞句,理解人物之間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絕弦

設計了《高山流水》的音樂欣賞,讓大家在美妙的音樂中感受藝術的魅力。

【亮點】

“以讀代講”、“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爲了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設計了拓展練習,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兩小兒辯日》是人教社九年制義務教育十一冊裏的一篇講讀課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敘述古時候兩個孩子憑着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爲太陽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爲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爲此各持一端,爭持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爲了認識自然,兩小兒勇於探索,大膽質疑的品質,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二、說教案

《兩小兒辯日》一課是培養學生的初步感知文言文的好課例,因此我教授本課時訓練重點確定爲:

1.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疑難字詞,能根椐課後註釋疏通文意。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兩小兒爲認識自然,探索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預習:

1.熟讀課文大概瞭解文意。

2.搜索關於孔子的資料(生平、言論)。

3.思考課後練習題。

三、說教法

本堂課因爲是孩子們初學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學中,我主要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樂讀趣學,自主感悟。通過藉助課後註釋理解文章,教師適當點撥,講解。重視古文的讀,要求學生讀出古文的韻味,讀懂文章的意思進行語言積累的訓練,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四、說學法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主要以教師的導,學生的學習爲教學主線,去營造一種教師和學生互動的學習氛圍,以接受變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讓學生在學習中解惑,積累。從而解決出學生學習古文的困難,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學法,快樂輕鬆地學習古文。

五、說過程

(一)引導釋題,導入新課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複習舊知引入新課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說“辯”字導入課題,解釋“辯”字的字義,從而以“辯”字貫穿全文,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講的就是兩小兒辯論太陽,此時教師則引導學生再一次讀課題,然後層層深入、質疑,兩小兒辯論太陽的什麼呢?讓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學文的目的,學生帶着疑問走進課文。

(二)指導學法

由於學生初學古文,所以困惑重重,在此我讓學生充分交流初學古文的感受,從而總結出古文不好讀,不好懂,明確了學習古文的方向和目標,緊接着老師配樂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學生通過傾聽總結讀法。學生自由練讀,並由此解決了古文不好讀這一難點,就是讓我們多讀,反覆讀,緊接着教師趁熱打鐵牽出古文不好懂的這一難點,學生各抒己見,自己總結出學習古文的方法,老師再一次強調出學習古文的目的就是讀懂意思,讀出韻味。

(三)依照學法逐步解文

在學生讀通順的基礎上,我進一步質疑:這篇文章到底給我們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學生概述的過程中,交流孔子這一人物,爲後面學習文章,揭示人文內涵,做好鋪墊,並且在學生概述故事內容的同時,又緊接着質疑:孔子在什麼情況下遇見兩小兒的?無形中對文章第一節內容就在老師質疑,學生解疑的過程中完成了學習。並在此強調“鬥”的含義,過渡到第二節的學習,明確兩小兒辯論的觀點,通過分析“也”字,重點指導學生的朗讀,由此以“辯”爲主線,教師引導學生先獨立學習,後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三四節的學習,通過抓重點字詞、分析句式、課件演示等方式,讓學生體會兩小兒辯鬥時各持的理由是那麼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的,以理解促讀,讀出道,讀懂意思,老師在這則起到的是穿針引線的作用,重點把握住了文本的內容,體現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研讀課文,讀後明理

最後,我重點抓住孔子“不能決”,讓學生體會人文內涵,讓學生交流孔子的言論並結合蒐集孔子的資料,體會孔子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和學無止境的道理,學習兩小兒勇於探索,善於觀察,勤學好問的精神,並將兩小兒提出的問題設計成以教師提供資料,學生課後解決的方法,留給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

(五)總結拓展,延伸課外

初次學古文不能只學不積累,積累什麼?積累的就是我們的學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讓學生感受古文與現代文不同的基礎上,老師總結出學習古文的方法,對學生今後學習古文打下基礎,這樣從開始學生討論學法,到教師最後總結學法,無時不體現,我們學的主動不僅在學內容,還在學方法。也正體現老師的教是爲了不教這一理念,最後佈置學生回去講故事,排課本劇的形式,加強學生對新知識的鞏固,整堂課最終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讀,以讀明理的辦法,一步步紮紮實實學好古文。

六、說板書

從字數上看板書有些繁瑣,但我認爲板書總是爲教師的教及學生的學服務的,爲了讓學生能直觀的理解,我從題眼“辯”字爲主線到兩小兒辯論的觀點,理由最後結果,讓學生觀其則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內容。

總之,初次嘗試文言文的教學,我的這堂課中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據課堂反饋定論),但是,我最終能較好地體現了我此次課堂教學要達成的目標,就是學生要學的有收穫,而我教的要紮實,也希望各位老師能爲我提出寶貴的意見。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共話春節

1.“鑼鼓喧天辭舊歲,爆竹聲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慶中,春節向我們走來。這是我們中國人最隆重、最傳統的節日,相信大家對它再熟悉不過了。

2.交流自己蒐集到的關於春節的資料:

①關於春節的來歷:春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它是農曆一年的歲首,即正月初一,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高潮。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爲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春節不但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在此期間人們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如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春節,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融入了無限的留戀、回味和憧憬。中國的春節,是最具文化內涵和傳統魅力的節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個節日。

②關於春節的習俗:祭竈掃塵貼春聯守歲鬧元宵等

③關於春節的傳說:年的傳說歲的故事等

3.假如請你來寫春節,你打算寫些什麼?

4.的確,春節到了,意味着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古都北京,過起春節來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讓我們隨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節。

二、放手初讀,整體感知。

1.自由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2.檢查課文自學情況:

①同桌互查讀文情況。

②出示本課需會寫的生詞集體認讀。

③對這些生字你有沒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導學生從生字的音、形、義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讀課文,思考:按照老規矩,北京人是怎麼過春節,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4.選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其餘同學一邊聽一邊想,作者寫了哪些天中人們的活動?你可以用筆畫下來,用你喜歡的符號標出來。(培養學生邊聽邊想,讀書動筆的習慣。)

5.快速瀏覽課文,思考圍繞春節的熱鬧,作者都寫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順序說一說。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概括:

臘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節像一場大戲,在臘八粥的濃香中悄悄的拉開了序幕,請同學們速讀瀏覽,按照年前、過年、結束的順序找出相應的段落。

三、細讀鑑賞,感受春節。

(一)默讀全文,思考課文爲我們具體展示了北京春節哪些熱鬧、濃烈的畫面,你最喜歡其中的哪幾幅。

(二)小組研讀。

出示研讀提示:

①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反覆讀一讀,劃出最能表現春節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寫在旁邊。

②小組內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據小組交流的情況,自己再讀相關段落,補充完善自己的閱讀感受。

第二課時

(三)全班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1.體會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節前的年味主要表現在哪?重點交流節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這些日子裏人們的主要活動、講究及人們的心態。

②指名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讀後談談自己的感受。

③引導學生找出文中關鍵的詞語,讀中體會人

們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悅和希望:你是從哪些具體的詞句中體會到的。

④指導學生抓住學生反饋的詞語進行感情朗讀。

⑤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你在過春節的這段時間都幹些什麼呢?

2.體會過節的熱鬧

①交流過節時重點寫了哪幾個日子?過節最大的特點是什麼?(熱鬧)

②同是熱鬧,但鬧中各有不同,默讀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這三個日子各自的特點是什麼?抓住文中關鍵詞句反覆讀一讀,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體會,教師相機引導:

除夕:喜慶、團圓;初一:悠閒、快樂;十五:紅火、美麗。

④再讀一讀,討論、交流:這些感受你們是從哪些語句體會到的?

⑤交流反饋“除夕”一段,師相機指導朗讀,進一步體會喜慶、團圓。

抓關鍵詞“趕、到處、都穿起、貼上”感受除夕的喜慶、熱烈;

抓“除非,必定”體會春節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團圓的氛圍。

⑥閱讀“閱讀鏈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較:同是寫除夕,作者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師及時梳理:老舍筆下的除夕爲我們展現的是全景圖,抓住除夕人們主要的活動簡單勾勒,語言簡潔明快;而“閱讀鏈接”短文二由回憶外婆入手,重點寫了一家人怎麼過除夕的情景,其中細緻描寫了準備過程和圍爐情景。

⑦交流反饋“初一”一段,師相機指導朗讀,進一步體會初一的悠閒、快樂。

重點指導朗讀“逛廟會”時人們的表現來體會悠閒與快樂。

⑧交流反饋十五一段,師相機指導朗讀,進一步體會十五的紅火、美麗。

找出文中描寫花燈的句子,指導感情朗讀,體會排比句的作用。

引導想像:還會有哪些花燈呢?除了燈,還有什麼?

出示老舍的原文,創設情境:“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着鮮紅的春聯,人們穿着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十五的紅火、美麗。

⑨總結:從臘八到正月十九,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卻被作家僅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現在讀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個節日最突出的特點,用極其凝練的語言爲我們勾勒出了一幅幅熱鬧喜慶,歡樂祥和的春節畫卷。讓我們再次走進文本,去用心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四、比較閱讀,領悟寫法。

1.先默讀課文,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

①課文哪些部分寫得詳細,哪些部分寫得簡略,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②再讀臘八一段,思考:臘八的活動很多,爲什麼單寫臘八粥、臘八蒜,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種抓主要特點描寫的方法文中還有很多,你能再舉一例嗎?

2.自主閱讀“閱讀鏈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較:同是寫過年,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3.假如此時再請你寫春節,你打算怎樣寫?

引導學生借鑑學到的寫法談,如:選材要詳略得當、描寫節日要抓最主要的特點、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夾敘夾議等。

五、佈置作業,課外拓展。

以“春節”爲主題,辦一期手抄報。內容如下:

1.春節印象:自己修改或寫一篇關於春節的習作。

2.春節花絮:從蒐集到的關於春節的傳說、習俗中選擇編寫。

3.精彩再現:摘抄自己認爲描寫好的關於春節的詩詞佳句或優美片段。

4.春節建議:春節怎麼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5.節日集錦:除了春節,我國的傳統節日還有哪些,把你調查的結果記錄下來。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一、教材簡介:

《最大的麥穗》是小學語文第11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散文,敘述了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讓弟子們摘一個最大的麥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機遇,而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全文共7節,可分爲3段:第一段(第1節)寫蘇格拉底要求弟子們去麥地裏摘一個最大的麥穗;第二段(第2—6節)寫弟子們摘麥穗的經過和蘇格拉底對他們的教訓;第三段(第7節)寫弟子們從蘇格拉底的話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語文課程標準,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後一節。

2、能前後聯繫,領悟最後一節語言文字,明白必須善於抓住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3、能聯繫實際,談談對“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纔是實實在在”這句話的理解。

教學重點:着重讀好蘇格拉底說的話,體會弟子們所悟出的道理。

本課教學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是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第二課時主要理解課文內容。這裏主要講第二課時。

二、教學理念。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已成爲大家的共識。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語文能力。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讓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

爲了實現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最大的麥穗》。

2、過渡:小小的麥穗,給人很大的啓示。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一定會解開心中的疑惑,並從中受到啓發。

二、學習第一段。

1、自由朗讀第一段,劃出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的話,並讀一讀。

2、出示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的話:

“你們去麥地裏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3、指名讀,並說說爲什麼這樣讀。

4、齊讀

過渡:弟子們有沒有摘到最大的麥穗?你認爲是什麼原因?

三、學習第二段。

1、自由朗讀課文2—6節,思考上述問題,在書上的有關地方做上記號。

2、小組內交流,要說出自己的理由。

小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要有實效,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幫助學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針對性的學習策略。這個教學環節避免了學生許多無效或低效的學習活動,維護了研究性學習的嚴肅性。

3、全班交流:

(1)、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

“這時,兩手空空的弟子們才如夢初醒,他們回頭望了望麥壟,無數株小麥搖晃着腦袋,似乎在嘲笑他們。”

(弟子們沒有摘到的原因是:眼光不夠開闊、猶豫不決……)

用“邊讀邊議”的方式交流,既是讀重感悟的研究結果的呈現,有是自然的思維與說理的訓練。

(2)、想一想,此時,他們的心情如何?他們會想些什麼?

4、面對弟子們的表現,蘇格拉底會有什麼想法,請大家讀讀他說的話。

出示:“這塊麥地裏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指讀,說說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討論:如何才能讀出自己的體會。練讀。齊讀。

因爲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因此在教學中,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5、過渡:蘇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麥穗這件小事來教育他的學生,含蓄的告訴學生一個深刻的道理,他的學生聽懂了嗎?

四、學習第三段。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最後一節,劃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聯繫實際,說說自己的體會。

2、同桌交流。相機板書。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學會感受、體會、揣摩。要重感悟、重語感訓練。

3、出示名言,讀一讀。

機會是每個人都有的,但許多人不知道他們已碰到它。

——達爾文

機遇只垂青(重視)那些懂得怎樣追求她的人——查理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的愛》這篇課文是篇閱讀課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 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這不正是邱學華先生創立的嘗試教學法精華嗎!所以我根據新課程標準,把嘗試教學法充分運用到了這課的教學中來,制定了以下教學思路。

  一、建立嘗試小組,創設濃厚自主學習氣氛

一個班人數一般在四、五十人,如果採取學生輪流回答問題的方法,一節課40分鐘每名學生一分鐘的發表意見的時間都享受不到,又何談自主學習呢?這隻能是教師牽着學生的鼻子走。爲了改進這種被動局面,我按照學生的座次、學習狀況以四人爲單位成立了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成員輪流擔任小組長,組織大家學習,讓每名學生都得到鍛鍊。

教學《**的愛》這課時,學生質疑、解惑、擴展訓練,都先放在小組內討論,讓每名同學都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後由組長記錄集中小組的意見在全班進行交流,最後評選出最佳學習小組。人人都是課堂的主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空前高漲。

  二、嘗試質疑問答,鼓勵自主發現解答問題

邱學華先生創立的嘗試教學法,主張“先學後教,先講後練”,正是着眼於讓學生“知不足,而後再學”;讓教師“知困,然後再教”。嘗試教學法改變教學中教師牽着學生走,學生被動的現象,真正實現了學生爲教學的主體,教師爲教學的主導。嘗試教學法倡導在教授新知識時,先讓學生大膽嘗試, 解決能自己學會的內容, 發現不懂的地方,然後教師在就學生的質疑進行講解、點撥,學生面對的是自己疑難的問題、渴望學到的知識,精力會更集中、思維會更活躍。正所謂"不憤不啓,不悱不?",這種先憤後啓,先悱後發的方法。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的精神,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1、質疑,初讀課文提出不懂問題。 初讀課文主要以小聲讀課文爲主,指導學生尋找不懂的字、詞、句,用“-------?”標出。以各學習小組爲單位提出不懂的問題,先在組內討論,(能解決的就在組內理解)然後在全班提出,教師板書不懂問題,理清頭緒,存下疑問,激起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

《**的愛》一課學生提出的問題可分成兩類, 一類是不懂的詞語: 溼透、遮、滴落、親吻、臉頰、一類是不懂的句子:爲什麼**的愛是清涼的風、遮雨的傘、滴落的淚、甜甜的吻?

2、解惑,再讀課文理解不懂問題。課程目標的階段目標要求低年級學習默讀,默讀有利於培養學生邊讀邊想的良好的.閱讀習慣。再讀課文要以默讀課文爲主,指導學生帶問題閱讀,在反覆閱讀中進行理解。讀完課文,小組交流,解決一部分疑難問題。然後全班交流,解決初讀時遺留的問題,教師可適當進行點撥。

《**的愛》一課詞語比較好理解,學生自己弄懂。大部分詞要以結合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利用直觀演示,如:額頭、臉頰讓學生自己演示給大家看。比較難以理解的句子,留待精讀課文時理解。

3、存疑,精讀課文深刻理解。學生通過質疑問答解決不了的問題,就要放到精讀課文時理解了。首先把遺留問題歸類,看一看這些問題都集中在那幾段中。然後重點讀一讀有關溫湔頁齟鳶浮?

《**的愛》這一課,爲什麼**的愛是清涼的風、遮雨的傘、滴落的淚、甜甜的吻,這幾個問題比較難理解。在指導孩子們看圖、結合生活實際嘗試理解了爲什麼媽媽拿着扇子衣服還溼了?爲什麼媽媽拿着傘自己還被雨水打溼了衣服?媽媽摸着我滾燙的額頭,爲什麼哭了?學生對有疑問的四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三、嘗試擴展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學生在理解了課文的內容之後,應把握住時機,擴展學生思維,鍛鍊學生的動口、動筆、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創新能力。我爲《我**的愛》一課設計了以下三個擴展題:

1、想一想,說一說。說一說你的媽媽對你的愛。可以引導學生仿照課文詩歌的結構,說一說媽媽對自己的愛。 例如: 一個很冷很冷的夜晚,媽媽爲我蓋好被子,穿着睡衣的她凍得直打哆嗦,啊**的愛是溫暖的棉被。

2、寫一寫,評一評。製作一張帶有你和媽媽合影的賀卡,寫上你對媽媽要說的話。例如:祝媽媽身體健康,媽媽謝謝你,媽媽長大我要報答您的養育之恩。

3、議一議,做一做。 小組討論應該爲媽媽做些什麼,把討論結果記錄下來,全班交流。例如:幫媽媽做家務,母親節送給媽媽一束鮮花,好好學習不惹媽媽生氣。

  四、創設朗讀佳境,在理解的基礎上感情朗讀

朗讀既是一種把書面語用聲音表達出來的言語活動,也是一種講究咬音吐字、表情達意的言語藝術。所以朗讀訓練要到位,就必須深刻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言語形式。學生的朗讀之所以往往達不到要求, 根本原因在於對課文的領悟不深。 所以我就在學生理解課文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忽略技巧指導,重視感情渲染,這樣學生的朗讀感情自然,不生硬。

《**的愛》這篇課文是首詩歌,語句非常優美。尤其是前三節,讓人十分感動。在學生理解了媽媽對孩子的無私之愛後, 給學生配上舒緩的音樂, 屏幕上出現幾張學生與媽媽親密的合影。爲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選擇自己最受感動的一節進行朗讀,學生朗讀起來感情自然而然就流露出來了。分頁標題#e#

在這一節課中,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新理念,運用嘗試教學法,加以多媒體課件,培養了學生自主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和田的維吾爾》是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間爲一節。本組課文的單元教學目標是瞭解課文表現出來的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風民俗,體會作者是怎樣寫出民俗特點的。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作者在和田親身感受到維吾爾族人特有的豪氣與樂觀,以及維吾爾族許多饒有趣味的風俗,從而可以感受到維吾爾族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豁達樂觀的精神風貌。基於此,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讀熟課文,積累“鋪天蓋地、載歌載舞、美不勝收”等詞語和一些生動形象的比喻句。從而感受到語言美。

過程與方法目標: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充分地與文本交流,在自讀、感情朗讀、品讀等形式多樣的閱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維吾爾人的特點以及他們雖苦猶樂的美好品質。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體會作者對維吾爾人樂觀豁達精神的由衷讚美之情,學習他們的精神風貌,從而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和讚美之情。由於本課文質兼美,因此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感情朗讀,瞭解感受和田維吾爾人的特點及其民風民俗。難點是:體會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二、說教法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學時,我準備採用以下三種教學方法:

以讀代講法: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在讀中體會維吾爾人的高尚品質。

情境教學法:用聲情並茂的語言、生動形象的畫面,出示維吾爾民族風俗的錄像、圖片,拉近學生和文章的距離,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感知。

自主、合作、探究法:學生之間相互啓發、補充,實現思維碰撞,在討論中理解維吾爾族的獨特風俗。學生具體的學法就是朗讀、、討論、勾畫圈點批註,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爲了更好的上好這一課,我還準備了歌曲《我們新疆好地方》以及體現民俗的圖片歌舞錄像片段等相關課件。這樣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充分享受了語言美、音樂美、畫面美,讓學生體會到了上語文課就是美的享受。

三.說教學過程: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一)創設情境、激情導課:我設計的導語是“同學們,五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五十六個民族生活豐富多彩、習俗獨特。這段時間以來我們一起感受了老北京熱鬧的春節、古樸的藏戲、別具一格的民居。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歌曲《我們新疆好地方》.(教師播放視頻歌曲)然後我自然過渡引出課題、板書課題。

環節(二)整體感知、自主探究:1、師生共讀課文,做到準確、流利用平時一貫採用的一圈二點三畫四批註的學習方法積累詞句。尤其維吾爾的特色語言要結合課下注釋去理解。2、在讀中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文中最能體現維吾爾人性格的語句是哪一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學生帶着問題邊讀邊思考。

環節(三)默讀課文,快速提煉概述維吾爾人特點的語句及關鍵詞,學生感情讀,教師適時板書(豪氣樂觀、酷愛土地、愛美、能歌善舞)

【通過默讀課文,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師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積極地思考,從而獲得結論。】

環節(四)重點研讀、品讀、感受民俗、體會情感。我將這樣進行:

1、學生找出最感興趣的部分讀,哪些語段語句給你的印象最深,你是怎樣理解的?如何讀好這些句、段。

2、學生討論彙報到酷愛土地這部分時大屏幕顯示出課文第一幅插圖,邊看圖邊理解相關詞句,並指導朗讀其中的比喻句“遠遠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畫,給寂靜而單調的沙漠平添了積分韻味”指導學生讀出感情來,而後發散思維,練說比喻句。

3、當學生彙報到維吾爾人愛美這部分時,我會讓學生在音樂聲中閉目聽老師的朗讀,把學生帶入美的情境中:維吾爾姑娘更是漂亮得叫人不敢正視。密密的眼簾,深邃的眼睛,嫵媚的笑容,像花兒般綻放在風沙裏”。師打出屏幕顯示課文的第二幅插圖,一個漂亮的維吾爾族姑娘展現在學生面前,此時發散思維你想用哪些詞語讚美?之後同學們再用文中的詞語來讀、品、悟,就水到渠成了。緊接着師很自然地播放維吾爾族人能歌善舞的錄像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談感受、做總結,而後再品讀、賞讀,學以致用。

【積極構建“和諧高效、思維對話”,教師要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並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環節(四)質疑問難、總結全文這樣更能培養學生邊讀邊想、不懂就問的習慣。而後齊讀課文的最後一句話:(豁達樂觀的和田維吾爾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有以上的環節作鋪墊,再理解中心句的含義就輕而易舉了。(教師板書雖苦猶樂)

環節(五)拓展延伸

欣賞維吾爾風情的圖片,激發同學們的民族自豪感,本課在音樂聲中結束了,同時請同學們課下收集不同地區民風民俗的信息資料,拓寬知識面。另外,課下可積累好詞佳句。也可寫寫自己家鄉的風俗習慣。【將作業的自主權還給學生,拓寬作業渠道,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感受到作業給自己帶來的樂趣。】

四、說板書設計:

9、和田的維吾爾

豪氣樂觀

酷愛土地 的維吾爾人

愛 美 (雖苦猶樂)

能歌善舞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

(此板書體現了文中的教學重點,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記憶)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組課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絕弦》。這個單元的主題是走近藝術,感受藝術的魅力,受到美的薰陶。《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悟琴,伯牙以子期爲知音。後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於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瞭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學生初次見識文言文是五年級下冊的《楊氏之子》,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藉助註釋、工具書等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因爲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終身不再鼓琴。同時,也讓學生初步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正確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註釋、工具書等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4、積累中華經典詩文,體會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教學重點: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教學難點:體會伯牙和鍾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文言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我採取了“以讀代講”法,“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本課教學立足於語言文字,讓學生品味詞句,在朗讀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摯情感。在創設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藝術的魅力。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做好引導者,共同參與者的角色,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現代教育倡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堂應該平等對話,有效教學。因此我採用“自讀自悟”,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四、說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前一單元是詩歌的綜合活動,所以本課以表現友情的經典詩句,進行接龍遊戲作爲課前鋪墊,伴隨着古箏曲,師生互動吟誦詩文,奠定了課堂古典韻味的基調。

(一)揭題。

1、引導學生髮現剛纔吟誦的詩句都是描寫朋友情深的經典詩句。今天,我們要學的也是一

個關於朋友間真摯情感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楚國。(出示課題)這樣的導入,銜接自然,同時也揭示了本課學習的內容與友情有關。

2、指名讀課題。提示弦字難讀,要讀正確,然後一起讀課題。(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這個環節先讓學生嘗試讀文。在學生感知文言文難讀難懂的基礎上,適時引導學生回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做到了既聯繫舊知,又讓學生明確了學習本課的方法。因爲難讀,這時教師進行範讀,讓學生跟讀,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古文和現代文不同,要注意讀出它的節奏和韻味。出示課文的節奏,讓學生對應練習。

(三)品詞讀文。

品詞讀文,是本節課最重要的環節。葉聖陶先生在他的《語文教育二十韻》裏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你細讀文本的時候,不要把一個字輕易地放過去——作者爲什麼用這個字、這個詞、這種句式而不用別的?要去細細地體會它的神韻所在。因此我在教學中抓住“善”、“必得之”等重要字詞以及鍾子期讚美伯牙的兩句話,讓學生在比較字義和朗讀品味中體會伯牙和鍾子期的相知相惜。

1、品“善”

①插圖上是哪兩人?專注彈琴的是——伯牙,凝神細聽的是——鍾子期。你是怎麼知道的?課文插圖其實表現的正是伯牙和鍾子期相識相知的情景。所以在這裏,我引導學生將插圖和課文內容結合進行理解。然後出示: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讀讀這一句,你對他們有何理解?引導學生理解在這裏,善是指善於,擅長。理解了讀好這一句。

②請你找找,課文中哪些句子也告訴我們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學生劃一劃。

③重點品味其中的第一句,從什麼地方體會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抓住“善”字,讓學生知道在這裏“善”指好和妙,另外抓住兩個語氣詞來引導學生理解鍾子期對伯牙琴藝高超發出的讚歎,指導學生讀出泰山的巍峨。

④讓學生知道讀書就應該象剛纔那樣,從字裏行間去體會。重點學完這句後,第二句因爲句式相近,所以我採取了放手讓學生從讀中體會伯牙的善鼓和鍾子期的善聽。

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品“必得之”

①高山也好,流水也罷,只要善鼓的伯牙彈奏,善聽的鐘子期都能一一道來,這就是——出示句子: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抓住“念和“必”引導學生理解伯牙和鍾子期心意相通。同時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念和志都是想的意思。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孩子們,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讀)當伯牙志在流水,(生讀)善鼓琴的伯牙所彈,善聽的鐘子期都能懂。這就是——(生讀最後一句。)這次的引讀,也是對這幾句學習的小結。

(四)感受知音情切。

對於如何讓學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傷,我補充了伯牙和鍾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資料,並講述了鍾子期死後,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好在八月十五聽伯牙彈琴的細節,使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瞭解伯牙當時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於心死,伯牙破琴絕弦謝知音的舉動就不難理解了。

1、伯牙和鍾子期原本素昧平生,這回是有緣千里來相會。請快速地讀一讀資料:

有一年中秋之夜,晉國大夫伯牙乘船行至漢江渡口,遇雨躲避,在船艙撫琴一曲。正值興起,琴絃自斷。伯牙知道有人聽琴,於是出艙尋覓,但見樵夫鍾子期站立岸邊。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曰:“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於是兩人結爲生死之交,並約定明年此時此地再見面。

2、瞭解了伯牙和鍾子期相識相知的經過,你有什麼想說的?

一個貴爲大夫,一個則是山野樵夫,卻在一個綿綿雨夜,一段陡峭山崖,完成了心靈與心靈的溝通。琴聲也懂,心聲也懂,志向也懂,這纔是真正的——知音!(板書:高山流水深相知)

3、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他滿心歡喜地等待知音前來,可是一位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伯牙的琴聲。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悽楚地彈起了相識時彈奏的《高山流水》。(播放音樂,讓學生聆聽《高山流水》)

①琴聲也是心聲,如果你是伯牙,此時此刻,你最想對鍾子期說些什麼?請寫下來。(交流)

這裏讀寫結合,讓學生把自己當作伯牙,向鍾子期傾訴失去知音的悲傷,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伯牙和鍾子期之間的真摯情感。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沒有人會像鍾子期那樣說——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再沒有第二個人會像鍾子期那樣說——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世上再無人會像鍾子期那樣——必得之。

③出示:

子期死,伯牙謂世上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你能讀出這一份無盡的悲傷嗎?學生讀。

高山流水依舊,只是知音卻成永別。學生讀。

④那位老人見伯牙挑斷琴絃摔破琴身,於是上前詢問。伯牙長嘆道:摔斷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生讀)

伯牙斷絕的只是琴絃嗎?不,那是他的一根心絃啊!哀莫大於心死!

⑤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爲君死。(板書:破琴絕弦謝知音)一起讀。

4、看板書,生讀:高山流水深相知,破琴絕弦謝知音。讓我們在琴聲裏記住這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話。

(播放《高山流水》)

(五)佈置作業:背誦全文

記誦積累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佈置學生背誦本文可以使學生在培養學生語感的同時積累了文言詞語,爲今後開展文言文教學奠定基礎。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要求能簡潔明瞭地展現課文靈魂。因此我根據課文內容和本課主旨,設計了以下板書:

伯牙絕弦

高山流水深相知